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教案 小说:情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教案 小说:情节(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2 16: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讲 高考小说:情节 )
2023年
【知识积累】
题型一 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题型二情节之结构手法:悬念、抑扬、照应、对比、衬托、伏笔、巧合等。
题型三 分析情节作用
理解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和读者四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一般考虑本身写了什么,与主题的关系。结构上一般考虑位置,然后思考前后关联的问题。手法上既要注意常规的修辞,更要关注关涉全文的修辞;既要注意修辞手法,更要关注表现手法,尤其是抑扬、对比等。读者方面则主要关注给读者的感受,比如悬念、想象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等。对此类题,既要积累一些名词术语,更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规范。
【专项训练】
 (201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 渡 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考查的是“情节手法”,属于“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的变体提问方式,此类题目应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手法等角度回答“叙述”技巧,并把这种技巧的作用答出。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叙述人称或叙述视角 有限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通过“我”的听,来串起了渡夫儿子被抓壮丁、儿媳改嫁等事件,使故事真实可信
叙述方式 顺叙,以时间为序,采用渡夫与“我”对话的形式,以渡夫之口讲述了自家凄惨的故事
情节安排技巧 运用衬托手法,在渡夫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夜色”、“风”等景物描写,营造出故事叙述的背景环境,烘托、渲染出一种诗意。同时,还运用了“抑扬”的手法,以“钱”为切入话题,渡夫批评“我”要钱不要命,知道真相后说“我”是孝顺孩子,然后讲述自己的故事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题目: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流浪汉
侯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是相机。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轿车。
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糨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踅摸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流浪汉这才醒过来,讪讪地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去。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又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优哉游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似的。小康气不打一处来,走到流浪汉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不明白小康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看什么看?你聋吗?再不滚我揍死你!”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
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台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说出了自己的怀疑。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在很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高,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
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也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作了铺垫。
B.小说中小康的父亲虽然没有出场,但是却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足以使读者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C.小说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面为明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使行文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层层设伏,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与相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2.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大叔,您在哪儿呢”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
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的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莜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要去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嗨嗨,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但很快六月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看见了蛇。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吗?
这样说着时,那蛇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不防就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即使那些平时憎恶的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上山采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他们两人全时,才叫吉祥如意。六月奇怪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叫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准备采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什么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一刃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说,你觉得他们可怜,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躺到地里慢慢睡去。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六月开始采艾。采着采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去。那就是采。刃子贴地割过去,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吉祥如意,就觉得有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一山的人都在采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的怀里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五月是被香醒来的”,用“香”揭开了端午节民俗风情的喜庆序幕,也奠定了作品诗意的书写基调。
B.五月和六月“抢香包”的情节,运用比喻、比拟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对美好的热爱,也为下文写“缝香包”的情节作了铺垫。
C.发好的甜醅“就像是好日子一样”,花馍馍“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小说着意展示生活的美好,意在表现人物对生活的感恩与珍重的态度。
D.小说结尾“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疼”中有对淳朴民俗的眷恋,有对童真心灵的赞美,也隐含着对传统迷信的反思。
2.(分析情节作用)小说中写五月和六月遇到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3.(赏析小说情节手法)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狼牙(节选)
刘 猛
何志军坐在床上看着人越来越少的宿舍。雷克明和一中队的副中队长小赵去和北京来的组织部门谈话了,剩下的人大多数也都回原来的单位了。A军区侦察大队将从此成为战史中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那么一个自然段甚至就那么一句话了。
雷克明和小赵回来就收拾东西。何志军看着他们出去,宿舍又没人了,自己真的成了光杆儿大队长了。他苦笑,站起身看着外面操练的防化团战士。没有了参战老兵们的压力,防化团的战士们生龙活虎。连参加过战争的人都没有了,那场战争的最后一点儿痕迹也从何志军眼前消失了。
真的从此消失了吗?何志军心中感到一阵悲凉,翻身拿起脸盆和洗漱用具去水房冲澡。哗啦啦,一盆凉水浇下,让他清醒很多,看着镜子里面自己健壮却伤痕累累的上身。伤疤是军人的勋章,每一道伤疤都是一枚勋章,一个铁与血的故事。这些故事真的成为了往事,一个月的集训生活已经让他习惯了和平环境的军营。但他猛然醒过来——自己虽然下了战场,但还是一名军人!他匆匆擦干净自己,跑回去穿上常服、戴上帽子、扎起腰带——他要出操,一个人出操——只要有他一个人在,侦察大队就没有消失!
