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3 16:43:28

文档简介

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记载,盘庚迁殷时,为了争取卿士和庶人的支持,对他们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dǐ suí,得以安定)四方。”这反映了( )
A.道法自然初现端倪 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专制王权开始形成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2.西汉学者刘向曾说:“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弊端 B.民族间的矛盾
C.生产力的提高 D.统治者的变法
3.董仲舒说:“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其意在( )
A.建议朝廷尊崇儒术 B.吸取秦亡教训
C.统一法律 D.延续百家争鸣
4.1684年,康熙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处海关。1757年,乾隆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
A.促使中国朝贡贸易逐渐衰落 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
5.1861年,天津洋布的价格甚至“仅及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即便如此,它也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购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表明当时( )
A.农民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B.农村经济破产日益加剧
C.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列强侵略还未深入内地
6.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与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的成功转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 B.促进了广大民众思想解放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
7.下表所示为北洋政府时期所制定的法令条文统计情况(单位: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计
数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法制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C.民主政治建设乏善可陈 D.政权更迭影响社会稳定
8.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兵力为430万,其中正规军约200万。至1949年初,国民党的总兵力下降到204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只有146万人。以下军事行动中,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渡江战役的进行
9. 《荷马史诗》的创作,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由一些希腊城邦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将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胜利的经过编成歌词、在公众集会的场合吟唱而成的。这些故事历经几个世纪,经过不断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马手里,被删定为两大部分,成为定型作品。这表明《荷马史诗》( )
A .是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B.带有民间野史性质
C.属于典型的戏剧作品 D.具有口述史的特征
10. 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作为回报,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理的要求。这反映了( )
A.君主是社会矛盾焦点 B.新兴力量推进社会转型
C.君权与教权矛盾激化 D.封建庄园经济走向衰落
11. 16世纪,阿兹特克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这一做法旨在( )
A.清除污泥净化水质 B.疏通河道方便交通
C.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D.发展生态渔业养殖
12.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即灵魂得救靠的不是教会,不是教士,更不是赎罪券,而是自己虔诚的信仰。这一主张( )
A.冲击了基督教会的权威 B.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感情
C.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社会影响
13. 拿破仑于1799年11月发动政变,实施军事独裁统治。他大力推行关税保护政策,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法国市场;对本国工商企业给予各种帮助,如拨款补助,发给津贴,进行国家订货,奖励使用机器,开展竞赛活动,实行专利权制度,举办博览会等。这些措施( )
A.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保证了法国政治的长治久安
C.摧毁了法国的专制制度基础 D.使法国大革命最终获得胜利
14.有学者认为,对于日本近世的锁国政策是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将其理解为封闭型的落后政策,与其说锁国是在禁止海外交流,莫如说这项举措是在维护幕府政治体制和既有传统文化。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锁国政策并未导致日本的封闭落后 B.日本锁国的目的在于维护幕府的封建统治
C.对日本锁国政策的研究缺乏一手史料 D.应将日本锁国政策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评价
15.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这天起,凡叛乱诸州的奴隶,都将永远获得自由;政府和军队将承认和保障他们的自由;获得自由的人,除非必要,应避免使用任何暴力;合乎条件的人,可以参加联邦军队。这一文件( )
A.豁免对象为全美黑人奴隶 B.有利于联邦军队赢得内战
C.使美国黑人获得了公民权 D.表明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
16. 1946年,中国大法官梅汝璈在参加东京审判时为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曾进行激烈斗争,捍卫了民族尊严。他后来回顾时说:在进行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中,立场必须合理合法。其中“合理”主要指
A.法官个人的专业权威 B.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美两国的合作关系 D.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0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本来就脆弱的中国工业更加落后。1949~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进,以及国内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2 年8月,中财委颁发的《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1953~1957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摘编自王天伟《中国产业发展之路》
材料二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得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改造、优化以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而大量进口技术和设备需要巨额外汇,中国由此开始向西方贷款,引进外资,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建立特区,渐进地对外开放。同时,为应对开放带来的挑战,改善政府财政能力,我国开始了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逐渐形成。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调整、完盖,我国工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梁孝《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研究》
(1)根据一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成因。(6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尚书 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香精等。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8分)
19.(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6分)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中学课程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接受、改革了原国民政府、教会、私立学校和文教机构,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推广使用简化汉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1978年以后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大力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摘编自金铁宽、吴式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公元前—公元2000年)》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dǐ suí,得以安定)四方”,可知商代非常重视上天的旨意,因此盘庚迁殷时强调上天的支持,故选D项;道法自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道家的思想,排除A项;西周时期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排除B项;战国时期专制王权才逐步形成,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可知材料描绘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其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即生产力的提高,故选C项;分封制的弊端属于直接原因,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现象仅限于周朝统治范围内,不包含少数民族,排除B项;礼崩乐坏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促进了变法,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邪辟之说,统一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故选A项;董仲舒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家,而汉初吸取秦亡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排除B项;汉初的《九章律》说明法律已经统一,排除C项;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处海关。1757年,乾隆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可知,乾隆把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说明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项;据所学,中国朝贡贸易逐渐衰落与通商口岸变化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清政府海权意识淡薄,排除B项;据材料“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可知,清政府留有一口通商,并没有完全断绝,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虽然“天津洋布价格甚至‘仅及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表明当时华北地区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故选C项;A、B两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两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与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的成功转型”,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促进广大民众的思想解放,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承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据表格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每年都制定了一些法令条文,这说明当时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制定,没有民主共和思想的信息,故排除A项;C项表述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至1949年初,国民党的总兵力下降到204万人”,可知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故选C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变化,排除A项;1947年6月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B项;1949年4月渡江战役,时间不符,排除D项。
