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2 23:0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复习目标】
1.能概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节选等史料,认识太平天国的社会政治主张及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从而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理解农民阶级无法完成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
2.能列举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具体实践的例子,通过分析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节选,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未能达到改变民族危局的目的,理解这种不改变封建统治而仅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的道路是无法救亡图存的。
3.了解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严重的边疆危机以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具体条文和相关史料,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并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①民族矛盾上升:鸦片战争的影响,民族矛盾上升。
②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搜刮人民。
③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不断,矛盾突出。
④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号召了许多穷苦农民。
2.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4)军事全盛:
①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西征军打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变乱:1856年发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
(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主要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1)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落后性: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3)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1859年) (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3)开设新式学堂等 (1)革命性和先进性: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空想性: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迫于贫困,希望改变经济地位。②领导阶层学识与才略有限。定都天京后,领导者糜烂腐化,又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③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而孤军深入。④文化上对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违背人性的措施,例如在天京强制男女分开居住,不得民心。⑤外交失策:未积极争取外援,清政府因与西方列强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获得支持。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洋人组织的常胜军(洋枪队)围攻下,溃败而亡。
5.评价
(1)促进作用: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任务驱动】
任务一: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 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郑大华《晚清思想史》
探究2.根据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行辩证认识。
【拓展】太平天国较之以前的农民起义呈现的新特点
①时代背景新: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起义原因新: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阶级矛盾激化而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则是在民族矛盾推动下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革命任务新: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
④指导思想新: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意义。
⑤对外交往新:太平天国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拒绝了,这是以往的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
⑤失败原因新: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①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均以失败告终,致使领土主权丧失。
②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经产生,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
④统治集团中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形成洋务派,在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
2.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师夷长技”。提出了“自强”;“求富”口号。目的: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
3.活动:
(1)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2)创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筹划近代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4.结果: 失败,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5.评价:
(1)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没有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3)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拓展1】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向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方式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3)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4)教育上:洋务运动开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5)思想上:洋务运动有力冲击了“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思想观念,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任务驱动】
任务二:认识洋务运动
关于洋务运动的目的,“镇压革命说”在学术界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运动的目的出现许多新的说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客矛盾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和时代潮流相违背的,洋务派妄图在死保封建体制的前提下移植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客观上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输入是有助于加速封建制度崩溃的,但这是和洋务派的主观动机相矛盾的。
反抗侵略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农民运动事实上已不足以威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当时真正能威胁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所以,洋务运动不是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勾结的产物,而是它们之间矛盾的产物。
双重目的说。此说认为,洋务派有“剿贼”和“御侮”的双重目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针对国内农民战争。到7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逐渐平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洋务运动的重心已明显转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这方面来。
实践检验说。此说认为目的或动机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失败中却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在当时来说,洋务运动毕竟是一件新鲜的事物,它是在守旧的顽固派的反对喧嚣声中诞生的,而实践证明它是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 ——据戚其章《中国近代史新讲》
探究3.根据材料,指出“主客矛盾说”与“双重目的说”的主要不同之处。
探究4.说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目的出现多种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
三、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1.边疆新危机
背景 表现 结果
西北边疆危机 ①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 ②英国、俄国加紧侵略中国 ①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②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在新疆建省
西南边疆危机(中法战争) ①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 ②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法军进攻台湾没有得逞;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1885年6月,中法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壮大,蓄谋侵略中国,制定“大陆政策”。
②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故意挑起战争。
③外部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以及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④清政府:积贫积弱,“避战求和”(可乘之机)
(2)过程 依据战争形势图,按时空顺序写出主要战役及结果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根据内容写出危害
条款 内容 危害
承认朝鲜独立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投资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对中国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进一步激励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如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民主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⑤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
对日本与列强
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日本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对列强:
打破东亚旧格局,远东矛盾加剧,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5)反割台斗争: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重挫了日本占领军,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4.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损害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为了防止日本独霸东北,《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为各自在华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趁机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2)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 方式 危害 影响
强制借款 资本输出 通过做中国的债主,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政治分割 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
抢夺路权 资本输出 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
抢夺工矿利权 资本输出 开采矿山,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也无从发展;投资设厂,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垄断了中国市场,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门户开放”:(补充)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实质上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任务驱动】
任务三、多元视角看甲午
1.“别人的眼光”
日清战争是我国以全部国运相赌的最初的对外战争,同时是把国家将来发展的全部命运寄托其上的大战,可谓生死攸关。倘若日本失败,日本将面临相反的命运:支付被中国强加的巨额战争赔款、割让琉球与九州等领土等等。日本因战胜而摆脱了这种噩运。“日清战争是国内维新事业的完成;同时作为第二维新,具有其历史意义与实质”,成为日本“作为世界国家”的出发点。 ——【日】深谷博治:《日清战争与陆奥外交》,1939 年
中国为了将朝鲜作为自身安全的屏障,加强了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干涉,扩大了对朝鲜的经济侵略;日本则将朝鲜视为本国的利益线和未来侵略中国的跳板,不断扩大在朝鲜的势力。这样就造成了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对立,结果日本利用东学农民运动为借口控制了朝鲜政府,并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是1894 年至1895 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别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据韩国高中历史教科书及《韩国史》
探究5.日本、韩国、英国对于甲午战争的认识有何不同?请说明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2.“我眼中的甲午”
材料一 甲午之前, 在我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的忠孝节义的思想。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激发了我的救国热忱, 我需要找寻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吴玉章文集》
材料二甲午战后大事记( 截止到1900年)
1895年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 史称“公车上书”。??
