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向心力说课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 向心力说课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6-02 12:4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向心力》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效果分析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后,从动力学角度研究圆周运动产生的原因,学习向心力和变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它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万有引力定律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1)向心力的方向和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对向心力来源和作用效果的认识。
●难点: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并能准确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二、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向心加速度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的进行受力分析和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推导向心力的表达式,以及分析向心力来源和变速圆周运动问题。
●思维特点: 高一学生的认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达到感性认识。并且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另外,学生好玩、好问、好奇、渴望得到认可,教学中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确定教学方法。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在探究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理解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体验微元法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法
实例分析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讲解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实验探究
教学相长
四、教法与学法
五、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不系安全带时,人会掉下来吗?
为什么在整个圆周运动过程中都没有水会流出来
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向心力
这些物体为什么做匀速圆周运动?
建立向心力概念
五、过程分析
(二)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那么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沿什么方向呢?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
物体速度改变
一定受到不为零的合外力作用
(2)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拉力有什么特点
光滑桌面上转动的小球---弹力
受力分析:
结论: 合外力为绳的拉力,沿绳的方向指向圆心。
O
FN
F
理论支持: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指向圆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也指向圆心。
G
教师总结,给出向心力的定义: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一个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
结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速度v的方向垂直,其作用效果是改变速度的方向。
F
F
F
v
v
v
O
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说明: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1.向心力通常由重力、弹力、摩擦力中的某一个力,或者是某个力的分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所提供。
2.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受力分析时不要把向心力当作一个独立的力。
光滑桌面上转动的小球
---弹力
随圆盘匀速转动的物体
-----摩擦力
卫星绕地球运动---万有引力
圆锥摆---重力和弹力的合力
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物理情境入手,引导学生从已有物理知识出发思考,把握“向心力的概念”这一重点。另外,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分析多个圆周运功中向心力来源,逐步加深学生对“向心力是效果力”的认识,以此来突破难点。
向心力的概念已经建立。那么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让学生做实验:用手拉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让学生感受向心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小组讨论猜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猜想假设归纳成质量、速度和半径三个因素。
(三)感性认识,提出猜想
五、过程分析
当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时,采用什么方法呢?
控制变量法
(四)确定方法,设计实验
五、过程分析
弹簧测力套筒




小球
教学过程
1.保证r、ω不变,用不同质量比的钢球进行实验 ,观察露出的红白相间方格数的关系。
2.保证m、ω不变,半径比为2:1,观察露出的红白相间方格数的关系。
3.保证m、r不变,控制几次试验中ω的比值不同,观察露出的红白相间方格数的关系。
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给得到的实验结论最准确并且速度最快的小组以“智慧星” 的称号。
意图: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竞赛,进行实验
教学过程
1. r、 ω 一定时,F与m成正比。
2.m, ω 一定时,F与r成正比。
3.当m、r一定时,F与ω平方成正比。
F=kmrω2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意图: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并体会到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这个环节,突出了重点,学生成功演绎了真理发现的过程。
(2)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
●变速圆周运动
●一般曲线运动
练习题目:
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不变,对吗?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否受到一个特殊性质的力——向心力的作用?
3、通过学习,你能否解释本节开始时为什么速度大的时候水不流出来吗?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予以纠正。
设计意图
第一个题目从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入手,而第二题是对向心力概念和来源的考察。题目简单却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得以内化;第三题回扣了开始上课时的演示实验情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解决自己的疑惑,实现知识的反馈。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五)小组总结,查漏补缺
五、过程分析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3.学完本节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意图:小组总结在整节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对这节内容的学习效果,进而实现知识的拓展转化。
(六)布置作业
五、过程分析
1. 小木块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1)小木块离盘近一些还是远一些容易滑动?
(2)如果滑动,小木块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 想一下生活中作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并分析它们所受的向心力。
向心力
(一)匀速圆周运动中
1.定义
2.特点
3.说明:效果力
4.大小:
5.公式
6.作用
体验,猜想
实验验证
理论推导
(二)变速圆周运动中
1.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
2.切向力改变速度大小
三、一般曲线运动
微元法
一、向心力
六、板书设计
七、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结合教材的编排、课程标准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在设计时,面对全体学生,突出对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某些同学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学生合作或个别指导的方法来解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