9.答案:D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市民和君主相互支持,促进了中世纪王权的扩大、城市自治的兴起以及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欧社会转型,故选B项。材料强调市民的壮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而不是对社会矛盾的描述,排除A项;16世纪的宗教改革激化了欧洲封建君权与教权的矛盾,排除C项;市民主要在城市,庄园主要在乡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庄园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排除 D项。
11.答案:C
解析:据所学中古时期美洲文明可知,捞起淤泥堆积在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是因为淤泥土质肥沃,阿兹特克人加以改造充分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有利于农业发展,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人是为了充分利用淤泥发展农业,排除A项;疏通河道是要把河道淤泥清理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形成浮动园地”可知,这样做是为了农业发展,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即灵魂得救靠的不是教会,不是教士,更不是赎罪券,而是自己虔诚的信仰”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A项正确;“因信称义,信仰得救”主要是针对教会的权威,与激发民族感情无关,排除B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不可能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灵魂得救靠的不是教会”,说明在否定教会的权威,不会扩大基督教会的社会影响,排除D项。故选:A。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大力推行关税保护政策,……实行专利权制度,举办博览会等”可知,拿破仑在位期间,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拿破仑在位期间,面临国内敌对势力和国外反法同盟的侵扰,“保证了法国政治的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些措施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体现摧毁法国的专制制度基础,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体现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与其说锁国是在禁止海外交流,莫如说这项举措是在维护幕府政治体制和既有的传统文化”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日本近世的锁国政策是为了维护幕府政治体制和既有的传统文化,故选B项;该学者并未否认日本锁国政策的消极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供了学者的结论,并未指出其结论的依据,不能断定日本锁国政策研究缺乏一手史料,排除C项;该学者未将日本锁国政策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评价,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解放了叛乱各州的奴隶,广大黑人踊跃参战,扭转了联邦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有利于联邦军队赢得内战,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凡叛乱诸州的奴隶,都将永远获得自由”可知豁免对象为叛乱州的黑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了叛乱州的黑奴获得自由,可参军,并不是整个“美国黑人”,排除C项;1865年12月18日,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正式生效,从此,奴隶制在美国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中中国在抗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是中国参加东京审判时入场 顺序和法官座次的合理依据,D项正确;东京审判时的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是按国家排列,不可能按个人排列,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东京审判最终按照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中国排在美国之后英国之前,排除B项;梅汝璈斗争为的是参加东京审判时的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与中美关系无关,排除C项。
17.答案:(10分)
(1)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奠基;布局国防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分)
(2)新变化:借助外资和西方技术开展工业化建设;改革经济体制以适应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推进工业化进程。(3分)
成因: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3分) 18.答案:(16分 ) (1)特点:商路种类多,区域广;商路形成时间早,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在商路发展过程中朝贡色 彩突出;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交织。(4分)
原因 政治:中国较早形成国家,以及后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国力雄厚。
经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先进发达,手工业技术先进;商品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
文化:中国文明先进,同时域外文明、物产等对小国有较强的吸引力。(4分)
(2)新变化:商品范围扩大;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区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呈现出不平衡趋势,以欧洲为中心;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兴起;从以和平手段为主向以殖民侵略、掠夺为主转变。(4分)
影响: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已大规模的完成。南北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国际社会的交流(文化交流、物种交流等)。(4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可以归纳出商路种类多,区域广;根据材料一“据《尚书 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可以归纳出商路形成时间早,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朝贡色彩突出等信息;根据材料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交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可以归纳出商品范围的扩大;根据材料二“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可以归纳出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区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以欧洲为中心;根据材料二“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可以归纳出欧洲的重商主义思想兴起;根据材料二“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手段的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世界贸易中亚洲、非洲、欧洲等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世界贸易的影响等方面即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19.答案:(14分 )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树立的原则;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8分,任意4点即可)
(2)意义: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亚非拉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6分,任意3点即可)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树立的原则;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促进了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促进了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据材料“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可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据材料“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可知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第(2)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各国人民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等促进了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这有利于实现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同时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亚非拉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
(12分) 示例一 论题: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
论述: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华和西方文化、教育模式的传入,传统科举教育模式受到巨大挑战,洋务运动迈开了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民国时期,政府废除了封建教育体制,科学教育等近代教育大量开办,近代教育加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改革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开始;改革开放后,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改革逐步展开,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不断借鉴先进、突破传统,朝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二 论题: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教育体制与内容受时代影响。
论述:为应对统治危机,晚清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军事和技术人才以自强、求富;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馆收徒,讲授西方政治学说,宣传立宪变法;为发展经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科学教育,培养技术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扫盲教育、实施读书与劳动结合的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开展素质教育,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用人才和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综上,教育受时代的影响,其体制和内容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