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放题解题方法指导 课件(共42张PPT) 2023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开放题解题方法指导 课件(共42张PPT) 2023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2 23: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历史文章题解题方法指导
沂水四中 刘喆
历史文章题-----采意给分
▲史实准确(时空、人物、事件等信息无误;历史术语使用
规范;史实精准扣题)
▲条理清晰(逻辑、结构清晰)
▲表述准确(表述成文,句子完整;语言精炼;表述过程中
适时点题)
▲史论结合(不要只罗列史实,还要对该史实的背景、影响
有适当分析)
★叙述史实
横向考查:阐述历程(分时间、阶段梳理)
-阐述黄同学初中三年成绩变化的历程
纵向考查:阐述表现(分角度、方面阐述)
-请从多方面阐述黄同学的性格特征
邮票上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
邮票,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一般由主权国家发行。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
下面是一组有关纪念新中国外交的邮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的外交历程。(12分)(要求:条理清晰,史实准确,叙述完整。)
建国之初,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了“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政策。20世纪40至50年代,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其中,取得最大的三个外交成就是: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
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新秩序,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C位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
谁是中国C位?我们从数百公里高的太空展开追寻,在新中国72岁生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C位是怎样炼成的?
从上海、嘉兴到江西瑞金;从贵州遵义到陕西延安;从河北西柏坡到首都北京。
卫星发现了一条中国人熟悉而陌生的轨迹,它揭开了一个世人关心的谜题。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新华社2021.10.1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用史实说明“C位是怎样炼成的”。
上海和嘉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见证地。中共一大最初在上海举行,后转移到浙江嘉兴。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见证地。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遵义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长征的重要见证地。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见证地。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中共中央领导进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使近代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西柏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党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见证地。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北京是新中国诞生的重要见证地。政治协商和开国大典先后召开,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诞生。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炼成了“C位”。
近代化的含义是什么呢?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所谓近代化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等方面的变革。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历程却不尽相同。
和英法等国近代化历程比较,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具有明显的特色。中国近代化的转型过程具有明显的被动型,其转型动力之一来自于对西方的不断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先进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不断加深。
——苑书义《中国近代化历程述略》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概述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历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洋务运动开办近代企业,创办新式学堂,兴建新式海军。这是先进中国人的器物学习阶段,近代化进程由此开启。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变法改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主张暴力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由此,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深入到制度阶段,近代化进程也得到推动。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对内专制对外卖国,民主共和制度徒有虚名。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由此,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阶段,近代化进程也得到进一步推动。
综上所述,近代先进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的阶段,不断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阐述中国的蜕变。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历史处于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在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蜕变。
疆域拓展方面,秦灭六国,北征匈奴,南抚夷越,移民实地。汉武帝征服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经营东南和西南。中原王朝疆域得到拓展。由此,中国实现了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的扩展,成为了中国本部的中国。
政治体制方面,秦在中央方面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汉朝推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消除了王国分裂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此,中国完成了从“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
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传统文化基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融合多家学派思想的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由此,中国完成了中国文化思想模式的最终融合。
★对某一历史现象的原因做解释
图9、图10所示漫画从某个侧面分别展示了20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图9、图10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做出合理解释。(12分)
20世纪6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物资匮乏。同时,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问题。因此,出现了图9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生产力发展,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性增多。同时,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出现了图10中“握点钱不知买啥东西”的现象。
谈对某一历史事件/现象的认识
从背景、内容、影响、启示等方面全方位谈认识
对“王同学上网课时经常不开摄像头”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
-为什么经常不开摄像头?
-讲一讲经常不开摄像头的具体事例
-经常不开摄像头带来的影响
-对你有何启示
18.材料一 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材料二
或者由于这一发动结束了“剿共”的内战,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而得到早日的实现,使全国的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反而更迅速的实际建立起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所竭诚拥护并要使之实现的。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西安事变的史料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认识。(10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材料一是当时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属于第一手史料。该报道对研究西安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主张,民众抗日救国的愿望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为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中共中央始终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国共开始走向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大义的坚持,张、杨的救亡壮举呈现出强烈爱国主义情怀。这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使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指出材料中反映的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现象进行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位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我们要繁荣民族文化,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兼容并包,与时俱进。
18.材料一
街头演讲的北大学生与警察进行辩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9年4月30日)
提取信息,对材料中的青年学生形象加以解读。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北洋军阀对内统治黑暗,日益激化社会矛盾。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最终彻底激起人们郁积已久的愤怒,逐渐觉醒的青年学生成为革命的先锋力量。
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学生高喊爱国口号,举行游行示威,与警察进行辩论,率先掀起五四爱国运动。大批学生虽遭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但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到运动当中。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勇于打破桎梏,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当今时代,青年学生应继续高举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旗帜,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社会各阶层兴起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这一背景下,梁启超强调中国少年一代应肩负起救国之重任,担当国家振兴的希望。
詹天佑、邹容、周恩来的个人经历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詹天佑留美归国后,设计并建造京张铁路,推动了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邹容留日归国后,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周恩来留日归国后,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梁启超的认识对当时青少年民族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鼓舞青少年投身于近代救亡图存伟大事业当中。
