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6张PPT)
命题主题七 人口、城乡发
展理论
01
构建主干知识 拓展综合思维
透析高频考点 提升关键能力
02
命题点一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1)~(2)题。
√
(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
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思维:据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______地区,还有河南省、江西省也属于______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______地区。人口流入的来源地还有江苏省和四川省,江苏省属于______地区,四川省属于______地区。
(2)思维1: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______,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
思维2: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___,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
思维3:当前______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
中部
中部
中部
东部
西部
落后
近
经济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方法
(1)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
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如下表: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
年龄差异 影响青壮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或婚姻;影响老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家庭或环境;影响青少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家庭或教育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入多的地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入多的地区可能轻工业发达或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较为发达
文化差异 高学历人口迁入的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其迁入的地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较多
3.人口迁移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2022·湛江二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人口密度分布。据此完成1~2题。
√
1.该区域( )
A.人口稀疏区仅位于西部、北部
B.地域特征差异明显,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C.人口密集区集中在东南部、西北部
D.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地域差异小
解析:人口密度0.012 0~0.198 1的地区除西部、北部分布外,东南部也有分布,A错误;
图中显示西藏东南部人口密度明显高于西北部,人口分布极不均衡,B正确,C错误;
图中没有显示人口迁移的相关内容,且人口分布地域差异大,D错误。
√
2.影响该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气候变化
C.地形条件 D.水资源数量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西藏地区的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沿岸藏南河谷,相对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海拔较低,温度条件适宜人类居住,C正确;
青藏高原均属于内陆地区,且海拔较高,海陆位置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A错误;
西藏地区大部分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各地气候差距不明显,B错误;
西藏地区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较丰富,水资源并不匮乏,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D错误。
(2022·永安二模)2019年,世界范围内国际移民人数约2.72亿。其中40%以上的国际移民出生于亚洲。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接纳的国际移民分别占全球国际移民总数的31%、30%、22%。国际移民的年龄与性别结构如下图。读图完成3~5题。
√
3.2019年国际移民的特点有( )
A.移民数约占总人口数的10% B.女性移民平均年龄较小
C.儿童移民比例远高于老年人 D.男性移民以青壮年为主
解析:读图文材料可知,2019年,世界范围内国际移民人数约2.72亿,全球人口总数量为76.84亿,故移民数约占总人口数的3.5%,A错误;
该图表示的是国际移民的年龄和性别结构,据图可看出男性和女性的移民年龄基本集中在25~49岁(约占总移民人数的50%),以青壮年为主,D正确;
故女性移民平均年龄较小说法错误,B错误;
读图可知,60岁及以上移民比例男性占11.1%,女性占13%,0~14岁移民比例男性占9.5%,女性占9.6%,故儿童移民比例低于老年人,C错误。
4.前往欧洲的移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前往北美洲的,原因可能是( )
A.欧洲农业比美国发达,更需要劳动力
B.美国制造业衰退,排斥国际劳工
C.前往欧洲的移民中多战乱引发的难民
D.东亚地区的移民倾向于移民美国
解析:前往欧洲的移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前往北美洲的,原因可能是前往欧洲的移民中多战乱引发的难民,受教育程度较低,C正确;
欧洲农业并不比美国发达,机械化水平更低,更需要劳动力,但这与移民受教育年限高低关系不大,A错误;
美国制造业衰退,排斥国际劳工,与移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关系不大,B错误;
据材料无法判断东亚地区的移民倾向于移民美国,D错误。
√
5.亚洲成为接纳国际移民增长最快的地区,这说明( )
A.亚洲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欧美
B.亚洲为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C.欧美国家全面抵制亚洲移民
D.出生于亚洲的移民首选迁向邻国
√
解析:亚洲成为接纳国际移民增长最快的地区,说明亚洲为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B正确;
亚洲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欧美的说法是错误的,A错误;
据材料“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接纳的国际移民分别占全球国际移民总数的31%、30%、22%”可知,欧美国家并未全面抵制亚洲移民,C错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出生于亚洲的移民首选迁向经济发达且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的国家,不一定是邻国,D错误。
命题点二 乡村与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2022·浙江6月选考)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1)~(2)题。
