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4届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教材课件
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1)遗址: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 北京人 。
(2)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 火 。
北
京人
火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主干梳理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1)早期
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
生产 生活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遗存 分布广泛,奠定了 多元一体 的发展基础
原始农业
多元一体
(2)中期
时间 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
代表 黄河中游地区的 仰韶文化 、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 河姆渡文化
生产 生活 仰韶 文化 典型器物是 彩绘陶器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 文化 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 养蚕缫丝技术
仰韶文化
河姆渡
文化
彩绘陶器
养蚕缫丝技术
(3)晚期
时间 距今约5 000年
代表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生产 生活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 玉器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红山文化
玉器
3.原始社会的阶段及特征
阶段 特征
原始人群 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私有制 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 阶级 社会的门槛
私有制
阶级
如图为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出生”中的“瓜瓞”即为葫芦。彝族古歌《梅葛》记载: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类似传说在土家族、侗族等皆有流传。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信息?
提示:各民族的起源有着共同的特征,体现了先民文化基因具有相似性。
1.部落时代
(1)三皇五帝: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2)炎黄联盟: 黄帝 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 华夏始祖 。
(3)禅让制: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对舜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 禅让 ”。
(4)“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 龙山文化 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这一时期, 阶级阶层 分化比较明显,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黄帝
华夏始祖
禅让
龙山文化
阶级阶层
从部落到国家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
中央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 直接 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夏朝
世袭制
直接
|史学新论|
二里头晚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扩张
汉水中、上游与江汉西部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了典型的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反映出二里头文化经南阳盆地,沿汉水流域而下的进发路线。江汉东部地区以盘龙城遗址为代表,则体现出了与下七垣文化和南关外下层的密切联系,可能是中原文化通过信阳地区,过桐柏山向南楔入的结果。中原文化在江汉地区所见两条线路并进的扩张态势,之后为二里岗阶段该区域的文化格局奠定基础。
1.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最终定都于殷。
(2)历史遗存:殷墟遗址出土甲骨文和许多青铜器。
(3)政治: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 内外服制 。
(4)疆域: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内
外服制
商和西周
2.西周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 1046年建立,定都镐京。
(2)政治制度:实行 分封制与宗法制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3)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商和西周的经济
总体特点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 现 农业 ①地位:主要生产部门。 ②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③ 井田制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 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分封制与宗法制
井田制
青铜铸造
主题1 多元一体——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三星堆遗址的“上新”,引发各界围观和热议,也掀起又一轮对考古文化的探究热潮。其中,三星堆和二里头的关系尤其引人关注。从中原文化代表的二里头,到带有神秘色彩的三星堆,“撞脸”的文物、“夸张”的面具、“奢侈”的祭祀……其中经历了什么,又昭示着什么?
主题探究
素养和价值引领
材料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就开始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夏文化进行探讨。几十年来,经过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广泛的研讨,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即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探讨出现了新动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归旧说,即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后半是商文化;二是赞成西方学者长期以来的看法,认为不能随便指称某考古学文化为夏文化,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原因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遗址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
——摘编自刘绪《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重证据法”在夏文化探讨中的价值及其困境。
提示:价值:使夏文化探讨走出“就文献论文献”的困境,使其探讨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困境:由于缺乏考古遗址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缺乏直接的夏代文字和文献),难以进一步确定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史前史研究的主要资料和工具
1.实物资料:因为其高度的真实性,考古发现是当今研究人类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随着考古挖掘的发展,很多传说得到了印证。
2.古籍记载:撰写者距史前史较近,相对来说更加真实,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主观目的,其记载存在偏颇,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3.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夹杂着个人想象的口口相传的历史,其内容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但是,这些传说也基于一些真实发生的史实,是研究历史的素材之一,中国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就是典型的一例。
4.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运用于史学研究,对于判定历史时间、分析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变迁等都有巨大的帮助,成为研究史前史的重要工具。
材料 在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鲜见,也与埃及、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判然有别。青铜器显现出以尊为首,与罍、瓿、盘形成组合的礼器系列。其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青铜神像、神树等带有神异色彩的器物,表明这个古蜀王国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和神权、政权一体化的系统。
——摘编自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等
探究 根据材料自拟观点,对其进行论证。
论证和阐释问题
