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4.1 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4.1 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01 23: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课题: 天气和天气预报
一.课标解读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天气”部分的课程标准有三条。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课时的课程标准为以下两条。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其中,第一条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天气”和“气候”,为后面章节学习“气候”埋下伏笔。而第二条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天气预报图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由三个教学因子组成,即“天气与生活”、“天气预报”和“人类活动与空气质量”。本节课主要学习“天气与生活”和“天气预报”两个教学因子,其中,“天气与生活”旨在通过对日常天气的谈论来描述天气,引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而本教学因子中的活动题则是通过对“2011年国庆期间北京天气”和“1951-2011年北京市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对比来区分“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从而得出结论。第二个教学因子“天气预报”则是通过认识天气符号和风向标,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的能力,本章节的活动题通过让学生模拟电视天气预报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联系第三个教学因子“人类活动与空气质量”,本节课将上课的顺序稍作调整,第一部分为描述天气,以及对比天气和气候;第二部分则是天气预报,第三部分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受众群体是七年级学生。他们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识图的能力,而且本章知识非常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在描述天气部分,学生都能够应答如流。其次,在平常的电视节目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天气预报图和部分天气符号,对学生而言本部分的内容比较熟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天气状况;结合地图,区分天气和气候,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识别天气符号和风向标;描述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天气预报图和气温降水图,归纳天气和气候的特点;结合天气预报图,描述部分城市的天气预报;根据生活实际和资料,总结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图和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五.教学重点:阅读天气预报图;归纳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区分天气和气候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八.教学准备:地图、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部分,提问:本视频是关于什么内容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天气与气候】 1.天气的描述 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昨天天气怎么样?同学们推测一下明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回答,对媒体展示图片)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一般用阴晴、冷热、风雨等来描述天气。 过渡:对于这些词语,老师还可以这样说,比如,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多媒体展示图片) 2.天气和气候 提问:1)他们是在描述天气吗? 2)这样说的时候描述的是什么? 3)天气和气候是一个概念吗? 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课本54页活动题第一小题,区分天气和气候。(这部分师生共同分析表4-1和表4-2,完成多媒体中的表格) 其中,通过第一栏中的时间对比,得出天气是短时间的,而气候是长时间的,第二栏中对大气状况的描述中,得出天气是不稳定的具体的大气状态,而气候是稳定的平均的大气状态。 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段内的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态;气候是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 学生活动: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人经常用一些优美的诗句来描述天气和气候,你能对号入座吗?(多媒体展示古诗词,学生上黑板连线) 过渡:古人在用古诗词描述天气和气候时,也会用一些谚语来预知明天的天气,比如: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专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大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对未来天气所作出的预测。(展示卫星云图,让学生区分天气云图中各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 过渡:我们平常看到的天气预报图并不是这样的天气云图,而是......(多媒体展示全国24小时降水量预报图) 风向标 一般我们用竖线表示风杆,横线表示风尾,风尾所在的位置表示风的来向。其次风尾处的横线代表风力大小,一长横杠代表2级,所以图中这个风向标代表的事6级。到8级大风的时候,我们会用小旗帜这样的特殊符号来表示。 学生活动:请学生上黑板标注风向和风力。 过渡:当然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图外,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天气预报图。(多媒体展示) 天气符号 通过天气预报图来展示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给学生30秒时间快速记忆天气符号,并且上黑板来写。 过渡:认识了天气符号和风向标后,我们一起来做天气预报 我是天气预报员 视频展示《中央电视台城市天气预报》,留给学生部分时间准备,然后展示。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预知明天的天气呢? 【天气的影响】 学生活动:请学生小组讨论天气的影响(多媒体展示部分图片帮助学生讨论)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总结:天气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心情、交通、农业等,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关注天气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空气质量,比如在每天的天气预报中会出现一个空气质量指数,(多媒体展示)人们为什么要关注空气质量指数呢?我们的那些活动导致了空气污染?我们如何保卫我们的蓝天白云?这是本节课为同学们留下的课堂作业。 【小结】 本节课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首先我们要知道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一般用阴晴、冷热、风雨来描述,而气候是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要预知明天的天气,我们就需要会看天气预报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天气预报又会帮我们规避一些不好的影响。 通过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描述天气的方式和词语。 通过词语和时间的转换,引出气候,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天气和气候。 通过阅读地图,从不同的方面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来巩固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展示卫星云图,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通过在黑板上标记风向和风力,加强学生对风向标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的小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学生为主的原则。 学生做天气预报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学生讨论天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