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列五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考试(三)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考试(三)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3 17:01:52

文档简介

列五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考试(三)
历史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希波战争期间,雅典海军统帅面对科林斯将领阿德曼图斯的挑衅,宣称即使当时的雅典人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国土,但雅典有200条战船,还有完整的公民队伍,完全可以在希腊的任何地方建立自己的城邦。这反映出当时
A.领袖人物是城邦发展的关键 B.雅典拥有众多的海外殖民地
C.公民是城邦得以延续的基础 D.雅典民主政治受到战争推动
2.罗马共和国末年,城市裁判官和外事裁判官由同时并存走向合流,由此出现了一种与市民法不尽相同的法律,调整的主要是以所有权和契约关系为核心的财产关系,并已经超越了罗马城邦的狭隘范畴。这一变化说明
A.公民利益需要国家法律的保护 B.罗马公法体系不断走向健全
C.公民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D.罗马时代国际私法逐步确立
3.1549年6月,都铎王朝中期的凯特起义是英国历史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起义的贫苦阶层提出:“拆毁栅栏,填平沟渠,让每个人都有使用公社牧场的机会,希望自由、平等和同样使用一切物品。”这表明凯特起义
A.反对圈地运动掠夺 B.深受启蒙思想启迪
C.要求争取议会权利 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4. 1781年,刚卸任的法国财政大臣雅克·内克在思考法国的财政困境时惊叹于下述事实:英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不及法国,但它竟能靠信贷来维持同法国的长期战争,这被当时人称为“世界的奇迹”。出现这一奇迹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体制影响财政动员的效率 B.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烈度差异
C.工业革命刺激社会财富的迅猛增长 D.殖民掠夺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5.1741年,英国人塞理尔·镇克开办了罗圣勒国钢铁厂,根据他的日记对其资金流向作如下统计(见下表)。
作为史料,该表可用于说明当时英国
A.重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B.殖民扩张加速资本积累
C.资本家追求奢侈享乐 D.企业发展依赖利润反哺
6. 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后,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并着手起草《邦联条例》,筹建统一政府。次年,大陆会议便通过了《邦联条例》。但是直到1781年,该条例才最后为十三州全体批准并生效。该条例从起草到十三州全体通过用了五年时间,主要原因是
A.北美独立战争导致政局动荡 B.自治传统与建立统一政府的矛盾
C.各州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 D.该条例赋予中央政府的权力过大
7. 1791年6月20日,法国发生了国王路易十六出逃事件。英国画家吉尔雷第一时间创作了漫画《法国民主派突然袭击了逃亡的王室》。该漫画
A.凝结了浪漫主义艺术精华 B.表现出英国社会对暴力革命的忧惧
C.讴歌了法国自由民主事业 D.传递了英国承认法国新政权的信息
8.《国际歌》自1871年问世,迅速传遍全球:1890年被译成西班牙文,1899年被译成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版,1920年出现中文版,1922年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战争激发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君主专制的斗争深入发展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 D.马克思亲自指导各国的革命
9.列宁把巴黎公社的主要历史经验归纳为“摧毁官僚军事国家机器”,并代之以“更完全的民主”“国家官员成为不过是执行我们委托的工作人员”,是“负有责任的、可以撤换的而且是领取普通薪金的监工和会计”。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推翻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C.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体现了新型政权建设的尝试
10.《初获勋章者》是俄国画家费多托夫于1846年创作的,该画描绘了尼古拉一世时期一个初获勋章的小官吏,在请客后的第二天早晨,刚起床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客厅,赤着双脚,得意忘形地向女仆炫耀挂在旧睡衣胸前的那枚勋章。该画作所属流派的特征是
A.重视色彩渲染 B.注重瞬间印象
C.反对传统束缚 D.关注社会现实
11.19世纪下半叶,德国农业生产增加了3~3.5倍,每个劳动力的产量增加了2~2.5倍。在容克地主组织的“农场主同盟”的影响下,国家不断给予农业“救济”“补贴”,并保障了较高的粮价。这说明当时德国
A.农业优先战略成效显著 B.政府力促民族经济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D.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松弛
12. 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该法令规定: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且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从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的目的是
A.缓解当时财政困难 B.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C.关注民生消解贫困 D.服务战争维护统一
13.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中,既有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又确立了共和派反对的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宪法还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说明
A.第三共和国宪法违背时代潮流 B.法国民主共和制度徒有其表
C.人民在共和制建立中作用有限 D.妥协是推进法国民主的途径
14.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德国
A.存在着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B.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C.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形成 D.军事封建色彩浓厚
15.“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的核心内容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6. 1923年苏俄的一份文件中提到:“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这
