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轮复习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复习课件(共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第二轮复习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复习课件(共7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04 23:4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命题主题六 自然灾害及其防避
01
构建主干知识 拓展综合思维
透析高频考点 提升关键能力
02
命题点一 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

(2022·广东选择考)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1)思维1: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数最高的位置出现在 __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__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数最高的位置接近。极地东风带与____________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数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
思维2:__________________带位于回归线与30°N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数最高的位置附近。____________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与超强气旋频数最高的位置差异明显。
60°N~70°N
副极地低气压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
东北信风
(2)思维1: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区域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乙区域有__________________流经。
思维2:从成因来看,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太平洋暖流均属风海流,受____________带影响显著,与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
思维3:墨西哥湾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顺着北美大陆南侧往东流动,直接进入广阔的大西洋海域,加上盛行西风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得__________________势力更强。
北太平洋暖流
盛行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
1.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1)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分析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分析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2)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
2.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
(1)气象灾害
①气温异常→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高温成灾)。
②降水异常→干旱、沙尘暴(降水过少),暴雨洪涝(降水过多)。
③大气运动异常→台风、大风、干热风、龙卷风。
④特殊天气→浓雾、冰雹。
(2)地质灾害:岩石圈异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
(3)海洋灾害:海洋水体运动异常→风暴潮、海啸、巨浪(势力强),海冰(温度低),赤潮(富营养化)等。
(4)生物灾害:生物圈异常→农林病虫害、草害、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3.自然灾害影响的辩证分析
(1)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①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疫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产生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
②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干扰等。
③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
(2)自然灾害带来的有利影响
①台风:可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旱情;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
②沙尘暴:中和酸性气体,降低酸雨发生概率;为到达区域带来一定的土壤。
③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④火山喷发:火山灰是天然肥料;形成金刚石、硫黄等大量矿物;形成独特火山地貌或优质旅游资源等。
4.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的成因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滑坡泥石流崩塌 ①地形起伏大; ②地质构造破碎; ③地壳活动剧烈; ④植被覆盖率低;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⑥雨量集中(或冰川大量融化) ①暴雨或地下水浸润土体或岩体;
②岩体或土体松动;
③陡坡
①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②暴雨、冰川融水激发地表水冲刷
①坡脚侵蚀;
②岩石易产生裂隙(风化作用、冻胀作用);
③地表水增加土壤重量

(2022·莆田三模)下图示意云南某区域甲、乙两个年份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该区域降水时空差异大。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降水量最少的季节,易发生的灾害是(  )
A.火灾
B.地震
C.滑坡
D.台风
解析:图示区域位于哀牢山山区,地势起伏大,在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当地山区受到焚风效应影响,背风坡气温高,空气干燥,极易引发森林火灾,A正确。
地震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与降水多少关系不大,B错误。
滑坡是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降水多易加剧滑坡,C错误。
降水多少与发生台风关系不大,而台风往往会带来强降水,D错误。

2.与甲年份相比,乙年份该区域(  )
A.偏湿润,南部更明显 B.偏干旱,南部更明显
C.偏湿润,北部更明显 D.偏干旱,北部更明显
解析: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知,与甲年份相比,乙年份该区域降水量更少,因此乙年份该区域偏干旱,A、C错误。
图中显示,乙年份800 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更偏南,穿过哀牢山北部,哀牢山北部降水低于800 mm,因此乙年份该区域北部干旱情况更明显,B错误,D正确。
(2022·菏泽模拟)我国某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流域内不同水文站点的洪水特征差异显著。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该河中下游洪峰涨落速度趋缓,洪峰历时延长。下图为该河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该流域洪水类型主要为(  )
A.融雪洪水 B.暴雨洪水
C.冰凌洪水 D.冰川融水洪水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看,该流域为我国河南省和安徽省部分区域,位于季风区,河流为外流河,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该区域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产生洪水,故洪水类型主要为暴雨洪水,B正确。

