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清
朝
前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视频:康乾盛世
壹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原因:清初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康熙初年,清廷当时提出将田分为新荒、积荒、极荒三等,并规定:新荒者,三年起科;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
材料:康熙十年(1671年)规定:新垦荒地四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到康熙十二年,又进一步放宽到十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条件: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变化:1661—1766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主要因素: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③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共有图46幅,其中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并盖有“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两方印章。画册用笔精到、设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描绘了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场景。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经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材料1:双季稻只要不误农时,把握好“早晚节气”“自然两次成熟”。“苏民精于农事”因而,“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使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
材料2:乾隆年间,各省政府纷纷劝种番薯、玉米……甘薯、玉米已经成为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粮食产量提高;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二:如高产作物番薯的种植,也由福建等沿海地区很快推广到河南、山东、直隶、山西、贵州等省。在浙江部分地区,番薯已占民食之半。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问题探究:清初农业新发展有何历史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产品品种和产量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贰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丝织十景图》描绘了丝织过程中10道工序:胰炼、染色、络丝、牵经、摇纺、接经、挑花、倒花、织绸和提花,不同的工序产生泡丝工、染丝工、整经工、接头工、倒花工等不同的工种。《丝织十景图》中出现了60多个人物,为清一色的男性。这些男性主要是从事丝织业生产的操作工,画面上偶尔出现头戴红顶帽的,则是官府所派的管理人员。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①棉纺织业发达,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
②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许多行业呈现繁荣景象;
③手工业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④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
⑤出现新的生产经营形式:工场手工业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材料: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冯梦龙《醒世恒言》
从施复夫妇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中你发现手工业有何新突破?
突破: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分工协作明确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这种手工生产和传统的家庭手工生产有何不同 (人数、规模、分工)
景德镇制瓷业兴盛有什么原因?
从业者众多,分工细密,生产规模大,产品精美(质量高),产品种类多,销售范围广
材料: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于陶.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造),因改名景德镇。瓷器生产过程紧密有序,“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人数多;规模大;分工合作。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有何不同?手工业工场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手工业工场中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织工人数 佛山镇棉纺织业的织工超过5万人
织机数量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分工情况 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
人数多
规模大
分工合作
机户和织工的关系:
: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视频:姑苏繁华图
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前门街市图》(局部)
《前门街市图》(局部)
《门前街市图》(局部)
北京城内外商铺连宇,百货荟萃,主要的商业行业有136个。在北京市场上,有安徽的纸张、河北的烟叶、苏杭的丝绸、俄国的毛皮,西欧的香料等,北京有“以五方之产为产”的盛誉。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概况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商业的繁荣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苏州“洋货、皮货、绸缎、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 有“贸易之盛,甲于天下”的美名。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出现繁荣的工商业市镇
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商业的繁荣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
(清)徐杨所作
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苏俗奢靡》
五方杂处,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天下。
——(清)顾禄《清嘉录》卷五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盛世滋生图》局部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清)屈大均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商帮的出现
清嘉庆末年,西裕成颜料庄首先在京、晋间试行汇兑办法,效果很好,便开始兼营汇兑业。道光初年,西裕成颜料庄正式更名为日升昌票号,专营汇兑。估计从道光到同治年间50余年的时间内,财东李氏从日升昌票号分红达200万银两以上。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晋商主要经营:贩卖粮食、食盐、绸缎,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晋商的发展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 “徽帮”,贾而好儒,富甲一方。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稠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胡雪岩,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意,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徽商的发展
叁
人口的增长
视频:进击的土豆,它让清朝人口爆发
阅读表格,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为什么在清朝前期,人口会出
现快速增长趋势?
人口快速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
康熙八年
康熙时期
清朝乾隆末年
人口单位:万人
10000
5000
15000
30000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
材料一: 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的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材料二: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不得不起来抗争……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人口快速增长是盛世繁华的表现和结果,但人口快速增长一定是一种好的现象吗?人口快速增长会带来什么影响?
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①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②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利:增加劳动力,扩大商品销售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给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1.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2.保护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行业产业结构;
3.坚持教育强国,创造就业机会。
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人口的增长
视频:康乾盛世的另一面
盛世后的危机
直到18世纪,当时正处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民族国家统一大大巩固。如果只把它和汉、唐、元、明作纵向比较,而不进行世界的横向性比较,中国封建社会看起来仍具有活力,仍在继续发展,18世纪的中国确有值得称道的巨大成就。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与前代相比,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 …但是,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历史的运行不会使盛世长存。这种转机在乾隆后期已经出现,渐积而渐多。到嘉庆时代,盛世色彩终于褪色,露出了百孔千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