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6月高考押题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6月高考押题卷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3 10:4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6月高考押题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
A.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 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
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 D.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
2.表1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部分记述。这反映了
表1
出处 记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汉书·论贵粟疏》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贡禹传》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张禹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 B.豪强地主左右国家财政
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 D.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3.图1为唐后期税收收人结构演化示意图。这一演变
图1
A.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
4.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五年之久,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
A.外戚势力左右政局 B.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走向衰弱
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 D.祖制和封建礼制制衡着皇权
5.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上海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月出百卷书籍。有些书坊除印制古籍外,还大量刊印新学西书,如《陆操新义》《英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这主要得益于
A.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 B.机器运用、市场扩展
C.科学成为当时主流思潮 D.政府推动、民众需求
6.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这一做法
A.表明民用企业开始盈利 B.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业的发展
C.意在引导民间投资方向 D.掀起了晚清“实业救国”的浪潮
7.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五四运动后国人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明显舒缓,不再重提“文化危机导致亡国灭种”类似的“危言”。国人文化自信力提升主要是由于
A.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8.1956—-1962年,西方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仅占外国游客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仅占8.8%。1963年这一—比重迅速上升为39.8%。1964年,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游客首次超过社会主义国家来华游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
A.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B.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外交政策
C.旅游事业最先对外开放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9.表2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表2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10.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这是古希腊的传统。亚历山大人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
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传承东方政治体制
11.中世纪的欧洲,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鞭笞、体罚儿童被视为合理合法。直至14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要求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这一变化
A.体现出人文主义的色彩 B.得益于启蒙运动的发展
C.继承了欧洲传统儿童观 D.保障了儿童的合法权益
12.伴随着伊比利亚人的流动,16世纪欧洲学者们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创世纪》、先知、托勒密与中世纪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个部分”一分布在两个半球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这说明欧洲学者
A.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 B.欲将欧洲文化推广到世界
C.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 D.认为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13.一战结束后,黄金海岸的英国传教士无可奈何地说,从欧洲回国的非洲士兵对“欧洲人”远不像过去那样尊敬了;法国驻几内亚总督也承认,复员回来的老兵们把不服从殖民当局的命令作为高尚文明的标志。这反映了一战
A.使英法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B.打破了非洲大陆封闭隔绝状态
C.暴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 D.促进了非洲民族解放斗争发展
14.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一认识使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C.依靠政权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D.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
15.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美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C.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D.世界多极化轮廓显现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岱生平(部分)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张岱生于显贵的书香门第,少年时具有过人天赋,工书善对,出口成章,被称为“今之江淹”
成年后的张岱轻佻狂放,悠游于市井之间,流连于山水之侧,斗鸡走狗,走马观花,期间也写下来大量的诗作
崇祯八年(1635年),由于排斥八股,张岱在乡试中落榜,于是撰《跋张子省试牍三则》,讽刺考官,从此绝意仕途,醉心写作
明亡后,张岱拒绝清廷邀请,隐居不出,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
康熙四年(1665年),张岱撰写《自为墓志铭》,以便自己死后使用。其铭文表达出豁达的人生观
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后,张岱著《三不朽图赞》,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明代绍兴府八县一百余人进行了褒扬。后去世,享年84岁
材料二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为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节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结合以上材料,对张岱的人生历程进行阐释。(1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材料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
——据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中一个单元,自拟合适的学习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14分)(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形成三次现代化高潮:英国工业革命触发了第一次高潮,并在大西洋两岸形成现代化的始发区;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高潮,它使欧洲核心地区迅速卷入现代化,并且向其他地区强劲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西方人认为世界就像一部“自动扶梯”: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每个社会都被简化为在本质上与西方相同的社会。显而易见,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
