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2 07:3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阳五中高2021级高二下期5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原文是“在芯片制造领域,包括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方面,整体而言,中国能力亟待提高。” 而C选项梳理“中国能力亟待提高”的内容中漏掉了“芯片制造工艺”方面的能力。
2.A.解析:“美国根据摩尔定律的正循环”错,原文看,“加快芯片行业的发展速度,赚取高额利润,形成先发优势”,应该是“美国根据摩尔定律”获得的效果。
3.①辩证的看待问题。中国公司遭遇美国芯片“断供”,消极影响引发积极作用,建议加快相关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把挑战变成机遇。②客观的看待问题。肯定中国在芯片设计方面的进步,指出中国芯片在设计领域和制造领域的短板不足等。③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④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⑤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核心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支持,发展产业要发扬国家体制、市场经济的优势,打造芯片技术产业集群高地。(或答:高科技的技术攻关,要不断坚持开放合作,不能封闭自我。) (每点2分,任意3点满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A.解析:“这是为了突出他可怜可悲的形象,营造悲凄哀伤的氛围”错误,这段描写是用白嘉轩受到的身体摧残反衬出他内在精神的强大,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5.①关中方言土语。如鹿三的“黑咧”,白嘉轩“得儿起”,回话时的“试火”,用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关中方言,表现地域民俗风情,展示人物活动的地域环境。
②画面感很强的动词。如“太阳坠入白鹿原西部的原坡”的“坠入”,“霞光腾起在西原的上空”的“腾起”,“融入”,“奔到”等,用精巧的动词写环境与情景,生动形象,画面立体感强。
③叠音词、叠词。“悠悠”“痒痒”“攥一攥”“踩踏踩踏”“吆喝吆喝”,准确地刻画人物动态或心理,表达特殊情感,人物特征更鲜明,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④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羞怯的霞光腾起在西原的上空”,写天空的美丽,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白日短促到巧妇难做三顿饭的季节”(“天短得转不了几个来回就黑咧”),用夸张手法突出天气短;“白嘉轩想……想……想……”排比手法表现白嘉轩此时激越豪迈的气概。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满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6.D.解析: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的是《变色龙》;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的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7.C.解析:“胖子”——米沙,“瘦子”——玻尔菲利。
8.B.解析:《带阁楼的房子》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9.C 解析:句意: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身死不葬”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虫”是“流出户”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D;“何者”是一个问句,应单独断开; “其所任”是“异”的主语,其前断开。
10.B 解析:A项前一个“毕”是全部,后一个“毕”是完了。B项两个“于”都表比较。C项两个“鼓”都是弹奏。D项前一个“善”是好,后一个“善”是交好。
11.B 解析:“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知,是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
12.(1)你对他很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 “善”,善待、友好;“亡”,逃亡;“贵”,看重;“独”,难道各1分,句意1分。)
(2)小智慧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知”、“不及”、“年”、“然”、宾语前置句,各1分)
(3)祖母刘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废止奉养、离开。
(“夙”、“婴”、“废离”、被动句,各1分。)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有人说: “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 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
荆国公子十五岁时就代理荆国的事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看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他的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汤、武还要明智;合二十五人的力量,力量大于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子韦并礼待他。左右说:“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13. B 解析:“‘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说法错误,应是“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 字写出向汉之心。
14. (1)杜甫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表达自己的“怨恨”:既有思念故乡不得归的痛苦,又有虽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仕途失意的悲愤。(2)林黛玉借“红颜命薄古今同”来感慨身不由己的命运:既同情才貌出众的昭君,又表现了自己不甘命运摆弄的独立性格。(划线处各1分)
15.(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4)既自以心为形役
(5)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16.D 解析:第一空所在句子说的是古琴艺术随着受众群体的消失,其生命力也发生了变化。“边缘化”是比喻向背离主流的方向变化,而“私人化”则是比喻向背离大众的方向变化。这两个词语都含有“逐渐改变原有地位”的意思,但从语境上来看,上文说“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下文说“甚至被社会遗忘”,再往下看,画横线的句子说古琴“最个人化”(古琴本来就是“私人化”的艺术形式),故应选“边缘化”。
17. C 解析:第一、二分句构成强调原因的因果关系复句,第三分句为肯定句。病因:①第一个分句“古琴音量小”的主语既可以是“古琴音量”,又可以是“古琴”,结构混乱,使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它”指代不明;②表结果的分句“使得它是……”中的“使得”表示引起某种变化或导致某种结果,而后文中的“是”为表判断的动词,表示“它”属于后面所说的情况,不能表示变化或结果,“使得”与“是”搭配不当。
18. D 解析:“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是一个转折句,前面补充的分句必须要:①与它的内容相反或相对;②与它所述内容对象相一致。四个选项都是复句,内容均是说“古琴音量小是缺点”,与转折句“是特点”内容相对,都符合①的要求。要与转折句构成连贯,且表述恰当,关键要看复句的第二分句与转折句内容是否相关相连。A项第二分句“这是很多人的看法”,讲的是“看法”,与转折句“这是特点”所述不一致。B项第二分句“为很多人所批评”,讲的是“批评”,与转折句“这是特点”也不一致。C项第二分句“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与转折句“这是特点”所述内容对象也不一致。D项“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与“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在陈述“古琴音量小”这一问题对象上,形成相对的观点,两个句子衔接顺畅自然。故选D。