√
(1)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2)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
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
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
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
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
√
(1)思维1:据图可知,该轨道交通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远___于运行初期人口规模,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______。
思维2:据图可知,该轨道交通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分布差异___于运行初期。
思维3:据材料可知,边缘区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市郊线的建成,市郊线沿线地区交通通达度提高,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______。
思维4:据图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______。
大
加快
小
集聚
减小
(2)思维1:据图可知,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就业的空间集中现象______。
思维2:没有体现行政服务功能的相关信息。
思维3: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购物空间集中现象______。
思维4:边缘区人口的空间部分差异减小,导致居住地空间分布更加______。
减弱
减弱
分散
1.聚落的外部形态
集中式(团块状) 条带状、放射状 组团式
形成 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的平原 地形、河流、交通线 受河流、山脉以及规划控制等
特征 城市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沿交通线、河流或山谷延伸 城市受地形、河流等分割成几片,各片区互不连属
集中式(团块状) 条带状、放射状 组团式
优点 便于设置基础设施,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建设投资 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利于环境保护,更贴近自然,分散管理,便于扩大规模
缺点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突出 沿某一方向延伸,运距长,不便于管理 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2.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 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看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的人口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 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占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3.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1)“风”——注意风向条件。有严重污染或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并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有水污染的企业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根据河流的粗细判断流向——上游细下游粗;根据等高线弯曲判断流向——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3)“宝”——有较好的经济收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是否需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点或接近科研中心等。做题时要结合原料、能源、交通线等图例符号进行分析。
(4)“地”——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如沿海、临近消费市场等)、便利的交通等方面分析。
(2022·德州一模)下图示意1992—2020年我国某乡村聚落中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面积大小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村落中A处为家庭工厂集中区,B处为新建住宅居住区,C处为传统古建筑居住区。据此完成1~3题。
√
1.1992—2012年,新建住宅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主要得益于( )
①工业发展 ②农业发展
③公路运输发展 ④水路运输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92—2012年,家庭工厂集中区面积增大,区域工业发展,导致新建住宅居住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增大,①正确,②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新建住宅居住区有公路穿过,距离河流较远,所以公路运输发展会促进新建住宅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强,水路运输影响较小,③正确,④错误。
√
2.2012—2020年,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人口大量进城务工 B.乡村聚落人口老龄化
C.农业种植方式变化 D.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12—2020年,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会提高传统古建筑居住区的人类活动强度,D正确;
人口大量进城务工,村落中人口减少,不会提高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A错误;
乡村聚落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小,B错误;
农业种植方式的变化对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几乎没有影响,C错误。
√
3.1992—2020年,该乡村聚落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为( )
A.产业结构的调整 B.能源供应的变化
C.惠农政策的实施 D.城市工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92—2012年,家庭工厂集中区面积增大,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2012—2020年,家庭工厂集中区面积减小,传统古建筑居住区面积增大,产业结构以旅游业为主,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A正确。
(2022·福州一模)有学者通过Q值研究城市内各区块人口移动情况,Q=(a-b)/(a+b),a代表区块内白天人口数量,b代表区块内夜晚人口数量。Q值能够反映城市不同区块人口的日变化。下图是某城市(局部,包含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人口Q值等值线图。据此完成4~6 题。
√