论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金面具、金杖等文物与黄河流域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同,其宗教信仰和神权、政权等都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是三星堆文化中又蕴含着青铜文明和礼制文明等华夏文明的因素,它和成都平原的其他文化一起,共同构成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
提示:示例:观点: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多元性 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诸多大河流域
一体性 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从演进趋势看,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汇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
主题2 家国同构——中国早期国家的血缘与地缘关系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共同血缘关系完成群体的融合,通过祖先神的宗教化和国家化,实现宗族与国家的整合。血缘关系在社会运作中的表现形式上占有更突出的地位,使得实际也发挥重要作用的地缘关系被血缘关系所掩盖。
获取和解读信息
材料 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将国家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有国与野之别。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他们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问题,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边民族成员及流亡人口等,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保留,在贵族统治下虽受到较强的人身束缚,但身份不同于奴隶。
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从春秋时期开始,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和野人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据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等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
提示:特点:国人和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同(因类而治);行政管理与军事控制相结合;带有集体统治和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与井田制相结合。
认识分封制对西周国家治理的作用
1.分封制改变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王畿内外松散的联盟关系,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由之前的诸侯承认天子转变为天子分封诸侯,由不同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变为同一家族对天下的统治。通过分封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了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加强了统治。
2.分封的过程使地方的权力来源于中央(周王室),分封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统治网络,商的方国被周的封国代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中国古代第一次实现了上层政治组织的统一。
3.分封制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与文化的交流。一方面,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周朝的很多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的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论证和阐释问题
材料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探究 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
提示:论点:肯定宗族制度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论据:材料中列举了宗族组织自身建设、宗族组织对维护社会的作用、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得到官方认可等。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1.积极影响
(1)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的延续和家国同构。
(2)形成了中华民族重人伦、重亲情、重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形成了中华民族重祖先、重传统、重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2)经济上,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抑制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3)思想文化上,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典题例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魅力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试答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试答 (2)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命题价值:命题隐性渗透热点问题
本题在有效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再认再现教材主干知识的同时,浸透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比,让考生清晰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不同政治制度形成的影响,隐性地渗透了每个国家走何种道路是其自身国情决定的这一现实热点问题。题目意在通过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和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突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知识价值:西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对后世都城建设的影响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盛行礼制,所谓礼制是指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依社会规范形成的等级制度。从秦汉至明清,经济、文化乃至城市规划都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基于此,主要探究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以及西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对于后世都城建设的影响。
1.2022年除夕夜,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虎年春晚,给观众们强烈的精神震撼。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 )
A.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
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
解析:C 材料“这尊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表明青铜器面具融合了多元的制作技术,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项;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之一,无法得出其是最重要的手工业,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的结论,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体现了中央集权需要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是集体耕作,反映的是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材料中西周政府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B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与井田制的瓦解无关,排除C项;小农经济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一、选择题
1.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防。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
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间纷争不断 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解析:B 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城墙遗址,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初始文明,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已经确立了君主政治,排除A项;设立城防并不能证明当时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排除C项;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阶级分化,但是不能夸大到“十分明晰”,排除D项。