4.下列站点中洪峰历时最短且涨落速率最快的是(  )
A.芦庄 B.周口
C.王家坝 D.鲁台子
解析:洪峰历时短、涨落速率快,则意味着河流流速快、调节洪水能力弱。图中芦庄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流速快,且为支流,河道较窄,会使洪峰历时短且涨落速率快,A正确;
周口处有数条河流交汇,但所在区域地势较低平,流速较慢,其上游支流来源地不同,可能降水时间会有差异,洪峰历时长且涨落慢,B错误;
王家坝、鲁台子相对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水流缓慢,上游支流来水时间有差异,洪峰历时长且涨落慢,C、D错误。
5.导致该流域中下游洪水特征变化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A.扩大硬化地表 B.修建水库
C.跨流域调水 D.开垦荒地
解析:材料“受人类活动影响,该河中下游洪峰涨落速度趋缓,洪峰历时延长”说明人类采取措施调节了河流流量的时间分配。扩大硬化地表、开垦荒地会使涨落速度变快,洪峰历时变短,A、D错误;
修建水库可调节河流流量的时间分配,使洪峰涨落速度趋缓,洪峰历时延长,B正确;
跨流域调水改变的是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C错误。

命题点二 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2022·浙江6月选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解答] 位于西北(北)部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尝试解答] 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尝试解答] 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于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1)思维1:从图中可知,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___部或______部地区,其中安徽______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
思维2: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______。
(2)思维1:由材料可知,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气流以______运动为主,降水___,天气干热。
思维2:5至6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运动,黄淮地区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加上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气温______速度快,温差增大,气压梯度力______,风速较大,水分蒸发旺盛。

西北
西北
递减
下沉

上升
增大
(3)思维1:由材料可知,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______,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思维2: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______。
浪费
减产
思维3:由材料可知,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而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___。
思维4: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______,加剧该地的_________。

上升
盐碱化
1.自然灾害防避的分析角度
(1)一个“应用”: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报,了解受灾情况,预测发展趋势,制定救灾方案等。
(2)两个“措施”
分析角度 答题方向
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2.常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工程措施:上游修建水库;中游兴修水利工程,加固大堤,建立分洪、蓄洪区,河道裁弯取直;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②生物措施:上中游地区植树造林;调整农业结构;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湖。
③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实行防洪保险等。
(2)旱灾的防御措施
①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②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③农业技术措施: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
④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实行阶梯水价。
(3)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
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③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④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
⑤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⑥加强国际合作等。
(4)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
②修建护坡工程,锚固山体;
③植树种草;
④确定潜在发生灾害的位置,加强对山体的观察;
⑤对高风险区的居民及时疏散迁移。
(2022·漳州模拟)2021年3月初,浙江建德发布霜冻蓝色预警,农产品公司组织员工抢摘茶叶,以减少损失。据悉,春茶品质好、产量低、价格高,嗜茶之人皆以春茶为贵。但2019年11月的一次寒潮袭击武夷山的茶园,茶农却不悲反喜。据此完成1~3题。
1.嗜茶之人皆以春茶为贵是因为(  )
①降水多,生长快 ②气温低,生长慢
③品种好,质量优 ④过冬后,养分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春茶价格贵的原因是产量低且品质高。产量低是因为春季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茶树生长慢,①错误,②正确;嗜茶之人皆以春茶为贵,并未涉及某一特定品种的茶叶,③错误;品质高是因为茶树经过漫长的冬季,营养物质损耗少、养分积累多,④正确。

2.霜冻蓝色预警之后,除抢摘茶叶之外,建德茶农降低霜冻对茶树嫩叶的危害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铺设鹅卵石 B.建保温大棚
C.茶园洒水 D.茶树根部培土
解析:霜冻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低温冻害,因此,茶农需要采取措施减小霜冻的降温幅度。铺设鹅卵石为增大昼夜温差的手段之一,并不能降低霜冻对茶树嫩叶的危害,A错误;
建保温大棚可以抵御霜冻,但在霜冻预警发布之后,短时间内大面积建保温大棚不现实,B错误;
茶园洒水可以提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大空气比热容,减小霜冻的降温幅度,从而降低其对茶树嫩叶的危害,C正确;
茶树根部培土也可以减小霜冻对茶树的不利影响,但是对茶树嫩叶的保护作用较小,D错误。
3.2019年11月的一次寒潮袭击茶园,茶农却不悲反喜的原因是(  )
A.该区域茶树为抗寒品种,寒潮对其几乎无影响
B.寒潮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物积累
C.降温杀死越冬虫卵,提升茶叶品质
D.可以带来丰富降水,避免出现干旱