1895年5月——10月, 丘逢甲、徐骧领导的台湾义勇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多次重挫日本占领军。? 1895年, 清政府先后派胡熵棻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
1895年10月, 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因计划泄露遭清政府破坏, 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
1898年6月——10月, 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维新变法运动。??
1898年8月, 清廷颁布上谕:“ 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 隐杜觊觎, 唯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1898—1900年, 民间组织义和团打着“ 扶清灭洋” 的口号, 给列强以沉重打击。??
1899年, 江苏南通人张謇放弃科举功名, 创办大生纱厂, 力求“ 实业救国”。
探究6.结合材料,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
【拓展】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列强经济侵略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清政府政策 调整 面对进一步发展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被迫调整政策,推行新政,以适应近代化发展趋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向西方学习 的内容 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行列
【补充】民族资本主义
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洋务早期
1、原因:
(1)主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民资提供商品、劳动力市场)(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概况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来源:官僚、地主和商人。
(3)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主因是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
(4)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意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1、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以后)或清朝末年
2、原因:①客观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直因、主因:(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③推动因素: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收回利权运动.
3、代表:张謇、荣氏兄弟、周学熙等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②部门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是轻工业。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力量弱;④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发展艰难。
5、▲影响:
(1)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阶级基础和内在动力;
(2)经济: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3)思想: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民主思想出现。
【总结】
结合所学,画出本课思维导图
【真题赏析】
1.(2020·全国Ⅲ卷高考·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2.(2020·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3.(2020·江苏高考·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2018·海南高考·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5.(2018·江苏高考·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6.(2018·全国Ⅱ卷高考·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7.(2018·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8.(2017·全国Ⅰ卷高考·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9.(2017·全国Ⅱ卷高考·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10.(2017·海南高考·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11.(2016·全国Ⅰ卷高考·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2.(2016·江苏高考·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3.(2015·江苏高考·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14.(2015·北京高考·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15.(2015·全国Ⅱ卷高考·28)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16.(2013·上海高考·38)同文馆之辩(14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由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
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袭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筹办夷务始末》
问题:
(1)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6分)
(2)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论辩,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8分)
【巩固训练】
1.下表为清朝政府创办的部分企业。这些企业
名称 地点 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机器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上海 南京 福州 天津 李鸿章 李鸿章 左宗棠 崇厚
A.构建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批民用工业企业
C.均采用 “官督商办 ”和 “官商合办 ”的形式 D.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太平天国运动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向存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江浙皖诸省往往“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田为人有,屋为人居,力不能夺,讼不能胜”。材料主要说明
A.清朝政府统治瓦解 B.农耕经济衰退 C.土地关系受到冲击 D.阶级矛盾尖锐
3.学者郭廷以认为,“曾(国藩)、李(鸿章)的倡导自强,不只是对内平乱,亦为对外自卫;仇外当然不可,媚外尤为可痛,对于国家民族的伤害,更甚于有形的赔款、驻军”。他意在说明
A.近代中国认识西方的艰辛 B.对义和团运动不可抹煞
