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3 01: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书画同源”。
②首先,主要体现在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③书法随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作为独特的汉字造型艺术形式,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众所周知,汉字是表音、表意的文字体系,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与绘画因素,早期表现为象形符号。从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彩陶及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的花纹中,不难看出,中国最古老的绘画萌芽于象形字符化的书法,这也为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在空间、透视、光影等方面的差异化区分,以及中国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在美术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融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法”提出之前,书画均为一体,“骨法用笔”概括了绘画的特征。自此之后,绘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是绘画对笔力的讲求又让绘画和书法艺术融合为一体。楷书、大篆、飞白书等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在成就书画融合运用的同时,又为书法之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纵观书画发展史可见,书法与绘画起源相通。
④宗白华认为:“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绘画与书法在用笔时均需要借助手臂和手腕调节比例力度,无论是笔法的露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变化,还是线条的虚实相间、疏密相映呈现出的层次感与不同意趣,其在笔墨运用上都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表情达意出奇相似,均以笔墨趣味体现精髓。
⑤其次,“书画同源”还体现在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
⑥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除了共同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以线条作为形象表达方式之外,在审美品性上也是相同的。刘曦林认为中国书画均以真、善、美为审美理想。但“真”,是更主张情真、意真,并非强调形似之真。书法家、画家有发自真心或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冲动掺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决定书画作品格调高下和感人力度的关键。所谓“善”,指书画作品中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就书法来讲,是包括“文意”和强化“文意”的“书意”【注】在精神性上的共同表现,在“文意”与“书意”的统一中显示书法家的人格魅力,所以,向来有人品与书品之统一观。所谓“美”,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书法与绘画的美的标准和追求几乎相同,所忌、所病者亦极相近、相通。书法和绘画还具有相同的艺术境界,宗白华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书法与绘画是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两支花,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基因,枝叶环绕,叶叶相同。
⑦所以,“书画同源”不仅指书法和绘画在产生之初具有相通性,还体现在笔法、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具有共同规律性,这也为“以书入画”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黄霖清《解析中国画妙笔与书法翰墨的同源异用性》)
【注】“文意”与“书意”:是书法构成的两面,“文意”指书法的文字功能,“书意”指书法的抽象艺术,两者构成了书法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无“文意”则无书法,无“书意”更无书法。
材料二:
①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常说“书画同源”,其中的“画”指的是中国画,“书”指的就是书法了。一个“源”字,道出了书法和中国画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书画同源”的理论最早是由唐代张彦远提出的。
②我们都知道,汉字具有象形性,不少汉字最初的样子就是来自对物体形态的描摹,从大篆、小篆的字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例如“鱼”字,篆书字形就像一条被朝上吊起的鱼,身上还有鱼鳞状的线条。由此可以看出,书法和中国画在起源上可谓“同源”。
③不过,随着汉字系统的发展,符号化增强,汉字的形态似乎离“画”越来越远,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射到抽象的书法艺术与具象的中国绘画艺术上,使二者在技法、审美层面上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④从技法层面上看,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中国绘画审美中对线条的要求也很高,因此用书法用笔入画和用绘画手法作书,是书画家的一种自觉追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作《枯木竹石图》,并在画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作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诗中的“飞白”“籀”指书法中的飞白书和籀文。飞白书传为蔡邕所创,笔画中丝丝露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写就,故称飞白书。“籀”指古代的一种篆书,以石鼓文为代表,用笔圆浑厚朴。诗中的“八法”指的是“永字八法”,即流传广泛的书法用笔之法。赵孟頫认为,以飞白和籀文的笔法画石头和树木,以书法的笔法来画竹,方能传神。