解析:潮侵袭一般属于灾害性事件,但是此处茶农不悲反喜,说明寒潮产生了积极影响。材料中并未提及该地茶树为抗寒品种,且此地位于亚热带,常年受寒潮影响小,茶树品种抗寒能力强的概率并不大,A错误;
寒潮会导致降温,并不一定会增大昼夜温差,B错误;
降温可以杀死越冬虫卵,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提升茶叶品质,C正确;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属于我国东南沿海湿润地区,年降水量较大,干旱出现频率较低,D错误。
(2022·福州一模)我国南部山区某地聚落多沿河分布,河流中上游河道较窄、地表起伏较大处分布有小型村镇,下游地形平坦处分布着大型集镇。该地降水丰富且较集中,多发洪水,山区河流径流量变化大,河流上游及支流有一种小型水坝,这种水坝由多个混凝土单元排列而成,相邻混凝土单元间存在空隙,不连续。下图示意此种水坝单个混凝土单元的俯视图。据此完成4~6题。

4.设置该类水坝的主要目的是(  )
A.阻挡洪水挟带的大块杂物
B.加快河流流速,冲刷河道
C.减慢河流流速,保护河岸
D.阻止人和动物通过河道
解析:该类水坝布局在河流上游及支流,主要目的是减少洪水对下游平原地区村镇的影响。水坝由多个混凝土单元排列而成,相邻混凝土单元间存在空隙,不连续,故洪水挟带的大块杂物可以被拦截,减少大块杂物在下游平坦处沉积对行洪的影响是其主要目的,A对;
坝体的存在减弱了河流流速,且减少洪水对下游的危害是其主要目的,B、D错;
上游地区河道深窄,落差大,受洪水影响小,且该坝体不连续,所以保护河岸并非其主要目的,C错。

5.此种混凝土单元组成的水坝,其排列方式是(  )
A.尖端朝向下游,并排放置
B.尖端朝向下游,前后错开
C.尖端朝向上游,并排放置
D.尖端朝向上游,前后错开
解析:混凝土单元水坝尖端朝向上游可以减少洪水对坝体的冲击,排除A、B;
前后错开可以更好地对大块杂物进行拦截,C错,D对。
6.考虑该类水坝的作用和方便对水坝的维护,此种水坝最适宜布局在(  )
A.河流出山口 B.小型村镇前
C.大型集镇前 D.大型集镇后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水坝设置在上游地区,大型集镇分布在下游地区,排除C、D;
考虑方便对水坝的维护,水坝应该设置在村镇附近,中上游地区分布有小型村镇,A错,B对。


命题点三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2022·浙江6月选考)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据此完成下题。
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思维1:GPS的主要功能是______和______,不具备模拟冰川移动的功能。
思维2: RS可以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冰川影像分析出冰川____________。
思维3:冰面温度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红外线遥感测定,GIS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
思维4:VR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_________模拟虚拟环境,但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定位
导航
面积变化
计算机
地理信息技术
(2022·济南模拟)2021年8月23日,云南元江县气象局发出全县强降水天气预警,当地政府及时做好防灾减灾部署,使元江县风险隐患区域182人免受泥石流灾害。据此完成1~3题。
1.实时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GIS)
B.遥感(RS)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解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属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功能主要是定位、导航,C、D错误;
实时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运用遥感(RS),可以获取实时的影像资料,B正确;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侧重分析,A错误。

2.与本次元江县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关联性最强的是(  )
A.降水强度较大 B.岩层结构复杂
C.土壤质地疏松 D.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等条件。降水强度较大,与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关联性最强,A正确;
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泥石流,D错误;
岩层结构复杂、土壤质地疏松与泥石流形成的关联性很小,B、C错误。

3.在野外,当发生泥石流时,应该(  )
A.顺泥石流沟谷往下逃跑 B.爬上泥石流沟谷中的大树
C.在沟谷中原地等待救援 D.向泥石流沟谷两侧高处躲避
解析:在野外,当发生泥石流时,千万不能在沟谷中原地等待救援,应向泥石流沟谷两侧高处躲避,C错误,D正确;
不能顺泥石流沟谷往下逃跑,A错误;
泥石流沟谷中的大树很可能会被泥石流冲倒,B错误。
(2022·南平二模)冰崩指冰川上的大块冰体甚至整条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冰川内部的某一剪切破裂面或脆弱面,脱离母体而迅速倾倒或滑塌、坠落的现象,是最激烈的冰川灾害形式。2016年7月17日,阿里地区的阿汝错流域的53号冰川发生大规模冰崩,形成7×107 m3的冰崩堆积体,部分冰崩物质甚至冲进了阿汝错。下图为冰崩前后该区域的卫星图像。据此完成4~6题。

