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914····1918···········1929····1933······1939······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性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资本主义的命运?
课程结构
经济之变
国家宏观调控
国内:市场主导+政府调节
国际: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科技之变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社会之变
社会结构
福利国家
社会运动
服务业比重增加、中间阶层
实质、积极+局限
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
第三次科技革命
也称国家干预,指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摆脱危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紧密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是其重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宏观调控
1936年凯恩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这一经济理论成为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
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福利国家
概念解释
探寻新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所以我随大流跟着大伙,/当有地可种,有枪可扛的时候,/我总是在那儿,在那儿工作。/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梦见安宁与繁荣的前途。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火车奔驰,/让他与时间比赛。/我曾建一条铁路,/如今它建成啦,/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
——[美]戴安娜·拉维奇选编,陈凯等译《美国读本》(下)
材料二:为了摆脱困境,1933年,美国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推出了所谓新政。新政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在美国实行新政期间,德国、瑞典等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凯恩斯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凯恩斯经济学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新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二战结束以后,凯恩斯经济学便迅速取代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而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探寻新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第一,传统看法是战争与危机……第二,世界上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包括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殖民体系的瓦解、阶级矛盾加剧)和科学技术革命。……第四,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的发展。
——仇启华、姬兵《当代资本主义若干问题研究》
探寻新变化的原因
根据以上材料,思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变化有什么深层的原因?
(1)惨痛教训:1929—1933年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死存亡的教训。
(2)外部因素: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借鉴。
(3)实践经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
(4)理论指导: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5)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
(6)现实需求:战后经济破败,需要发展。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一:“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 经济手段
①市场调节
②政府干预
——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
——凯恩斯主义 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凯恩斯(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认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特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一:“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
时间 各国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
二战后至20C70S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是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是指令性的,排斥市场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一:“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3、影响
加强国家干预
50—60年代:黄金时期
70年代: 经济“滞胀”
80年代:缓慢复苏
90年代:持续增长
再次衰退
减少国家干预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一:“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积极影响: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出现资本主义“黄金时期”。
(2)消极影响: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调整: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调整实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
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通货紧缩:在现行价格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以致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超过需求,于是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货币价值高估,物价水平下跌。
知识拓展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一:“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二)国际协调
1、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调金融、投资
(1)背景:
①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导致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失去了统一的参照物和标准,出现汇率混乱的局面。
②欧洲衰落,美国强大。二战以后,以英国为核心的旧的世界经济格局趋于瓦解,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市体系难以维系(19 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各国都希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建立: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WBG世界银行)成立
相关内容补充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一:“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二)国际协调
1、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调金融、投资
(2)主要内容:①双挂钩一固定
35美元 = 1盎司黄金
( 31.1035 克 )
美国随时向各国按照官价兑换黄金。
固定汇率,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1%的幅度波动
②两大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于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贷款(属于“救急”性质的机构)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属于“扶贫”性质的机构)
相关内容补充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一:“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二)国际协调
1、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调金融、投资
(3)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4)影响:
①结束了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由此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相关内容补充
问题探究:WB和IMF的资金来源和投票权
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如世行每一会员国拥有250票基本投票权,每认购10万美元的股本即增加一票。美国认购的股份最多,有投票权226178票,占总投票数的17.37%,由于任何重要的决议必须由85%以上的表决权决定,美国一国可以否决任何世行决策。
资金来源:各会员国认缴的股金,股金份额根据各国的相对经济实力确定
投票权:与认缴股金份额成正比
2010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一:“看得见的手——国的家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二)国际协调
2、国际贸易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一:“看得见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二)国际协调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一个中心
两个体系
三大支柱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学习任务: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117-118页内容,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一)科技革命的背景、兴起时间、内容
(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大国为了贏得胜利,在军事科学技术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原有的科技潜力在某几个点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雷达技术、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技术、运筹学理论、自动控制技术、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都为战后新的科学技术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战期间还造就了一大批卓著的科学家,这些科技人才为战后科技革命准备了技术力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成果展示
(一)科技革命的背景:
(1)理论突破:
①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2)两次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爱因斯坦:相对论创立者
E=MC2
普朗克:量子力学奠基人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成果展示
(一)兴起: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三)主要内容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使工作条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成果展示
(三)主要内容
(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4)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5)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四)影响:
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三:第三产业的华丽转身——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成果展示
(一)背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根本原因)
(二)表现:
1、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服务业(第三产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美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1950年 1995年
第一产业 6% 2%
第二产业 36% 27%
第三产业 58% 71%
“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他们不是资本家,但有较高的收入和可观的生活资产。20世纪80年代,趋于稳定,占人口的25%——30%。
2、阶级结构:“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阶级概念淡化
社会矛盾缓和
实质: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
2、建立与发展
①早期:罗斯福新政
②兴起:二战后
③完备: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73危机后受挫但仍发展
④缩小规模:财政不堪重负,八十年代以后缩小规模
1、原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根本);
②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和民主思想和意识的加强;
③思想: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即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④现实: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加深;
3、目的:
主要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
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
4、内容:医疗保健、生育、孤寡养老、住房、失业及工伤保险、教育
5、影响:
在欧洲社会保险投入度中,法国排在第一位,占了GDP的32%。福利包括: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400多个名目的福利保险。3岁之前的孩子上政府补贴的托儿所;失业者在失业两年间,可以领取每月最高5000欧元的失业金;失业的单亲妈妈政府每个月固定发“工资”、租房补贴,另外还有“家庭开支补贴”;产妇可以自己决定要休一年产假还是两年;员工生病请病假,按照《劳工法》工资全发等。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
5、影响:
英国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
月收入 50英镑 80英镑 200英镑 最高与最低差额15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最高与最低差额43.2
(1)积极影响:①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
②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存条件,扩大社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
5、影响
为什么他们不愿立刻找工作?
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成为国家巨大的负担。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 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 1970年到 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2)消极影响:
①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②一定程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性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探究新变化的表现
变化之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二)社会运动
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美国学生反越战运动
马丁 路德 金
主要代表 原因 斗争目标 结果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妇女运动
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
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①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1961-1973)
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2、表现: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119-12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变化之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
探讨对新变化的认识
总结提升:如何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材料:从20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和调整,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资本主义经济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的矛盾。
变的是统治手段,不变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1)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2)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的命运不会改变。(2008年金融危机)
1、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2、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后各国开始协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此即
A.《布雷顿森林协议》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经济展望声明》
B
课堂练习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