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2 11:0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清廷对西藏
的有效管辖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
湾的建制
清朝的疆域
巩固西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时间:
1662年
战场:
赤崁城和台湾城。
结果:
评价: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台湾入归清朝时间:
1683年
设台湾府时间:
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建省时间:
确立册封制度
顺治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设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平定噶尔丹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1771年,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
结果:
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作用: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
①1653年
②1713年
③1727年
④1751年
设立噶厦
④1793年
①康熙
②乾隆
③设机构
④回归
第三单元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
2、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3、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通过清朝开荒执照图片,再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的史实;通过《耕织图》、清朝织布图、《前门街市图》《盛世滋生图》有力地证明了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
2、历史解释:通过课文中对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等的发展叙述,再现当时这几项的发展状况。通过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长的史实和原因的叙述,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产生的原因。
3、家国情怀:通过人口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人口过多和过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认识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
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
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
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
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
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
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有哪些?
答:原因:
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耕织图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农业发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末年,耕地面积比明朝增加了近3亿亩。
⑴ 在耕地方面:
⑵ 在兴修水利方面:
治理了黄河、淮河和大运河等,修建了堤坝、渠堰、海塘。
⑶在庄稼种植方面: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量提高。
答:农业发展表现:
⑷ 在经济作物方面: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品种增加。种植的品种有: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
相关史事P96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原产于美洲的哪些物种得到推广?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答:得到推广的物种有:
农业生产的发
展,有利于社会的
稳定和繁荣。农业
产品品种和产量的
增加,也对手工业
和城镇商品经济的
发展起到了推动的
作用。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农业生产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农业生产发展的意义:
①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清朝开荒执照
相关史事P97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什么?有什么谚语?清朝中期,新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又有什么谚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清朝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
其谚语是:“苏湖熟,天下足”。
清朝中期新的商品粮基地:湖广地区
其谚语是:“湖广熟,天下足”。
原因:到了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丝织业、
棉织业、印染业、矿冶
业、制瓷业、制糖业、
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
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
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江宁
今江苏南京。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清朝前期,手工业有所发展,品种繁多、产品精良的有哪些行业?当时,颇具规模和有哪些?
答:品种繁多、产品精良的行业有: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
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有:
①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
阳。
②佛山镇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商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清朝前期,商业发展表现:
⑴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⑵ 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① 吴江县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② 湖北的汉口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⑶ 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天下”,“地值寸金”的记载。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商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晋商和徽商两大商帮。
2、晋商和徽商分别从事哪些行业?
答:影响: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商帮活动的影响是什么?
答:晋商到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设“票号”。
徽商主要从事典当。
《盛世滋生图》(局部)
《前门街市图》(局部)
画面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
描绘了乾隆时期,京城前门大街两旁店铺林立的景象。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多少?到清乾隆末年,人口发展到多少?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几分之几
答:明朝鼎盛时期,人口总数:1亿多。
到清乾隆末年,人口总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数:三分之一。
2、说出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答:原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3、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弊端
答:人口增长过快弊端:
①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造成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② 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库充盈的好处: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
知识拓展
康熙时期国库充盈
清初,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 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4 736万两。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清朝什么时期国库充盈 国库充盈有什么好处?
答:康熙时期国库充盈。
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课后活动
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
答:1661一1766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增加接近35%)。
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课后活动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答: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人地矛盾突出;自然资源破坏;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实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原因:
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修建水利工程;
粮食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意义:
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②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如佛山镇等
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①出现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如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
商业:
陆路和水运贸易兴盛,形成商业网;
②汉口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城市工的商业的繁荣。苏州出现了“地值千金”现象;
晋商经营汇兑、放贷、存款,徽商从事典当等行业
原因:
影响:
统治者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国力增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农村形成工商业市镇。
①吴江县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商业活动中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应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改革科举制度
D.加强思想控制
课堂练习
B
2.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初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冲击重农抑商传统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表现在( )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八股取士的实行
D.昆曲走向衰落
课堂练习
B
3.清朝前期,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不包括( )
A.北京
B.江宁
C.扬州
D.吴江县盛泽镇
课堂练习
D
4.乾隆时,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是( )
A.票号
B.银号
C.银行
D.钱庄
课堂练习
A
5.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每一家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课堂练习
A
6.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 )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练习
D
7.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的是( )
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品贸易的兴盛
D.商帮的活动
课堂练习
A
8.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的手工业工场位于( )
A.苏州
B.江宁
C.洛阳
D.杭州
课堂练习
B
9.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的是( )
A.吴江县盛泽镇
B.湖北汉口镇
C.北京
D.江宁
课堂练习
B
10.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课堂练习
C
课后练习
1、背本课知识点
2、预习第2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