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2 06: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能蹚过浩荡五千年历史长河而屹立不倒,从孔子屈子到卫青、岳飞,志士仁人 ;当代汉字与甲骨文“日”“月”“人”端然象形,一脉相承——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这是 的奇迹。文化传承,是要有载体有传人的,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辉煌中华文明还能不能心香相续、 ,希望就在孩子们身上。
可以想见,当千家万户氤氲的灯光下,都有一个孩子,在用稚嫩的手,敬畏地握住毛笔,屏息静气,敬畏地临摹书写,看那墨迹慢慢地泅开来,丝丝缕缕渗进宣纸,他们或有机会体悟王羲之兰亭序曲水流觞的充沛气韵,黄庭坚寒溪炊烟松风阁的沉郁端方,小小的童心开始沉醉于魏碑晋书,沉醉于唐烟宋雨,沉醉于宣纸与狼豪从滞涩到流畅的微妙感觉。书法进课堂,毫端蕴秀、笔墨含香,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 、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薪尽火传 空前绝后 奔腾不息 如沐春风
B.口耳相传 绝无仅有 奔腾不息 春风化雨
C.薪尽火传 绝无仅有 生生不息 春风化雨
D.口耳相传 空前绝后 生生不息 如沐春风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或有机会领略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序的充沛气韵,黄庭坚寒溪炊烟松风阁的沉郁端方
B.他们或有机会领略王羲之兰亭序曲水流觞的沉郁端方,黄庭坚松风阁寒溪炊烟的充沛气韵
C.他们或有机会领略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序的充沛气韵,黄庭坚松风阁寒溪炊烟的沉郁端方
D.他们或有机会领略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序的沉郁端方,黄庭坚寒溪炊烟松风阁的充沛气韵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4.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年轻养宠人群正处于事业上升期,②平日里工作繁忙,③家中的宠物难免不成为“空巢宠物”。④因此有不少人会选择采用智能设备来照顾“主子”们的起居。⑤根据《2019宠物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显示,⑥线上宠物智能设备消费者近四成左右为90后、95后年轻人。⑦主人对于宠物来说已经成为重要的精神陪伴者,⑧因此在照顾宠物上,⑨宠物主人在洗浴美容等基本服务上投入逐渐增加的同时,⑩也愿意为宠物训练、保险、运动、摄影等新兴服务行业买单。
5.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意通顺,不超过60个字。
为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目前,4个专项规划和8个地方实施规划已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分别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实施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发布会上表示,这意味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
【宋】 陈亮
话杀浑①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②。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③。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③斗绝:即陡绝。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
B.“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
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
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7.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 (6分)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麒麟的舞者
我要描述一种从不曾存在的事物,一种传说中的神兽。
我是说麒麟。你见过吗?一个沉默的老人忽然说:“我会让你看见的!”
在老人背后,是一个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村落。
走进村里,只有樟树依然长得到处都是。樟树底下已很少住着客家人了,很多人都搬走了,但这个老人偏偏就愿意住在这里,安静地,又异常固执地,守在自家的老屋门口坐着。
他的客家话很难懂。我知道,那是最纯正的古汉语发音,但我听不懂。他的手在空中比划着,我终于听懂了,他是说麒麟。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如果没有麒麟,你永远进入不了一个真正的客家村。
我也慢慢知道了,只要你走近这个老人,他就会对你叫一声:“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他以为每个走近他的人,都在打听关于麒麟的消息。或许,在他眼里,麒麟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相信,而是信仰。麒麟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客家人走过的每一条路,最早都是麒麟先走出来的。为了逃避东晋和南朝时代无尽的争战与杀伐,一支客家人在麒麟的引领下,从黄河流域一路跋山涉水,最终抵达了他们的天命之地——樟木头。千百年来的安居乐业,让他们深信,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平安与幸福,凡是麒麟踩过的地方,就会太平吉祥。然而,现在,忽然有了太多诱惑人的事物,谁心里还会装着一只麒麟呢?眼看着,扎麒麟、舞麒麟就要成为这位老人的绝门手艺了。他老了,他已经非常确切地预知了自己的大期,却在这村里找不到一个麒麟的传人!
