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2 17: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有一种城市,叫众志成城
有一批战士,叫白衣天使
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上
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2020年的春节,没有聚餐,没有欢笑,连平日里人来人往的集市都无人问津,大家脸上笼罩着抹不去的哀愁,分明写着“疫情”两个字。家人朋友无不守着电视的新闻报道,关心着疫情的最新状况。
文章背景
而其中,武汉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城市。隔离,封城,封高速,公交飞机停运、市民居家隔离,无数医生志愿者一路逆行,奔赴抗疫战场……
文体知识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一)深入开掘事件的典型意义,确立一个富于时代感的思想主题;
(二)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平均使用笔墨;
(三)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四)处理好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在叙写事件的同时,注意写好人物。
3、纵横结合式结构
时序性结构
递进式结构
空间并列式
人物并列式
侧面并列式
通讯结构方式
2、横式结构
1、纵式结构
文章有时序性结构、递进式结构,也有空间并列式。因此,文章属于纵横交错式的复式结构。
了解文体—社论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最突出和重要的就是它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才会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
“钟华论”
“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影响力。
通读全文,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理清文脉
任务一:
(一)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二)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三)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四)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坚守的价值取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五)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始终。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理清文脉
理清文脉
理清文脉
(六)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七)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八)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3-6)从灾难意义、执政理念、抗疫方法、经验总结等方面总结抗疫胜利原因。
(7)将抗疫视野从国内转向全球视野,写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以及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8)回望过去,当下,展望未来。
(1-2) 从国家力量,制度层面总结抗疫胜利的原因。
写作思路
文章思路结构:文章属于纵横交错式的复式结构。
多角度
多层次
全局高度
立体报道
理清文脉
1.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报道的。
文章主体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从国家、制度、精神、理念、抗疫方法、经验教训、大国担当与国际合作、展望未来八个角度进行报道的。
深度研究
2.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1)依据是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深度研究
3.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作者通过这个标题要表达什么意思?
二、赏析写作技巧
答案: 
(1)本文的标题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2)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度研究
读课文悟感情

思考: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句子,还使用了一些名言、诗句、格言式的句子,请按章节找出这些句子并赏析这些句子的使用效果。(手法)
合作探究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4)
化用英国诗人雪菜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寒冬象征困境,而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

障百川而东之,会狂澜于既倒。(14)
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这有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也有党中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27)
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句话,生动形象的解读了抗议期间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29)
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30)
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2月7日,江西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在出发前宣誓。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35)
用语精警,犹如格言,让人印象深刻。大难无情人有情,我们能在家中享受物资充足供应、水电网络正常运转的生活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是无数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冒着生命危险操作着一切。
2月7日,江西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在出发前宣誓。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
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36)
句式整齐、结构对称的排比句,重现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46)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比喻成文明标尺。生命是宝贵的,只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才会对生命保持足够的尊重,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相帮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寻找价值理念
语句∶ 抗疫期间,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医者握着患的手加油鼓劲。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 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不管是 108 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 30 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感情 1∶ 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价值理念
语句∶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感情2∶ 章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价值理念
语句;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价值理念
感情 3∶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
语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一批批中国专家与东盟、欧洲、非洲同行连线交流, 多语种的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分享给世界各国……
价值理念
感情 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原望和博大胸怀。
语句: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
价值理念
感情 5∶ 对新时代中国人民局尚品格的歌颂。
语句∶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宫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价值理念
感情 6∶ 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总结归纳:文本传达的价值理念
对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对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对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
对命运与共的真诚愿望
对人民品格的歌颂赞美
对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1、多角度、分层次。
2、点面结合。
3、议论抒情相结合。
4、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
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写作手法
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就使得文章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
明晰主旨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议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总 结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团结、真诚合作、致力于民族发展大业的政党。革命领袖高瞻远瞩,有胆识、有魄力、有信心,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长征胜利万岁》: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大战中的插曲》: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
5.《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
总 结

6.《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与战争年代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白衣战士、志愿者、岗位坚守者、八方驰援者,他们在疫情期间,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体现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担当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仁爱之心,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他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体现了新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