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3 01:1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筑除了它的实用性,处处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在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手法和将诗歌一般写意的建筑景观布局运用到建筑中去。
人类的历史是与自然斗争的历史,但人类也依赖自然而生存,艺术就是在这个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不断的孕育、生长着。人们很早就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并渴望离开大地,飞翔天宇去探寻甚至拥有驾驭自然的神秘力量,《庄子·逍遥游》中有“御风而行”的自由逍遥,《太平御览》中有“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的夸张想象,也有将一些动物植物幻想成为瑞兽神明在冥冥中驾驭着神秘的自然的寄托。这些浪漫的遐想来源于现实,通过艺术的抽象表现出具体的形式,形成理念,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人将各种神明、瑞兽或吉祥纹样以彩绘或雕刻的手法运用在建筑的檐枋、斗拱、柱列中,祈求平安或寓意吉祥。汉代画像砖上的四神纹样,唐、宋时期寺庙中的万字纹、八宝纹,清代福禄寿喜题材的纹样,都是建筑装饰中常用的纹样。
在建筑的布局上,浪漫主义体现在赋予冰冷的建筑以生命感即象征涵义,如“秦始皇营建咸阳,以阿房宫前殿象征太极,渭水灌都象征天河,以终南山峰象征宫阙大门,筑土为山象征蓬莱仙境,又仿造六国宫殿建在咸阳北山,象征天下统一。”又如:清,圆明园,虽然咸丰十年遭英法联军掠夺焚毁,几乎全部建筑已经被损坏,但所幸它的遗址以及人造山峦及湖水基本上保留下来,利用文献资料以及当时有关园景的具体描述我们仍能想象出那奇伟瑰丽的院子。圆明园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部分以水面为主题,因水而成趣。通过河水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水面变成一个完整水系是人工与自然巧妙的结合,也成了全园的主线。人工制成的假山和水系巧妙结合在一起,把园子变成了山水乐趣的自然空间。每个景致都精心加工,大多模仿制造了江南园林、西湖风光和兰亭等名胜。如园内的“坐石临流”一景,通过三面人工筑山、引水成小溪的布局来浓缩摹写浙江绍兴兰亭的崇山峻岭、曲水流觞之意。将众美景在一个皇家园林中巧妙的融合为一体。而“乾隆皇帝说的‘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构屋者其趣恒佳。’”体现在园林水榭楼台蜿蜒曲折峰回路转的构图结构上,就映射着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对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情景交融,是浪漫主义的充分体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选自张晏滋《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材料二:
含蓄美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对审美的传统追求,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古典的审美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所谓有生于无,讲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概莫能辨,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对虚实结合有了完美的呈现,化有限为无限,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特色。园林建筑在空间的布局方面很好的展现了虚实结合的构思技巧,利用建筑群体在空间的组合,很好地呈现了传统建筑的内敛美。建筑布局往往借助自然表达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思想境界,给人一种曲径幽深、豁然开朗的感觉。
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不追求高度,主要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这固然与建筑材料是木材有关,由于木材承重能力比较小的原因,影响了建筑设计中对高度的追求,这也形成了古代建筑的离散型布局,主要借助建筑群的空间布局来达到延伸空间的效果。传统建筑在布局方面表现的多层次感,主要通过过渡、分割以及假借等形式来完成。建筑物通过虚实的互相掩映,使虚实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展现。建筑以及建筑风格代表了“实”,建筑布局形成的空间以及呈现的意境代表了“虚”,通过走廊、舞榭歌台、亭台楼阁等对空间的分割,呈现了一种灵活多变、若隐若现的内在美。这种通过建筑群表现出来的曲径通幽的内在美,正是中国传统建筑含蓄美的完美呈现。
