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冲刺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循序而进的,周代以前,只有春和秋的概念。“以春秋知四时”,西周时期,多个诸侯国的国史以“春秋”为书名,“吾见百国《春秋》”(墨子),东周之后,已经有了冬和夏的记载,但孔子以鲁国史书为基本线索,又兼容120个诸侯国的史料,写出了那部大历史著作,仍以《春秋》为名称。后来这一历史段落,也以“春秋”来命名。战国之后,陆续有了节气时令的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阐述是在汉景帝时的《淮南子》一书中,汉武帝时,作为国家历法写入《太初历》。中国古人有两个了不起的科学贡献,一是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再是以春秋命名国家史书,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相互参照起来看待世界。《淮南子 天文训》中,古人精确地把一年作了二十四等分,并加以命名,这是二十四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
②二十四节气是讲变和不变的。一年之中二十四个节点的运行原则是不变的,但每个节点里都饱含着变化。气候这个词的意思,是节气变化的外在体征,老百姓过日子,要看天地的气候。古人的观察是很具体的,五天为一候,每个节气里有三候。如“立春”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鱼自河底上游,抵近冰层)。“立秋”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③二十四节气里,不仅有敬畏心,还有警惕心。在每个节气里,古人都硬性规定了具体的禁忌条款,如“立春”和“雨水”:祭品不得用母畜,禁止伐木,不得毁鸟巢,不得捕杀幼小的、怀胎的、刚出生的动物,不得捕杀学习飞翔的鸟及小兽,不得掏鸟蛋,不得聚众起事,不得大兴土木,不可以起兵征伐,军事冲突不得由我方挑起。
④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图,由立春到大寒,不是一条线,是一个圆,是轮回。设定这个顺序的基础不仅是天象,还有地势和农时。立春这个节气,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大寒的物候是:“鸡使乳(孵小鸡),征鸟厉疾(鹰隼一类猛禽最具攻击性),水泽腹坚(河流湖泊冻得结结实实)”。中国古人对天文的认识,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是冬至,冬至也称一阳,那一天地气由地心开始上升,“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小寒与天寒之间是二阳,地气运行四十五天,在立春这天突破地表,因此这一天也称“三阳开泰”。在汉代之前,我们中国有六种历法,其中黄帝历:周历和鲁历,以冬至所在月份(即今天农历十一月)为正月,这就是以天文为基础的。如果按阳历计算,每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前后,阳历是西方的历法,也是以天文做基础的。从中国的冬至到阳历的元月一日,这中间有八九天差距。中国古人是站在黄河流域,再具体说是渭河流域观测天象的。西方的阳历,是站在他们那里观测的,这之间有地理站位的差距。二十四节气,是以渭河流域为落脚点和出发点,比较着说,长江流域再往南的区域,时令的变化与这个路线图出入也是很显著的。
⑤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是对人妄为妄行的警惕,戒欺天,戒逆天。
(摘编自穆涛《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
1.(3分)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以《春秋》命名他的历史巨著,可见当时社会只有春和秋的概念。
B.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定出了春秋节气,后来不断改进完善,到汉代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定。
C.二十四节气是一个轮回,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它的顺序是依天象、地势、农时设定的。
D.古人把冬至看成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地气开始上升,但阳气只是初动,万物还未萌动。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说理具体且形象。
B.第三段的举例是为了论证二十四节气里体现出的警惕心。
C.文章举了黄帝历、周历、鲁历及西方阳历对冬至日的划定的例子,证明了农历和阳历都是以天象、地势、农时为基础。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体现的思想与本文论述的“警惕心”一致。
3.(3分)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节气命名国史是中国人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互相参照看世界的体现。
B.从“立春”到“惊蛰”,中间是一个月。
C.中国的冬至与阳历的元月一日中间相差八九天,这跟东西方观测天文的地理方位有关。
D.二十四节气只对黄河流域适用,对长江流域往南区域没有指导农时的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国治理观的一大特点,是以国内、区域、全球一体的治理观超越国内—国际二分法式基督教文明治理观。这种治理观继承传统中国“内圣外王”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基于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吸取人类治理经验而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上,中国就以天下一体的眼光看待个人、家国与世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费孝通先生曾讲到,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如涟漪般由中心向外辐射。这种中心并非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视角,而是有推己及人的意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世界的改变始于对自己与周边的改变,正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此外,中国传统的王道政治理想也包含道义上的要求,大国应当为周边及天下的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就是一种开放性的世界治理样式,是无外部、无敌对的包容性治理思维。中国传统治理观所倡导的是多中心的区域治理:差序格局不是单一中心的秩序结构,而是网格状的多元共生。全球治理不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涟漪覆盖,而是一个个涟漪圈交叠,共同构建起整体治理的框架,不同的区域及不同的治理机制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王义桅、张鹏飞《中国治理观的独特意蕴》)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视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这不仅需要坐而论道的智慧,更需要起而行之的力量。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行合一,行远自迩。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第一步,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中国在“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指引下,与周边国家打造了众多有针对性的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与柬埔寨“继续做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胆相照的好伙伴、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与老挝“携手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等。