——摘编自[英]马丁·雅克《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述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应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10分)
(2)综合材料,谈谈你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4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民族国家的演进
材料一
中世纪时,罗马帝国的普济主义存在于天主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 了封建贵族的权力,粉碎了领土割据,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所有居民都被忠君思想联结在一起。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主张“专制之下无祖国”、“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自己”,(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固有。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法国革命中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灌输民众对国家的热爱,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阶段特征,并予以说明。(15分)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重点中学校高三下学期6月高考押题卷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B D B C C B C C A A D C D
1.【答案】B【解析】据材料“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国不在当时的中原文化圈,而楚国上层经常引用、学习《诗经》,说明楚国对当时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B项;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从汉朝开始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周代制度在楚国执行情况,因此,无法体现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楚国对当时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无法得出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的结论,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表1四则史料都提到了土地的买卖,这表明汉朝社会存在土地交易的现象,体现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土地买卖是否得到政府的认可或法律的保护,“趋向合法化”的说法缺乏依据,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土地买卖表明汉朝社会存在土地交易的现象,与豪强地主左右国家财政无关,排除B项;土地交易现象的存在并不会直接导致自耕农经济的衰退,且“持续”说法不合适,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唐初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属于实物税,图表中信息表明,唐后期税收主要是两税钱、青苗钱、榷酒钱和榷盐钱,都是货币税,税收以货币形式征收,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唐后期税收以货币形式征收,与抑制藩镇割据无关,且“抑制”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后期藩镇割据盛行,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唐后期税收结构的演变,体现不出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发展状况,“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的说法也就无从谈起,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可知,明神宗最终放弃个人想法是遵从了祖宗制度和传统礼制,立皇长子为太子,故选D项;据材料“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可知,明神宗立皇长子为太子主要是受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无法得出外戚势力左右政局的结论,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而非衰弱,排除B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无决策大权,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如《陆操新义》《英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可知,上海开埠以来的印刷物,除了传统古籍外,还包括大量新学西书,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机器印刷)和民众思想觉醒阅读受众群体扩大(有需求)的结合,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上海出版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潮是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之前并不是主流,排除C项;据材料“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如《陆操新义》《英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无法得出“政府推动”这个原因,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可知,政府意在通过报纸宣传刺激人们的投资热情,尝试引导民间的投资方向,故选C项;开平煤矿只是一个缩影,它不能代表所有民用企业,且“开始”这一说法单凭材料信息也无法得出,排除A项;报纸的宣传意在刺激人们的投资热情,“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业的发展”夸大了报纸宣传的效果,排除B项;“实业救国”浪潮掀起于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明爱国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涨,与材料中“不再有人重提文化危机导致亡国灭种”相符,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表明文化自信力不足,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仅仅是开始传播,说明还不是主流,那就不会是“主要得益于”,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1956年到1964年的资本主义国家来华旅游人数比重急剧增加,这主要和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有关,故选B项;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美国对我国外交封锁才被打破,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旅游事业最先对外开放,“最先”的说法也从材料无法获得可靠的依据,排除C项;1956年到1964年的资本主义国家来华人数比重急剧增加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初步成效无关,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加速,20世纪晚期,“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与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调整关系不大,排除B项;1992年,我国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亚历山大人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不但在西亚沿用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甚至希望将其引进到深受公民政治影响的马其顿(希腊)地区,其旨在加强君主的权威,故选C项;据材料“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可知,延续君臣之礼并不能起到拉拢波斯帝国遗臣的作用,甚至会引起波斯人的抵触,排除A项;君臣之礼并非先进文化,排除B项;亚历山大的目的是通过东方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来强化其权威,东方政治体制是强化其权威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的由“中世纪鞭笞、体罚儿童”转为“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大大影响欧洲人的儿童观,故选A项;17、18世纪欧洲出现启蒙运动,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的传统儿童观是“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而材料强调的是“要求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的变化,“继承”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要求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未涉及具体实施状况,所以谈不上“保障了儿童的合法权益”,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伴随着伊比利亚人的流动,16世纪欧洲学者们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创世纪》、先知、托勒密与中世纪