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2 10:33:23

文档简介

太原师院附中 师苑中学高一 5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
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
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
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
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
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
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
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
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
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
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
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
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
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
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
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
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
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
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
高一语文 第 1页(共 10 页)
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
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
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
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
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
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
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
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
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
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
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
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
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
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
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
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
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
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
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
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
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
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
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
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
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
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高一语文 第 2页(共 10 页)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
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
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
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
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
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
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
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
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
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
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
“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但并不喜欢阅
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
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高一语文 第 3页(共 10 页)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房子盖得就没规矩了,东一片十多间,西一片二三十间,
中间留出来歪歪斜斜一些道儿好走路。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
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一个小杂货铺。
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
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
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
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这种交情最金贵的
地方是彼此“信得过”。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
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
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现在万年青
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
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
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
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他儿子在北京大栅栏绸缎庄里学徒,
正得老板赏识,不好叫回来。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
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江苏常州人,现在
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不如请来帮忙。他人挺规矩,关系单纯。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说
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
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连掸尘
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
清清楚楚。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
没有。放心吧!”
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在他手里了。
金子美虽然没当过伙计。但人聪明,干什么都行。一天生,两天熟,干了两天,
万年青这点事就全明白了。每天买东西不过几十人,多半是周边的住家。这些老街坊
见了金子美都会问一句:“老蔡出门了?”金子美说:“几天就回来了。”老街坊互
相全都知根知底,全都不多话。
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开了地锁,卸下门板,把各类货品里里
高一语文 第 4页(共 10 页)
外外归置好,掸尘净扫,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在铺子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
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下晌天黑,收摊关门,清点好货物和收银,上
好门板,回到学堂去睡觉。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
个子很高,下巴上长满胡子,来拍他们的学堂。北洋大学堂是中国首座洋学堂,洋人
有兴趣,这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
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
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西沽运
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照相匣子,大家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城西时,天
暗下来。在他走到街口,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
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
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找人送来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
老蔡弄几个莱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
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子美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
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
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
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
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
——给我滚!”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
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
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
光也不见了。
(摘编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门外的三角地小短无用,而老蔡家却用其开设杂货铺给街坊们带来便利,大家给
高一语文 第 5页(共 10 页)
它起名“万年青”,正符合了老蔡“无用之为大用”的家传。
B.老蔡了解完金子美的各种情况后,还要对其进行单独面试,交代完规矩之后依然千
叮咛万嘱咐,足见老蔡作为商人的多疑和世故。
C.“谁这么死性子……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学友的玩笑话打动了金子美,最
终促使他放弃和老蔡的约定,关上店门心安理得地去了学堂。
D.“你坑了我,也坑了我祖宗”,老蔡在得知真相后的指责令金子美羞愧与惊讶,但
金子美却不能理解老蔡为何怒不可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极具“津味”特色,使用天津方言的典型用词和表达方式,如“道儿”“迎前”
“嘛时候”等都强化了地域特点。
B.“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作者巧用外貌描写塑造了一个朴实的大学
生形象,这与后文他的失约行为形成了反转。
C.除老蔡和金子美之外,小说还描写了老蔡儿子、马得贵、学友等次要人物,看似闲
笔,其实跟情节发展都有关联作用。
D.老蔡从过去的“脸上有光”到现在的“光不见了”,“万年青”也由百年招牌变得
平常,这悲剧式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感慨。
8.金子美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北洋学堂大学生,但他却破坏了老蔡的店规家规。请结
合小说情节,简要概括金子美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礼俗社会,是移世不
移的安定社会。”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万年青”所在的地方体现了乡
土社会哪些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哀帝建平四年秋八月,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
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
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
高一语文 第 6页(共 10 页)
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
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
余年。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
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负力怙气,难化以善,易肆以恶,
其强难诎,其和难得。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
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今单于归义,
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
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
大忧乎?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
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