4.图中区块按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解析:住宅区人口数量昼少夜多,Q值为负值,商业区人口数量昼多夜少,Q值为正值,工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较小,Q值接近0,D正确。
5.Q值可能与S点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据图分析,S值的范围是0.2~0.4,①的范围是0.4~0.6,②的范围可能是-0.2~0或0.2~0.4,③的范围是0~0.2,④的范围是-0.4~-0.2。故选B。
√
6.上午8时前后S点附近市民流动的主导方向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解析:据图分析,甲区块白天人口多,上午8时前后人口流入,乙区块相反,上午8时前后市民主要由乙区块流入甲区块,故流动的主导方向为向西。B正确。
√
命题点三 城镇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2·高考全国卷乙)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
(1)思维1:据表可知,上海人口净增加185.17万人,北京人口净增加228.1万人,广州人口净增加597.58万人,深圳人口净增加713.61万人,四城市总人口都是_________的。
思维2:据表可知,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数量______,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______,故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比重______。
思维3:广州、深圳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都______,但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的量远___于中心城区人口的增加量,说明广州、深圳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也在______。
净增加
减少
增加
下降
增加
大
下降
(2)思维1:______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一般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___,城市规模大小也反映着人口规模的变化。
思维2:城市的形态、功能与城市人口变化没有太大关系。产业类型与人口变化关系不大,而产业规模的______与人口变化有相关性。
(3)思维1:四城市经济发达,总人口都在增加,而增加的人口大都来源于人口______,外来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会加大中心城区的环境、交通、住房、社会管理的压力,所以城市规划应该引导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思维2: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的疏解,会改变城市的______与功能。
思维3:中心城区以外地区有不同的功能区,人口均衡布局可能影响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功能区的布局。
人口
高
大小
迁移
职能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1)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
具体如下图所示:
2.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2022·宁德模拟)读1949—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示意图,完成1~2题。
√
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城镇化发展阶段是( )
A.初期—初期—中期—中期
B.初期—中期—中期—后期
C.初期—中期—后期—逆城镇化
D.初期—初期—中期—后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发展一般经历初期(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中期(城镇化水平30%~70%)、后期(城镇化水平高于70%)三个阶段。读图,①②时期的城镇化水平低于30%,③④时期的城镇化水平介于30%~70%之间。故选A。
√
2.影响1992年至1997年间我国城镇化增速的主要原因是 ( )
A.户籍政策全面放开 B.经济增长速度快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环境人口容量激增
解析:1992—1997年,我国户籍政策并未完全放开,A错误;
1992—1997年,我国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经济增速快,促进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B正确;
1992—1997年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化增速关系不大,C错误;
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联系不大,D错误。
(2022·东营模拟)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逐步改善并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下图是海绵城市建成区水转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 题。
√
3.海绵城市对城市局地水循环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输送
解析:海绵城市建设不影响降水、水汽输送环节,A、B错误;
海绵城市建设会使蒸发、蒸腾作用增强,但不是最直接的影响,C错误;
建造海绵城市显著改变了城市地面状况,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即径流输送,D正确。
√
4.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城市建成区水转化过程中受抑制的环节是( )
A.产流 B.地表入渗
C.排水 D.蒸发、蒸腾
解析: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增加地表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因此,城市建成区水转化过程中受抑制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即产流,A正确;
地表入渗增加,B错误;
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排水设施的建设会增多,排水更通畅,C错误;
海绵城市建设会使蒸发、蒸腾作用增强,D错误。
命题点四 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高考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
(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思维1:据材料可知,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可推测两类城市的区位和功能不同,具有______性。
思维2:沈阳和大连都属于东北地区的城市,地域文化差异______。
思维3:____________且空间距离较近是两城市可以构建双核结构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影响双核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互补
较小
交通便捷
(2)思维1:大连市的城市定位不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思维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____________;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____________作用。