中国古典文化着重内敛层面的表达,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处事圆融而不张扬,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体现的就是这种思想内涵。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追求,传统建筑往往有比较强的封闭性,不刻意直露,有着内在的含蓄美,细细品味方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正所谓“物有尽而情有余”,给你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传统建筑中,在室内往往摆设着屏风、花窗等装饰元素。窗户的样式多种多样,像板棂窗、支摘窗以及遮羞窗,窗框大多为月牙形、圆形和方形等,窗棂上大多都配有花草树木的图文,窗户的开向往往也特别注重室内外景色的布局,增添欣赏的意境,陶冶情怀。
(吴晓楠《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各种神明、瑞兽或吉祥纹样运用在古代建筑中以祈求平安或寓意吉祥,体现了建筑装饰手法的浪漫主义情调。
B.圆明园内的“坐石临流”一景浓缩摹写兰亭的崇山峻岭、曲水流觞之意,体现了建筑布局方面的浪漫主义情调。
C.中国文人士大夫追求含蓄美,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使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实现了虚实结合完美的呈现。
D.中国传统建筑利用屏风、花窗等装饰元素营造若隐若现、虚实相生的氛围,注重室内外景色的布局,体现含蓄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画像砖上的四神纹样,唐、宋时期寺庙中的万字纹、八宝纹,清代福禄寿喜题材的纹样是源于人们渴望拥有自主驾驭自然的力量的浪漫遐想。
B.将园林水榭楼台建成蜿蜒曲折峰回路转的形状,将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环境中,赋予冰冷的建筑以生命感,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C.离散型布局的建筑群通过走廊、舞榭歌台、亭台楼阁等对空间的分割,使建筑主旨灵活多变、若隐若现,从而体现曲径幽深、豁然开朗的含蓄美。
D.中国传统建筑往往不追求高度,不直白显露,有比较强的封闭性,有着内在的含蓄美,究其根源,是受中国古典文化着重内敛层面的表达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浪漫主义情调的一项是( )(3分)
A.和珅的恭王府建筑群绘有9999只蝙蝠。
B.苏州园林青砖灰瓦与水石花木搭配产生水墨画效果。
C.江南园林的假山堆叠出崖壁洞窟,峰峦叠嶂。
D.太和殿中设计了650组上承屋顶下接立柱的斗拱。
4.请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阅读下面文字,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拙政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哪些方面的美。(4分)
拙政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空间开阔,广植花木,有松岗、山岛、竹坞、曲水之趣。中部是全园的主体,水池居中。池南厅堂亭榭较为集中;池北则以山水树木为主,明净疏朗,形成自然山林境界;池中垒土石成东、西两山,满山遍植林木,岸边藤萝拂水,颇有山野气氛。西部建筑临水傍岸,高低参差,园西设盆景,有桩景七百余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月还乡
殷毅
一切就像在原地等待,还是原来的样子,等待回乡人的指认。
刚入五月,脆嫩的绿有点浅,像新娘的酒窝。雨或是下得很轻,点点可数,漾在河里打在干燥的水泥地上、雨棚上。不再像春天的毛毛雨下得含含糊糊,在繁花间暧昧不清。或是下得很猛,一阵掠过,撂下一片湿汪汪的。这样的雨像一场告别也像一场迎接,浸泡着五月头的嫩绿。
燕子回来,正在寻找旧巢。
小时候夏天天天泡在里面的池塘,已经被浅绿层层覆盖。苇叶初长成,正好可以包粽子。那时立夏了,乡亲们总是煨一锅清香,扯出无数的炊烟。青青的烟随风聚散,奔腾或婀娜,随意时光。
桑葚树还在那里,斜在水面,那么多年了,它生长得并不是很快,只是略显粗壮,许是根一半在水里的缘故吧。桑葚还是青青的,密密麻麻,等熟了就一颗一颗掉进水里,那入水瞬间的响声如在耳边。那时我们就用桑葚做饵料来钓鱼,叫作钓桑果鱼。鱼很傻,辨不清这些小小的阴谋,往往轻易就上了钩,让我们这些小坏蛋乐坏了。一顿美味的鱼汤该是那个饥馑的年代里最大的美味。
而桑葚是我们这些野孩子们喜欢的水果。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水果树是难见一棵的,而桑树的尾巴是不会被割的,所以大家一天到晚吃得嘴巴乌黑发紫,甚至还闹出过一次小小的事故。
呵呵,那天我照例坐在一棵大桑树上,专拣又大又紫的往嘴里塞,树下是一群跟我一样的野孩子,眼巴巴地等我往下扔桑果给他们吃。哈哈,现在都还记得树下那些仰着的小嘴巴,还有一把张开的等着接桑葚的黄雨伞,桐油布的。我在上面摇晃着那些枝条,桑果纷纷落下,“噗噗”地打在倒放的雨伞里,仰着的小嘴巴没有了,变成撅起的一圈儿小屁股。到傍晚被母亲召回的就是一群满嘴满脸满手满身乌溜溜的孩子了。
那晚父亲母亲很晚才下工,我已入睡,只是床下泥地上吐了一大滩。父母不知我怎么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他们惊慌的声音,听见母亲在说我吐了好多血。也不知过了多久,当地有名的老刘医生来了,在我身上摸索了好久,又掌灯去看郡一滩的“血”,昏暗的灯光下用小树枝反复拨拉,松了一口气说道:“是桑果。”
那个飞蹿上树的小身影,那个打在泥土地上的“啪啪”响的光脚板,居然就是眼前这个中年的自己。而每一个池塘每一条小路上童音仍在恣肆,却再也难见那些小伙伴。
池塘边的苦楝树缀满了紫色的花苞,准备好了盛开。苦恶鸟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伸头缩脑很有节奏,见我走近,呼啦一声踩着水面飞远了。“苦哇、苦哇、苦哇”,每个夏天的夜晚它就这样在我耳边啼鸣。它真的是苦媳妇的化身吗?被恶婆婆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但是我知道,在那样的封建时代,这片土地上和其他地方一样有着很多小媳妇和恶婆婆的故事。不仅如此,其实那个时代被拴在土地上的人们都有说不完的苦难,人们将生活中不能说出的苦,嫁接给了这个白胸黑背的水鸟,让鸟儿代他们夜夜啼鸣。
