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20C末,在即将进入新千年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网上评选“千年最伟大思想家”,得票高居榜首者
——马克思
了解悼词的特点。
梳理文章脉络,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揣摩重点语句,品味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目标
KARL MARX
卡尔·马克思
(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
1818
5.5
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哭。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四十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恩格斯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人物介绍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于德意志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父亲是普鲁士贵族,经营着一家大纺织工厂。恩格斯含着金钥匙出生,妥妥的土豪后人。
1837年(17岁),即将中学毕业的恩格斯,被父亲坚持要求辍学经商,进入家族工厂“体验”。一年后,他到不来梅一家商行当办事员。闲暇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掌握了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
恩格斯深入底层,对工人生活十分了解和同情。1839年,他发表文章写到:“工厂中的工作是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人的贫穷和苦难的主要原因是厂主们的胡作非为。”
恩格斯
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兵役两年后,1842年(22岁),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的家族纺织厂当总经理。他经常到工厂和住宅区去了解工人的状况,也结识了他日后的妻子纺织女工玛丽,两人开始同居。
这段时间,恩格斯还与《莱茵报》主编马克思开始书信来往。1844年(24岁),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两人“一见钟情”,惺惺相惜,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
遇见马克思
他们共同完成了《神圣家族》、《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文章,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将是最后的革命者。
1847年6月(27岁),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伦敦举行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848年,两人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这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思想的系统化,并成为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志同道合
1850年(30岁),为了在经济上支持陷于贫困的马克思,恩格斯回到英国继续经商。他与马克思保持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一个人写的东西另一个人也一定读过并完全赞同”。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经济支柱。据统计,1840年到1859年的20年间,马克思累计收入约4562英镑,其中2170英镑来自于继承亲友的遗产,2002英镑来自于恩格斯的资助。
1867年,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1869年(49岁),经商20年后,恩格斯终于决定离开公司,前往伦敦与马克思汇合。他在伦敦买了两套别墅,一套留给自己,一套送给了马克思。
退居二线
1871年,第一国际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两人积极支持,撰文阐明公社的历史意义。不久,巴黎公社遭到血腥镇压而失败。
恩格斯总结经验提出:工人阶级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
此后,恩格斯和马克思将重心放在了哲学研究上。1873年起,两人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提纲,写作长达十年。1878年,两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反杜林论》。
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悲痛不已。他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
好友诀别
1885年(65岁),他整理马克思的手稿,出版《资本论》第二卷。1888年,恩格斯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89年(69岁),在恩格斯的指导下,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组织的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再一次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秉承遗志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病倒了,在遗嘱中写道:“我希望将我的遗体火化,而我的骨灰,一有可能就把它沉入海中。”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8月27日,遵照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入大海。
恩格斯非常谦虚,他认为所有成就都归功于马克思,他只是“亲密战友”,马克思背后的“第二提琴手”。
亲密战友
1869年(49岁),经商20年后,恩格斯终于决定离开公司,前往伦敦与马克思汇合。他在伦敦买了两套别墅,一套留给自己,一套送给了马克思。
1894年,病中的恩格斯立下遗嘱,他将马克思的全部著作手稿和信件移交给马克思的法定继承人――女儿艾琳娜·马克思。自己和马克思的全部藏书赠给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倍倍尔和辛格尔。他还有大约3万英镑的财产,3/8给了马克思的女儿劳拉和爱琳娜,1/3给了马克思长女小燕妮的孩子们。
“……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恩格斯写在临终前
“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现在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
——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952年)
“2月初我将给你寄5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即使我因此到新的结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当然,你不要因为我答应每月寄5英镑就在困难的时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写信要钱,因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办。”
——恩格斯给马克思的回信(此时的恩格斯是某公司中一个收入低微的小办事员)
“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作过这么高的评价。”——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6年)
“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7年)
【注】据统计,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保存下来的通信,一共有一千多封。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的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
背景介绍
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背景介绍
文体知识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在表达上,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文体知识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特点
有针对性,中心突出
感情深挚,语言通俗
开门见山,围绕主题
文体知识
悼词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述其哀
结构
开头
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中间
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
悼念:对死者的影响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整体阅读概括
整体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提示:注意每段首或段尾概括性、总结性语句。)
①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③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④马克思还发现了……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
⑤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⑧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理论研究
革命实践
主要贡献
整体阅读概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整体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第1段) 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2-7段) 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
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8-9段) 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
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述其哀)
(赞其功)
(颂其德)
(提示:注意每段首或段尾概括性、总结性语句。)
23
1、作为自己一生的挚友和战友永远离去,恩格斯会怀着什么心情发表讲话呢?