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根基,同样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热土。在更大的地区范围,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等逐渐深入人心,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打造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中国率先伸出援手,开展了大规模卫生援外行动,累计向疫区及周边13个国家提供了总价值超过1.2亿美元的援助,派遣了1200多名医护人员。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发展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截至2021年1月,中国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蒙古国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相对接,跨越高山峡谷,穿越山河湖海,逐渐勾连起世界上最壮美的经济走廊;蒙内铁路的通车让肯尼亚百年梦圆;缅甸偏远的小山村里人们用上了点亮夜空的电灯;马尔代夫有了连接众多岛屿的跨海大桥;哈萨克斯坦实现了出海通道的梦想;老挝的村民们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在国际社会认知中,中国对全球治理最珍贵的贡献正在于价值理念和治理思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百年变局下的人类焦虑和忧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世界前行方向,其重要价值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加凸显。
(摘编自余晓葵、张斐晔《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答案》)
材料三:
与此同时,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尤其是地缘政治冲突风险近年来明显上升,使得世界和平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各国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取代胁迫,以结伴取代结盟,以共赢取代零和,推动构建安全共同体。作为全球安全倡议的践行者,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推动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秉持公道正义,致力于劝和促谈,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援助。在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方面,中国携手各国加强全球安全治理,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摘编自卢静《发挥中国对全球治理变革的引领作用》)
4.(3分)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治理是由一个个涟漪圈交叠建构起的整体治理的框架,不同的区域及不同的治理机制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打造中巴、中柬、中老等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第一步。
C.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
D.习近平主席呼吁各国为人类共同幸福考虑,以更和平有利的方式推动构建安全共同体。
5.(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承了传统中国“内圣外王”理念的中国治理观超越了国内—国际二分法式基督教文明治理观。
B.中巴命运共同体和中老命运共同体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治理观所倡导的多中心的区域治理模式。
C.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是“亲、诚、惠、容”,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是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
D.正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百年变局下的人类焦虑和忧患,所以其重要价值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加凸显。
6.(6分)请根据材料简析中国该如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留下长江的人
冯骥才
“很少一位摄影家能够如此强烈地震撼我。为此,在他这些惊世之作出版之际,我要为他写一些动心的话。”
郑云峰的行为是完全个人化的。
他自1988年就不断地只身远涉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用镜头去探询这两条华夏民族母亲河生命的始由。十年后,随着长江大坝的加速耸起,三峡的湮灭日趋迫近,郑云峰决定和大坝工程仲时间,在关闸蓄水之前,将三峡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形态、历史遗存,以及动迁移民的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下来。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所能完成的么?然而,历史使命都是心计情原承担的。于是他停止了个人的摄影,负债办起一家公司来积累资金。他用这些钱造了一条小木船放入长江,开始了摄影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日饮长江水,夜宿峡江畔”的摄影生活。整整六年,无论风狂雨肆,酷暑严冬,他一年四季,朝朝暮暮,都生活与工作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到处有他的足迹,许多船工村民与他结为好友。他日日肩背相机,翻山越岭,呼吸着山川的气息;夜夜身裹被单,睡在船中,耳听着江中浩荡而不绝的涛声。
也许他本人也不曾料到,这样的非物质和纯奉献的人生选择,最终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升华。
郑云峰与我大约是同龄人,但他个子不高,我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在三峡两岸随处都可以看到如此样子的人,他受到了长江的同化,已是长江之子。同他对座而谈,很快就能进入他的世界,他这些年在长江充满冒险经历的摄影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激情,他的忧虑,他的焦迫,还有对长江那种无上的爱。他几乎不谈他的作品,只谈他的长江。一个热恋的人满口总是对方,独独没有自己。我被他深深地感动着。
为此,他爬上过三峡两岸上百座巍峨的峰顶。在那些乱石嶙峋、荆棘遍布的大山里,他的衣服磨出洞来,双腿磕破流血。可是有一天,他忽然感受到那些绊倒他的石头或刺疼他的荆条是有灵性的,是沉默的大山与他的一种主动的交流,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了。
最使他刻骨铭心的是三峡两岸的纤夫古道。那些被纤绳磨出一条条十几公分槽的石头,那些绝壁上狭窄的纤夫的路,乃是长江最深刻的人文。他曾经在大雨中遇到一条纤夫古道,地处百米断崖,劈空而立,下临万丈深渊,恶浪翻滚,这古道只有肩宽,仅容双脚。千百年来,多少纤夫由于绷断纤绳,或者腿软足滑,落崖丧命?郑云峰要去亲身体验那些纤夫们的生命感受。尽管心惊肉跳,但他还是冒死地匍匐过去了。
还有哪一位摄影家、画家、作家和诗人这样做过?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样做?