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
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帛五十匹,黄金十斤。
单于未发,会病,遣使愿朝明年,上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
帑/可且勿许/
B.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
帑/可且勿许/
C.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
帑/可且勿许/
D.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
帑/可且勿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被疾”犹被病,身患疾病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汉哀帝当时正卧病在床,无法临
朝议事。
B.“交接赂遗”的“赂”指馈赠礼物,与《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的“赂”不
同。
C.北面,臣服于人,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古代学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
D.“费十而爱一”的“爱”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匈奴单于请求朝见,大臣们一致反对,认为每次单于来朝,国家都有大变故,徒
然耗费钱财,汉哀帝听后左右为难。
高一语文 第 7页(共 10 页)
B.匈奴人残忍凶狠,桀骛不驯,虽然蒙恬修筑长城加以防范,卫青、霍去病率兵征
战,但匈奴人始终没有真心臣服。
C.国家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国,设置城郭都护、监护三十六个国,每年耗费以
万计主要是为了制服匈奴。
D.黄门郎扬雄进言,如果接受匈奴朝见,花费只是征战讨伐的十分之一,既不会引
起匈奴叛离,也可保住百年基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简述汉哀帝在对待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上体现了哪些智慧?(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蘋洲:指长满蘋草的沙洲。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
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上片前两句以对偶句式描述往昔军中的豪情生活,“谁记”二字流露出失落之意。
B.上阕末句中的“独”,与《赤壁赋》中苏子“遗世独立”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C.轻舟低篷在蘋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达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
用。
16.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高一语文 第 8页(共 10 页)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
以使百姓安宁;“_______________”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指出了秦朝在财富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
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
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
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
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
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
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
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
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
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
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
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1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
这样趣味干燥呢.。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9.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4 分)
高一语文 第 9页(共 10 页)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许多人声称自己记得两岁之前发生的事情。那么,真相是什么?
人的长期记忆分成两种,一种是关于信息、经历和概念的外显记忆,比如你对多
年前的好友( a ),可以清楚地讲述他的故事;一种是停留在无意识状态的内隐记
忆,比如骑自行车之类的动作,你无须描述便可自动执行。内隐记忆存储在大脑各处,
外显记忆也与大脑的若干区域关联, ① 。一旦海马区受损,外显记忆将尽数被
毁,这时你关于往事的全部记忆都将( b ),不过,你仍然能够骑自行车。婴儿早
期,海马区的新神经元仍在不断生长,同时存储特定记忆的旧细胞群不断脱落,这部
分记忆也随之消失。直到婴儿长到 24 个月, ② ,才能储存更长久的记忆。
所以, ③ ,而是被他人讲述植入的“虚构记忆”。如果你父亲经常( c )
地讲起在你一岁的生日宴会上有一条小狗跑过来舔你的脸,你就有可能把这事当真。
21.请在文中括号 abc 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a. b. c.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
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
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 第 10页(共 10 页)太原师院附中 师苑中学高一5月月考
语 文 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C 【解析】:C项“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有误,原文“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是指文学更侧重于书写、展示自我,但并没有放弃“弘扬道德情操”“给出意义”的意思,所以作品仍然会“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2.D 【解析】:D项“这说明语言使得图像产生了多义性”有误。从原文“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可知,这个例子说明图像本身具有多种意义,而语言为其多义性确定核心,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
3.B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学功能的异质性体现在两方面:文学功能转向描写个人经验;文学对图像来说具有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B项,“在公众号中谈到”体现第一方面,“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体现第二方面。A项,侧重于画作对文学的模仿。C项,强调文学的独特优势。D项,强调图像的重要性。