作为当今青少年,我们应学习先辈之精神,承担起时代重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某一观点/论题进行论证
(典型的所谓小论文)
如果已有观点:
第一段:一两句话简短阐释观点含义
中间段落:通过史论结合的例子来论证观点(1-3段)
▲论证方式:
横向论证(找出符合观点的两三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例子来论证)
纵向论证(从观点对应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不同方面来分开论证)
▲史论结合:不要只罗列史实,还要对该史实的背景、影响等有适当的能扣题的分析
最后一段:总结(回扣观点)并升华(谈启示或上升到唯物史观)
如果没有论题、观点,则需要先自拟论题、观点:
论题(一句完整的句子,明确的观点;尽量折中、辩证、全面)
对“李同学是一个三好学生”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第一段:李同学是一个三好学生,他品德高尚、成绩优秀、体魄强健。
第二段:李同学尊师重道...爱心...。高尚的品德使他深受大家
的欢迎。
第三段:李同学学习刻苦...稳居年级前三...。优秀的学习成绩使他
经常成为同学们的羡慕对象。
第四段:李同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运动会。强健的体魄使他成
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第五段:总之,李同学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们要积
极向李同学学习。
对“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第一段:学习成绩深受学习环境影响。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同学们来
说至关重要。(可省略)
第二段:陈同学...网吧学习...。...成绩差...坏习惯...。
第三段:赵同学...垃圾桶里学习...。...成绩差...生病...。
经常成为同学们的羡慕对象。
第四段:孙同学...教室学习...。...成绩优秀...积极向上...。
第五段:总之,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环
境能影响并改变人。学习环境也能深刻影响学习成绩。我们
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以下是不同时期报刊的创刊词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创刊词是时代的反映。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名称 创刊时间 创刊词节选
《民报》 1905年11月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新青年》 1915年9月 “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野草》 1940年8月 “前线和敌占区正在一枪一弹搏击敌人,在后方坐汽车上馆子,过私货发大财,口里说的是抗战建国,心里想的甚至手里做的却可以是抗战建家……在这样的时势下,我们却办了小小的《野草》……如果畸形的受难者们正立起来的时候,兽脸就将被刷清或者自己藏起来。
不同时期报刊的创刊词深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民报》由此创刊,在创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思想。《民报》创刊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0世纪初,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封建思想仍占主导地位,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彻底批判旧思想、旧文化,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由此创刊,在创刊词中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新青年》创刊推动了新文化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
20世纪40年代初,正处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破坏全民族抗战良好局面。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抗战宣传。《野草》杂志由此创刊,在发刊词中揭露国民党虚伪面目,号召全民族坚持抗战。《野草》创刊加强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同时期的报刊创刊词切中时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期报刊的创刊词深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是时代的反映。(阐释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民报》由此创刊,在创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思想。《民报》创刊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材料句+分析句)
20世纪初,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封建思想仍占主导地位,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彻底批判旧思想、旧文化,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由此创刊,在创刊词中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新青年》创刊推动了新文化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材料句+分析句)
20世纪40年代初,正处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破坏全民族抗战良好局面。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抗战宣传。《野草》杂志由此创刊,在发刊词中揭露国民党虚伪面目,号召全民族坚持抗战。《野草》创刊加强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材料句+分析句)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同时期的报刊创刊词切中时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结论句)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是时代变迁的反映
论证: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变化深受时代影响,是时代变迁的反映。
1949-1956年,我国正处于人民政权巩固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通过“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
1978—1992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同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带来很多新问题,如西方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服务于时代发展需要。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并根据时代变化对其进行适时调整。
下图中的断壁残垣,是经典的圆明园废墟图片,也是很多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你为图片选配最合适的诗句,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你选择的理由。(说明:可以从下面提供的四句诗中选择,也可以提供新的更贴切的诗句。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五代】李煜)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朝】谭嗣同)
④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现代】顾城)
诗句: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或诗句④)
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各中国人民带来双重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列强开始逐渐操纵清政府,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这符合“我失去了一只臂膀”的含义。
但列强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同时,也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觉醒,走上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一部分官僚士大夫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要求进一步学习西方,掀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符合“就睁开了一只眼睛”的含义。
综上所述,该诗句既反映了当时列强侵略带给中国的苦难,也体现出在外国侵略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探索救亡的道路,最贴合图片主题。
材料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治武功盛极一时,被后世史家誉为“康乾盛世”。在这一百余年间,清朝最后完成了国家大一统的最高理想:在辽阔的版图内建立了空前稳固的有效管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但是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康乾盛世”之下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等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观点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观点:“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但同时潜伏着深刻危机
论证:“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达到新的高峰。政治方面,社会安定,疆域版图基本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经济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仍处于领先地位。文化方面,传统文艺、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早期启蒙思想进步思潮获得一定发展。
但盛世之下潜伏着深刻危机。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农民起义不断。经济方面,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人地矛盾日益显露。文化方面,程朱理学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加之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思想文化僵化。对外关系方面,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且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但清政府依然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总之,“康乾盛世”时期即呈现鼎盛局面,又隐藏统治危机。一个国家、民族必须要居安思危。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观点: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在多方面发生了蜕变
论证: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历史处于秦汉时期,社会发生了多方面的蜕变。
疆域拓展方面,秦灭六国,北征匈奴,南抚夷越,移民实地。汉武帝征服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经营东南和西南。中原王朝疆域得到拓展。由此,中国实现了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的扩展,成为了中国本部的中国。
政治体制方面,秦在中央方面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汉朝推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消除了王国分裂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此,中国完成了从“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
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传统文化基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融合多家学派思想的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由此,中国完成了中国文化思想模式的最终融合。
综上所述,春秋至战国时期,中国在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蜕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某一观点的对错进行表态
其他创新类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