这个信念让已经不年轻的他热血沸腾,他咚咚跑到操场上。防化团的官兵诧异地看着这个黑脸中校,他以极其标准的姿势跑到一片开阔的位置上。他喘着粗气,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激动,一种久违的激动,从战场上下来,他再也没有这样激动过。
“中国人民解放军A军区狼牙侦察大队现在开始点名——”他自己高喊,用浑厚的嗓子高喊。防化团的官兵都停止了训练,看着这个从战场上下来的战斗英雄。何志军这个名字,他们并不陌生,军报和军区《战歌报》都曾长篇报道过他和他的那支传奇侦察队的故事。这个被敌人敬畏地称之为“狼牙”的侦察兵英雄,是他们这些年轻军人的偶像。
“何志军!”他喊着自己的名字,然后高声喊,“到!”然后就安静了,大家都在看他。何志军心中的情绪是复杂的。忽然,一个声音从后面低低地传出来:“大队长,还有我。”何志军回头,看见了扎着武装带的陈勇。他很惊讶:“你还没走?”
“我今天晚上搭车回夜老虎团。看见您出操,我就赶紧过来了。我没迟到吧?”陈勇说。何志军点头:“没有!没有迟到,你是个好兵!”陈勇立正高喊:“是,请大队长指示!”
“陈勇,你自编的少林军体拳,还记不记得?!”何志军高声问。
“记得!”陈勇高喊。何志军厉声说:“给我打一套!”“是!”陈勇摘下军帽放在一边,走回原位站好姿势。众目睽睽之下,他高喊一声,起手——腿踢正面、拳扫背面、啪地侧倒。随即拳脚如同旋风一般,一个人的杀声也是震天,周围的防化团官兵都看得眼花缭乱,心中暗自惊叹这帮侦察兵确实不简单。陈勇在空中一个分腿飞踹倒地后,鲤鱼打挺起来又是一个组合拳,最后一记弹腿正蹬才慢慢收势。他的额头流着汗,慢慢收好腿归置军姿。官兵们都看傻了,何志军却有一种悲凉的骄傲。
“是坚守,还是抗议?”
何志军立即向后转,麻利敬礼:“首长好!”
副司令脸上是耐人寻味的微笑:“稍息。”
“是!”何志军转身,“稍息!”
陈勇稍息,胸部还在起伏。
副司令看着何志军,笑着说道:“出操给所有能看见的人,告诉他们,你的侦察大队没有消失,对吧?”何志军高喊:“报告首长!不是!我出操,是因为我还是个军人!”
副司令点点头:“那就是坚守了?”何志军说:“是!坚守一个军人的信念!”
“给你两个选择,”副司令笑了笑,说,“第一,在军区机关给我当参谋;第二,在军区情报部继续当参谋。”
“我想下去带兵。”何志军苦着脸:“副司令,我不想再在机关里待了。”但副司令根本不搭理他这套:“想跑可没那么容易——我说了两个选择。”
“没别的了?”何志军看着副司令的脸,知道没选择以后说,“那我还是回军区情报部。”
副司令看着他说:“做好被搁置的准备,你会成为搁置在仓库的一门重型火炮。在没有战争的时期,你就要一直被这么搁置着。”何志军回味着副司令的话,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狼牙大队人越来越少,而窗外防化团战士们却生龙活虎,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狼牙大队被撤销后的冷清景象。
B.小说塑造英雄何志军人物形象真实立体,着力表现了他对军队的忠诚,也写了他对副司令的抱怨。
C.“你会成为搁置在仓库的一门重型火炮”暗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要耐得住寂寞,也表明副司令对何志军的认可与器重。
D.小说标题为狼牙,既点明了侦察大队的称号,也象征了以何志军为代表的侦察大队官兵的刚强与血性。
5.(概括小说情节)请简要分析文中何志军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6.(分析情节作用)小说对陈勇打军体拳进行了具体描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四、(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封城后过了三个星期,里厄从医院里出来,看到一位年轻人在等他。
那人说:“我曾在事件发生前,为了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情况而来讨教过你,我叫雷蒙·朗贝尔。”
“啊,对了!现在您大有文章可做了。”里厄说。
对方显得有些烦躁,他说他来不是为了这件事,他是来请里厄医生帮忙的。里厄邀他陪自己步行到中心区的一家诊疗所去一次,因为他有事要吩附。
他们就顺着黑人居住区的小街走去。天色逐渐朦胧,但是过去一到这个时刻就很少吵闹的城市,现在却变得出奇的安静。从余晖未尽的天际传来的几声军号声,只能说明军人们还做出像在执行任务的样子。他俩沿着坡度很大的街道往下走,两旁是阿拉伯式房屋的蓝色、赭石色和紫色的墙头。①