⑤对“书画同源”更深层次的理解则是书法与绘画艺术审美上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中国画“以形写神”,书法通过抽象的线条表达意境情怀,两者终极追求都是“和”,即和谐、自然。“书,心画也”,书法是书者情意的表达,绘画亦如是。“书画同源”既表达出了书与画的天然联系,也道出了欣赏者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
(摘编自金梅《为什么说书画同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画起源相通,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这为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六法”提出后,绘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诸多书法的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成就了书画融合。
C.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它们在笔墨运用上都有共同规律性,都以笔墨趣味体现精髓,表情达意相似。
D.书画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基因,还具有相同的艺术境界,即都趋向飞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与绘画的美的标准和追求几乎相同,书法有人品与书品之统一观,绘画一般也会有人品与画品之统一观。
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论点都是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两则材料主要论证的都是“书画同源”的内在原因。
C.赵孟頫认为,以飞白和籀文的笔法画石头、树木,方能传神,据此可推断,只要以书入画,就能够创作出绘画佳作。
D.书法是抽象艺术,中国画是具象艺术,尽管二者在技法、审美层面上有微妙的联系,但书法离中国画还是越来越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书画同源”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绘画是带有装饰意味的系统,而文字是因循实用的要求而产生的。”
B.“字与画者,虽其功一体,然其两具端。”
C.“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D.“书法形象是一种抽象的规律形象,而绘画的形象是自然的、具体的、写实的形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清代郑板桥的诗中多次提到书法和绘画在笔法上的联系,如“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请结合材料对此诗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烟火翁丁
黛安
火塘在屋子正中。没有灶,一只三角铁架支在火上,大锅,小锅,大壶,小壶,做饭,烧水,都在这只架子上。它支撑着翁丁佤族一家人的日子。火塘不熄,常年燃着粗而长的木头。北方的乡下,灶膛里多是玉米根、玉米秆、玉米槌、麦秸,从灶膛一眼就望见了田野。那些柴禾不耐烧,火苗轻飘,柔软,需要不停地往灶下续柴,人不能离开。偶尔也烧木头,但都是用斧头劈成窄细的木条,或干脆是捡来的枯枝。
翁丁大。翁丁大气。翁丁也种玉米,但秸秆不烧,砍下来任其烂掉肥地,只烧木头。木头粗的仿佛人腰,细的也要阔于碗口。而长度,若竖起来,比人高是很寻常的。佤族一词本意即为住在山上的民族。翁丁四面皆山,林高树密,有一种树,生来就是为了烧火的,越砍,长得越旺。还有,森林里,总有一些树在莫名死去,或许是像人一样老死的。死去就要砍下烧火,死去的树在火光中重生。所以,在翁丁原始部落,随处可见一堆堆码得齐齐整整的木头。走近了,会看见一根木头的年龄。没有两棵树的年轮是完全一样的,就像人的指纹。那是翁丁人的日子,是日子里的刻度和温度。
木堆旁边闲置着一把弯刀,一只竹篓,一副篾筐,一绳晾晒的各色衣物,像一张张油画,静立在岁月里,任时光像一只猫,轻轻在上面走过。
木头大,人就不会被火拴住了。把添满水淘好米的锅往铁架子上一蹲,就去忙其他活计了。日子一天到晚,也说不上多忙,但也闲不住。猪在圈里,鸡在街上,芭蕉、茶树、水稻、谷子、玉米、菜蔬在地里,地在山上,山在寨子外。每一样都在时空里排好了序,等着人去收拾。织布机随时拉开着架势,蒸玉米的时间就能坐下来再织一小截布。翁丁织布一直用最古老的腰机织法。腰机由几根木棒、木刀、竹签组成。人坐下后,双脚蹬住撑经木的两端,绷紧经线,然后一遍遍地提综、穿梭、打纬。
人们日常的衣服床单围巾背包,哪一样都离不开布,都要女人一毫米一毫米经经纬纬地织出来。布的颜色,没有谁统一规定,织布的女人想怎么织就怎么织,想怎么搭配就怎么搭配,织完往那一挂,好看。
高山流水里长大的女人,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蓝天白云,红花绿草,看到的都是大自然最本真最纯粹的颜色,对美的感知,是天生就存在于骨子里的。那布是艺术美的范畴,更是寻常百姓日子的一部分。翁丁人的日子,都是翁丁人自己一样一样经纬分明地整理出来的。
大木头是经历过世面的,里面有天地日月,雪雨风花。经了沧桑的大木头懂人心。大木头只管自己烧,不用人守着。火苗真大,真多。锅底下满满的鲜艳的火苗,锅的四周也是满满的鲜艳的火苗。火燎着锅盖了。翁丁偏,二三十公里外,翻过几座山,就是缅甸了。仅仅七十年前,翁丁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屋子一律为中国南方典型的杆栏式二层茅草房——一楼养猪啊,牛啊,羊啊,鸡啊,狗啊,二楼住人。我来的时候,翁丁正值雨季。翁丁的雨,一下就是几个月。
