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一单元 期末复习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
2、了解科举制度的创建、大运河的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复习目标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繁荣
开放
辉煌
(经济)
(政治)
(文化)
影 响
大运河的开通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科举制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时代特征
隋朝
隋文帝
隋炀帝
开通大运河
创立科举制
短暂而辉煌
建立:
统一:
581年,隋文帝(杨坚),长安
589年,灭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
结束了西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文帝
隋 朝
考点梳理
隋炀帝
开通大运河
目的:
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残暴统治
影响:1、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使有才学的人能参政。
2、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影响:
隋 朝
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涿郡(今北京)
洛阳
余杭(今杭州)
江南河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一点:洛阳
二端:涿郡、余杭
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唐朝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 治宏贞观
政启开元
唐玄宗 开元盛世
繁荣而强盛
唐高祖:
建立:618年,李渊,长安
用人上:
政治上: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重要科目
经济上:
减轻劳役,鼓励农业生产
唐太宗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贞观之治
唐朝
发展科举制,
创立殿试制度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1.整顿吏治
2.发展经济
3.注重文教
开元盛世(鼎盛)
武则天
唐玄宗(前期)
用人上:
姚崇、宋璟
改革
措施:
唐朝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治
西汉
东汉
隋朝
唐朝
明朝
清朝
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盛世-汉武帝
洪武之治-明太祖
永乐盛世-明成祖
贞观之治-唐太宗
开元盛世-唐玄宗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开皇之治-隋文帝
光武中兴-光武帝
盛世局面
启示
原因
表现
统治者勤于政事,善用人才
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民族交往和交融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善用人才,重视吏治
稳定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
拓展延伸
背景
目的
创立
特点
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九品中正制)
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隋文帝—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分科考试;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政治: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教育: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文化: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
考点归纳:科举取士制度
诞生(隋朝) 萌芽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确立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朝)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唐玄宗 诗赋 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改革和发展 (宋朝)
僵化(明清)
废除(清末) 1905年,清政府废除沿用约1300年的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重文轻武政策
八股取士
(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
经济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曲辕犁和筒车
青瓷、白瓷、唐三彩
国际大都市(长安),“市/坊”
对内: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蕃和亲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太宗)
金城公主——尺带珠丹(中宗)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盛唐气象
民族关系
唐 朝
安史之乱 时间 人物
概念 背景 过程 影响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尖锐;
③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河北大举南下——攻占东京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反击叛军
①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②节度使势力空前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称“安史之乱”
755—763年
安禄山、史思明
黄巢起义的影响
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唐朝灭亡的标志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灭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1)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南方9个,北方的北汉
(2)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 概况 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文化,其中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影响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概况 (1)754年(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2)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并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影响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知识纵横】
横向:日本受唐朝先进制度、文化的影响,进行大化改新,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纵向: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后,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
唐与新罗的关系 双向交往 新罗方面 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 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②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 。
唐朝方面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首位
2、唐与新罗的关系
玄奘西行 概况 (1)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求取佛经。他遍访天竺名寺,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2)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3)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诸国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地位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影响 (1)为中国与天竺的古代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研究这些地区的社会、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开阔了国人视野,推动了佛教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3、玄奘西行
【细节提示】
1.玄奘西行而非“唐僧西行”。
2.唐朝最重要的历史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原因 (1)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唐朝陆路、海路交通发达,为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
主要表现 (1)中国与日本:遣唐使来华;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
(2)中国与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学习和引入了唐朝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中国与南亚: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
(4)长安:东方文化的中心,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化的大都市
归纳: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弈棋仕女图
唐朝吹排箫乐伎壁画
上图反映了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盛唐气象—社会风气
表现:①人们多显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妇女受文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③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唐诗盛行 概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数量庞大、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 (1)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主要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
(2)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淳朴厚重,多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等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3)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走向衰落的时期,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其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多彩的文学艺术
多彩的文学艺术
艺术 概况 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书法 ① :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作品《颜氏家庙碑》。
② :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碑》。
③ :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绘画 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
① :擅长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②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作品《送子天王图》。
其他 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颜真卿
欧阳询
阎立本
吴道子
柳公权
《颜氏家庙碑》
《九成宫醴泉铭》
《玄秘塔》
《步辇图》
《送子天王图》
1.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英国的考试制度却源于我国的科举制度,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2. 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B.中国历史有两次分裂与统一
C.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D.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B
C
提升训练
3.“笙磬同音”出自《诗经》,比喻两个人彼此齐心协作,好像笙、磬两种乐器和谐地合奏一样。唐朝初年,同心辅政、协调合作,被后世称为美谈的是( )
A.房玄龄、杜如晦 B.房玄龄、魏征 C.杜如晦、魏征 D.张玄素、魏征
4.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
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
A.耧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A
C
5.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创作时代背景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五代十国
C
6.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702年,唐朝设立的管辖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7.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
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
C
B
8.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C
9. 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诗圣”诗作的特点是( )
A.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B.平易近人,直面社会现实
C.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D.豪迈而飘逸,引人入胜
10. 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
C
二、非选择题
11.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请举一例他在经济上的措施加以说明。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答:思想:以民为本;经济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治世:“贞观之治”。
12.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 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答: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科举制。
(3)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和所学知识,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
答:筒车等农业工具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有广州、扬州等商业城市,商业
繁荣,出现国际大都市;唐诗等文学艺术发展,文化繁盛,传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
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