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目标分析
四· 教法学法
五· 教学过程
说 课
六· 效果分析
七·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
前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抛运动的规律,从本节开始接触到另一种常见的曲线运动,即圆周运动。本节作为圆周运动的开端,主要学习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物理量,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匀速圆周运动
的概念;
2、掌握线速度与角速度、周期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角速度的理解;
2、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关系的推导。
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目标分析
四· 教法学法
五· 教学过程
说 课
六· 效果分析
七·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周运动的认识仅局限于感性认识阶段,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主要采取生活实例引导、分析启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及实例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目标分析
四· 教法学法
五· 教学过程
说 课
六· 效果分析
七· 板书设计
目标 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物理意义
(3)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目标分析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生活实践,感知、思考、讨论最终
形成正确的概念
(2)通过数学知识探究线速度,角速度,半
径之间的关系。
目标 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
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
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目标分析
四· 教法学法
五· 教学过程
说 课
六· 效果分析
七· 板书设计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即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目标分析
四· 教法学法
五· 教学过程
说 课
六· 效果分析
七·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生活举例
观看视频
归纳总结
创设情境
概念教学
关系推导
实例探究
分组讨论
自主学习
1.新课引入
3.课外应用拓展
研究报告
评价分析
课堂呈现
4.课堂小结
5.课堂随练,巩固提高
2.新课教学
新课引入
新课教学
课外应用拓展
课堂小结
课堂随练,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提出课题
观看视频、图片
生活举例
归纳总结
圆周运动的特点
一、观看视频、图片
新课引入,提出课题
观看视频、图片
生活举例
归纳总结
圆周运动的特点
二、生活实例,提出问题:
问题1:同学们请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
圆周运动?
问题2:请试着总结一下圆周运动的特点?
新课引入,提出课题
观看视频、图片
生活举例
归纳总结
圆周运动的特点
轨迹为圆
绕圆心转动
重复性
新课引入
新课教学
课外应用拓展
课堂小结
课堂随练,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概念教学
关系推导
实例探究
新课教学
1、创设情景:观看视频: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
激趣导疑
关注问题:
公园里转旋转木马的两个同学,一个在内圈,一个在外圈,那个运动的快?
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概念教学
关系推导
实例探究
新课教学
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概念教学
关系推导
实例探究
新课教学
归纳总结,得出概念
分组讨论,交流认识
(1)分组讨论,交流认识
1:相等时间内外圈通过的弧长长,所以外圈快。
2:转一圈所用的时间相等,所以一样快。
3:相等时间他们转过的圈数一样多,所以一样快。
4:相等的时间他们转过的角度一样大,所以一样快
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概念教学
关系推导
实例探究
新课教学
归纳总结,得出概念
分组讨论,交流认识
(2)归纳总结,得出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接着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概念教学
关系推导
实例探究
新课教学
归纳总结,得出概念
分组讨论,交流认识
(3)关系推导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一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 ,用T表示。
它在一周内转过的弧长为 ,
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 。
2)一个周期T内转过的角度为 ,
物体的角速度为
3)通过比较得到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通过问题引导,使同学们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v、T、ω三者之间的关系。
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概念教学
关系推导
实例探究
新课教学
归纳总结,得出概念
分组讨论,交流认识
(4)实例探究 思考讨论
实例1:观察风扇叶片上各点在转动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实例2:观察皮带传动,两轮边缘上各点有什么共同点?
.a
.b
.a
.b
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概念教学
关系推导
实例探究
新课教学
归纳总结,得出概念
分组讨论,交流认识
新课引入
新课教学
课外应用拓展
课堂小结
课堂随练,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三、应用拓展
(1)观察自行车,认识大齿
轮,小齿轮,后轮三个部分,
然后摇动脚踏板,让三个轮
子转动起来,观察这三个轮
子上各点运动得快慢。
(2)拓展问题:分析三个轮子大小设置的原理。
(3)探究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
三、应用拓展
关于变速车应用原理的研修报告
【研究任务名称】变速车应用原理
【小组成员】 学习小组(6人)
【任务完成期限】 本周周末之前
1、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部分设置特点:
2、设置原理:
3、变速原理:
4、有何方式改进:
【资源列表】
【评价】
【成果】
《变速车原理研修报告》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权重) 评价标准描述(总分:100分) 评价
优秀
【1,0.85】 良好
(0.85,0.75] 合格
(0.75,0.6] 需改进
(0.6,0] 生评 师评
学习兴趣与态度
(10%) 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真,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较有兴趣兴趣,学习态度认真积极主动。 对学习内容有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态度较认真,较积极主动。 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积极主动。
对于本次报告完成程度
(20%) 能认真完成报告,积极观察和思考原理,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能较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能主动完成报告,能举手发言,参与讨论与交流。 较少有举手发言,较少参与讨论与交流。 几乎不举手发言,不参加讨论与交流。
学习成果
(50%) 知道变速车的设置原理,能够正确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该问题,有开拓性创新,正确率非常高。 知道变速车的设置原理,能够正确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该问题,正确率非常高。
知道变速车的设置原理,能够正确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该问题,正确率非常高。 知道变速车的设置原理,能够正确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该问题,正确率不高高。
创新情况
(20%) 学习中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且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学习中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学习中能开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中不能开始培养创新意识。
总评:
(评语和总得分) (总评在60分及以上为合格;75分及以上为良好;85分及以上为优秀)
新课引入
新课教学
课外应用拓展
课堂小结
课堂随练,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四)课堂小结
认识圆周运动
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频率、 转速的关系
两个重要的结论
圆周运动
新课引入
新课教学
课外应用拓展
课堂小结
课堂随练,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五)当堂练习
1、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不变
D.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变
旨在考查匀速圆周运动的性质
2、如图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r,a是它
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的半径为4r,小轮
的半径为2r,b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的距离为r,c点
和d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在传动中,皮带
不打滑,则( )
A.a点与b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B.a点与b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C.a点与c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D.c点与d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旨在考查共轴和皮带传动问题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10s内沿半径为20m的圆周运动100m,试求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1)线速度的大小;
(2)角速度的大小;
(3)周期的大小。
旨在考查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目标分析
四· 教法学法
五· 教学过程
说 课
六· 效果分析
七· 板书设计
六、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分析生活常见圆周运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概念,掌握了匀速圆周运动的性质及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关系,达成了本节的学习目标。
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目标分析
四· 教法学法
五· 教学过程
说 课
六· 效果分析
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纲要式板书,有利于学生明了知识结构
一、圆周运动
二、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匀速圆周运动
2、角速度:ω
3、周期: T
4、转速: n
三、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四、应用
1、同轴转动:
2、皮带传动(齿轮传动,摩擦传动)
6.1 圆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