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个部分’一分布在两个半球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学者所认识的世界范围逐渐扩大,折射了当时欧洲学者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故选A项;材料体现欧洲学者所认识的世界范围逐渐扩大,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推广欧洲文化到世界,排除B项;材料反映欧洲学者对世界的认识,但与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无关,排除C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战结束后,黄金海岸的英国传教士无可奈何地说,……复员回来的老兵们把不服从殖民当局的命令作为高尚文明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使参战的非洲士兵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非洲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故选D项;英法两国在二战后失去大部分殖民地,时间不符,排除A项;近代欧洲殖民者到达非洲之前,非洲就同亚洲欧洲保持联系,并非处于封闭隔绝状态,排除B项;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性针对的是帝国主义交战双方而言,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对非洲殖民地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才能避免挨打,为此,斯大林以不同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方式发展工业,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发展经济,故选C项;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后来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偏差所致,并不是材料中斯大林的认识造成的,排除A项;据材料“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可知,斯大林的言论重点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发展经济是西方资本主义包围下的选择,这一选择有可能会加剧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而非“消弭”,排除B项;“苏联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但到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势力的崛起,美国全球霸权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轮廓显现,故选D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势力的崛起,美国全球霸权受到挑战,美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只是美国全球霸权受到挑战的具体表现,“美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结论不全面,排除B项;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12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奢靡之风盛行;政治上宦官专权,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思想界涌现出反理学、叛礼教、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解放潮流。(3分)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张岱,才华横溢,纵情山水,追求自由,拒绝入仕,体现了明末文人拜金逐利,追求个性,渴求自由解放的个性特点。(2分)
明亡后,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以及满清朝廷的高压统治,在社会生活和文化认同上给明末以来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心理创伤。(3分)张岱避世隐居,甘于贫困,著书立说,这体现了他严守儒家信仰,遵循道德自律以及对时局的感伤、故国的思念。(2 分)张岱的人生历程是明清易代时期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其思想及学术贡献影响到后世。(2分)
【解析】首先,要从两则中梳理张岱的人生历程的相关信息。从材料一“张岱生平(部分)”可以得出时间范围为明中后期至清初,以此为线索,把张岱的人生历程分明中后期和清初两大阶段分别展开阐释;据材料一“万历二十五年……成年后的张岱轻佻狂放……崇祯八年……”和材料二“张岱《自为墓志铭》”的部分内容可概括其人生历程的前半段:才华横溢,纵情山水,追求自由,拒绝入仕;据材料一“明亡后……康熙四年……康熙十九年……”和材料二“张岱《自为墓志铭》”的部分内容可概括其人生历程的后半段:张岱避世隐居,甘于贫困,著书立说。然后,整合信息,形成思路。结合历史阐释的基本思路,大致要阐释张岱的人生历程、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进行评价。例如,我们在分析张岱人生历程前半段时,要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分析出明中后叶,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奢靡之风盛行;政治上宦官专权,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思想界涌现出反理学、叛礼教、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解放潮流。
并进行评价:体现了明末文人拜金逐利,追求个性,渴求自由解放的个性特点。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
17.【答案】(14分)
【示例1】
第五单元学习主题: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1分)
阐释: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就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4分)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19世纪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之中。(5分)
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
中国国运堪忧,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4分)
【示例2】
第六单元学习主题: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救亡探索(1分)
阐释:《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自救,但归于失败。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孙中山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救国纲领,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4分)
武昌起义后,大清王朝土崩瓦解,共和政体确立,但革命果实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开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但它没有解决近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此后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不懈斗争也相继失败,关键在于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1915年起,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虽未能找到国家的真正出路,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革命曙光初现。(5分)
综上所述,到五四运动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入绝境,时代呼唤崭新的领导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替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率先觉醒并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革命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坚强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也在革命实践中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彰显了科学理论与坚定信仰拯救中国的磅礴伟力,显示出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自觉性、革命性与博大心胸。(4分)
【说明】示例只提供答题角度与思路,不作为唯一答案,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首先要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题干要求—“任选其中一个单元”、“自拟合适的学习主题”、“阐释”,在作答时首先结合单元所记述的主要史实进行整体归纳总结,以便确定学习主题,然后围绕主要史实来论证主题,最后还要从家国情怀角度升华主题。如果选择第五单元,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作答,首先结合所学,列举出本单元所述主要史实: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再结合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时代特征,可以把主题确定为“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其次要结合具体史实来论证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探索国家出路,如: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就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19世纪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之中。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最后,从“家国情怀”角度来看待“中国人的探索”,进行主题升华,如:中国国运堪忧,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8.(14分)