A.体现了政策选择的现实性 B.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C.凸显了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D.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7. 1929年,苏联博物馆委员会从冬宫博物馆秘密出售了1052件藏品,获得110万美元外汇,1931年出售高峰更是获得475万美元外汇。截止到1934年,苏联博物馆委员会通过出售艺术品和稀世珍品共获得1250万美元。苏联政府此举旨在
A.对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扭转对外贸易中的逆差
C.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
18.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消费者倾向用信贷方式购买汽车、家具等消费品,分期付款的方式使消费者对商品更加狂热;同时,美国总统柯立芝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企业,而是一种信仰”、“政府不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这反映了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B.市场和政策因素诱发经济危机
C.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广泛应用 D.美国的民主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19. 1933年3月,罗斯福下令禁止黄金自由输出,禁止美国人持有黄金;1934年1月,在罗斯福要求下,美国国会通过了《黄金储备法令》:由财政部掌握全国黄金,禁止金币流通,但黄金仍用于国际贸易,充当联邦储备银行和存款的准备金。上述政策
A.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 B.强化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
C.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 D.使美国经济迅速度过危机
20. 1953—1964年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A.经济体制的转型 B.农业政策的调整
C.垦荒运动的推行 D.经济结构的重建
21.下表是某国经济增长速度表,以下分析符合的是
A.该表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的巨大成效
B.该表反映了里根践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取得成效
C.该表反映出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
D.该表反映出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
2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一些非洲国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通过经济援助与苏联进行争夺。随着60年代初非洲大部分国家取得独立,美国随之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援助额占其对外经济援助的比重,从50年代的1%至60年代的10%。美国加大对非洲援助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美国的国际形象 B.促进非洲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C.扩大马歇尔计划范围 D.将其纳入争夺世界霸权的体系
23. 1990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948年的36%下降到3.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期降至12.7%。这表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影响在于
A.减少了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
C.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D.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商品输出
24.八国集团(简称“G8”),曾经是一个跨国经济组织,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及俄罗斯,2009年后,该组织在全球经济事务上的主要功能逐渐被包括中国、巴西、印度在内的二十国集团(简称“G20”)取代。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治理的诉求与国家实力消长 B.各国对区域集团化的积极响应
C.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D.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大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60年,法国颁布了《山地造林法》,开启了山地环境整治的序幕。1882年,《山地恢复与保护法》将山地恢复工程与山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使法国山地环境整治融入了社会层面考量,并将具体实施机构更名为“山地整治局”。林务官不再一味追求绿化面积,而是通过修筑拦砂坝、开挖排导渠、山坡集水区植树以及牧场管制等方式来治理山地环境,截至1909年已完成21万5千公顷。1913年,颁布的《1882年山地恢复与保护法补充法》,将整治区的区域扩展至山顶和斜坡等脆弱地带,水系调节也被列为防洪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据肖晓丹《国家主义视野下的法国山地环境治理(1860~1914)》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开始,英国持续对环境立法并不断修订完善,内容涉及食品饮料标准、环境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等,以遏制城市环境持续恶化。一些学者、社会活动家和改革家对生态环境破坏发出警告,甚至身体力行地进行实际改革活动。查德威克更是直接推动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通过。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要求在城镇建立公共园林,街道和公路两旁大量植树。19世纪后期,政府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煤炭使用量,采用污染较少的无烟煤或煤气。《工业分布法案》设置城市人口和工厂密度上限,将“剩余人口”和大部分工厂搬迁到附近新建的基础设施良好并给予生产生活补贴的卫星城镇中。二战后,通过学校教育、公众科普以及医疗宣传等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英国媒体有独立于政府的特性,若政府在环境治理上有疏失,媒体会不留情面地击。