整体感知
一
KARL MARX
24
2、第一段没有直接表明哀痛悲伤的字眼,但是我们却分明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哀伤。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之情的?
整体感知
一
KARL MARX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研读】仔细阅读第一段,认真体会恩格斯语言中所表达的情感。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地点——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情景——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逝世——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睡着了,永远睡着了——
(准确时间,悲痛时刻)
(内心自责,无比遗憾)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令人敬仰)
(讳饰手法:表达敬仰、哀痛之情!)
(第1段) 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不过两分钟”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安静”:指安详
“永远”一词意味马克思不会再醒来,表达了强烈的悲痛之情
恩格斯用什么词语去形容马克思的死亡?
为何要以“永远睡着了”去代替死亡?直接写死亡不行吗?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为什么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
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用“停止思想”,既突出了其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其“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记住的时刻。
③交代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来说都十分宝贵,同时饱含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地写出时和刻?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研读】阅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贡献的?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不可估量”: ;“空白”: 。)
伟大贡献:①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②对于历史科学
(革命实践上)
(革命理论上)
作用:第二段中两个“对于”是全文的总纲。
(两个“对于”分别照应 7、8段和3、4、5段。)
表明损失巨大
说明无法弥补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研读】阅读第3-5段,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主要的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一: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繁芜丛杂”: 。)
说明发现之难,意义之大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理论贡献二: 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发现。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豁然开朗”: ;“在黑暗中摸索”: 。)
重大指导意义
(对比)
【研读】阅读第6-7段,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在实践中的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解读】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讲述马克思对科学的贡献过渡到讲述对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思考: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怎样?马克思是怎样认识科学的?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革命实践贡献:
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表现马克思对革命充满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对比
最遭嫉恨
最受污蔑
各国政府:驱逐
资产者:诽谤、诅咒
(无论……或……都)
敌人
战友
尊敬、爱戴、悼念
敌人的恨和战友的爱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马克思的贡献巨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研读】阅读第⑧段,政敌和战友对马克思有怎样鲜明不同的态度?
1.如何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解读】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却十分无力,也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表明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畏的气魄。
2. 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解读】
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第9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句中“永垂不朽”如何理解?
【解读】
恩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本文为悼词,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
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感情。
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
用“他”、“这个人”这一称谓,表示作者要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位创始人”这一称谓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37
KARL MARX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不仅如此
递进
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一个, 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递进
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因果
科学家
理论家
革命家
实践家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递进
巨
大
贡
献
理
论
①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
②发现了现代资
本主义生产方
式及运动规律
③领域多,发现
独到,不浅尝
辄止
实
践
①两个“参加”(总)
②宣传(编报著书)
③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科
学
家
革命家
综合评价:巨大损失,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墓志铭
链接
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
知识延伸——挽联
基本概念: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分上下联,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的死亡对后人的影响等。挽联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慰勉。
写作要求:在写作中要求有针对性、真实性、不能把挽联写成通用联,既适用于张三,也适用于李四。同时,挽联还要求立意积极,与时代精神合拍,对观者起正面作用。
知识延伸——挽联
经典挽联选摘:
①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联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姚克挽鲁迅联
③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况之功
——蔡元培挽孙中山联
知识延伸——挽联
①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联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姚克挽鲁迅联
③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况之功
——蔡元培挽孙中山联
课后作业
请结合本文及你所学所知的相关内容,为马克思写一副挽联。
要求:格式规范,对仗工整;上下联一起不少于1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