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3 11:10: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爱莲说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通读全文,把握内容,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说的特点,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悟作者的高尚情操
“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描绘事物往往以抒情言志
1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2
何为“说”?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周敦实,字 茂叔 ,号 濂溪 ,世称“濂溪先生”,谥号 元公 ,北宋道州营道楼田保人。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
可爱者甚蕃(fán )
淤(yū)泥 濯(zhuó )
清涟(lián ) 亵(xiè)玩
噫(yī ) 鲜(xiǎn)少
生字词
听朗诵读课文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只)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课文翻译
课文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河沟池塘里积攒的污泥)而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不妖(妖艳),中(内部)通(贯穿)外直(笔直),不蔓不枝(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香远(从远处闻)益(更加)清(清芬),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树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赏玩)焉。
课文翻译
予(我)谓(认为)菊,花之隐逸者(隐士)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叹词,表示感叹)!菊之爱,陶(陶渊明)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像我一样的)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人很多)。
课文翻译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
请同学们用文章的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美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芳香:香远益清
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体态美,香气(美德)美,风度美。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作者对这三种花分别有什么看法?
菊, 花之隐逸者也 赞颂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可惜
莲, 花之君子者也 厌烦
从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愿做一个隐逸者,认为避世的人虽然可贵,但才能没有发挥很可惜,不赞成避世。对世人贪慕富贵很厌烦。他以莲自喻,志在保持刚正清洁的操守,做一名君子,赞成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
作者爱莲为何要写菊花和牡丹?
菊花(正称):菊不畏霜寒,超凡脱俗,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菊花称为花中隐士,面对浑浊的世界保持一种远离态度,而莲花则是入世,但仍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在菊花的正面衬托下写莲更为美好。
牡丹(反衬):牡丹雍容华贵,人们一直把牡丹当成名利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大多数人们追名逐利爱慕富贵。牡丹,是沉迷污浊世间的入世者,对比不愿沾染污浊的隐士菊花,是令作者不耻的反面印象。以牡丹形象来衬托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文章小结
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的生存环境,外形,香气,风度来赞美莲花高洁雅直的君子之风度,同时描写了菊花和牡丹,以植物来喻人,表达对菊花隐士者的遗憾可惜之情,和对追名逐利的牡丹富贵者的厌恶鄙弃之情,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植物的300字小作文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