——据石峰可《近代以来英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法国山地治理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近代法国相比,英国近代以来环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1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纵观人类历史,较早成功的现代化路径首先由于先发国家发挥社会与市场的重要作用,优先考虑国家与社会权力的边界、强调社会自组织力量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先发国家相继掌握了国际体系的领导地位,它们借此优势发展的同时又将基于自身发展经验的“社会中心主义”现代化路径推广开来,这实际上就削弱了政府的组织性力量。其次由于先发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领导地位,后发国家生产力达不到与先发国家竞争的地步,自然失去了社会力量和市场的相对优势,只能依靠国家的力量进行有组织的现代化,集中优势与先发国家进行国际竞争。这种“国家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强化了国家的能力和政府的自主性,强调政府可以脱离社会的利益与压力主导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卢春龙《谁之现代化?何种现代路》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的一种现代化模式,选择一个国家予以阐述。(要求:写出现代化模式和国家,明确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6世纪初,法国海上贸易高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呼吁国家重视海外贸易。1661年,科尔贝接管法国海上事务,以重商主义发展海上贸易。1664年,为扭转巨大逆差,科尔贝废除了封建税和省内税,大规模简化关税体制,以省为单位列出取消或合并的关税条目,建立12个财政区,在每个财政区设立关税办公室,统一负责海关关税的征收。此外,普遍提高国外制成品进口税,普遍降低法国商品的出口税。1667年,法国海关征税商品的种类大幅增加,进口税率调整至1664年的两倍。18世纪初,法国成功实现了贸易顺差,各大港口城市空前繁荣。
——摘编自《科贝尔改革与法国近代海权的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尔贝关税体制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尔贝关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8分)列五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考试(三)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24道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D A A D B B C D D B D D A C A D B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B B D C 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分)
25.(25分)
(1)(10分)
政府主导;立法保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山地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治理与预防相结合;治理内容和措施不断丰富;持续治理,成效显著。(每点2分,任答5点满分)
(2)(15分)
不同:调整能源使用结构;优化城市产业布局;重视绿化城市公共空间;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加强舆论(媒体)监督。(每点2分,3点6分,4点7分)
影响:遏制了城市环境的持续恶化,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有利于英国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英国工业城市的人口和工业布局都达到了较为合理的程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践行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英国人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境治理氛围;有利于形成环境治理的强大合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对其他国家与地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借鉴。(每点2分,任答4点满分)
26.(12分)
示例一:社会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模式,英国
论题:社会市场推动近代英国成为现代化强国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市场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扩大了市场,促进英国经济发展,也使得英国资产阶级走上了舞台的中心。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进一步确立了个人权利在英国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市场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启成为推动自由市场经济在英国乃至全球扩展的主要力量,在自由市场的推动下英国的现代化基本完成并成为世界工厂。
总之,在英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与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英国的现代化道路称为“社会中心主义”模式。
示例二:国家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德国
论题:德国依靠国家的力量迅速实现现代化
阐述:德国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崛起之后,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也缺乏政府的保障,阻碍了德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德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国家的能力,推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德意志统一后,政府的自主性和权力得以强化,推动德国成为一个强大而有效率的国家。德国利用国家力量把握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聚集资源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完成了自己的现代化。
总之,德国在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充分发挥国家力的作用,快速赶超实现了现代化。
(其它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皆可)
27.(15分)
(1)(7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商路中心转移,法国海外贸易高速发展;法国海外贸易出现巨大逆差;法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产阶级为开拓国际市场;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产生。(每点2分,3点6分,4点7分)
(2)(8分)
内容:废除了封建税和省内税,大规模简化关税体制;大幅提高国外制成品进口税,普遍降低法国商品的出口税,大幅增加海关征税商品种类。(1点2分,2点3分)
影响: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新关税征收体制;降低了商品出口成本,提高了法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法国成功实现了贸易顺差;客观上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法国海外殖民扩张;带来了法国港口城市空前繁荣。(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