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高三下学期5月新高考冲刺模拟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高三下学期5月新高考冲刺模拟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2 23:5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高三下学期5月新高考冲刺模拟测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023年5月底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管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朝服役“失期”处罚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记述 出处
御中发……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盾牌);过旬,赀一甲(盔甲)…… 秦简《秦律·徭律》
今士五甲(应征者)不会(到岗),治(答)…… 秦简《秦律.戍律》
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电大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A.因年代久远导致真相无法揭示 B.实物史料较之文献史料更具价值
C.都属于二手史料可信度并不高 D.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识
2.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据此可知,汉字的传播( )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B.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C.提升了有关国家的文明程度 D.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3.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 )
A.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开发 B.地方大族影响基层社会治理
C.皇权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 D.朝廷对官员的考核流于形式
4.唐代晚期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的这些观点反映了唐代( )
A.文化交融影响绘画 B.绘画门类丰富多彩
C.心学发展影响绘画 D.绘画风格注重写实
5.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而南宋诗人赵蕃也在《抚州城外作》中写道“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B.外来农作物品种传播
C.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D.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6.乾隆四十四年,刑部议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若案件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则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例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 )
A.定例具有最高权威 B.司法实践律例并用
C.法律判决有随意性 D.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7.通过对先秦学术与古希腊学术的比较,梁启超认为,中国学术有不少长处,如“国家思想之发达”、“生计问题之昌明”、“世界主义之光大”、“家数之繁多”等;但也存在不足,如“物理学实学之缺乏”、“无抗论别择之风”、“门户主奴之见太深”、“崇古保守之念太重”等。梁启超对中希学术的比较旨在( )
A.推动文化开放创新 B.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C.倡导史学研究革命 D.调和中西文化差异
8.以下是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简表。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93 33671 2769 8.2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B.缘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强有力推动
C.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平衡 D.传统经济结构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9.1927年1月至1933年2月,毛泽东在对农村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的情形》等重要调查文本。毛泽东的早期农村调查
贯彻了八七会议所确定的总方针 B.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路线
有助于探索符合实际的革命道路 D.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如图是根据1952年6月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一幅照片制作的宣传画,在当时被大量印制,广泛传播。这幅宣传画
A.是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产生的佳作
B.表达了为人民美好愿望而斗争的态度
C.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D.揭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
11.公元前287年,经过长期斗争后,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罗马独裁官(非常任长官),平民在法律上取得了政治、社会上的权利和经济方面的部分权利,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维持。这种局面( )
A.有利于稳固罗马国家统治 B.导致贵族的根本利益受损
C.推动了帝国对外征服扩张 D.确保了平民与贵族的平等
12.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关心的是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
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
13.下图是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发展示意图。该图可说明19世纪德意志( )
A.国家体制根本转型 B.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C.走向统一的必然性 D.各邦发展的不平衡
14.1919年3月,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华夫脱党领袖扎格鲁尔,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运动,并引发了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者在一些城市和乡村建立了“人民委员会”和“苏维埃”,并没收地主和外国人的土地。这表明( )
A.民族自决成为斗争的思想武器 B.英国殖民当局调整了统治策略
C.十月革命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D.埃及社会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15.某同学在进行当代世界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时,编制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89年 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1999年 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A.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B.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国际治理机制的改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黄帝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族群。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况乃(汉武帝)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民族主义思潮自西方传入中国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述其形成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简述其历史意义。(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发展是任何一个追求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积极的历史实践及其社会进步的过程,而发展所面临的主体与环境、理想与现实、手段与目的、条件与愿景、收益与代价等之间的矛盾及其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又决定了发展的步骤和实现必然是一个需要始终面对并有效回应各种风险挑战乃至困境危机的艰难复杂的历史奋斗过程。把发展和安全统筹起来,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守好安全底线,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达成发展目标,既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切实遵循的现代化建设规律。
——摘编自冯鹏志《深入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安全和发展”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现代史或世界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纷纷开始改革,系统的资本主义进程正式开启。在速一过程中,第二产业从业者占比越来越大。1875年,普鲁士“矿业、冶金业与盐业”部门便有105家企业为工人开设培训课程、教育课程及讲座。19世纪末,凯兴斯泰纳等认为“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公民义务实施的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实践开始进入国家层面。《工商条例》《进修学校条例》等使工商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城市也通过地方法规,从法律上规定进修学校的义务教育性质,按职业分类的进修学校开始在全德试行。
——摘编自李超《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源起与勃兴——以19世纪为考察对象》
材料二 伴随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拉开序幕。民国初年,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1913—1917年却又停滞不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职业教育又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很多职业学校的招生原则是“应收寒素子弟求学,费用务使减轻”。为培养工商界的管理人才与中等技术人才,很多职业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实习,力求使学生掌握“纯熟之技能”,所学知识真正能“学以致用”。同时,职业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勤勉诚实克己公正诸美德”,以使学生成为“立身社会”的“善良之公民”。
——摘编自徐东《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德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德发展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