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6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共6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2 14: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导入
鲁迅先生曾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近距离接触那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二)写作背景
三从
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三)文学常识
四德



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
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三)文学常识
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君不正,臣投他国
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
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三)文学常识
五常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
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三)文学常识
【关于祝福】
“祝福”,在绍兴土话里就是“请大菩萨”、 “祝福菩萨”,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这时候是女人们最忙的时候。
一般人家有“三牲福礼”即肉一方,鱼一条,鹅一只,鱼必须是活的。福礼须盛于大桶盆,猪头之嘴须朝上,鸡、鹅须曲身跪腿,头朝福神,以示恭迎;一尾活鲤鱼在鱼的眼睛上用大红的福字贴上。
上好福礼就拜菩萨。祝福仪式由男性当家人主持,全家男丁按辈份、年龄,依序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寡妇更不允参与。
(三)文学常识
小说基本知识
1、概念:
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三要素:
(1)人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
(2)情节(线索、发展)
(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情节的构成: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线索:
线索的种类有很多:时间,地点,事情,物体,人,感情
对情节安排做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或者把发生在后的情节放到前面来说),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关于小说情节
鲁迅
1.结构连贯法(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结构)
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脉络梳理。
2.线索连贯法
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时间或者空间都可以作为线索。
3.场面连贯法
时空架构场面,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文章由多个场面即多个情节构成。
4.细节连贯法
扣住能推动情节或利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细节(情感、心理、动作等)。
小说知识储备一:情节梳理类题概括四法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祥林嫂凄然死去(3-33)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倒叙
(典型环境)
(深化主题)
现实
回忆
现实
线索:“我”的所见所忆所感、祝福
【梳理情节】
【倒叙的作用】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营造浓厚的悲剧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作用: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作用: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叙述方式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作用: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
作用: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
作用: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亲爱的侦探,
欢迎来到剧本杀犯罪现场——
编剧:鲁迅

是凶手?
受害 者 分析
嫌 疑 人分析
报 案 人分析
死亡时间地点分析
“祥林嫂之死”的案件卷宗
旧历的年底,鲁镇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空气中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在这样一个夜晚,一个妇人悄无声息的去世了,而最后一个见到死者的是一个阔别家乡多年的青年人,他报案说祥林嫂是被杀死的。由于案件性质的特殊,我们不得不选择邀请机智勇敢的侦探——你,来就“祥林嫂之死”展开调查。
【受害者分析】
基本档案信息
丧偶
卫祥林(第一任)、贺老六(第二任)
无固定住所,在鲁镇流浪,曾住卫家山和贺家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住址:
职业:
婚姻状况:
配偶:
子女:
其他亲属:
真实姓名不知,人称“祥林嫂”,大概姓卫

四十上下
不是鲁镇人,可能是卫家山人
乞丐,无固定职业,曾为鲁家女工
一子阿毛(与贺老六所生,已死)
卫家婆婆、卫家小叔、贺家大伯
死者分析:祥林嫂的人生
二十六七岁
丧夫,离家到鲁镇务工
二十七八岁
被迫改嫁,生儿阿毛
三十、三十一岁
阿毛被狼吃,回鲁镇务工
四十岁上下
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死去
二十八九岁
再次丧夫
三十四五岁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落为乞丐
【人生经历】
春天没了丈夫,冬初逃到鲁镇打工
开春时,被迫改嫁贺家,后又死了丈夫
又一年春天快完时,阿毛被狼吃
迎春之际,她死在风雪交加的寒夜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应该给人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祥林嫂身上发生的却都是悲剧,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身份变化】
童养媳
寡妇
逃妇
帮工
被卖的女人
被迫改嫁的女人
妻子和母亲
再次丧夫的寡妇
被赶出家门的寡妇
被嫌弃的帮工
乞丐
死者
一生悲苦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青黄
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安分耐劳,模样周正,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健康
青黄
两颊消失血色
眼角有泪痕,无精神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生活更贫困,精神受到重大打击,内心极度痛苦
黄中带黑
瘦削不堪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拄着下端开裂的竹竿
遭受长期的悲哀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
【死者外在形象:准备画像】
比较外貌描写,思考其用意 。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突出祥林嫂勤劳朴实、善良温顺、易于满足的性格特点。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表现出祥林嫂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运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找眼睛 析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死者侧写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 迅
找对话
析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
—————
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
—————
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
—————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祥林嫂都说过哪些话?从中你可以看出她有怎样的心理特征?
死者侧写
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祥林嫂在丧夫丧子之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她的情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路,她反复重复阿毛的故事是想得到鲁镇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众人只是把她的悲惨经历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在那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祥林嫂得不到一个普通人应有的权利,还要忍受来自各方面巨大的精神压迫。
死者分析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死者分析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有反抗精神,但缺乏明确的认识, 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反抗具有局限性,抗争的是她不幸的命运,但绝不是反抗封建礼教。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受害人“祥林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2.具有抗争精神。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与摧残,她进行了“ 逃、撞、捐、问”四种方式的反抗。
3.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反抗再嫁是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烈观影响,捐门槛是受到“阴司报应”观念的影响。
【死亡时间地点分析】
受害人死亡时间是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吧”
旧历的年底
鲁镇祝福时节
鲁镇年终大典,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与祥林嫂的死亡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其悲惨命运。
【死亡时间地点分析】
受害人一生去过哪些地方?
卫家山——鲁镇——贺家墺——鲁镇
“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分析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祝福”
鲁四老爷的书房
旧历年底的鲁镇