他说,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
长江给予中国人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的百折不回的精神,浩阔的胸襟,以及对人们的磨砺。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造就的不是中华民族豪迈与坚韧的性格么?
它又是一条流淌与回荡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郑云峰正是在这样的虚敬的境界中举起他的相机的。
为此,在整整六年对长江抢救性的拍摄中,他给我们的不是一般性的视觉记录,而是长江的精神,长江的魂魄,长江的气息,以及它深层的生命形象。
同时,这些出自如此激情的摄影家手中的作品,每一帧都是情感化的。无论是对山花烂漫的三峡春色的赞美,对风狂雨骤的长江气势的讴歌;无论是对一块满是纤痕的巨石的刻画,还是对一片遍布暗礁的险滩的描述,都能使我们听到摄影家的惊叹、呼叫、欢笑与呜咽。如果不是他数年里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中来来回回地翻越,我们从哪里能获得如此绝伦的视角?特别是他站在那些峰巅之上全景的拍摄,会使我们出声地赞叹;这才是长江、三峡!
然而郑云峰会骄傲地告诉你,住在长江边上的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景色!他已经是长江人的代言人了。唯有他才称得上长江的代言人!
自2000年11月长江便开始拦江蓄水。就此,传统意义的长江很快消失。无数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随即葬身水底,世代居住在两岸的百姓迁徙它乡,最重要的是,长江由“江”变为“湖”,由“动”变为“静”,不再有急流险滩,不再有惊涛拍岸,何处再能见到“大江东去”和“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样的豪情?
一时我竟落下泪来,我联想到唐人的那些咏叹长江的诗篇都已成为匪夷所思的神话了!然而,上答竟在此时,赐给我们一位摄影家。他苦其体肤,带其筋骨,以生命之躯去博取大江的真容。他以六年时间,倾尽家财,拍摄照片三万余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切的、立体的、完整的三峡——三峡之魂!
艺术家不能改变历史,却能升华生活,补偿精神,记录时代,慰藉心灵。这一切,郑云峰全做到了!
我深信,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这便是这本图集真正的价值。因为,尽管长江三峡不复存在,却在这里获得了永生!