跟着母亲到麦地里拔草,很多年了都没有下过地,因不忍心看母亲那么大年纪还那么辛苦,就硬是跟着去了。而母亲一直叫我不要去,她舍不得我。但我知道她心里是很高兴的,拔草的时候她总是说,某某看见了一定会眼热(羡慕的意思)。呵呵,原来她心里不仅高兴还很骄傲。乡亲们远远地看见了,问是谁在帮拔草,母亲一说是我,他们就会说:“哦哟,××还帮拔呀!”母亲就笑逐颜开了。
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惭愧,我已经脱离土地太久,这块土地上一直只有父母的身影。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他们那么单薄那么清瘦,只是一把骨头,却那么坚硬那么倔强地扦插在故乡的土地,不肯有半步疏离。
一次次弯下腰拔出夹杂在麦地里的蚯蚓草(母亲是这么叫的),拔一棵我就得向它们弯一下腰低一次头,这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吗?我似乎是忽然明白这之间奥秘的。付出,索取,态度的虔诚,过程的忍耐。
太阳有点毒,像是给土地上人们的额外犒赏。我早就汗流浃背,汗水煮着眼睛生生的疼,麦芒在小手臂上刺满了红点,鞋子里的泥屑草籽硌着脚。渴死了,我不得不暂时上岸回家喝水了,而母亲依然跟没事似的。长期的田间劳作,她似乎已经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少了煎熬多了自在,甚至有为庄稼拔去草后的快慰与幸福。而我不能,一天下来,只有煎熬与疲惫。
忽然间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总是在怀念故土说着乡愁,一旦真正和家乡的土地捆绑在一起,却又不是那么美好的了。
所以,乡愁是隔着距离的。与土地的距离,与故乡的距离,与父母的距离,与童年的距离。这种距离是一种伤,而乡愁则是抚摸着伤的呻吟。有病无病都会呻吟。
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随便翻看手机里余华的小说《活着》,福贵给他的老牛起的名字也叫“福贵”,历经人世的悲欢离合后,他再没有大喜大悲。在过往的一切苦难面前,他显得那么平静,守着他从别人刀尖下买过来的老牛,相依为命。劳作了一辈子的老牛,当有一天再也不能下地的时候,等待的只是被剥皮吃肉的结局。福贵被苦难过于浸泡几近麻木的心,那一瞬间充满了悲悯。这些在土地上匍匐了一辈子的人,有来自土地的深深的痛。
人越是贴近土地,越是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
五月的土地如此美丽,那是它轻的部分,总是被人们反复歌颂;懵懂的童年是无忧的,那是人生轻的部分,总是被人们反复追忆。回乡后,只是与土地的短暂碰触,意识里便有一些东西在下沉,只是我,说不清。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月的乡村如此美丽,作者中年还乡,对过往一一指认,发现一切皆不同于往常,在欣喜之余难免心生落寞之感。
B.包粽子、吃桑葚,苦恶鸟叫、拔蚯蚓草等都是五月乡村所特有的,作者借此回忆儿时的生活,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怀恋。
C.满嘴满脸满手满身因吃桑葚而“乌溜溜”及我因暴食桑葚而呕吐,写出了儿时的懵懂可爱,也隐含着那个时代生活的苦难。
D.作者“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是因为一方面在怀念故土倾诉乡愁,一方面又觉得乡愁文学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燕子回来,正在寻找旧巢”既写实性地交代了五月乡村的特点,又具象征意义,同时引出我对故乡往事的回忆。
B.作者以“追忆童年生活”为线索,围绕还乡这一主体事件,寄寓对故土的怀念、对亲人的爱和对乡愁的思考。
C.本文“实”和“虚”调配得当,相辅相成。一者现实与回忆结合,实与虚共生;二者言在“实”意在“虚”,将复杂的情感渗透在具体的形象里。
D.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述中穿插了精彩的描写,而精当的议论和恰到好处的抒情,又常常是文本的点睛之笔。
8.作者写回乡的所见所感,为什么要写福贵的故事?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9.不同于常见的乡愁文学抒发故土乡情,本文作者在乡愁中更多地寄托了自己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谓魏王曰:“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在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①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 对曰:“若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②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③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④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注】①许绾(wǎn):秦国大臣。②梁:魏国国都。③应侯:即范雎,秦相国。④长信侯:与应侯友善的魏相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B.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C.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D.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意为朝见。根据周礼,诸侯王亲自朝见周天子为“朝”。魏王与秦王同为诸侯王,本不当“朝”,却因兵败而为之。