◎“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分析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云: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
爆竹声:钝响
空气:火药香
天色:愈阴暗了
大雪: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描写年底鲁镇的氛围,阴暗压抑,透露出“我”的反感和贬抑,也为祥林嫂的死亡悲剧渲染了氛围。
◎旧历年底的鲁镇是怎样的?
是一个封闭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死亡地点分析
“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三个“如此”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三个如此”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阶级关系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依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与贬抑。
死亡地点分析——三次“祝福”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死亡地点分析——三次“祝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3:首尾呼应,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死去。深化主题。





死亡地点分析——三次“祝福”
◎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
内容上,“祝福”的场景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
结构上,“祝福”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与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正是通过“祝福”将祥林嫂闭上绝路的。
情感主题上,祝福时的热闹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对比,深化主题,加剧悲剧效果。
3、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暗示柳妈的话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为她捐门槛这一情节做铺垫
4、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写出雪的大而猛,寄托我的哀悼。与鲁镇祝福的喜庆形成对比,体现鲁镇人情的冷漠,深化主旨。
◎文中写雪的句子有几处,有何作用?
1、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写了雪的大而乱,渲染祝福前鲁镇忙乱的氛围。
2、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写出了屋内的静,烘托冷寂凄凉的氛围,衬托“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内心的孤寂沉重和无可奈何、无法言说的愤懑。
死亡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
(鲁镇)
自然环境
封建迷信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旧历的年底
雪天
内 容
结 构
情 感
主 题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埋下伏笔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衬托心理,交代身份
突出/深化……主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环境描写作用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拓展】
嫌疑人一一锁定
鲁四老爷
柳妈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鲁镇的人们
回到鲁镇的我
嫌疑人分析——鲁四老爷
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71)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34)
鲁四老爷
嫌疑人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107-109)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19)
极端虚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专制,剥夺了祥林嫂的生存权。
嫌疑人分析—— 鲁四老爷
三次“皱眉”
初到鲁镇,“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猜测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
二进鲁镇 “败坏风俗”
“可恶!”
“可恶,然而 ”
“然而”
婆婆抢人的举动给自己带来麻烦
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
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得到的
嫌疑人分析——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嫌疑人分析——柳妈
柳 妈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愚昧的好人,让祥林嫂陷入对死亡的恐惧。
嫌疑人分析——柳妈
柳妈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模样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安分守己(34)
后来雇用女工不如意(54)
听说祥林嫂被卖改嫁的不幸遭遇(57)
得知祥林嫂寡而再嫁(66)
不再灵活能干(71)
“你放着吧,我来摆(拿)!”(108)
头发花白,记性很坏(110)
留下
也还提起,希望她再来
同情怜悯
踌躇
不满
不让她祝福、祭祖
警告、赶走
嫌疑人分析——鲁四婶
嫌疑人分析——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她的三次断喝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冷酷。
四婶的三次断喝
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第二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第三次:“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嫌疑人分析——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嫌疑人分析——祥林嫂的婆婆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嫌疑人分析——鲁镇的男男女女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79)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103)
虚伪、麻木,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折磨。
鲁镇的看客们
嫌疑人分析——鲁镇的男男女女
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嫌疑人分析——“我”
祥林嫂临终三问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9-15)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我”
思考:“我”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吗?
面对祥林嫂的提问:
面对祥林嫂的追问:
听闻祥林嫂死后:
悚然、惶急、踌躇
吃惊、胆怯,敷衍逃离后担心不安
惊惶——轻松——负疚——舒畅
思考:鲁镇人照例都相信有鬼,祥林嫂为什么却怀疑世上是否有魂灵?她希望得到怎样的答案?
如果有鬼,虽能一家团圆,但却要被地狱的阎罗王锯开身子;如果无鬼,她可以摆脱“捐门槛”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死亡恐惧,努力活下去,但是这样一来死后就无法与儿子和丈夫再见面。
死亡成了祥林嫂唯一的出路,但就算在死亡面前,她仍然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被所谓鬼神吓得连死也不敢。
家家都在祝福,祥林嫂却在这热闹声中撕裂挣扎,一边期盼死亡,一边又无尽恐慌,悲惨到了极点。
嫌疑人分析——“我”
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无能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我”准备到福兴楼去吃鱼翅,也是逃避现实的具体行动。
对鲁镇的态度;回答祥林嫂;了解祥林嫂死因及死后的心理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是祥林嫂最后见到的人。可以说,虽然不是“我”最后害死了祥林嫂,但我却使祥林嫂死得很恐怖。基于良心不安,“我”把祥林嫂的一生写出来,以赎其罪。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鲁迅《孔乙己》
小说中“我”的特殊作用
(1)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作为“有限视角”的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2)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3)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
(4)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谁是凶手
柳妈
卫婆婆
鲁镇的看客们
鲁四爷
“我”
剥削人权
剥削生存权
精神折磨
死亡恐惧
无力拯救
嫌疑人分析结论
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封建思想
政权
夫权
神权
族权
结案陈词
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普通民众在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同时,祥林嫂本人也深受封建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她对再嫁以死抗争,内心一直有强烈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
总之,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的名句:
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封建礼教
迷信鬼神
金钱利益
个人私欲
祥林嫂
贺家墺
鲁镇
卫家山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