思维3: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____________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能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
协同发展
辐射带动
产业结构
1.城市的辐射功能
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城市辐射功能与城市的规模、等级、功能有关,其辐射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的大小来表示。
(1)城市腹地
(2)城市体系
(2021·辽宁选择考)以“互联网+”等为引领的新经济正在重塑区域空间格局。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电商企业联系网络(图)中,义乌成为与上海并列的区域中心城市。据此完成1~2题。
1.从图中联系强度可知( )
A.义乌市比上海市经济辐射范围更广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部区域产业互补性强
C.淮安市比苍南县电商企业交易活跃度更高
D.“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所围地区为核心区域
解析:由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部区域联系强度大,说明区域产业的互补性强,联系密切,B正确;
上海城市等级高,经济辐射范围更广,A错误;
由图可知,相比淮安市,与苍南县联系强度关系密切的城市更多,说明苍南县电商企业交易活跃度比淮安市高,C错误;
由图可知,宁波、苏州附近城市联系强度较弱,不是核心区域,D错误。故选B。
√
2.助力浙东南成为电商企业联系最强区域的主要因素有( )
①轻工业商品集散市场
②轻工业商品生产能力
③网络交易方式
④电子商务总部位置
⑤企业服务意识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
解析:浙东南如义乌、温州等,为小商品集散市场,电商企业联系密切,①正确;电子商务总部在浙东南,电商企业集聚,企业服务意识强,电商企业联系最强,④⑤正确;网络交易方式与电商企业联系关系不大,电商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商品生产能力进行销售,故浙东南区域的轻工业商品生产能力对电商企业联系影响较小,②③错误。故选B。
(2022·济南模拟)大都市化是全球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研究大都市的城市区域扩张进程对理解其未来增长趋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甲、乙、丙是世界典型大都市,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大都市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甲、乙、丙分别是( )
A.纽约、东京、上海 B.上海、纽约、东京
C.东京、纽约、上海 D.纽约、上海、东京
解析:由图可知,甲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在同时期一直是最大的,应是纽约,丙城市空间范围在同时期中是最小的,可以判断是上海,则乙就是东京。
√
4.T1~T3期间,乙大都市的发展特点是( )
A.城市扩张逐渐放缓 B.核心区增长已停滞
C.内城区变化很显著 D.边缘区大规模开发
解析:由图可知,乙大都市城市扩张先放缓后略有加快,A错误;
核心区一直在增长,并没有停滞,B错误;
内城区在三个时期变化较小,C错误;
边缘区变化明显,可能是大规模开发导致,D正确。
√
5.丙大都市未来发展需要重点规划的是( )
A.控制城市规模,弱化各分区功能差异
B.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边缘区经济发展
C.推进拆旧建新,保证内城区向外扩张
D.疏散密集人口,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
√
解析:丙大都市的核心区和边缘区空间范围变化最为显著,但规模依然小于东京和纽约。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应该控制城市规模,应该强化各分区功能差异,A错误;
边缘区空间范围变化最为显著,可能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可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边缘区经济发展,B正确;
内城区的空间范围变化较小,拆旧建新,成本较高,可能会有重复建设,C错误;
核心区产业集中,吸引人口集中,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疏散密集人口提升居住质量,D错误。
命题点五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2·江苏选择考)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
(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 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
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 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
(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 其主要功能是( )
A.风干海鱼 B.晾晒衣物
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
√
√
(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 )
A.林海 B.冰川
C.雪原 D.极光
√
(1)思维:由图可知,该地地形起伏大,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来____________。周围环海,海风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来____________。
(2)思维:据材料可知,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由于捕捞量很大, 卖不完的鱼或者被剁下的鱼头就被人们放在木架上____________。
(3)思维:罗弗敦群岛地处68°N附近,纬度较高,有______现象,最能吸引世界游客。
扩展用地
抵御强风
晾晒风干
极光
1.茶文化
(1)茶树生长的区位因素
①土壤:酸性土,土层深厚,土壤含水量低。
②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光照弱;空气湿度大,云雾缭绕。
③地形:有适当坡度,便于排水。
(2)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茶叶种类,增强市场竞争力。
②提高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市场销售范围。
③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规模效应。
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产生品牌效应。
⑤延长产业链,对茶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⑥充分利用茶这种特色农业资源,发展旅游业绿色生产,保护茶的生态环境。
⑦完善交通网,完善信息渠道。
2.传统服饰
(1)气温影响服饰的厚度、颜色、宽窄
例如: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必须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蹬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气候炎热地区,人们为了散热,多穿浅色的宽松轻薄夏装,出门戴各种凉帽。
(2)地形影响服饰的宽窄
例如:地形崎岖的地方,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人们一般多着紧身服装。