C.学习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性 D.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4.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即行开始科举考试,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对投考者的资格、背景基本无限制;但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这表明其目的是
A.选拔传统的治国人才 B.寻求社会广泛支持C.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 D.促进中外思想融合
5.1864年,奕?提出“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李鸿章指出“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致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这些认识,反映了
A.崇尚科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B.洋务运动改变了中西军事力量对比
C.中外交汇动摇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D.中体西用理念蕴含抵御侵略的目的
6.中法战争期间(1883—1885年),清政府花费军费3000万两白银,由于出现支付困难,政府先后向英国的银行借债七笔,总数达到1260万两白银,利用英国的资金来与法国作战。这表明,此时的清政府
A.与英国结成同盟关系 B.对外赔款压力巨大
C.财政制度迈向近代化 D.对外借款态度谨慎
7.曾国藩是晚清咸丰、同治年间的“中兴名臣”,图1是曾氏在咸丰五年给胞弟的家信。据材料内容可推知
“赵玉班带五百湘勇来此,若独成一枝,则不足以自立,若依附塔军,依附罗军,则去我仍隔数百里之远。若依附平江营,则气类不合,且近来口粮实难接济,玉班之勇,可不必来,玉班一人独来,则营中需才孔亟,必有以位置之也。”
A.湘军已基本上战胜太平军 B.洋务运动即将在南方展开
C.清政府亟需创建新式军队 D.清朝政府的统治危局深重
8.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到1884年累计核收船舶运费1713.7万两,加上跌价竞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溢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这表明招商局的创办
A.控制了中国航运市场 B.实践了 “实业救国 ”C.扭转了中国外贸逆差 D.具有外争利权的作用
9.清代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此时的“忽然醒悟”导致了先进的中国人
A.开眼看世界,起到启迪思想解放的作用
B.学习西方,迈出近代化第一步
C.托古改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强国之道
D.结束专制,开启民主共和之路
10.右边图表的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年代 满汉总督比例 (年代)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1860 6:9
1861 5:5 1861 4:11
1862 4:6 1862 2:13
1863 3:7 1863 1:14
1864 2:8 1864 0:15
1865 1:9 1865 0:15
A.最终被满汉地主阶级武装联合镇压 B.导致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 D.促使清朝对内政外交实施全面改革
1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并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主张:“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根据材料和所学推断,左宗棠
A.主张先驱逐阿古柏政权,再解决伊犁问题 B.后来在乌鲁木齐建立了抗击俄国的军事基地
C.据新疆地形特征,制定了 “先南后北 ”策略 D.主张的 “尺寸不可让人 ”在谈判桌上得以实现
12.1894年黄海大战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名称 火炮/门 鱼雷发射管/架 总排水量/吨 总兵力/人 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556 32100 2126 10.2
日本联合舰队 268 568 40840 3916 14.5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日本综合国力的强大 B.清朝政治制度的腐败
C.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 D.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
13.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
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 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
C.重视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 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
14.
姓名 国籍 职务 服务军舰
汉纳根 德国 北洋舰队总查 舰队指挥舰定远舰
阿壁成 德国 舰总管轮
戴乐尔 英国 舰帮办副管驾
尼格路士 英国 舰炮手
哈卜门 德国 炮务总管 主力战舰镇远舰
马吉芬 美国 帮办管带
余锡尔 英国 总管轮 主力战舰致远舰
哈富门 德国 总管轮 济远舰
上面为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洋员参战表,这一状况
A.是黄海海战中清军战败的根源 B.体现了清廷向西方学习的态度
C.反映出北洋海军整体装备落后 D.导致北洋水师受到列强的牵制
15.据统计,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共派出从军记者114名,还有15名画师、摄影师连篇累牍地报道战争的进展状况、战斗经过、双方死伤人数、俘获战利品、俘虏处置及战地情形等,战争爆发后仅一个月,有17名西方记者获得了随日军采访的许可。而清政府则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拒绝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这一差异突出反映了
A.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B.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
C.日本借机宣扬军国主义 D.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16.(15分)甲午战争期间,《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此一举”。
——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
材料二 《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报告
战役 报道
黄海战役 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
辽东战役 《连胜倭奴电音》“云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旅顺口诸处水陆各军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
材料三 《申报》关于甲午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
消息来源 分类
自采 事件当事人讲述、官府线人情报、朝廷谕旨、社会舆论。
公开征求 来自国内与国外,其中国外最多的是日本。
转载(翻译) 转载国内同行报纸和国外报纸,其中香港与日本报纸是转载消息两大重要来源。
——摘编自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可以确定的史实有哪些?哪些属于失实报道?依据材料三分析失实报道出现的原因。 (6分)
(3)对《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态度与报道,应该如何评价7(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一封日本“劝降书”(节选)