在雨季,只要哪天还没下雨,那一天的夜或黎明就不会按时到来。一天中,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场雨。也许就是雨的缘故,茅草屋脊陡,坡长,密严,只向天开了一扇小芭蕉叶大的窗,整个房屋像一间暗室。可是火让茅草房里明亮起来了。黑篾桌亮汪汪的,黑竹凳亮汪汪的,黑铁锅亮汪汪的,黑水壶亮汪汪的。竹木的黑立柱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地板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墙壁亮汪汪的,竹木的黑屋顶亮汪汪的,绻在火塘边睡觉的大黑猫亮汪汪的。常年不熄的火塘,日日夜夜的烟熏火燎,屋里什么都成黑的了。翁丁是一幅油画,黑是它的主色调。那是岁月的黑衣衫,是日子的黑包浆,是一个民族的黑皮肤。在色彩的王国,黑侵蚀并战胜了其他任何颜色。黑是一只罐子,把所有其他的颜色都一一盛在了里面。主人不在跟前,火把主人的日子角角落落旮旮旯旯都照得亮汪汪的了。
也有不黑的物件。一摞洗净的瓷碗,亮汪汪的,是月亮栖落在了茅草房里;几瓶去年采的野蜂蜜,亮汪汪的,是金子融化在了茅草房里;三两个垂挂在钉子上的七色手织布包,亮汪汪的,是一抹彩虹升起在了茅草房里。它们是画面恰到好处的点缀。它们让黑的更黑,让黑迸溅出火光来,照进了翁丁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描述翁丁人平凡朴实的日常生活,生火做饭、耕织养殖、家居环境等,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处处体现了翁丁的烟火气。
B.翁丁原始部落到处堆放用作烧火的木头,烧火只用木头,自然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但也体现了翁丁人大气的民族特征。
C.翁丁女人从小就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有着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她们织出的布供家庭日常使用,同时具有审美价值。
D.每到雨季,翁丁所处的地域每天必定要下雨。雨季的到来,改变了翁丁人的作息规律。翁丁人居住建筑的特点也跟雨季有关。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对翁丁部落的烧火和北方乡下的烧火进行了比较,让读者对翁丁人火塘烧火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B.文章多处使用排比、反复手法,使得语言轻盈跳动,有节奏感,有益于呈现翁丁人宁静、朴实的生活状态。
C.文章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以“油画”设喻,都是为了突出翁丁的色彩丰富而又浓烈,表现翁丁人生活的热情。
D.文章结构较为松散,看似信笔写来,但都围绕翁丁的“烟火”特色展开,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征。
8.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9.文章结尾两段着重写了翁丁的“黑”与“亮”,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如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李渊被称为唐高祖。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C.禁中,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陛下,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陛下”后来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跟从沛公攻打沛县、胡陵、方与。
B.樊哙有勇有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时,樊哙毅然闯入军帐,面对项羽慷慨陈词,明为责备项羽,实则为沛公开解。
C.樊哙生性豪爽。在项羽帐中,大口喝酒,生食猪腿,不仅没有被项羽治罪,反而赢得了项羽的称赞。
D.樊哙胆识不凡,忠心为君。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率众闯入,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14.樊哙屠狗出身,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往往给人粗壮勇士印象,殊不知其人粗中有细,请概括指出其这一形象的细节。(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①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②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云和:地名,出产乐器。②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很经典的应试诗,也是一首精彩的“音乐诗”,写的是“湘灵鼓瑟”。
B.常常听说湘水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诗人在诗歌开头两句就概括了题旨。
C.乐曲使得冯夷起舞,远游的人却不愿听。河神能理解湘灵的哀怨楚客却不行。
D.曲终声寂未见女神,江烟消散露出青峰。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呼应开头。
16.本诗与《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倡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述而》中,孔子用浮云作比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时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李约瑟的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特有的问题,应该说,是西方人碰到中国文化之后,从西方的角度产生的问题:中国文化与美洲或非洲文化很不同,是很高级的文化,那这么高级的文化,为什么没有科学呢?这个潜台词很重要,就是说, ① ;这恰恰是“李约瑟之问”暗含的一个预设,实际上也是他那个年代的人普遍共有的观念——都认为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普遍的知识形态和文化类型,它代表着人类精神和文明的高级阶段,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境况。李约瑟有一个关于人类科学文明的图景,叫作“百川纳海”:“海” 是现代科学, ② ,最终这些文明都要汇入科学的大海。