(3)经济活动影响服饰材质、宽窄
例如:我国东部农业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当地人们的衣料多以棉、麻、丝织物为主。
(4)文化影响服饰颜色、宽窄等
例如:满族人民有尚白的习俗,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男女老少都喜欢白色服饰。
3.饮食文化
受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餐饮产品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民居文化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解部分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传统民居 民居特点 环境特征
黄土高原窑洞 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性强
北方民居 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体较厚 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新疆平顶屋 屋顶平,墙厚窗小 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传统民居 民居特点 环境特征
蒙古包 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江南民居 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体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湿热的环境
云南傣族竹楼 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传统民居 民居特点 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碉楼 平顶,门窗少,墙厚 高寒、光照强
东南亚民居 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特点 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因纽特人冰屋 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终年寒冷
(2022·莆田二模)我国北方一般把烟囱建在房脊上。东北满族早期居住于山林地带,建造房屋多就地取材,并将烟囱建在距房1米多远的地面上,再通过一道矮墙内的烟道连通室内炕洞,达到排烟效果,这也叫“跨海烟囱”。下图为“跨海烟囱”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东北满族早期“跨海烟囱”不建在房脊上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少房脊重量 B.增加烟囱高度
C.增大房屋空间 D.减少火灾频率
解析:根据材料“建造房屋多就地取材”推断,东北森林覆盖率高,所以该地早期的房屋建筑材料应以木材为主,若烟囱建在房脊上,易引发火灾,D正确;
烟囱的重量不大,A错误;
建在房脊上更能增加烟囱的高度,B错误;
烟囱建在房脊上,不会占用屋内空间,C错误。
√
2.“跨海烟囱”中设置呛风石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室内热量外流 B.减少室外冷风倒灌
C.加快烟囱出烟速度 D.减少灶台入室烟量
解析:读图可知,呛风石主要在烟道附近,当灶台内不再加热时,有利于减少屋外冷空气从烟囱内沿着烟道进入炕洞,影响室内温度,B正确,A错误;
呛风石挡住部分烟道,降低烟囱出烟速度,C错误;
呛风石位于炕洞和烟道附近,对灶台入室烟量没有影响,D错误。
√
(2022·鞍山二模)右图为我国南方某古村一条小巷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与泥土路面相比,小巷石板路面的优点有( )
①整洁美观 ②易清扫
③缓解酷暑 ④易渗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与泥土路面相比,小巷石板路面坚固耐用,整洁美观,泥土较少,易清扫,①②正确;石板路面热容量小,夏季白天升温快,不具有缓解酷暑的作用,③错误;石板路面不易渗水,④错误。
√
4.小巷狭窄,而两侧房屋墙体较高,这样设计是为了( )
A.减弱冬季风,较温暖 B.夏季利于两侧住宅通风散热
C.利于雨季房屋防潮 D.可以大量汇集房顶坡面雨水
解析:小巷狭窄,而两侧房屋墙体较高,小巷内接受的阳光少,夏季温度比巷外低,形成狭管效应,小巷内风力大,因而小巷夏季阴凉通风,相对凉爽,B正确;
由于两侧房屋墙体较高,小巷内接受的阳光少,不利于冬季提升巷内的温度,A错误;
两侧房屋墙体的高低与防潮无关,C错误;
房屋墙体不具备收集雨水的功能,D错误。
√
人口问题
1.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环境问题 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退休和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
措施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推迟退休、发展人工智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某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因素不同。
(1)出生人口性别比:若无人为干预,理论上男女性别比平衡。
(2)成年人性别比
①受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当男性劳动力大量流出时,性别比就会下降;当女性劳动力大量流出时,性别比就会上升;当男性劳动力大量流入时,性别比就会上升;当女性劳动力大量流入时,性别比就会下降。
②受产业活动的影响:重工业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等,男性劳动力较多,因此性别比高;轻纺工业区、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女性劳动力较多,因此性别比低。
③受战争影响:战争发生地区,性别比一般较低。
(3)老年人口性别比:自然状况下,女性人均寿命较男性长,因此老年人口的性别比较低。
(2022·江苏选择考)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完成1~3题。
1.“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
A.京、沪 B.黑、吉
C.粤、鄂 D.渝、黔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位于图中虚线上的粤、新、苏、鲁、鄂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C正确。
√
2.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
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
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京、沪、津三市“七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渝“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六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故选D。
√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迁移
C.沿长江带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主要城市群所在地的“七普”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平均薪资水平更高的城市群集聚,A正确,D错误;
中西部地区的“七普”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B错误;
没有体现我国人口沿长江带集聚,C错误。
√