老人的眼睛睁得老大:“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说这话时,手一直没停。看他的手,瘦,黑,却特别沉着,灵巧。手中的黄竹,从对面晃过来的阳光,在我眼里晃成金黄的一片。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老人先要用黄竹扎出麒麟的头颅,看起来简单,里面的讲究却实在太多,骨架要轻重适当、左右对称,再缝上带有金色鳞片的头皮,还要画上客家人喜爱的鲜艳的图纹……这个过程很烦琐,很漫长。如今,除了这个老人,有谁还会有这样的耐心,花这般的精力来干一件很烦琐、很漫长的事情呢?我看着,想着,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他在麒麟头内暗设了小机关,轻轻触动,麒麟口就可以灵巧地翕合,麒麟的眼睛就开始转动,眼珠子黑亮极了。这麒麟,一下子活了!我感觉到一件事物诞生之前的那种刺激,但我不敢叫出声来。老人沉默地看我一眼,眼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血红。唰地一下,他扯过来一条红布,将麒麟的眼睛蒙住了。
我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头。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我才看到了一只首尾齐全血肉丰满的麒麟……
“我会让你看见的!”
在麒麟的背后,我看见了老人,他的眼里不再是血红,他的眼眶里竟满是泪水。那天,空荡荡的屋场上挤满了从各处回来的客家人。这么多人团团地环绕着一只麒麟,都在啧啧地赞叹;这么多人,都在等待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给麒麟开光!
是时候了。老人点了点头,十几个客家后生便托起麒麟,这是客家人最盛大的仪式。他们来到老人预先选好的一棵古樟树下,供上麒麟和客家先祖的神位。此时,大伙儿都看着老人,老人端起酒,一杯敬天地;一杯敬麒麟;一杯敬大家。然后,老人沉默地看了众人一眼。唰——老人将蒙在麒麟眼上的红布一下揭开了,顷刻间锣鼓敲响了,一股奇异的力量让我的血液沸腾了一下,我看见了那只麒麟,两眼射着奕奕精光。
这只麒麟将舞过每一家客家人的老屋。老人也是麒麟的舞者。麒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一家老少出门奉迎。此时,你看见那个老人挥动着彩棰,边舞边唱,你不知道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神。
麒麟舞动的地方,是一个绝对圣洁的禁区。
此时夜空高远明净。突然有一个黑色的身影闯进了禁区,手里拿着一截树棍模仿着那老人的动作扭动起来,唱了起来。等人们反应过来,才发现是一个不知从哪儿流浪来的疯子,一身邋遢的破西服,还滑稽地打着领带。他丝毫不理会众人的惊愕,只管自己狂舞,歌唱。这样的事好像从未发生过,这是对客家人神灵的亵渎!人多手杂,我没有看清是谁出手了,那猛地一击让我惊悸了一下,他一下仆倒在坚硬的地上,他的疯狂之舞猝然终止了。但很快,他居然又爬了起来,又唱又跳。他的舞蹈里除了疯狂,还有血。他的歌声里有血。月光把刚才发生的情景又重新照亮了一次,这一次动作更猛烈了,他瘦小的身子被倒提起来,一下扔到了老远的地方,嘣地一响,那是以头撞地的声音。他……不会……死吧?我的心在下沉……
这时我看见,老人的眼睛再次变得血红了,他的目光第一次离开他一直虔诚地看着的麒麟,转向了那个疯子。他沉默地看着这个不知来路的疯子,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老人的手,我看见他慢慢地把手伸向那个躺在地上的疯子。我感觉到了这只手的力量,那疯子被他拉起来了,我觉得自己也被他拉起来了,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后来,老人把这个疯子收留了,做了自己的关门弟子。我常去那里看老人教疯子手艺。说到这个徒弟,老人开心得不得了:“你别看他是一个疯子,他可用心了,很多事你都不用教,他看看就明白了,他的心眼豁亮呢!”老人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
这就是我要描述的一种真实,那传说中的麒麟不是别的,是一个客家老人。我也真实地感到了这个客家村落的存在。麒麟是客家人的灵魂,麒麟舞是客家人的灵魂之舞。——她的魂还在。
(取材于陈启文同名小说)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面的讲究却实在太多 讲究:值得注意、推敲的地方
B.一家老少出门奉迎 奉迎:奉承,迎合
C.这是对客家人神灵的亵渎 亵渎:轻慢,不尊重
D.他的心眼豁亮呢 豁亮:明白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首、尾段写到“我要描述”的东西分别为“从不曾存在”和“真实”,貌似矛盾,实际上体现了“我”的认识过程。
B.“我会让你看见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既强化了老人的执着,又与老人制作麒麟的进程相关,展现了情节的发展。
C.作者大量运用对比,如过去与现在、老人与其他客家人、老人与麒麟、“我”与疯子等,突出了老人与“我”对传统的坚守。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写“我”的所思所感,则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性与感染力。
3.请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
(1)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