(选自《冯骥才散文》,有删改)
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这一外貌描写既刻画出了长江对郑云峰外在的影响,也写出了郑云峰内在的精神特质。
B.本文既写了郑云峰对长江的认识,也有作者对长江的深刻思考,两种感悟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
C.本文没有对郑云峰的摄影作品进行评论,但是对长江的评述颇为用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强化了郑云峰摄影作品的意义。
D.本文既有对人物拍摄活动的叙述,也有对人物品格和长江精神的评论,能让读者产生情理上的共鸣。
8.(6分)请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9.(6分)文末作者说“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郑云峰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大宛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伊稚斜逐於单,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欣然以骞言为然。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厦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汉通西域》)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
B.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
C.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
D.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朔,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中指汉武帝使用的年号。
B.“月氏故居”中“故”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中的“故”字含义不相同。
C.“骞得间亡”中“间”与“道芷阳间行”(《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间”字含义相同。
D.“会伊稚斜逐於单”中“会”与“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中的“会”字含义不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出使月氏途中,被匈奴抓获并扣留十多年,但他一直不忘祖国,坚守汉使职责,保存着汉朝使者的符节。
B.张骞乘匈奴内乱逃回汉朝,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并建议对西域各国采用威逼利诱的策略。
C.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自盐泽以东去往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汉武帝采纳了张骞招纳西域各国为藩臣的建议。
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先到乌孙,后又分别派副使前往联络大夏等许多国家,最终与西域多国建立了来往关系
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2)乌孙发导译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14.(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前三句点明了环境和天气。庭院萧条,重门紧闭,兼以细雨斜风,引发了词人心中的惆怅。
B.“征鸿过尽”是虚写,使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欲向丈夫诉说相思而信使难逢。点出词人愁绪的由来。
C.“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新长的桐叶引发了游人的喜悦,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
D.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
15.(6分)通过与南渡后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阅读,请你判断: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前还是南渡后的作品?从词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为喻,从反面阐述学习必须善于积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老家门前是一坝稻田。春末时分,随处可见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他们绾起裤,弓起背 甲 耕田、铺田坎、扯秧苗、插秧苗,然后抽水、除草、施肥……承载着农民的希望,秧苗儿拔节生长,整个夏天,田野 ① 。
秋风送爽,田里翻滚起金色的稻浪。人们收拾好农具,朝着田野出发。田野里顿时热闹起来。女人们割稻,抱稻把,男人们打稻,背稻,拴草。呼,呼,一人割一道,刀起稻把堆,排成端直的两行;呼,呼,打稻声有节奏地响起,此起彼伏,好似古老的歌谣。
大人们忙起来,孩子们也没闲着,忙着逮自己的美味 乙 油蚱母。随着镰刀的挥舞,田里的生物都惊惶起来,一股脑儿乱飞,什么蚂蚱、纺棉花 丙 当然还有孩子们最爱的油蚱母。孩子们站在田坎上,全神贯注地盯着稻叶面,一有油蚱母现身,忙屏息凝神,手轻轻伸过去,猛然加速,一把抓住。逮住了!逮住了! ② ,赶紧放进衣兜里;没逮住,遗憾无比,唉!好可惜哦,心里不断责怪自己,咋不小心呢?咋没逮住呢?
回家后,孩子们总会清理一下自己的“战果”,然后就开始烹饪“战果”。从灶间里铲出一铲子热炭火灰放地下,然后把油蚱母放上面,再铲一铲子热炭火灰盖上。等上几分钟,用火钳扒开热炭火灰,油蚱母被烧成了金黄色,捡起来在手中拍几下,就 ③ 地放入口中。哇,简直就是天下最美味的东西了 丁 。
17.(3分)请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4分)请在文中甲乙丙丁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19.(4分)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人割一道,割好后的稻把被排成整齐的两行;此起彼伏的打稻声砰砰地响起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全网。它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进行自然语言对话,遇到敏感问题会“打太极”,还能替打工人生成颇具幽默感的辞职信……可以说,ChatGPT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展示出美国在AI发展领域的强大实力。①______?不必过虑!
虽然在目前AI行业的竞争中,中国还没有可媲美的类似应用,但是并非没有赶上美国的可能。②______。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良好基础。从大数据资源看,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网民数量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数指积累方面优势明显;在算法方面,ChatGPT的技术底座是大型语言模型,国内也有类似的大模型和智能客服、作诗机等实际应用。虽然目前还不能跟ChatGPT惊艳表现相抗衡,但是业界共识是差距在两年左右。两年的差距并非鸿沟,有赶超可能。此外,近年的《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美国计算力指数得分为77分,中国为70分,分列世界前两位,③______,差距并不大。中国企业应当全面认识ChatGPT,迎接挑战和机遇。