朗贝尔谈着,情绪十分激动。他把妻子丢在巴黎,说真的,这也不是他的妻子,但同妻子没有多大区别。封城开始后他曾去排了两个钟头的长队,获准打了一份仅仅只有“一切均好,不久再会”几个字的电报。今天早晨起床时,他忽然想到毕竟他不能预计事态会持续多久,决定离开奥兰。他与奥兰市无关,没有必要留在这里。朗贝尔说:“但我毕竟是外地人。”
为了结束谈话,里厄试图安慰朗贝尔,提醒他能在奥兰找到很好的报道资料,如果仔细考虑一下,任何事件都有可取的一面。这时他们已走到市区的中心。
“真是糊涂话,医生,您是明白的。我不是生来就是为着写报道的。也许我是生来为着同一个女人一起过活的,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里厄说,这种说法看来还是合情合理的。
在中心区的大街上,见到的已不是平时的人群了。几个行人急急忙忙地向远处住所走去,没有一个人面带笑容。朗贝尔突然说道:“这是因为她和我,我们相识不久,但十分投机。”里厄不说什么。
朗贝尔又说:“我打扰您了。我只想要求您为我出一张证明,说明我没有患上这种倒霉的疾病。”里厄点头答应。
两人走到阅兵场。蒙着一层灰色尘土的无花果树和棕榈树的树枝一动不动地下垂着,树丛中有一座满是尘土的、肮脏的、象征共和国的雕像。②
他们在雕像前停步,里厄把两只满是白灰的脚先后在地上蹬了蹬。他朝朗贝尔看看,这位记者的呢帽戴在后脑勺上,系着领带的衬衫领子的纽扣解开着,胡髭也没有好好剃过,脸上一副负气不服的神情。
里厄最后说:“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您的想法是有问题的。我不能为您出证明,因为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您是否患有这种病,即使您现在没有病,我也不能证明您在离开我直到走进省政府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传染上。况且,即使……
“况且,即使什么?”朗贝尔问。“况且,即使我给了您证明,对您也无济于事”“那为什么?”“因为城中像您这种情况的人有好几千,然而没有放走过一个。”“但假使他们本人都没有染上鼠疫呢?”“这个理由还不够。我也明白这是笑话,但是事关大家安全,也只有这样做。”“但是我不是这里的人嘛!”“从现在起,唉,您同大家一样,也算是这里的人了。”朗贝尔激动起来,他说:“这是人道问题:我向您发誓。也许您不体会一对情投意合的人两相分开的滋味。
里厄并不立即回答。过了一会,他说他衷心希望朗贝尔同他的爱人重逢,希望一切相爱的人们再度相会,但是碍于法令,碍于鼠疫,他的任务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不,”朗贝尔痛苦地说,“您不会体会,您是在讲大道理,您生活在抽象观念中。”
医生抬头望着象征共和国的雕像说,他不知道他是否在讲大道理,不过他讲的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两者不一定是一回事。记者整了整领带说:“那么照您说我只好另想办法了?但是,”他接着以不服气的口吻说,“我会离开这个城市的。”医生说他是理解他的想法的,但是这事情与他无关。
“啊!我明白了,”朗贝尔说,“您就要讲些为了公众利益之类的话了,但是公众利益也要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的!”

“医生,”朗贝尔说,“我不走了,我想留下来跟你们在一起。”
里厄似乎还没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他声音低沉地问道:“那么她呢?"
朗贝尔说,他经过再三考虑,虽然他的想法没变,但是,如果他走掉,他会感到羞耻,这会影响他对留在外边的那个人的爱情。但里厄振作了一下,用有力的声音说,这是愚蠢的,并且说选择幸福,谈不上有什么羞耻。
朗贝尔说:“是啊,不过要是只顾一个人自己的幸福,那就会感到羞耻。”
在这以前一直没吭声的塔鲁头也不回地说,要是朗贝尔想分担别人的不幸,那么他就不会再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幸福。这是要做出选择的。
朗贝尔说:“我一直认为我是外地人,我跟你们毫无关系。但是现在我见到了我所见的事,我懂得,不管我愿意或者不愿意,我是这城里的人了。这件事跟我们大家都有关系。
没有人回答他的话,于是朗贝尔好像忍不住了:“再说,你们也都很明白这一点,否则你们在这医院里干什么?你们自己做出了选择没有?你们是不是也放弃了幸福?