(2)我觉得自己也被他拉起来了,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4.请概括小说中写了哪些关于“疯子”的内容,并联系全文分析写这些内容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材料一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故凶饥存乎国,君朝之衣不革制,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①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节选自《墨子·七患》)
【注】①队:通“坠”。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库[A]无[B]备[C]兵[D]虽[E]有[F]义[G]不[H]能[I]征[J]无[K]义[L]城[M]郭[N]不[0]备[P]完[Q]不[R]可[S]以[T]自[U]守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骖騑,指驾车时两旁的马,与《滕王阁序》中“俨骖騑于上路”的“骖騑”意思相同。
B.衣帛,指穿丝织服装,与《寡人之于国也》中“七十者衣帛食肉”的“衣帛”意思相同。
C.应卒,指应对突发情况,“卒”与《荆轲刺秦王》中“卒起不意”的“卒”意思不相同。
D.实仓廪,指充实仓库,“实”与“春华秋实”和“有名无实”的“实”意思都不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粮食是百姓生活所仰赖和用以供养君王的东西,发生饥荒时,君王也应节约衣食等方面的用度,以示与百姓同甘共苦。
B.材料借用“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的事例,生动说明在发生灾荒时,君王应心怀愧疚并引导百姓积极自救。
C.夏桀和商纣虽贵为天子,却因没有注意戒备和预防,最终亡于小国诸侯,因此做好准备防止祸患,是国家重要的工作。
D.贤明的君王懂得吃饱穿暖是人之常情,所以会让老百姓从事生产,并且减轻赋税,增加储蓄,最终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9.历史上圣明的君王,是如何做到让百姓远离冻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775练)
【基础训练】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薪尽火传”:柴虽燃尽,火种仍能留传。比喻思想体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本句语境是强调“从孔子屈子到卫青、岳飞,志士仁人”这些人代代相传中华,因此应选用“薪尽火传”合适;
“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只有这样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极其稀少,此处是说当代汉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极为稀少,因此应选用“绝无仅有”合适;
“奔腾不息”泛指江河向前跳跃着奔跑永不懈怠、永不停止。比喻很有气势。“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此处是说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辉煌的中华文明还能不能继续发展,因此应选用“生生不息”合适;
“如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此处是说书法进课堂的行为,属于教育,因此应选用“春风化雨”合适。
故选C。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一、“体悟……气韵”搭配不当,应为“领略……气韵”合适;
二、“兰亭序曲水流觞”语序不当,这一部分对应后文“寒溪炊烟松风阁”,格式应是一样的,可修改为“曲水流觞兰亭序”。
全都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
故选A。
3.①排比手法的构成:结构相同、语义相近、气韵相通,由“沉醉于”所引领的三个句子,将孩子们通过书法所见识到的物品——“魏碑晋书”“唐烟宋雨”和“宣纸狼毫”串联起来,形成了排比结构,信息丰赡。
②表达效果:结构整饬,语言典雅、风格清丽,读起来韵律和谐、气势充盈,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书法走进小学课堂的必要性——让小小童心在曼妙文化体验之中完成“文化自信”启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强气势,表达丰富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本题分为两问,一是分析排比如何构成的,需要具体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本句中由“沉醉于”所引领的三个句子,即是三个结构相似的语句,童心沉醉于“魏碑晋书”“唐烟宋雨”和“宣纸狼毫”,写出了书法这种传统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第二问是分析排比的表达效果,排比一般可以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整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从内容方面分析,此句中使用排比,能更好的集中的书法走进小学课堂对于孩子的影响;从结构方面分析,排比的形式表达,结构整齐;从语言方面分析,语言更典雅,读起来韵律和谐;从读者感受角度分析,增强气势,给人以美的享受。