20.(3分)请仿照下面解释俗语“踢皮球”的例子,联系上下文,解释“打太极”的含义。
“踢皮球”:原指面对责任像在踢皮球一样,你踢来我踢去,常用来形容一些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
“打太极”:_________
21.(6分)联系上下文,在划横线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是北宋的三位大文豪。其中欧阳修入仕最早,他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了解了刚来到京城的王安石的才华,就极力向朝廷举荐,王安石能得到皇帝的重用,欧阳修功不可没;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是考官欧阳修亲自录取他为进士第二名。而苏轼与王安石原本也是过从甚密的好朋友。可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欧阳修被王安石斥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的“坏人”,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王安石贬出朝廷。然而在历史上,欧阳修以不遗余力举荐人才著称;而“无官一身轻”的苏轼,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甚至美食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王安石虽然因改革而陷入争议之中,但却以勇于改革而闻名于世。
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上述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可见当时社会只有春和秋的概念”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一段“东周之后,已经有了冬和夏的记载。但孔子以鲁国史书为基本线索,又兼容120个诸侯国的史料,写出了那部大历史著作,仍以《春秋》为名称”可知,在孔子创作《春秋》时,社会上已经有夏和冬的概念了。故选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证明了农历和阳历都是以天象、地势、农时为基础”说法错误。第四段表述为“阳历是西方的历法,也是以天文做基础的……西方的阳历,是站在他们那里观测的,这之间有地理站位的差距。”并没有说以“农时”为基础。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对长江流域往南区域没有指导农时的意义”说法错误,原文第五段中“比较着说,长江流域再往南的区域,时令的变化与这个路线图出入也是很显著的。”并没有说二十四节气对长江流域再往南的区域没有指导农时的意义。故选D。
4.答案:C
解析:C.“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错误,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亚投行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而不是中国。
5.答案:D
解析:D.选项强加因果,原文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百年变局下的人类焦虑和忧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世界前行方向,其重要价值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加凸显”,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6.答案:(1)中国要发扬以无外部、无敌对的包容性治理思维的“天下观”。(2)中国要构建周边及更大范围的命运共同体,向发展中国家不断提供援助,增进国家之间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3)中国要展现大国担当,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推动构建安全共同体。
解析:
7.答案:B
解析:B项,“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错误,从后文“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可知,这是因为古道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
8.答案:①强调郑云峰的行为不是响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个人的行动自觉,突出了他弥足珍贵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情怀。②引出下文对郑云峰个人行为的具体描述。
9.答案:①希望曾经的长江模样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获得永生。②希望将来的人们在享受大坝建成之后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长江对于我们的人文意义。③希望将来的人们会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
10.答案:B
解析:语意: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分割了大夏国的土地而安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外来侵扰,国王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便离开那里。“大月氏太子为王”主谓宾结构齐全,后面断开,排除A、D;“分其地而居之”的“而”表承接关系,前后动词不断开,且“地”为“肥饶”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B。
11.答案:C
解析:A.正确。B.原来/衰退,衰老。句意:月氏原来居住/时光流逝,自己容颜衰老。C.机会/从小路。句意:张骞找机会逃脱/选择了通往芷阳的小路走。D.适逢/会见。句意:适逢伊雅斜驱逐於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故选:C。
12.答案:B
解析:B.“建议对西域各国采用威逼利诱的策略”错误,张骞提出采用“以赂遣设利朝”“以义属之”的策略让西域一些国家来归附。故选:B。
13.答案:(1)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那就可以扩展万里领土,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天子的威望和恩德遍布四海。
(2)乌孙派遣向导和翻译护送张骞回朝,派使臣数十人随同张骞答谢,乘机让他们暗中察看汉朝的势力强弱。
解析:①“以义”,用仁义的手段;“属”,使……归属;“致”,招来。译文: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那就可以扩展万里领土,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天子的威望和恩德遍布四海。②“发”,派遣;“报谢”,答谢;“因”,乘机。译文:乌孙派遣向导和翻译护送张骞回朝,派使臣数十人随同张骞答谢,乘机让他们暗中察看汉朝的势力强弱。
14.答案:C
解析:C.“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错,这句是说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引发了作者的游春之意,所以才会有下句“更看今日晴未”,并不是反衬,也不是悲凉之情。故选C。