在这个图景中,中国这样高级的文明为什么没有汇入大海就成了一个问题。然而,今天来看,“百川纳海”本身从根上讲就是有问题的; ③ ,它很自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19.请概括上面这段文字对“李约瑟之问”的基本判断,要求能体现主要观点及前提,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4分)
20.这段文字运用“百川纳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 )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满园中播散着( )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 )去闻才能明了。
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雕砌 每日每夜 妥贴 设身处地
B.雕琢 每日每夜 妥贴 身临其境
C.雕琢 没日没夜 熨帖 身临其境
D.雕砌 没日没夜 熨帖 设身处地
2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不超过5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让举国上下记住了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刘洋、王亚平、叶光富、汤洪波等航天英雄。
邓清明,今年55岁,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23年前,包括他在内的14名飞行员经过层层筛选,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从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邓清明均以出色表现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A 3.C 4.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这一论点;接着,从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表现形式以及审美品性、意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
材料二:首先,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论点;接着,从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技法层面和审美层面进行论证。 5.①“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是说山谷以画竹法作书,苏东坡以书法画竹。中国绘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在笔墨运用上都具有共同的规律性,都是线条的艺术,用书法用笔入画和用绘画手法作书是书画家的一种自觉追求。
②“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是说山谷的字、苏东坡的画看上去似乎稀稀落落的,但字里行间、形象勾勒中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高远的志向。书法和绘画在审美品性、意境、艺术审美等方面也是相同的,中国绘画“以形写神”,书法通过抽象的线条表达意境情怀,书法是书者情意的表达,绘画亦如是。
6.D 7.C 8.①使用拟人手法,将“大木头”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其经受过自然风雨的考验和岁月的磨练的特点;②间接表现了经历风雨沧桑的翁丁人,懂得自然并与自然和谐与共。 9.①“黑”表面是指翁丁人家中各色物件在长年累月的火塘烟火熏燎下变成的黑色,深层意义是指翁丁人在经历岁月沧桑后形成的并一直保持到现在的朴实厚重的民族特性;②“亮”表面是指翁丁人家中各色物件所反射出来的亮光,深层意义是指翁丁人生活中的安逸、甜蜜、诗意、热情和温暖;③“黑”是翁丁日常生活永不变更的底色,“亮”是翁丁人的生活追求,两者对比强烈,而又完美融合,深刻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10.C 11.D 12.A 13.(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封锁关口的事。
(2)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14.①听说情况危急,守在营账外的樊哙,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②鸿门宴上一番言辞,打消了项羽诛杀刘邦的想法。③打开宫门径直闯入,流着眼泪哭诉,为君为国担忧。
15.C 16.①侧面烘托。两位诗人都着力描写了音乐的感染力,本诗中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李凭箜篌引》中用神女、白云、紫皇、老鱼、瘦蛟等听众的反应来衬托出音乐的美妙。
②想象奇特。两首诗歌想象丰富,本诗“苦调”四句,诗人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李凭箜篌引》选取的听众独特,比如吴刚、玉兔等仙界之物,诗人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17.(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18.①文化高级就应该有科学②“百川”是不同的文明③但在当时来看 19.“李约瑟之问”是以西方视角看待中国文化而产生的,它的前提是科学是人类终将走入的普遍的知识形态和文化类型,这个前提在今天看来是有问题的。 20.运用比喻,形象地阐释了不同的人类文明终将发展到科学文明阶段的观点,呼应上句中的“图景”。
21.C 22.(1)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2)通过天地对雨燕叫声的感应把作者的落寞之情表达的更深刻。
试卷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