大家沉默了很久,直到汽车驶近医生家,朗贝尔才又重新提出他那最后一个问题,而且语气更加坚定。这时里厄独自转过身去看了一下朗贝尔,他费劲地挺直身子说:“朗贝尔,请原谅我,您讲的这一点,我不清楚。既然您愿意,那么就跟我们一起留下。”
汽车突然往旁边--偏,打断了他的话。接着他凝视着前方,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
(节选自[法]阿尔贝·加缪长篇小说《鼠疫》,有删改)
6. 下列对选段中①②两处景物描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所写的黑人居住区变得出奇的安静,是因为那里驻扎了军队,加强了戒严。
B. ①处“坡度很大的街道”表明这个街区位于高地,视野开阔,环境优美。
C. ②处落满尘土的肮脏的雕像象征着这个国家衰败没落,缺乏活力。
D. 两处的写景方式不同,①处侧重描绘声音和色彩,②处侧正描绘事物的形态。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人物对话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里厄欲言又止,表明了他的无奈,又表现出他的担忧,生怕给对方造成失望。
B. 朗贝尔说话的语气强烈,步步紧逼,凸现了他内心焦虑,性情急躁。
C. 两人对话时,里厄被动解说,以退为进;朗贝尔先发问,再发誓,最后只有怨言。
D. 直接叙述对话,而省略人称转换,增强了对话的论辩色彩和紧张气氛。
8. 从要求离开奥兰到决定留在奥兰,朗贝尔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这种对比有什么好处?请概括作答。
9. 结合资料链接,探究画横线句子所表现出的里厄的形象特征。
【资料链接:里厄的代表性语言】
“同鼠疫做斗争的唯一办法就是实事求是……我知道它的意思是做好我的本分工作。”
“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答案】
一、1、答案C解析 “小说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面为明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暗线”错,应是“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面为暗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明线”。
2、答案 转折点:小康将流浪汉赶走这一情节。作用:①承上启下。承上,小康怀疑流浪汉是贼。启下,小康店面被盗。②与父亲的形象形成对比。小康缺乏爱心,赶走流浪汉,致使店面被盗;父亲关爱流浪汉,使流浪汉怀着感恩之心为两代人守护店面。③揭示小说主旨。小康的冷血使他赶走流浪汉,从而导致了店面的损失,这鲜明地揭示了人应该怀有一颗善良之心,助人其实也是助己的小说主旨。
解析 小康将流浪汉赶走后,店面被盗,这一情节使故事发生了转折,是小说的转折点。分析情节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几个方面考虑。结构上,这一情节承上启下,有过渡的作用;人物形象上,小康的行为与后文揭示的小康父亲的行为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旨上,正是因为这一情节的发生,导致小康店面被盗,从而揭示出人要有一颗善良之心,助人也是助己的小说主旨。
3、 ①与前文照应,突出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巨大变化,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寻找、思念,表现出小康灵魂深处的善的觉醒,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②小康对“大叔”的呼唤,也是他人性的一种回归。说明在内心深处,他真正继承了父亲以善待人的经营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接管了店铺”,暗示他的事业有了新的起点。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小说开头相照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旨。③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读者因为小康的呼唤也会不由自主地去牵挂流浪汉的命运,从而让自身心灵得到净化,这就使小说具有更加深广的现实意义。这一结尾,无疑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沉。
解析 分析结尾的作用,要从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主题表现和读者感受等方面入手。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小康的自言自语表明了他对流浪汉的怀念、牵挂和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这使小康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小康善良、感恩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从结构安排上看,这是对前文的照应;从主题表现上看,这一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让读者看到了善的延续;从读者感受上看,这一结尾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意蕴悠长。
二、1、选D;解析:D项“也隐含着对传统迷信的反思”错误,“疼”是对淳朴民俗的眷恋,是对童真和美好愿望的触动。
2、①掀起了姐弟俩采艾途中的紧张波澜,又呼应了前文吃供品辟邪、戴花绳防蛇的情节。②“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表现了姐弟的亲密情感。③“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体现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守护。解析:分析情节作用,有五个角度,在此处比较明显的有三个:情节、人物和主题。这一情节与前文戴花绳防蛇的情节具有照应关系,在蛇面前,五月六月表现不同,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姐弟间的亲密关系;人与蛇相安无事,在主题上,也有凸显人与大自然共处才能吉祥如意的意思。