(2022·南平二模)潜在支持比是指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值,下图示意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人口潜在支持比的变化趋势(含预测)。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①至④代表的国家分别为( )
A.①中国 ②印度 ③美国 ④日本
B.①美国 ②日本 ③印度 ④中国
C.①中国 ②印度 ③日本 ④美国
D.①美国 ②日本 ③中国 ④印度
解析:印度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结合潜在支持比的概念,其潜在支持比整体最大,故④为印度。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目前其老龄化最为严重,潜在支持比应最低,故②为日本。与美国相比,中国整体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更大,潜在支持比更大,故③为中国,①为美国。
√
√
5.当前四国中养老负担最严重的国家是( )
A.①国 B.②国
C.③国 D.④国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②为日本,当前其潜在支持比最低,劳动年龄人口较少,老年人口比重大,其养老负担最严重,B正确。
√
6.四国中潜在支持比受外来移民影响最大的国家是( )
A.①国 B.②国
C.③国 D.④国
解析:结合前面分析可知,①为美国,经济最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年龄人口的移民,从而对其潜在支持比影响较大,A正确。
城市群及国家新区建设
1.粤港澳大湾区
(1)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作用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人才、物资、资金、技术等高效流动;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加速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协作体系的形成。
(2)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贸易合作便利;交通条件较好,水陆交通便利,尤其有利于带动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资金雄厚,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
(3)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区域融合发展的措施
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完善基础设施(交通)。
(4)提升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影响力的合理化建议
优化创新环境,加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影响力;促进湾区旅游业发展,鼓励文化创新,发挥湾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提升文旅影响力;健全完善湾区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宜居影响力。
2.雄安新区
(1)设立雄安新区的优势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河湖众多,水资源较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支持;交通便捷,铁路、公路网密集,便于接收职能;靠近京津地区,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大;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土地价格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靠近首都都市圈,市场广阔,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且相对廉价。
(2)雄安新区对京津发展的意义
可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和交通(用水、用地)压力;可分散京津地区的部分职能;为各项活动提供发展空间。
(3)国家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主要原因
首都北京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大气环境差(雾霾、沙尘天气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4)雄安新区建设成生态城市需要采取的措施
采用组团状城市形态;保护好新区的湿地,充分利用白洋淀湿地对城市的调节作用;设置好城市通风走廊,减少沙尘、雾霾天气的次数;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建设好地下排水设施,实现污水和雨水分离,建设好污水处理系统;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减少污染排放。
对比北京市2000年第五次(1 382万)、2010年第六次和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下图所示),北京市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出现了新特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北京市人口重心东移等影响,北京市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区,通州区将成为北京市的副中心。读图,完成1~3题。
√
1.2010—2020年期间,北京市城镇化新特征表现为( )
A.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增加 B.核心区用地规模大幅减少
C.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减少 D.其他地区城镇化进程均减缓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2010—2020年期间,其他地区人口是增加的,核心区、中心城区的人口都是减少,A错误,C正确;
核心区用地已基本成型,不会大幅减少,B错误;
由图中信息可知其他地区人口是增加的,说明其他地区城镇化进程没有减缓,D错误。
√
2.选择通州区作为北京副中心的主要依据有( )
①临近人口分布重心,利于职住平衡
②依托天津制造业基地,便于企业交流协作
③位于大运河北起点,利于提升辐射力
④距离中心城区较远,便于疏解非首都功能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通州区临近人口分布重心的主城区,利于职住平衡,①正确,④错误;通州区作为北京市的副中心,不是作为工业中心,②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通州区位于大运河北起点,作为北京市的副中心后可提升辐射力,③正确。A正确。
√
3.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副中心,有利于北京市( )
A.扩大城市规模 B.增加城市职能
C.提高城市等级 D.改善城市环境
解析: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副中心,可以疏解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减少城市中心的人口,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北京市的城市职能,B错误,D正确;
城市等级是按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的,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副中心,并不能提高北京市的城市等级,C错误;
只是把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副中心,并没有扩大北京市的城市规模,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