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8张PPT)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8张PPT)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3 11: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孟子 庄子 荀子 孙子
学习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046
-771
-476
-256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221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农、工、商)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破坏;战争激烈、社会动荡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与新兴士阶层兴起
思想
“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奠基
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1.农业: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根本);
一、经济: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都江堰(成都,战国时期,防洪灌溉)
郑国渠
芍陂(quèbēi)
1.农业: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根本);
一、经济: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分散性、自足性、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脆弱性
(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3)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时期 生产工具,技术 经营方式 土地制度
早期 农业 原始 石器,骨器、木器(刀耕火种) 集体劳作 (千耦其耘) (氏族全体成员)
共同所有
夏、商、西周 木制的耒耜 石制的锄、犁 国有制(君主所有)
(井田制)
传统 农业 春秋~ 明清 铁器、牛耕 (精耕细作) 个人劳作 (家庭为单位) 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 私有制(地主—大多数;农民—少量)
国有制(少量)
(均田制:北魏 ~唐朝)

2.工商业:
①打破工商食官的局面,私营手工业,私商的兴起。
一、经济: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经营方式 产品用途 地位 作用
官营 贵族生活用品 军用品 (脱离市场) 长期占主导地位 世界名声
民营 (私营) 民间消费品 (市场) 明朝中期后 主导地位 推动
商经+资萌发展
家庭 家庭消费,赋税 家庭副业(男耕女织)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阻碍
商经+资萌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春秋战国后)
2.工商业:
①打破工商食官的局面,私营手工业,私商的兴起。
②各国货币形式不一,但商业联系日益密切;
中心城市兴起。
一、经济: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社会大动荡
二、政治: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表现:①诸侯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
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③“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④诸候称王;
▲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瓦解
楚王问鼎
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
(2)新兴地主阶级与新兴士阶层兴起;
二、政治: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3)富国强兵的改革与变法的兴起
(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等)
影响:
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②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④贵族政治瓦解,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土地政策:“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土地私有制 农商政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富国
政治 军功授爵: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地方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强兵集权
社会管理 小家庭化: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连坐制度: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弱民
民族融合促进华夏认同观念,(华夏认同、同源共祖)
三、民族关系: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中原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血缘文化认同
(同源同祖)
民族融合
西周
春秋战国
(1)私学兴起,文化下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2)百家争鸣:重建方案——治国之道
四、文化,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百家争鸣:重建方案——治国之道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核心:“仁”(关爱他人)
政治:德治(仁治);礼治(克己复礼);教化
民本思想(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伦理:孟子——性本善 → 仁政;荀子——性恶论 → 礼法并行
哲学: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庄子 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道——万物的本源;天人合一;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伦理: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 精神解放、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政治:“非攻”“尚贤”节俭;伦理:“兼爱”
法家 韩非 政治: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功授爵
经济:重农抑商;废井田、推动土地私有制
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五行说
▲孔子:名丘,(-551 -479), 儒家的创始者;
被称为“至圣” (亚圣:孟子)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
①著作: 六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乐经、春秋)
+ 论语(弟子收录孔子的言行)
政治: “仁”→德治(为政以德);“礼”→礼治(克己复礼)
教育: “有教无类”→打破教育垄断,推动私学发展
经济:富民思想、重义轻利
主张:
礼以别异,乐以和同
▲儒家的伦理(人与人关系)及处理准则 :
君臣(忠)、父子(孝)、兄弟(悌)、夫妇(忍)、朋友(善)
练案(2)第17题答案
观点: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
论述: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之中。民族关系上,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发展;壮大经济政治上,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思想教育 上,士阶层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济世的各种方案,推动了学术思想与文化教育的繁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②“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突破的重要标志。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诸多思想先贤,分别创立了儒、道、墨、法等学派,各学派间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③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成为西汉以后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构成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学说则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家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促进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与中央集权制的萌芽与建立。
结论: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和变法的理论基础,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也为后世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