跟踪检测
2.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
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
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解析:D 材料反映了关于“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史书记载,这描绘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也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D项正确;“三皇五帝”的事迹属于神话传说,尚不能证实确有其人,排除A项;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而不是“三皇五帝”,排除B项;“三皇五帝”的传说未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排除C项。
3.观察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
A.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解析:A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在同一时代,四川、湖南和河南地区都出土了青铜器且器形存在相似之处,因此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A项正确;各地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独立发展”的说法不够准确,排除B项;“交流十分频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中原与巴蜀之间不必经过丝绸之路, 排除D项。
4.如图为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虎纹石磬。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商磬,共有5个音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为祭天地山川时所使用。此文物可以证明( )
A.原始音乐随着人类定居生活而产生
B.金石并用是商朝生产力水平的特征
C.商朝石刻艺术和石磬制作水平高超
D.商朝时期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解析:C 据图片和文字介绍可知,该石磬十分精美,反映了当时石刻艺术和石磬制作水平高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周朝形成“敬天保民”思想,排除D项。
5.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后”,到了商朝则称为“王”。商朝最后两位王将“帝”字用于王的名号,称为帝乙、帝辛。这表明( )
A.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
B.政治生活摆脱神权束缚
C.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D.核心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帝”相对于“后”和“王”,更能反映王权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君主的名称变化,不能体现整个国家制度建构的情况,排除A项;夏商时期君权与神权相结合,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核心权力在先秦尚未实现高度集中,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6.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按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也是连接天人意志的神。这说明商朝( )
A.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B.以神权来强化皇权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解析:C 材料“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按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也是连接天人意志的神”说明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项正确;商朝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皇帝是在秦朝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出现血缘,排除D项。
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解析:B 根据材料“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B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夏商周帝王系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项。
8.殷商统治者崇尚天帝神权,强调“天命神授”,而西周统治者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 )
A.儒家民本思想初步形成 B.以宗法人伦取代天命
C.王权神授观念逐步淡化 D.天命观具有人文色彩
解析:D 材料体现的是殷商到西周的治国思想由“天命神授”到“保享于民”,说明当时西周的天命观具有人文色彩,D项正确;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时期产生的,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人伦关系,B项排除;先秦时期的特征之一是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项排除。
9.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体现了华夷观的形成发展
C.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促进了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解析:D 周公要求康叔“明德慎罚”,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样有助于取得殷商遗民的认同,D项正确;当时儒家尚未产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商民不属于少数民族,排除B项;众星拱月指的是分封制本身的作用,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对殷商故地的统治策略,排除C项。
10.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所谓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此;西周建立后,往往将同姓子弟或王室成员分封至远离王畿的地方,形成“以蕃屏周”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 )
A.周朝对王畿地区的统治削弱
B.原本宗族聚居状态被打破
C.血缘政治的观念逐渐被淡化
D.贵族集团的利益得以平衡
解析:B 由材料可知,商王的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而周代王室及同姓子弟则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这体现出周王室打破了原来宗族聚居的状态,扩大了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B项正确;周王室及同姓子弟虽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但不代表其弱化了对王畿地区的统治,排除A项;周王室将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进行统治,“以蕃屏周”体现了对宗室和同姓子弟的信任,没有体现周王室血缘观念的淡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原先宗族聚居的状态被打破,与贵族集团利益无关,排除D项。
11.《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解析:C 根据气候的寒暖燥湿,宽广的山谷或大河等地理条件,采取不同的建制,人民生活在其中有不同的习俗……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义方面的教化,而无须改变他们原有的习俗;注重政令的统一,而无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以达到天下即地方,地方即天下,体现出“因俗而治,天下一家”,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西周封建的出发点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神权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2.金文族徽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族氏名号,商代晚期数量显著增加,且许多族徽上附加了地名、官名和职事名。这反映了当时( )
A.族氏政治职能加强 B.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C.族群融合程度加深 D.青铜冶铸工艺精湛
解析: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金文族徽作为依附于青铜器的铭文形式,具有标识铭记、美化装饰、体现身份地位的功能,商代晚期金文族徽数量显著增加,且许多族徽上附加了地名、官名和职事名,反映了当时族氏政治职能加强,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王权紧密结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族群融合程度加深”,排除C项;材料与青铜冶铸工艺无关,排除D项。
