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02 06:3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下图为某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E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反映的是( )
A.城乡差别加大 B.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城镇化过程
2.E→F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原因最可能是( )
A.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 B.城镇化水平很低
C.人口出生率降低 D.市中心人口增加
预习检测
城镇化
01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城镇化的概念和标志
1、含义: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2、表现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观察图中上海陆家嘴的变化:
思考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3、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 镇 化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剩余劳动力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活动一】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思考题】
材料1:珠江三角洲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
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
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的
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
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
的形成铺平道路。
材料2: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在我国的六个“发达型”都市圈,其中有四个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别是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活动一】
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异:珠三角→侨乡投资;毗邻港澳,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活动二】
P49
1984年8月4日
1991年7月23日
2008年7月5日
2016年3月5日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
红色表示植被
下图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984 1991 2008 2016
杭州市区人口(万) 122.29 134.97 820.20 918.8
GDP(亿元) 69.47 227.95 4850.59 11709.45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城镇空间扩张。
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02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我国的城镇化
世界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现象。
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
工业革命之前,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
人口从农村
迁往城镇
城镇的拉力
和乡村的推力
逆城镇化
人口由大城市迁往乡村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郊区城镇化
人口从城镇中心迁往郊区
城镇中心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再城镇化
人口迁回城镇
城镇中心重新崛起
注意:逆城镇化虽然人口迁往乡村,但这些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
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差异
世界城镇化的推进
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城镇化平
1950
2000
2015
年份
600
100
0
200
300
400
500
城市
/个
城镇化水平/﹪
10
0
20
30
40
50
60
阶 段 特  点
工业革命前 发展极为缓慢
工业革命后 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现代社会 世界级大都市→城市群→大都市带
世界城镇化进程
城区常住人口 城市级别
50万以下 小城市
50万以上100万以下 中等城市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 大城市
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 特大城市
1000万以上 超大城市
2021年人口统计数据,上海常住人口为24870895人。
经济社会深入发展
大中小城镇组成
进一步形成
大都市
城市群
大都市带
世界城镇化进程
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41个城市。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区生产总值24.5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1/3的进出口总额。
城市群是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体,城市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有密切联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1、城镇化发展进程
世界大都市城市带分布图
Distribution map of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world
美国东北部
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北美五大湖
沿岸大都市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英格兰大都市带
日本太平洋
沿岸大都市带
长江三角洲
大都市带
这些大都市带具备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辐射功能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经济中枢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我国的城镇化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
高,大多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但城镇化速度缓慢.
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②现代交通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
③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得到普遍的重视
城镇化特点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有些大城市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表现:①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
②在大城市周边建设了一系列
卫星城和工业区;
③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
区发展较快
发展过程中的现象
伦敦城市景观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
较低,大多在50﹪以下,但城镇化速度迅速.
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城镇化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①一些国家出现“虚假城镇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如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②一些国家出现“滞后城镇化”,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
发展过程中的现象
传统建筑与现代化高楼形成鲜明对比(尼日利亚拉各斯)
虚假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拉丁美洲的贫民窟
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
(1)虚假城市化
如墨西哥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已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2020年,
墨西哥全国总人口1.28亿,
墨西哥城人口约2200万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滞后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城镇发展无序。
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发展中国家
(2)滞后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过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导致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展开,也使得城市丧失了经济集聚的功能,抑制了城市消费的增长,也阻碍了整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如: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不同点 表现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低
与工业化关系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发展速度 相反
影响 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内贫富分化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负荷达极限,出现就业、住房、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 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拉丁美洲,例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相同点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现象的本质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影响 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
2、空间差异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六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总人口
城镇人口
0
3
6
9
12
15
人口/亿
0
10
20
30
40
50
城镇化水平/﹪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年份
我国的城镇化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
我国的城镇化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
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有利于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我国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
的推进
一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三是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四是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五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六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1
2
3
4
5
6
2.3我国的城镇化
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动力
产业结构变动
人口流动
城镇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快,呈加速趋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工业能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ty
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镇化进程也不同。
3.有关该国的城市化,叙述正确的是
A.进入逆城市化,人口流向农村
B.农业人口较少,基础设施完善
C.城市化水平高,属于发达国家
D.属虚假城市化,为发展中国家
读某国城市人口比例、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贫困率变化图。完成第3题。
D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03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不利影响:
1、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2、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人口问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
交通问题。 随着车辆数量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不能与之适应时,交通拥堵就容易发生,停车困难也逐渐出现。
住房问题。 城镇面积有限,过多的人口造成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乡”到“城”的转变。 人们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智慧城市
小结:
答案:
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 …
… …
问题: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图 霍德华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答案:
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 …
… …
问题: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图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答案:
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 …
… …
问题:(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兰斯塔德城市群示意
霍德华田园城市理论示意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
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高,密度不断增大,同时对城市生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空间剖面。读图回答问题。
城市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产生的问题包括( )
①减慢了地面的沉降速度
②减弱了城市热岛效应
③增加了光反射污染
④加强了局部的强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读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市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简述图示时期中、英两国城市化特点。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形成图示城市化特征的原因。
(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