B.贱,意为地位低下,与“吾少也贱”(《论语·子罕》)中“贱”的用法相同。今义“贱”多形容人格卑鄙,词义发生转移。
C.孰与,意为与……相比怎么样,属于固定搭配。《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与”与此处用法相同。
D.其,语气副词,可表推测、祈使、反诘等多种语气。此处表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在进谏时借宋人直呼母亲名字之事劝说魏王,希望魏王能用别的方法来侍奉秦国,将“入朝于秦”的事情往后放一放。
B.魏王相信许绾之言,认为入秦不会有性命之忧。周却认为,轻信地位卑微的许绾之言,深入深不可测的秦国是不可取的。
C.面对魏王的召见,长信侯以楼公将到为托词。支期见状,威胁长信侯,如果不动身,鲜血就会溅到衣襟上。长信侯最终屈服。
D.魏王接见长信侯,并对他说,如今自己身患重病,但既然答应了应侯,就要信守承诺,尽管知道会病死在路上,依然会赴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
(2)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
14.支期为什么能说服魏王?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正值“不惑之年”,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B.“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直抒胸臆,点出诗人叹息、痛楚的根源是中年疾病缠身以及和挚友的离别。
C.“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点明时节,“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
D.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是说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滑滑细流般和缓之感。
16.辛弃疾词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
(3)社会、时代都在飞速前进,不会等待任何颓废者和落伍者,正如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优秀的西瓜品种出现在市面上,丰富着人们的夏天,近几年,各种关于隔夜冰西瓜的话题层出不穷,比如“小依为减肥吃冰西瓜进ICU”“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隔夜西瓜把表层切掉再吃没有用”等。那么___①___?其实西瓜是否隔夜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有致病菌。如果只是普通细菌(即菌落总数)超标,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危害。西瓜糖分高、水分足,的确容易滋生细菌,而且冰箱里面也隐藏着各种细菌,所以西瓜切开后 ② ,最好尽快吃掉。但如果你使用的是干净的刀具、砧板切压,且及时间干净的保鲜膜包裹并放入冰箱,即使隔夜放了也能吃,把表层切掉也没用的西瓜,是变质的西瓜。 ③ 主要看坏没坏。另外“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的话题,其实这个说法有点耸人听闻了。要知道,西瓜切开后接触空气,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可比这8400个细菌多得多。实际上,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只说个数是没有意义的。并不是说个数越多,就一定有危害,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致病菌。
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次骇人听闻的荒唐事件真的让你无法相信。
B.我永远不愿离开你——古老厚重而又活力焕发的安阳。
C.瞿秋白,你本可以成为文化巨匠,却因为信仰走向了革命。
D.请你按照征文的格式要求再重新修改一遍,发电子版给我。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王泽山院士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他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
在王泽山看来,只要国家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19岁上大学时,他 ① 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选择研究方向时,他没有跟风去追逐前沿材料设计,而是选择了装药设计。