3、解析:此题考查小说情节手法。从叙述视角看,是儿童视角;从叙事线索看,现实和回忆交织,情节舒缓;从叙述方式上看,场面描写典型,凸显了民俗地域色彩。
答案:①以儿童为视角,写出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也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②现实与回忆穿插的叙述手法。在采艾途中,穿插了六月对姐姐缝香包的回忆,丰富了小说内容,也舒缓了情节节奏。③注重场面描写,以上供、戴香包、避蛇、采艾等端午民俗活动为叙述内容,极具地域特色。
三、1、答案:选B;解析: B项“对副司令的抱怨”错。由原文可知,不是副司令不让他带兵,是因为没有战争,所以没有他的用武之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会抱怨副司令。
2、解析:梳理小说情节,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要点进行概括,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答题。
答案:①在宿舍看着官兵陆续离开,面对侦察大队被撤销,何志军心情悲凉,冷静下来后,军人的信念,让他的心情变得激动。②在操场出操训练,一方面为自己的坚守和战友的优秀感到骄傲,一方面又为侦察大队的解散心有不甘,心情复杂。③答应副司令回军区情报部,体现了军人的服从,也流露出了无奈的情绪。
3、解析:这一情节,在形象塑造上,表现了陈勇极高的军事素养,丰富了陈勇这一人物形象,展现了军人的日常训练生活,突出了军旅小说的特征;在情节方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副司令的出场做铺垫;在表达主旨方面表现了狼牙大队官兵坚守信念、不改初心的精神。
答案:①体现了陈勇极高的军事素养,反映狼牙侦察大队官兵卓越优秀,打、踢、摔、踹等格斗动作娴熟流畅,防化团官兵钦佩赞叹。②表现了狼牙大队官兵坚守信念、不改初心的精神,即使是一个人的杀声也是震天,即使只剩一个人,队伍仍存在。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后文副司令的出场自然合理。④展现了军人的日常训练生活,突出了军旅小说的特征。
四、6. D 7. D
8. (1)离开奥兰理由:与相爱的人分离,自己是外来记者。留在奥兰理由:只顾自己的幸福会感到羞耻,自己是这城里的人。(2)好处:这种对比,增强小说情节的故事性,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9. (1)为大爱而舍自己所爱,勇于牺牲;(2)灾难面前尽本分救治患者,勇于抗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A.“是因为那里驻扎了军队,加强了戒严”错误,由文中可知,出奇安静是因为鼠疫。
B.“环境优美”错误,结合“黑人居住区的小街”“坡度很大的街道”可知,应该是环境恶劣。
C.“象征着这个国家衰败没落,缺乏活力”错误,雕像落满尘土是封城造成的情形。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D.“论辩色彩”错误,从文中来看,对话的一方激动地追问,一方委婉地劝说,不是论辩。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先找到朗贝尔要离开奥兰的理由。
结合“他把妻子丢在巴黎,说真的,这也不是他的妻子,但同妻子没有多大区别。……今天早晨起床时,他忽然想到毕竟他不能预计事态会持续多久,决定离开奥兰。他与奥兰市无关,没有必要留在这里。朗贝尔说:‘但我毕竟是外地人’”可知,朗贝尔要离开奥兰与相爱的人有关,因为二人分离,他爱的人在巴黎,而且自己又是记者,是“外地人”。
再找到朗贝尔留在奥兰的理由。
结合“我不走了,我想留下来跟你们在一起”“如果他走掉,他会感到羞耻,这会影响他对留在外边的那个人的爱情”“是啊,不过要是只顾一个人自己的幸福,那就会感到羞耻。”“我一直认为我是外地人,我跟你们毫无关系。但是现在我见到了我所见的事,我懂得,不管我愿意或者不愿意,我是这城里的人了。这件事跟我们大家都有关系”可知,朗贝尔认为在这样的时刻不能只顾个人的幸福,如果那样,自己会感到羞耻,他认为自己是这城里的人,所以要留在奥兰。
最后分析这一对比的好处。
一开始朗贝尔要离开奥兰是因为爱自己的女友,而最后他决定留在奥兰是因为他爱这里的人,从一开始的小爱到后来的大爱,对比之中人物的大爱情怀以及勇于牺牲小我幸福的精神就凸显出来,丰富了人物形象特点;同时从要离开到后来留下来,情节突转,增加故事的可读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明确人物的身份,然后结合人物所说的话分析形象特征。
文中的里厄是一名医生,结合“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可知,在鼠疫面前,里厄舍弃自己的所爱,投身鼠疫救治,体现出大爱情怀;结合“同鼠疫做斗争的唯一办法就是实事求是”“做好我的本分工作”“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可知,里厄在鼠疫面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的能力救治患者,勇敢地和鼠疫抗争。
【要点回顾】
重难点1、复习并掌握小说情节的相关题型和答题技巧。
【品格养成】
实际上,当一个人开始享受孤独的时候,才会彻底拥有自己的灵魂。
小说从前一天夜晚的哭诉,转到任情高歌,使情节突转,具有戏剧性。
情节结构上
①性格: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②情感: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人物形象上
思想内容上
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艺术效果上
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