4.①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1分)
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1分)
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1分)、强化记忆(1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1.“相似点”2 分:
①“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1 分。
说明:只要答出二者都具有“冲击力”或“有力”“冲击感”“强有力”等相近表述,即可给分。
②“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1 分。
说明:考生能够联系锤子的作用,答出图像具有使广告语“深入脑海”或“嵌入大脑”“加深印象”等近似表述,即可给分;若答材料中原句(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亦可给分。
【注意】①“图像”表述为“视觉形象”亦可给分;
②必须围绕“锤子”和“图像”的相似性作答,如只答锤子或图像的特点/作用不给分。
2.“事理”2分:
①围绕图像的作用,答出“唤起知性”1 分。说明:若答图像/视觉形象“引发联想”,亦可给分。
②围绕图像的作用,答出“强化记忆”1 分。说明:若答“加深记忆”“使记忆更深刻”等相近表述,亦可给分;若答材料中原句(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不给分。
【注意】①若考生在“相似点”和“事理”中均答到了“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则按“事理”给 2 分;
②若考生在“相似点”中答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而“事理”中未答出此句,则按“相似点”给1分。
5.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等内涵核心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1)第一点分两点给分,答出文字的叙事策略优势得1分,答出对应的表达效果得1分。
具体细则如下:
①答出“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得1分。答为“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或“利用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得1分。但是答为“语词叙事上的时间性”不给分,因为“时间性”本身就是文字需要打破的局限性,不是相较于图像的优点。
②答出“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或“带给读者具象的画面感”得1分,不重复得分。
(2)第二点分两点给分,答出文字的内容表达优势得1分,答出对应的表达效果得1分。
具体细则如下:
①答出“文学在揭示心理方面优势明显”或“文学在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得1分,不重复得分。“文学在揭示心理方面优势明显”可答为“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文学在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可答为“在多义中找到核心”。
②答出“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得1分。答为“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或“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也可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D 【解析】:A项,说老祭家有“无用之为大用”的家传属无中生有,老蔡家在三角地上建屋开店,只是说明他爱发动脑子善用地,而“万年青”店名也只是体现出街坊们对小店的喜爱。B项,体现的是老蔡对家规店规的坚守,而不是作为商人的多疑和世故。C 项,并不是这句话打动了金子美,打动金子美的是洋人和照相机这些新鲜事物,从金子美后来的行动看,“心安理得”的解说也是错误的。
7.B 【解析】:并不能构成反转,大学生有着好奇贪玩的特点,他没能真正理解老蔡坚守规矩的行为,所以出现了失约,这是合理的顺承,而不是反转。
8.①接受任务时充满自信。面对老蔡的叮嘱自信回答“放心吧”,把铺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从容有序。(2分,概括心理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学友邀请的矛盾。学友告之洋人来拍照,子美想去又顾虑老蔡的交代。(2分,概括心理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③对辜负嘱托的愧疚,和学友玩了一天,内心愧疚从而自己掏钱补款。(2分,概括心理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④老蔡邀其喝酒时,对老蔡盛怒的不解。老蔡得知真相后怒斥金子美,他感到惊讶莫解。(2分,概括心理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任答三点即可满分)
①乡邻之间的熟悉:这是熟人的世界、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老街坊互相都知根知底,不多话就能表情达意。(角度1分,分析1分,分析的侧重点在于“熟悉”)
②对礼俗的坚守:老蔡家把“决不叫乡亲吃闭门羹”作为店规和家规,并将坚守规矩视为荣耀,一百多年始终如一,这规矩被打破后异常痛苦,甚觉脸面全无。(角度1分,分析1分,分析的侧重点在于“规矩”)
③移世不移的安定:老蔡家与街坊们几辈子的交情,彼此都信得过。这信得过是用时间和事情较出来的。店名“万年青”既包含了美好的期待,也体现了这移世不移的安定。(角度1分,分析1分,分析的侧重点在于“长时间”“几辈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断句关键在于两处:一是“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中间要不要停顿,二是“公卿”是前断还是后断。根据句意可知,“单于朝中国”独立成句,故可先排除 C、D 两项,又因为“以问”既无主语又无宾语,导致句意不明,而“以问公卿”意思就清楚了,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综上分析,答案为B项。
11.A 【解析】:A 项,“时帝被疾”的“被”字是“遭受,罹患”的意思,“被疾”即生病;“卧病在床,无法临朝议事”属于无中生有,从原文语境看,汉哀帝当时虽然生病,但没有“卧病在床”,还是上朝议事了。
12. A 【解析】:以偏概全,曲解文意,不是所有大臣都一致反对。当时汉哀帝正在生病,有人说每次单于来朝国家都会有大的变故,哀帝为此感到为难,就征求公卿们的意见,他们也说白白耗费钱财,不如暂且回绝,这时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天子醒悟,将匈奴使臣召回,更换回复匈奴单于的国书,表示欢迎他入朝觐见。
13.①凭借秦始皇的强盛,蒙恬的威势,然而也不敢窥探西河,于是便修筑长城用来作为边界。
②如今奴单于归附正义,心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自己的王庭,亲自来京师朝见陛下,这正是前代遗留下的策略。
【评分细则】(1)①“以”,凭借、依靠、依仗;②“窥”,窥探、窥视;③“乃”,于是、就、才;④“界”作为边界,各1分。
①“归义”,归附正义;②“款诚”,诚恳;③“乃”,是;④“遗策”,遗留下的策略,各1分。
14.①发挥集体智慧,广泛听取意见。(从谏如流、从善如流)
②能权衡各种利弊(审时度势、善于决断),倡导和平共处(目光长远,以民为本)。
③善于汲取历史教训,总结前人经验。
④有高超的政治谋略,深远的治国理念。(有谋略、深谋远虑)
(言之成理即可。每点1分,共3分)