王泽山为人低调谦和,但在专业领域的竞争中,他总是 ② ,抢占制高点。在日常的科研中,他从不一味跟踪、模仿国外的理论和成果,他总是能打破科研上的惯性思维,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突破点,发觉不引人注意的现象和细节,为一筹莫展的难题提供 ③ 的解决方法,而这也正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正是60多年全心投入火炸药研究的执着,正是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与创新追求,正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痴心不改。惟其如此,才使我国获得了火炸药领域引领国际的实力,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主题,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2.B 3.D 4.材料一:首先提出建筑除了实用性,还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观点。接着,作者分析了建筑的浪漫主义情调的来源。最后,作者分析了浪漫主义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材料二:作者首先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上体现着含蓄美。接着,作者分别从传统建筑在布局方面和室内装饰元素两方面论述其所体现出的含蓄美。 5.①浪漫主义之美。从材料一圆明园的例子,结合题干中“拙政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空间开阔,广植花木,有松岗、山岛、竹坞、曲水之趣……明净疏朗,形成自然山林境界”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拙政园具有浪漫主义之美。②含蓄之美。从材料二“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传统建筑在布局方面表现的多层次感,主要通过过渡、分割以及假借等形式来完成”等内容,结合题干“池北则以山水树木为主,明净疏朗,形成自然山林境界”等内容可知,拙政园具有含蓄之美。
6.C 7.B 8.①白天陪母亲下地拔草,晚上看《活着》时,不免将书中的人物福贵和母亲联系起来,发现他们和土地有相同的联系,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由此引发作者的议论,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都有来自土地深深的痛,深化了主题。
③贴近土地的人都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 9.①儿时伙伴离散、今日乡村寂寞,表现对现代化发展对乡村文明的冲击。
②作者随母亲去地里劳作感受到煎熬与疲惫,体悟到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生活的隔膜。
③在劳作中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之间付出与收获的亲密关系,表现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珍惜。
④回乡的所见所忆,感叹中国乡村饥馑年代的贫困、封建时代乡村的苦难。
10.C 11.D 12.D 13.(1)楚王如果不入秦,楚、魏联合在一起,还足以抵御秦国。
(2)我让魏王入秦朝见,难道是为了秦国吗?我是为了魏国啊。 14.①支期提出可以联楚抗秦。②支期告诉魏王可以让长信侯说服应侯不要求魏王入秦。
15.B 16.①“蜀道登天”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暗含此行之艰难;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②“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期待好友李正之能像诸葛亮坚持北伐那样,让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同时寄托了作者不忘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③“西南更草相如檄”运用《喻巴蜀檄》的典故,既是希望友人像司马相如那样,体察民情,安抚百姓,治理后方;又透露出对朝廷不出师东北却让友人前往巴蜀的愤恨。④“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中“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意。一扫上阕愁闷的情绪。“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委婉深厚有致地表达了北方游子面对南方美景时夹杂于胸中的酸楚的思乡之情。⑤“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典故,“赤壁矶”相传当年周瑜破曹之地。
17.(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18.A 19.①隔夜冰西瓜到底能不能吃
②不要放太久
③西瓜能不能吃
20.义无反顾 当仁不让 别具一格 21.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的王泽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 22.①设问。先提问“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然后说明其思想精神原因。先提出问题,能引起读者思考;使得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加强语气,突出王院士的崇高精神。
②排比。回答部分依次列举执着、自强不息和创新追求、痴心不改三个方面,全面展现了王院士为中国火炸药科研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更立体地展现了人物形象,也让表达富有气势。
试卷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