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雨和雪》
冀人版科学下册
目录
说教材
01
说学情
02
说教学目标
03
说教学重难点
05
说教学过程
06
说板书设计
07
说教法
04
说教学反思
08
第一部分
说
教
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自然界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了天气现象的变化与水蒸气上升、温度变化有关之后,继续探究雨和雪的形成。本课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在活动“探究雨的形成”中,主要是通过假设、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雨的形成过程,然后对比露和霜的形成过程,推测雪的形成条件,认识水蒸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凝结会产生不同的天气现象。在应用与拓展“认识人工降雨”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认识人工降雨的过程,了解人工降雨的作用。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观察、记录总结、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影响雨的形成因素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第二部分
说
学
情
学生对于雨和雪的现象非常熟悉,也在前面的探究中认识了其他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知道了水的蒸发和凝结是水在自然界中不同形态变化的基础,为本课探究雨和雪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学生对于探究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本课的探究奠定了认知和情感基础。学生在探究雾的形成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独立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能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在探究雪的形成过程时,学生能够从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中吸取经验,知道温度是影响水蒸汽凝结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推测并验证雪的形成原因
第三部分
教
学
目
说
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1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雨和雪的天气现象,提出雪成因的假设
2.设计雨的成因实验方案
3.根据雨的形成推想雪的形成
3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雨和雪的成因有浓厚的兴趣。
2.乐于用不同的方案、材料、思路设计实验方案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人工降雨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
说
教
法
我的教学思路是:
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
科学教学要实现教学的任务就必须对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充分的了解与分析。其中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以及学生集体对教学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调整课堂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协调教学环境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发展的教学任务。
第三部分
说
重
难
点
重点
认识雨和雪的成因。
难点
1.根据前面的探究和生活经验,对雨和雪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不同的方案、材料、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雨的形成,并推想雪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
教
学
过
说
程
1
教学准备
1
教学过程
一、
通过生活实际,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合理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考,理解归纳推理真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的各种印象因素,在情境中提出观点,引导学生合理推测,建立证据与假设或者观点之间的联系,并丰富知识获取的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自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教学过程
(2)设计实验
我会首先提出“如果是你来做这个实验你会怎么做"以及"面对实验你首先应该考虑什么问题”等。并且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在小组合作中,提出观点展开想象,运用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观点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给予学生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同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如何预防霜冻的探究上,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学生知识面非常广泛,他们会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我作为教师是个很好的观察者、合作者和提问者、并且能适时的引领方向,
充分的思考空间,而后再让他们开始动手操作。学生唯有充分思考过,想好了再做,清禁明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同时知晓探究过程中的各个注意事项,才能够尽量避免科学探究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进而保证科学探究顺利进行。动手探究前进行思考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1
教学过程
1
教材地位分析
观察实验现象
视频
通过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模拟实验,对课本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得出了雨的形成原因,引导同学们善于观察合理思考,进一步合理推测雪的成因。进而提出雪是零下摄氏度
1
教材地位分析
3 课后活动方案[活动主题]
人工降雨科普手册[活动目标]
将所学知识制成科普宣传册。[活动过程]
1.搜集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
2.讨论并确定手册形式和板块内容。3资料整理与制作。[活动总结]
制作宣传手册,了解人工降雨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