4.【答案】(1)语句③,修改为“家中的宠物难免成为‘空巢宠物’”;(2)语句⑤,修改为“《2019宠物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显示”;(3)语句⑥,修改为“线上宠物智能设备消费者近四成为90后、95后年轻人”或“线上宠物智能设备消费者四成左右为90后、95后年轻人”;(4)语句⑦,修改为“宠物对于主人来说已经成为重要的精神陪伴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语句③,“难免不成为”双重否定不当,修改为“家中的宠物难免成为‘空巢宠物’”;
(2)语句⑤,“根据……”和“……显示”句式杂糅,修改为“《2019宠物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显示”;
(3)语句⑥,“近四成左右”重复赘余,修改为“线上宠物智能设备消费者近四成为90后、95后年轻人”或“线上宠物智能设备消费者四成左右为90后、95后年轻人”;
(4)语句⑦,“主人对于宠物来说”主客体颠倒,修改为“宠物对于主人来说已经成为重要的精神陪伴者”。
5.【答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这意味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
这是一段新闻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新闻的主体,主要事件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第二句强调的是事件的意义,主要信息有“这意味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根据字数的要求概括表述即可。
6.【C】“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错,实际为“天下偷安”,词人悲愤之语
7.①手法相似,两词都运用典故。本词用伊尹、诸葛亮及刘备等典故,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永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抒发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②主题相似,都含悲愤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都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③词风相似,都有豪迈之势。本词“几番际会,风从云和”奔放雄豪,写出男儿建功立业之志。《永遇乐》“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突显英雄豪情气概。
(评分标准:每点2分,角度对,分析合理即可)
【综合训练】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词语含义的分析能力。
B.奉迎:此处是敬辞,虔诚地迎接。故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我’与疯子等,突出了老人与‘我’对传统的坚守”错误。文中没有将“我”与疯子进行对比,同时,文章所反映的是老人对传统的坚守。故选C。
3.(1)“我”为这项传统艺术难以传承感到忧虑,眼神越来越暗。而客家老人扎麒麟越来越专注投入,随着麒麟头制作接近完成,越来越喜悦,眼睛越来越亮。
(2)看到疯子搅乱麒麟舞被打,善良的“我”为疯子的安危担心,内心下沉。老人伸手救了疯子,也让“我”不再为疯子担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1)中,将“我”和客家老人的眼神进行了对比,从前文“现在,忽然有了太多诱惑人的事物,谁心里还会装着一只麒麟呢?眼看着,扎麒麟、舞麒麟就要成为这位老人的绝门手艺了。他老了,他已经非常确切地预知了自己的大期,却在这村里找不到一个麒麟的传人”“这个过程很烦琐,很漫长。如今,除了这个老人,有谁还会有这样的耐心,花这般的精力来干一件很烦琐、很漫长的事情呢?”我的眼神越来越暗,是因为制作麒麟这一传统艺术已经没有传承人,“我”为这项传统艺术难以传承感到忧虑,眼神的“暗”代表了“我”的忧虑。而老人“眼睛越来越亮”,文中“他在麒麟头内暗设了小机关,轻轻触动,麒麟口就可以灵巧地翕合,麒麟的眼睛就开始转动,眼珠子黑亮极了。这麒麟,一下子活了”体现了客家老人对制作麒麟的专注和用心,以及麒麟头制作接近完成时的喜悦。
(2)从上文“这一次动作更猛烈了,他瘦小的身子被倒提起来,一下扔到了老远的地方,嘣地一响,那是以头撞地的声音。他……不会……死吧?我的心在下沉……”可知,“我”的心下沉是因为疯子跳舞被打,而且感觉他受伤很重,善良的“我”为疯子的安危担心,在看到老人伸手救了疯子,我为老人的善良而感动,也为疯子的获救而放心,所以,“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4.内容:搅乱麒麟舞被打时被老人救下来;成为老人的徒弟,是制作麒麟技艺的继承者。
作用:(1)搅乱麒麟舞被打时被老人救下来:拓展了作品的内容(引发了新的矛盾),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老人救疯子的情节,在老人看来,真正的“圣洁”不仅是对仪式的虔诚,更是真正意义上对生命的悲悯与尊重,展现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揭示了老人不仅是麒麟的制作者,更是麒麟精神、客家人之魂的体现者这一主旨。