19.B 解析:“知音”的双引号表强调突出。A.表特殊含义。B.表强调突出。C.表特定称谓。D.表引用。
20. 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正遇上”改为“正值”。(每改对一处得1分)
21.中英联合考古研究发现表明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可见“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划线处各1分)
22.【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首先,要理解名言内涵:
第①句“知”通“智”。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此句强调了“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明智变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反对因循守旧,讲究因时因世而为。
第②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勇毅精神。
第③句的意思是:既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展,甘心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此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
第④句的意思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此句强调懂得取舍。
注意这里的“不为”是为了“有为”,是要有所选择地“为”,不同于老庄的“无为”。
题目有明确的写作任务:“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既要选“两句”,还要找“关系”,才符合要求。注意:直接引用了两句话,或直接引用其中一句,但暗含另外一句话,都属于“选择其中两句”。明显只写了一句话的,一般不超过45分。
不可孤立看某一句话,而片面地抓取某个关键词来立意。综合看整个作文材料,不难看出其关键词是“为”与“不为”,脱离这个关键点来写“变化”“变通”“时代”“创新”等,视为不符合题意。
两者的关系,可以是包含、并列、递进、条件、对立、互补、相辅相成、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等。
出现两句话的位置,不做硬性要求,可开篇,可中间过渡。但题目要求“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某种关系”关涉文章观点,出现关键句宜早不宜迟。建议直接引用,且能多次出现相关句的关键词,比语焉不详、隐晦暗含更有利。
【参考立意】
②与③。要奋发有为、敢为,万一做不成,则安之若命,乐天安命。或:儒家崇尚入世、有为,道家推崇清静无为,不乱为,不妄为,不失为两种处事准则。或:儒道互补,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或:年轻人要有为、敢为,不宜学老庄的无为。
②与④。既要执着勇为,还要有不为、有所为。也就是:执着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既要敢为,还要会为) 或:学会取舍,“有所不为,有所为”,确立正确的目标,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执着不舍。也就是:方向要正确,做事要执着。
①与③。做事要因时随世,明智变通,在事有不济时又要乐天安命,坦然淡然。或:因时随世,是有为,智为;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不为,不乱为。都是智慧人生的体现。
①与②。首先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往无前,然后还要有“因时而变,随时而制”的灵活变通。或:既要懂得变通,巧为智为,也要敢为勇为,人生无往而不胜。
第①④。人生须有为,而“为”有两大诀窍:一是变通,一是取舍。
第③④。人生既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取舍,还要有事有不济安之若命的淡泊心态。
【拟题示例】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新火试新茶,有为趁年华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勇为与智为 奋发有为与因时而变 无问东西,从心而为
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人生的儒与道
【开篇示例】
人生一世,总归是要交一份答卷。而“为”与“不为”,则是其中一道意蕴深远的命题。有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人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孰是孰非,不可一概而论,或许活法不同,各有拥趸吧。
面对不可为之事,要么迎难而上,要么弃之而去。十八岁青年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当然首先还是要拼一拼,闯一闯。
有人评价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
所以,“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有舍才有得,有不为,方可有为。孟子的名言,可作为人生信条。
《人生不是命,是敢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打比方说,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若是年纪轻轻,就学会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那可谓少年迟暮,焉有作为?
【佳作】
莫念幽寒坐呜呃
人育于世,是被加了诸多枷锁。我们要飞,要隐身,要有通天之能,但对于我们本身的力量来说,都是“不可为之事”。有些人拨开丛生的荆棘,停下来了;也有一些人执著向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可为之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其事不正,二是其力不足。为事不正者,大多自讨苦吃,收获一些辱骂、痛恨乃至千百年后的一项罪名。这样的人,从公交车上的那位女乘客,到抗战时期通敌叛国的汉奸,大有人在。
我们要做那“不可为之事",指的应当是第二种,力不足者与前一种人不一样,他们或许缺少一些天赋,或许缺少一次机会,因而他们在做的事会被视为“不可为”,但在他们眼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他们只是一次次地去努力,去挑战,最后往往会收获许多"不可思议”。
而在不挑战“不可能”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智慧。《盐铁论》中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到达目的地的途径有许多,我们从来都不应该把自己囚死在一处泥潭里。
羽生结弦是目前花滑界当之无愧的"王",但他的成功之路绝不轻松。患有哮喘却练习滑冰。赛前受伤了依然带伤上场。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中,他挑战过太多的"不可能"。而在冰场上,他又同时发挥着自己的"智”。一次带伤上场时,他的一个四周跳出现了不小的失误。可叹的是这一次失误似乎一点都没有影响到他的下一个动作。正如陈一乐在亚运会夺冠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人要沉着,不要被突发状况打乱阵脚,我们也要学会处变不惊,化劣势为优劣。
雨果说:"敢于冲撞命运,才是天才”。我希望所有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既要像火,敢于燃烧,敢于做"不可为"之事,又要像水,会流动,会变通。这世上的困难太多了,我们每天都会有新的烦,面对新的困境。如果踟蹰不前,只是在想着"要是没有困难就好了。当四过神来就会发现别人巳经义无反顾地出发,把你远远抛在身后了。除不正之事是不能为之外,遇见似有力不能及之事,为何不带点冲劲,试一试呢?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不止少年,每个人都应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随事而制的智慧。没有勇气的智慧无异于空谈,没有智慧的勇气则近乎莽撞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