(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第二次现代化高潮兴起。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以及君主立宪运动等,探索自强求富、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的新途径,这是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进行的早期现代化探索。但由于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3分)中华民国建立后,追求民主共和,民国政府通过立法,开展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明显发展,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工农业都有了明显进步。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出现。国民政府专制独裁,民主政治进程受阻,虽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索,但忙于内战,收效甚微,直至中断。(1分)新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初具规模。(2分)1979 年后,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解放和发展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内政外交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实现了现代化模式的根本转变,找到了一条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分)
(2)认识:
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现代化道路,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以及特定的阶级阶层结构而形成的,曾经取得重大成功。但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和压迫基础上的,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抓住两次现代化浪潮的机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只有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取得了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触发了第一次高潮……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从1911年到1946年,……新中国建立后,……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应对世界现代化潮流可以分四个阶段概述,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1911年)、1911年—1946年、1949年—1978年和1979年后。在具体阐述时,要从大历史观视角去解读论述,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的诸多史实,做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例如,据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结合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等史实可得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第二次现代化高潮兴起;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以及君主立宪运动等,探索自强求富、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的新途径,这是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进行的早期现代化探索;但由于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
(2)“认识类”题目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具体来说,据材料二“西方人认为……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每个社会都被简化为在本质上与西方相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概括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点和存在不足: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现代化道路,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以及特定的阶级阶层结构而形成的,曾经取得重大成功。但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和压迫基础上的,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据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分析得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抓住两次现代化浪潮的机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只有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取得了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
19.(15分)
中世纪处于不知有国的前民族国家阶段,没有完整主权,没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国家观念淡薄。(2分)西欧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裂割据和超国家势力天主教会的存在使国家主权被层层分割;教权与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结构和基督教会对西欧人精神生活的深刻控制导致民族和国家意识淡薄。(2分)
中世纪晚期到 15、16 世纪,专制王权国家出现,民族国家具备雏形。(2分)随着 11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和市民社会兴起,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王联合市民阶层及资产阶级,在同教会和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国家主权观念加强。(2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通过支持王权、提高民族意识来对抗教会神权,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2分)
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向强调公民主权意识、具有独立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演变。(2分)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专制王权逐渐成为阻碍。启蒙运动抨击君主专制、宣传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思想,资产阶级发动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践行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逐步超越了对宗教和国王的忠诚,封建臣民逐渐向国家公民转变。(3分)
【解析】
首先,明确主题,寻找时间尺度。据材料一“中世纪时……”、材料二“……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规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分中世纪、中世纪晚期到 15、16 世纪和18世纪以来三阶段分析概括阶段特征,并结合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中古时期的欧洲的相关内容加以说明。其次,理清论述思路,分阶段展开说明。例如,据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主张……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仪式和象征”结合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内容可以分析得出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向强调公民主权意识、具有独立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演变;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专制王权逐渐成为阻碍;启蒙运动抨击君主专制、宣传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思想,资产阶级发动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践行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逐步超越了对宗教和国王的忠诚,封建臣民逐渐向国家公民转变。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