(2)成为老人的徒弟,是制作麒麟技艺的继承者:展现了老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呼应前文中扎麒麟、舞麒麟后继无人的情节,使故事完整;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民族之魂最终得以传承的欣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内容的概括及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从文中“突然有一个黑色的身影闯进了禁区,……只管自己狂舞,歌唱”“那猛地一击让我惊悸了一下,他一下仆倒在坚硬的地上,他的疯狂之舞猝然终止了……一下扔到了老远的地方,嘣地一响,那是以头撞地的声音”“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老人的手,……那疯子被他拉起来了”“后来,老人把这个疯子收留了,做了自己的关门弟子”等内容可概括出:疯子搅乱麒麟舞被打,老人伸出援手将他救下,老人将他守卫自己的关门弟子,成为制作麒麟技艺的继承者。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引入疯子这一人物,对疯子进行了大段描写,让疯子引发了新的矛盾,从而拓展了作品的内容,这部分的作用可从情节和主旨方面来分析。从情节上来看,推动了情节发展。疯子的引入,呼应前文中扎麒麟、舞麒麟后继无人的情节,让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从主题上分析,老人对疯子出手相救,展现了老人对麒麟精神的深刻领悟——真正的“圣洁”不仅是对仪式的虔诚,更是真正意义上对生命的悲悯与尊重,从而揭示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也体现了老人不仅是麒麟的制作者,更是麒麟精神、客家人之魂的体现者这一主旨。制作麒麟技艺找到了传承人,这一传统文化仍将传承下去,而疯子所展现出的对于这一文化传统痴迷则是老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暗示与象征,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民族之魂最终得以传承的欣慰。或表述为:客家的麒麟舞只能传给一位外来的疯子,而客家人自己却纷纷离开,对比意味强烈,表达了对传统技艺、民族之魂面临传承困境的忧虑,深化了主旨。
5.(3分)DLQ(断对一处1分,超出三处该题不得分)
6.(3分)C
7.(3分)B
8(8分)
(1)所以先民按农时生产财富,在巩固农本(根本)的基础上使用财富,那么财用就富足。(“以时”“固本”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腹中饥饿却没有吃的,身上寒冷却没有衣穿,即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食”“保”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2分)
9.(3分)①君王注重节约用度,减轻百姓负担;②重视财富的积累和府库的充实,预防灾害发生;③让百姓能遵从农时,致力于农业生产。(答出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五谷,是百姓依赖它生活的东西,是君王用来作为给养的东西。所以百姓没有五谷,那么君王也就没有给养,百姓没有吃的,那么君王就无法使唤。五谷丰收,那么各种美味就能入于君王之口,五谷歉收,那么君王就无法全部吃到。所以国家遇到饥荒,君王临朝的衣服不改制新的,去掉车驾两旁的马匹,道路不加修治,马不喂粟米,婢妾不穿丝织的衣服,来表明用度不足到极点了。
现有背着孩子到井边去打水的人,把孩子掉到井里,孩子的母亲一定会跟随到井中把孩子救出来。如今遇到凶岁,百姓挨饿,路上有饿死的人,这种痛苦比孩子掉到井里更为严重,难道可以不考察为政吗?劳作的人少,受供养的人多,就没有好年岁。财用不足就要反省(是否遵从了)农时,粮食不够就要反省用度的情况。所以先民按农时生产财富,在巩固农本(根本)的基础上使用财富,那么财用就富足。即使是古代的圣王,哪能使五谷年年丰收而不遭旱涝之灾呢?但他却没有挨饿受冻的百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努力把农时抓得很紧而对自己的用度又很节俭。所以《夏书》说:“大禹时遭七年水灾。”《殷书》说:“商汤时遭遇五年旱灾。”这时他们遭受的灾害十分严重,但百姓没有受冻挨饿,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生产的财富多,他们的用度节俭。
所以,仓里没有储备粮食,就不能面对灾荒;库里没有储备武器,即使是正义的也不能征讨不义的;内城和外城修得不完备,就不能自卫;思想上没有戒备的考虑,就不能应付突然的事变。夏桀没有防备商汤的准备,所以被放逐;殷纣没有防备周武王的准备,所以被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他们都灭亡于小国诸侯,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有富贵却不(为灾难)做准备。所以准备是国家的重要工作。粮食,是国家的宝贝;武器,是国家的爪牙;城郭,是用来防卫自己的。这三样是国家必需具备的东西。而且粮食是圣人珍爱的东西。所以《周书》说:“国家没有(储备)三年的粮食,国家就不是他的国家了;家里没有(储备)三年的粮食,孩子也就不是他的孩子了。”这就说的是国家的准备。
材料二
按人的实际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整年不做衣服就会受冻。腹中饥饿却没有吃的,身上寒冷却没有衣穿,即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广泛地储蓄,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也就能拥有人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