大日本海军司令官中将伊东祐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
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已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
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行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亡)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
谨布上文
伊柬祐亨 顿首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封劝降书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真题赏析】
DCCAB DCABB CADBA
16.(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6分)
·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课程,聘请西人教授科举出身人员。
理由:(1)国家的根基在于礼义和人心,不在洋人的“术数”和“技艺”。(2)洋人未必真心实意地传授他们的知识。(3)中国也有能胜任此类课程的人才。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理由归纳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2)水平1: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8分)
·师夷长技,培养科技人才是晚清的时代要求,而道德人心对于一个国家也非常重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可谓“千古未有之变”,师夷长技成为时代要求。当时的洋务事业需要培养大量科技人才,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有其紧迫性。然而,道德人心亦是立国之本,不重视道德人心,片面强调科技和科技人才,虽有“长技”而不能真正自强。
水平2: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单方面讨论问题(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任务驱动】
探究1.略
探究2. (1)推动中国近代化。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客观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起,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资政新篇》;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万国通商,对不平等条约不予理睬;动摇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近代化创造前提条件;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反侵略,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从而促使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探索近代化。
(2)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实行绝对平均的小农经济,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太平天国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打倒皇帝做皇帝”;太平天国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影响了中国对近代化的探索。
探究3. 前者主要关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反动的;后者关注了洋务运动不同发展阶段的目的,认为其前期虽是反动的,但后期则有抵御外侮的目的。
探究4.可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拨乱反正促进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史料的进一步丰富及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等角度作答,
探究5.
认识:日本对甲午战争的认识着眼于对于国民性以及侵略扩展的推动作用。韩国方面则侧重强调中日双方对于朝鲜内政的干涉以及甲午战争对东北亚传统朝贡秩序的颠覆。英国则从讽刺的角度出发指出清政府的落后和西方人的政策打着和平的旗号不干涉。
原因:日本学者的观点来自1939 年,当时日本法西斯上台,发动侵略战争,其观点必然带有美化侵略战争的色彩。韩国作为中日战争参与的第三者,本民族利益得不到保证,处于民族主义出发必然强调自己遭受干涉。的一面。英国则从西方的价值观出发,将清朝看为落后愚昧传统一方加以嘲讽,充满了西方中心论以及文明的优越感。
探究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惨败对中国各阶层思想上产生了巨大冲击, 如知识分子价值观由传统忠孝节义, 学??而优则仕转变为救亡图存, 将国家的发展与自身紧密联系起来, 民族意识觉醒。在民主危机的刺激下中国社会各阶层如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纷纷掀起了救国运动, 推动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清政府调整抑商政策,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曰战争后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巩固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D D D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C B B
16.【答案】
(1)态度: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1分)
历史原因: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轻视日本。(1分)
现实原因: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国力有所增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2分)
(2)确定的史实:中日在黄海、辽东确实发生了战争。(1分)
失实报道:在黄海和辽东海战中,中国获胜。(1分)
原因:战争消息来源众多,真假难辨;清政府封锁消息,报道较少;报纸编辑的政治立场或主观意图;消息多来自外界或社会舆论,权威性不高。(4分)
(3)评价: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民众;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干扰。(5分)
17.角度一:伊东祐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2分)
理由:他认为中国社会固守传统、不思进取;科举考试落后;重视不实用的文艺,不重视科技;闭关锁国、腐败落后;不能像日本一样进行彻底的改革等。(任意写出其中四点得8分)
总结:以上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比较客观。(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分)
角度二:伊东祐亨的信是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主义思想厚颜无耻的体现。(2分)
理由:他以强凌弱;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薄情寡义;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典型体现等。(任意写出其中四点得8分)
总结:他回避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2分)
(其他从日本取得胜利原因、对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将领的讽刺、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见证近代中国的屈辱血泪史等角度分析也可以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