【解析】①发挥集体智慧,广泛听取意见。在对待是否同意匈奴单于入朝觐见这件事上,汉哀帝没有搞“一言堂”,而是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最后择善而从。②能权衡各种利弊,倡导和平共处。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也会耗费国家更多的钱财,而和平则是双方的共同追求。③汉哀帝看了黄门郎扬雄的奏章后,马上明白过来,因此向古人学习,古为今用。④综合来看汉哀帝有高超的政治谋略,深远的治国理念。
【参考译文】
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 秋季八月,匈奴乌珠留若鬓单于上书,请求在来年入朝晋见天子。这时哀帝正在生病,有人说:“自从黄龙竞宁年间起,匈奴单于每到中原来,中原就有大的变故发生。”皇上由此犯难,询问公卿们的意见,他们也认为每次匈奴来都白白花费掉国家的钱财,可以暂且回绝。
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说:臣下我曾经听说,运用儒家的《六经》治理国家,贵在变乱未形成就将它消灭在萌芽之中;兵家的取胜,贵在未经厮杀就使敌人屈服。两者都非常高明绝妙,然而也都是大事的根本,不能不明细地考察。如今匈奴单于上书请求入朝,国家不允许而拒绝他,我愚昧地认为汉朝与匈奴之间汉朝与匈奴之间从此会产生隔阂。匈奴原本是五帝都不能使其臣服,三王都不能对其进行控制的强国,不能使汉与匈奴产生隔阂这是明显的。我不敢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就用秦朝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凭借秦始皇的强盛,蒙恬的威势,然而也不敢窥探西河,于是便修筑长城作为边界。此后,汉武帝深思国家的大计,规划万世安宁的策略。于是大规模地兴师数十万,派卫青、霍去病统率,前后经过十多年的苦战。匈奴震惊害怕,越加迫切请求和亲,然而,始终不肯向汉朝称臣。再说前世之人哪里愿意耗费无法估量的钱财,征伐无罪的百姓,到狼烟候望 (匈奴地名) 以北去求得一时痛快呢 匈奴人天性残忍凶狠,身材魁梧健壮,凭借力气,很难使其从善,从恶却很容易,他们的性情倔强难以屈服,与他们和平相处实在难。因此在没顺服的时候需要辛苦大军进行远征,倾尽国家的财力,伏尸沙场,流血千里,攻破坚城,打败敌人,征服他们是如此的艰难。降服之后,朝廷对其慰藉安抚,交际馈赠礼物,接待的礼节威严隆重,如此完备周详。如今匈奴单于归附正义,心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自己的王庭亲自来京师朝见陛下,这正是前代遗留下的策略,因为怀疑而产生嫌隙,使匈奴单于怀恨在心,仗恃以前有和好之言,借助上述的那些言辞,将怨恨归结于汉朝,因此与汉朝断绝关系最终改变臣服的心,威慑不行,劝谕又不能,怎能不成为国家的一大忧患呢!况且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国,设置城郭都护,监护三十六个国,每年耗费以万计,岂又是为了防备康居和乌孙人能逾白龙堆沙漠而寇掠我西部边境呢 而是为了制服匈奴。一百年的辛劳获得的成就,竟要毁于一旦,花费十分的费用来制服匈奴,今天却因音惜其中的一分而引起匈奴的叛离,臣私下为国家感到不安。希望陛下在变乱与战争发生之前稍加留意,以遏止边疆祸患的萌生。
奏书呈上,天子醒悟,将匈奴使臣召回,更换给匈奴单于的国书,表示欢迎他入朝觐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 【解析】:陆游的“独”含有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苏子的“独”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潇洒和超然,并不相同。
16.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2分,答出“不被重用”“政治仕途失意”2分,只答“自嘲”1分)
异: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2分,答出“豁达”即可)
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2分,答出“不屑”“不满”“不平”即可,答“无奈”不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气词含义作用的能力。原句中的“呢”为语气词,表达作者对“趣味干燥”的强调和确认。这种情感意味,正与B项相同,指明了某种事实。A项,用在句末,表示反问语气;C项,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持续的状态,说明动作正在继续;D项,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故选B。
19.①“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
②“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
【解析】:题干里已经点明两句话表达的核心意思相同,但“意味”不同,可知两句话的意思的侧重点不同,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也有差异,需要考生在玩索文意的过程中将这种差异抽绎出来。两句话的不同点集中在“不容”和“不屑”,“不容”的施动者是“这个地方”,“不屑”的情感表达者是“秋虫”,用拟人手法赋予虫以人的情感。总的来说,上一句侧重于客观陈述,突出这地方的环境特点,下一句侧重于主观情感流露,突出了对这地方的厌恶。
① 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2分,点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效果1分)
② 反问: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2分,点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效果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a)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b)荡然无存/化为乌有
(c)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22.① 其中与海马区关系最密切
② 海马区变得足够成熟
③ 两岁前的记忆不是真实的
四、写作(60分)
【写作任务】
1.准确阐释“定理”、“定法”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
2.阐明“有定理”、“无定法”之间的逻辑关系;
3.站在“今天”,思考“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的内涵,明晰其时代价值。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以名言为核心内容的关系型材料作文题,由于名言本身有较强的倾向性,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有限。
材料中王夫之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理”“法”特点的认识:“理”有定,“法”无定。材料中已经简要界定了这里“理”和“法”的核心内涵,这是考生行文的起点;当然,考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对“理”和“法”作个性化的界定,在材料基础上丰富核心概念的内涵。从大的层面说,“理”是“原理、规律”,从小的方面说,“理”可以是“道理、经验等,是指导实践的普适性原则和指南,引领着努力的方向,是社会实践的基本保障。“法”则是“方法、策略”,也可以是具体的模式、达成目标的具体途径等。二者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理”制约着“法”,“法”的积累和升华又有助于“理”的总结和发现。
具体到这道题目中,“定”这个前缀也是审题立意的重要考虑因素,“有定理”意味着“理”只可遵循,不可损益;“无定法”则意味着“法”贵变通,不可拘执,在贯彻“理”的过程中,应该解放思想,不为“成法”所束缚,甚至应该鼓励人们在变化了的时势中,积极灵活创造新“法”,丰富“法”的选择。当然,“定理”既包括已经为人所了解和掌握的,也包括还未为人类所发现的,对“定理”应该遵循,但也不可因为现有“定理”而否定潜在“定理”的存在。
行文中,应该紧扣“定理”和“定法”的内涵和关系作文,在难以突破材料倾向的情况下,重点从社会现实角度,阐明自己对“定理”和“定法”的理解和思考,增强论述的现实针对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