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3 07:0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平民,后来参加农民起义不断壮大实力,最终登上皇位,实现了“从布衣到天子”的逆转。下列与刘邦称帝经历最相似的是 (  )
A.隋文帝 B.唐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
2. 下列关于朱元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他于1368年称帝
B.他起义的背景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C.起义中他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
D.他在攻占元大都后建立新政权
3. 《明史》中记载:“《禹贡》青、兖二州地,元直隶中书省,又分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属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治济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卫(治青州府)。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实行这一改革的目的是 (  )
A.更改机构的名称
B.扩大机构的管理权限
C.加强中央的权力
D.结束元朝的民族压迫
4.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明通行宝钞(纸币)的发行机构曾发生重要变化。观察下图,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是 (  )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行政中枢发生变化
D.赋税制度开始调整
5. 秦始皇设立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朱元璋却说:“嗣君(继承者)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严惩)。”他们的做法的共同目的在于 (  )
A.强化监察力度 B.扩大选官范围
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君主专制
6. 如图漫画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统治状况,画中皇帝的“望远镜”指的是 (  )
A.三司 B.五军都督府
C.锦衣卫 D.六部
7. 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上共有2 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当时,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  )
A.自由发挥对朝政的见解
B.熟读“四书”“五经”
C.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8.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A.削弱了儒学地位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脱离了社会的实际
9. 农业是民生之本。下列我国古代农业成就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玉米、甘薯的种植 ②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 ③占城稻的引进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10. 据考证,“南澳一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当时烧制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景德镇的青花瓷
11. 如图为《南都繁会图》(局部),该画生动地描绘了明朝后期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从画卷中可以看出 (  )
A.明代对南京工商业发展的重视
B.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发展壮大
C.商业的繁荣及市民生活的丰富
D.该画卷具有重抒情写意的特点
12. 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举措,使得明朝276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13. 明朝科举制度中存在着“优养”制度:从启蒙的社学阶段,有对贫寒生的优待,如免缴学费、供给饮食、发给纸笔;进入府州县学后,可在赋役上有所优免;参加考试的士子,有盘缠银的补助。这一制度 (  )
A.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B.维护了官僚阶层的特权
C.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
D.推动全国教育体系形成
14. 明代无锡农村,乡民日常则种田为生,每逢雨季则“机杼声又遍村落,抱布贸米以食矣”。这表明 (  )
A.江南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
B.专业作坊的生产形式盛行
C.手工业成为重要辅助产业
D.无锡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15. 明代“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 (  )
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农业开始全面衰落
D.对外交往空前加强
16.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丞相的历史评价,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

A.历史评价应以官方记载为准
B.不同人对历史评价存在差异
C.离历史时间越近评价越真实
D.亲身参与者的评价更为客观
17.明朝时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   )
①引进南美洲作物新品种 ②丝织业、制瓷业发达
③商品经济活跃 ④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⑤出现了著名的商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8.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封建社会的繁荣开放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20.“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因此,科举制度不但得到了唐代统治者,而且得到了以后各个王朝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的实权。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在唐代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东厂的侦察访缉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它一旦得到消息后,就会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会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后,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 1 )“锦衣卫”和“东厂”都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 2 )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 3 )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众。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1)据材料一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 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认识。
答案
1-5DDCCD 6-10CABBD 11-15CACCA 16-20BDDDD
21、 (1)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促进官僚队伍知识化,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3)考试内容固定、文体格式僵化。扼杀了时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了时人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4)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地认识科举制,既要看到科举制实施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22、(1)特务机构。
(2)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导致许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表明了科举制度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是思想文化专制加强的重要表现。
(3)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它的渐趋腐朽、衰落。
23、(1)目的:实心求贤,巩固明政权。原因: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2)反映出科举存在严重的徇私舞弊问题。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是统治者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说明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