15.答案: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从内容来看,《声声慢》选用凋谢黄花,雨中梧桐等意象,极力营造凄凉哀伤的氛围;而本词中“宠柳娇花”“新桐”都是清丽明快的意象;从情感来看,本词与《声声慢》都写了孤独寂寞之情,但《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而本词还有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
解析: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内容上:两首词中都选用了“花”和“梧桐”的意象,但营造的意境和氛围明显不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更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不停息。菊花憔悴,雨打梧桐,营造的是凄凉哀伤的氛围。本词中“宠柳娇花寒食近”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们爱怜;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引发了游人的喜悦,营造的是清丽明快的氛围。情感上:《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再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所以《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本词中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但下片的“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写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
16.答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答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案: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答案:①生机勃勃(生意盎然);②欣喜若狂(心花怒放);③迫不及待(急不可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本处是在形容夏天的田野,这时候的秧苗儿拔节生长,所以整个田野非常富有生机,可填“生机勃勃”或“生意盎然”。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生意盎然:形容生命力饱满,有活力的样子。第二处,本处是在说孩子们逮住自己喜欢的油蚱母时那兴奋、高兴的心情,可用“欣喜若狂”或“心花怒放”。欣喜若狂:高兴得像发了狂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心花怒放: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第三处,本处是说油蚱母是孩子们的美味,当用火钳扒开热炭火灰,捡起来在手中拍几下,就等不及似的放进了嘴里,可填“迫不及待”或“急不可待”。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或形势紧迫。只能用于形容人的心情。
18.答案:甲为“,”,乙为“——”,丙为“……”,丁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甲处,“绾起裤”“弓起背”和“耕田、铺田坎、扯秧苗、插秧苗”作“他们”的并列谓语,故此处加上“,”,表示语句间停顿。乙处,孩子忙着逮自己的“美味”,这个美味就是“油蚱母”。所以,“油蚱母”对前句中“自己的美味”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故此处填入“——”;丙处,结合“田里的生物……什么蚂蚱、纺棉花”分析,此处表示列举的省略,故填入“……”;丁处,结合前句“哇,简直就是天下最美味的东西了”分析,此处是表示感叹,故填入“!”。
19.答案:①原文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更能突出劳动场面的紧张热烈;②原文运用拟声词,调动听觉,使场面更具立体感,使读者感受更全面;③原文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打稻声的节奏之美,“古老歌谣”使打稻场面具有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1)从句式上看
原文运用的是短句,而改写后的句子将短句改为了长句,短句句式比较整齐,读起来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写出了女人们割稻,,抱稻把,男人们打稻,背稻,拴草的场面,使描写更富画面感。
(2)从词语上看
“呼”是拟声词,模拟割稻和打稻的声音,是一种听觉描写,这些拟声词的运用,使场面描写更具有立体感,使读者能更全面地感受劳动的场面。
(3)从修辞手法上看
“打稻声有节奏地响起,此起彼伏,好似古老的歌谣”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打稻的声音比作古老的歌谣,从而生动地写出了打稻声的节奏之美;同时“古老的歌谣”中“古老”一词说明打稻的场面有深远的历史,使打稻场面具有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20.答案:“打太极”:原指像在练习太极中的推手一样,你推来我让去。常用来形容在生活中某些人遇事或交流时推来推去,不明确表态,含糊不说实话。
解析:分析例句可知,答案首先要解释“打太极”的本义,然后再结合语境由本义推出“打太极”在本文中的比喻义。“打太极”打太极是指像在练习太极中的太极推手一样,你推来我让去,你让来我推去。结合“遇到敏感问题会‘打太极””可知,这里的打太极是形容在生活中“某些人”遇事或交流时推来推去,不明确表态,含糊不说实话。
21.答案:①中国会在本轮AI竞争中落后于美国吗?②AI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数据、算法、计算力(算力)。③中国计算力水平与美国处于同一等级(或同一梯队)。
解析:第①空,依据下文“虽然在目前AI行业的竞争中,中国还没有可媲美的类似应用,但是并非没有赶上美国的可能”可知,这里是对中国在本轮AI竞争中是否能与美国媲美的担忧。可填:中国会在本轮AI竞争中落后于美国吗?第②空,依据后文“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良好基础”可知,所填句子应包含三要素,再结合后文“从大数据资源看……在算法方面……此外,近年的《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美国计算力指数得分为77分,中国为70分”可知,这里可填:AI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数据、算法、计算力(算力)。第③空,依据前额“美国计算力指数得分为77分,中国为70分,分列世界前两位”、后文的“差距并不大”,这里可填:中国计算力水平与美国处于同一等级(或同一梯队)。
22.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本题是材料作文题。材料概述了欧阳修、苏轼与王安石三人交往的经过,重点讲述了欧阳修、苏轼与王安石交恶的原因。而这种交恶并非因为私人恩怨,而是由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根据“然而”引出的文字可知,材料对这三人是持肯定态度的。审题时,要注意写作要求中的“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这三人对我们的“启示意义”在于,欧阳修举荐人才不遗余力,苏轼被贬后建树颇丰,王安石不顾非议勇于改革,这些都具有“启示意义”。因而这三个人都可以成为立意的角度。
【参考立意】
一、从欧阳修的角度立意
1.百年大计,人才为本
2.甘为红烛,争当人梯
二、从苏轼的角度立意
1.转换思路,前景广阔
2.金子总有闪光的时候
三、从王安石的角度立意
1.苟利国兮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敢于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