13.据考古发现,在西周贵族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经常出现称颂先辈之德的语句,如在陕西出土的西周晚期梁其钟,其铭文内容为颂扬先辈功德,忠心服事天子……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B.贵族维护周王地位的传统
C.西周的手工业发达
D.诸侯国与周王室纷争激烈
解析:B 材料反映了西周贵族的青铜器上经常出现称颂先辈、忠心周天子的铭文,甚至西周晚期也有这样的铭文出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西周贵族维护周王地位的传统,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宗法制度的维护,而非挑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无法说明手工业发达程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贵族维护周王地位,而不是与周王室纷争,排除D项。
14.西周实行乐悬规制,钟、磬等乐器要据规定摆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舞者象征成功,舞于堂下。孔子赞其“言而履之”“行而乐之”。乐悬规制的推行( )
A.传播了儒家的仁德思想
B.提升了西周贵族的文化素养
C.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扩大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配合象征仁德、成功的歌舞表演,规范各种乐器的摆放,说明乐悬规制的推行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儒家学派直到春秋时期才创立,排除A项;规范钟、磬等乐器摆放以方便歌舞表演不能直接提升西周贵族的文化素养,排除B项;仅通过推行乐悬规制,并不能扩大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15.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大量为告麦、告秋、祈年、求雨、多雨诸事而占卜。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 )
A.生产工具改进 B.重视引水灌溉
C.农业地位上升 D.出现个体劳作
解析:C 根据材料“告麦、告秋、祈年、求雨、多雨”可知,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的占卜,表明当时农业地位上升,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是否改进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是表明有大量与农业有关的甲骨文,无法得出当时是否重视引水灌溉,排除B项;“出现个体劳作”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16.《孟子》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
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
C.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解析:B 材料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即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渠道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奴隶和庶民耕种完公田后,才可以耕种私田,B项正确;公田包括分封给诸侯的土地,排除A项;井田制并不属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匠人营国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献,其成书年代大致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王城布局,该文献提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形态特征 考古实测资料
长宽 东西约9里,南北约7里
城门 已发现南面2门,东、北、西各3门
道路 东西、南北向各有5条干道
核心功能布局 宫庙居中,面朝后市,居民区居东,墓地居西
材料二 周公是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的元老重臣,其封国为鲁。根据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献记载的王城布局与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和材料二“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中的信息可知,长宽不同,《考工记》记载方九里,鲁城东西9里,南北7里;城门数量不同,《考工记》记载每个方向三个门,鲁城已发现的数量较少;道路数量不同,《考工记》记载有九条干道,鲁城仅有五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考工记》是理想的古代都城规划,鲁城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自然地理等因素;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考工记》记载的是王城的建制,而鲁城仅为诸侯都邑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差异:长宽不同,《考工记》记载方九里,鲁城东西9里,南北7里;城门数量不同,《考工记》每个方向三个门,鲁城已发现的数量较少;道路数量不同,《考工记》记载有九条干道,鲁城仅有五条。
原因:《考工记》是理想的古代都城规划,鲁城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自然地理等因素;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考工记》记载的是王城的建制,而鲁城仅为诸侯都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
解析:第(2)问,关于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鲁城属于历史文物,是研究西周城市的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周代诸侯的都邑布局、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可以印证《考工记》等文献中关于周代营建城市制度的记载,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的错漏。
答案: (2)价值:鲁城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周代诸侯的都邑布局、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可以印证《考工记》等文献中关于周代营建城市制度的记载,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的错漏。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先生在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变迁的脉络后,又界定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其内容主要为: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战争、通婚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民族关系。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显示出多元性质。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内部,应当承认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
“Tanner演讲”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的认识。
解析: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所学知识可知,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阐释:结合所学知识从多元与一体的表现及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
观点: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体”是“多元”的前提和基础,即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强调多元性。“一体”表现在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各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上,它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互动的过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有过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的情况,但总趋势是走向统一。即使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种政治势力仍然是以“大一统”为目标以谋求更高层次的统一。因此,强调“一体”、追求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中华民族的“多元”表现在众多的民族类别、区别明显的族源、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其实质是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那些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制度、政策上的优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总之,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在“多元”民族与“一体”国家间形成一个和谐互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