4.冰崩的形成和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该地区近年来气候的变化是(  )
A.变暖、变湿 B.变冷、变干
C.变暖、变干 D.变冷、变湿
解析:读图可知,与2016年1月10日的卫星图像相比,2016年7月21日的卫星图像冰川面积增大,这说明该地近年来气候变湿,B、C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暖”使冰川融化,导致冰川底部与底部岩石分离,减少了冰床与下伏基岩的摩擦力;而“变湿”则增大了冰川的物质积累,加快冰川运动速度。极端强降水或极端温暖期的强烈冰川融化,使得较多的液态水通过冰裂隙到达冰川基底,改变了冰下排水系统与冰体结构稳定性,导致冰崩的发生,A正确,D错误。

5.冰崩后不少研究人员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作了详细记录,下列记录中可信的有(  )
①湖水温度降低了2~4 ℃ ②冰崩附近湖底地形起伏增大 ③冰崩后几年,湖泊面积会有所增大 ④湖对岸有被湖水冲刷的痕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解析:冰崩可以通过浮冰的扩散和冷水降低湖水温度,①正确。由材料可知,此次冰崩速度快、强度大,湖床受到明显侵蚀,湖底地形起伏加大,②正确。冰崩堆积体体积巨大,碎冰块的融化为湖泊提供额外的补给水源,导致湖泊水位上涨,面积扩大,③正确。冰崩体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快速冲入阿汝错,产生湖啸,导致湖对岸被湖水冲刷,④正确。故选C。
6.可用于监测预警冰崩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解析:通过遥感卫星图像,可以分析得出冰川移动和分布状态,进而对冰崩进行预警,A正确。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等,B错误。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C错误。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D错误。故选A。

    咸 潮
含义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河口地区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河流流量小,水位低;②风向与海潮方向一致,加快咸潮推进速度;③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④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人为原因:①无序挖沙导致河床降低,水位下降;②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入海水量减少
发生时间 河流枯水期
出现地区 沿海地区,尤其是河流入海口区域
危害 ①水质变差,影响工业生产;②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盐度升高,影响农业生产;③水质变咸,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措施 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②调水以淡压咸;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统一调度、统一管理;④节约用水;⑤河口建闸门,抵御海水入侵
(2022·青岛模拟)长江口咸潮(海水入侵)与海平面、潮汐、风暴潮和径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分别表示2009—2018年长江口平均海平面(图a)、径流量(图b)及咸潮入侵次数(图c)季节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长江口咸潮入侵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平面 B.潮汐
C.风暴潮 D.径流量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长江口咸潮入侵季节变化大,冬春两季多,夏秋两季较少。主要原因是夏秋两季长江流域降水较多,径流量大,对海水入侵的顶托作用强,海水难以入侵;冬春季节,长江流域降水少,水量较小,对海水入侵的顶托作用弱,难以抵挡海水的入侵。D正确。

2.2009—2018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有2/3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其主要原因是(  )
A.天文大潮影响 B.海平面持续升高
C.风暴潮影响 D.干旱天气影响
解析: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和月亮、太阳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导致发生“大潮”,A正确。

3.为减轻长江口咸潮入侵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可能事与愿违的是(  )
A.合理调配长江中下游径流量 B.河流上游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C.河口采砂、清淤,降低河床高度 D.加强咸潮入侵的监测和预报
解析:合理调配长江中下游淡水资源,增加枯水期入海径流,有助于减轻咸潮的影响,故A正确;
增加长江上游植被覆盖率,对长江水量起到调节作用,增加枯水期入海径流,可以减轻咸潮的影响,故B正确;
河口采砂、清淤,降低河床高度,会加剧长江口咸潮入侵,故C错误;
加强长江口咸潮入侵监测,有助于减轻咸潮的影响,故D正确。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市有长江和黄浦江汇合,本身并不缺水,但却是全国水质性缺水城市之一。1990年夏季,上海市全市自来水日供水量突破470万吨,黄浦江上游来水日趋枯竭,导致中下游污水上涌,自来水水质下降。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上海市亟需寻找新的水源地,当时能够给中心城区供水的水源有三个:黄浦江、地下水和长江,经过论证,最终选择在长江口南支长兴岛的西北侧筑堤围水,建设青草沙水库,环库大堤总长约48.4千米,圈围了70平方千米的水面,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江心水库。但是长江口受海洋咸水影响,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咸潮期,水体盐度较高。下图是长江口及青草沙水库位置示意图。
(1)指出上海市选择长江口江心水库作为新水源的理由。
解析:城市水源地的区位选择至少要满足水量大、距离近、水质好、污染小等条件。由图可知长江水量大,因此长江口江心水库水量充足;江心水库距离上海市较近,可减少建设费用;江心水库位于长兴岛的西北侧,受两岸污染影响小,因此水质较好。
答案:长江口可采水量最大;江心处河水受两岸污染影响较小,水质较好。
(2)在咸潮入侵期,青草沙水库附近水域处于相对低盐度区,分析其原因。
解析:由图可知,发生海水倒灌时,咸潮入侵通道包括了北支和南支两处,入侵北支的海水可经过通道涌入南支上游,使盐度增大,而入侵南支的海水可经过通道来到南支下游,使盐度增大。但在青草沙水库西北和东南侧都有岛屿(扁担沙和长兴岛)分布,可阻挡大部分海水涌入青草沙水库,从而使水库受到咸潮影响较小,盐度相对周围较低。
答案:南支的青草沙水库上游水域受北支倒灌咸水的影响较大,盐度较高;水库下游水域受外海咸水入侵的影响,盐度较高;水库受扁担沙和长兴岛阻挡,海水盐度比两侧低,所以中部盐度低于两侧。
(3)阐述青草沙水库的巨大库容在咸潮期的重要作用。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咸潮发生时青草沙水库的盐度较低,因此可在咸潮期长江口盐度整体升高时,作为优质水源为城市提供淡水,同时巨大库容可满足城市的连续供水需求,以减轻在咸潮期发生水质性缺水的影响。
答案:长江水量季节变化较大,且河口咸潮期较长,期间水体盐度高,无法作为自来水水源;较大的水库库容可以蓄积淡水,在咸潮期可以保证在不取用长江水的情况下为城市连续供水。
   关注重大自然灾害
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强烈不稳定天气条件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产生的,常与雷暴、冰雹和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系统“结伴而行”。作为强对流天气的一种,龙卷风可以说是对流风暴产生的最猛烈的天气现象。
(1)龙卷风的形成条件
①湿热空气抬升强烈(下垫面炎热,湿热空气上升;冷暖空气相遇,湿热空气抬升)。
②云层内部上下温差大,造成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的小旋涡;旋涡与风结合,加强了气旋,气旋向地面和高空延伸。
③有地转偏向力。
④地面摩擦力小。
(2)龙卷风与台风的区别
①形成源地不同:龙卷风可形成于陆地,也可形成于海洋,而台风形成于海洋。
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龙卷风持续时间短。
③影响范围大小:台风影响范围大。
④破坏力大小:龙卷风破坏力很大,但台风破坏性更强。
⑤可预报性:台风可预报性强。
⑥出现频率大小:龙卷风出现频率小。
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顶部或车辆时,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导致玻璃满天飞。读我国多年强龙卷风统计图,完成1~3题。

1.与台风相比,龙卷风(  )
A.活动空间大 B.出现时间短
C.破坏风力小 D.产生降水多
解析:龙卷风俗称“龙吸水”,它是从雷雨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100米以上,极端情况下可达300米。而十二级台风的风速相当于每秒30米,比龙卷风风力小。龙卷风比台风活动空间小、出现时间短、产生降水少,但其破坏风力并不小。故选B。

2.除7月外,4月是我国龙卷风第二个高发月份,其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 B.大气温度高
C.大气不稳定 D.空气湿度大
解析:对我国整体而言,6月太阳辐射强,A错;
7月大气温度高,B错;
7—8月空气湿度大,D错;
4月为春季,地面温度上升快,垂直空间上温差大,空气对流旺盛,且南北温差大,使大气不稳定,导致龙卷风多发,C对。

3.龙卷风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主要原因是龙卷风(  )
A.内部气压低 B.内部气温高
C.内部有雷电 D.伴有暴风雨
解析: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的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龙卷风中心气压极低,经过建筑物或车辆时,其室内气压高,巨大的气压差形成的气压梯度力导致“爆炸”,A对;
龙卷风内部气温不高,B错;
内部没有雷电,C错;
不伴有暴风雨,D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