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阅读易错题真题汇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2022秋·河南洛阳)阅读平台。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结合原文内容,补充语句,写在横线上。
2.给下面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尽头 B.高大 C.弹 D.不久 E.断绝 F.丰富
(1)伯牙鼓琴( ) (2)巍巍乎若太山( )
(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破琴绝弦( )
3.伯牙是传说中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琴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 )。
(2022秋·广东阳江·五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感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该语段的作者是______。
5.请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
谓( ) 漫浪( ) 急( )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主张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________”最关键。
(2022秋·河南开封)阅读,完成练习。
王戎(róng)不取道旁李①
王戎( )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走③取之,唯④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 ),信然⑤。
注释: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②〔尝〕曾经③〔竞走〕争着跑过去。④〔唯〕只有⑤〔信然〕的确如此。
8.填空。
(1)王戎( )岁,尝与诸小儿游。
(2)取( ),信然。
9.读下面的句子,把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1)“折”字在这里读( )
①shé ②zhé ③zhē
(2)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②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10.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故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甘肃定西)阅读小古文《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3.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_。《牛》指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计算一日 B.一曝书画曝:暴露
C.今乃掉尾而斗:摆动,摇动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15.翻译: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引用古人的话“耕当问奴,织当问”,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浙江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练习。
入木三分(有改动)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十二见《笔说》①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 ”羲之笑而不答。母向羲之曰:“尔看用笔法乎?”父见其小,恐不能秘②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③儿之幼令④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⑤,书便大进。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⑥,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选自《书断·王羲之》)
①《笔说》:论如何写好书法的书籍。 ②秘:守住秘密。 ③蔽:耽误。 ④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⑤期月:一整月。期,音jī。 ⑥祝版:祭神的木版。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十二见《笔说》①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关于《入木三分》这则小古文,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十二/见《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这句话的停顿是正确的。
B.“今而用之”和“遂与之”中的“之”指代对象不同。
C.“尔何来窃吾所秘 ”和“尔看用笔法?”同样是问话,这两句话在语气上有所不同,表示父母一开始对羲之窃而读之此事态度有所不同。
D.“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19.从这则文言文中,你读出王羲之是个怎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到相应依据。(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云南昆明)阅读理解。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①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⑤无恐色。
[注释]①纵:任凭。②承间:趁着空隙。③辟易颠仆:神色慌乱,躲避不迭,摔倒伏地。④湛然:冷静沉着着的样子。⑤了:完全
20.给短文取个题目,最合适的是( )
A.王戎无恐色 B.百姓观虎 C.王戎观虎
21.文中的“纵百姓观之”的“之”指的是( )
A.王戎 B.老虎 C.魏明帝
22.老虎攀住棚栏大吼时,其他观看者的反应是__________,王戎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原文回答)
23.这学期我们还学习了一篇关于王戎的文章,名字叫做《__________》,文中王戎判断“树在道边而多子,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这两则故事,我了解到王戎的两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长沙)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④有势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③炳烛:点燃火把。④安:怎么。⑤炳烛之明,孰与味行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2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夜晚 ②迟,晚 ③年暮,年老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 ;
从师旷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故意将“暮”理解成 。
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③②
2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夸张、排比、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对老年人想再学习的看法。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应读为“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是盲臣不敢戏君。
D.“善哉”一词说明师旷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26.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我们正处在“如日出之阳”的阶段,应当怎样对待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溧阳)阅读《晋平公炳烛而学》,完成小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 曰:“善哉!”
{注释}师旷: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
欲学:想要学习。
恐:恐怕、害怕。
安敢戏其君:怎么敢戏弄他的君主。
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28.“炳烛”的意思是( )
A.喜欢蜡烛 B.点着蜡烛 C.蜡烛明亮 D.购买蜡烛
29.“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多选)
A.拟人 B.反问 C.比喻 D.排比
30.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B.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
C.学习什么时候也不晚,好学总比不学要好。
D.师旷劝晋平公这么大年纪了,不要学习了,去走走路吧。
31.下列古文解释对的打“√”,错的打“×”。
(1)“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意思是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意思是哪有做臣子的演戏给君主看的呢? ( )
(3)“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思是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 )
(4)“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意思是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 )
32.文公听完师旷的回答心情如何?请在文中最后一句画横线处补充晋平公的动作、神情。
参考答案:
1.汤汤乎若流水 2. C B D E 3.高山流水
【分析】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考查文言文默写。
出自文言文《伯牙鼓琴》,原文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考查字词解释。
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
(1)伯牙鼓琴的意思是伯牙弹琴,鼓:弹奏。
(2)巍巍乎若太山意思是就像那巍峨的泰山,巍巍:高。
(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少选:一会儿,不久。
(4)破琴绝弦意思是摔琴断弦,绝 :断绝。
3.考查词语。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朱熹 5. 说 随意 要紧,重要 6.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7.心到
【分析】全文为: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为: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匹配。
本文段选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
5.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其中“谓”表示说。
却只漫浪诵读: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其中“漫浪”表示随意。
心到最急:心到最重要。其中“急”表示重要。
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倒数第二句“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知道“心到”最关键。
8. 七 之 9. ② ① 10.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 11.这李树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那么李子一定是苦的。 12.想到了司马光砸缸。因为司马光和王戎一样,都是聪明机智的孩子。
【分析】译文为: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大家问他,他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识记。
对古文原文背诵识记的考查,在背诵和填空中要准确无误,不能多字丢字,不能出现错别字。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字音和句子停顿的掌握。
(1)折
[ shé ]
1.断(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
2.亏损。
3.姓。
[ zhé ]
1.断;弄断。
2.损失。
3.弯;弯曲。
4.回转;转变方向。
5.折服。
6.折合;抵换。
7.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例如标价一元的减到九角叫做九折或九扣,减到七角五分叫做七五折或七五扣。
8.元杂剧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9.汉字中有曲折的笔画,形状有“乛乚 乙”等。
10.姓。
11.折叠。
12.折子。
[ zhē ]
1.翻转。
2.倒(dào)过来倒过去。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是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这里的“折”是断、弯的意思,所以读“zhé”。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是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所以句子的正确停顿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的意思是: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概括。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是: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因为在道边的李子会很多路过的人去摘,而这棵树还有很多果实,说明李子是苦的,不能吃,没有人去摘。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识记。
答案不唯一,例如:我想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因为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13. 宋 苏轼 戴嵩画 一幅画 14.B 15.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16.作者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艺术创作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分析】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内容理解。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从“有戴嵩《牛》一轴”可知《牛》指戴嵩画的一幅画。
1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一曝书画曝”翻译:有一天,他晾晒书画。
曝(pù):晒。
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翻译: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此文引用了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引用得恰到好处,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点题。“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为了说明“画牛当问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对名画批评得当。作者运用“引用”法,在篇末点题,不但突出主题,而且使主题得以升华,带有普遍意义。第二,结尾。引用古语结尾,留有余味,发人联想。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语,一共两句八字精炼深刻可以说是优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叙述要精炼生动得多,从而节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告诉我们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艺术创作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17.他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头中看见《笔说》,便偷出来阅读。 18.B 19.由“十二见《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酷爱书法的人;由“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勤奋刻苦、书法造诣很高的人。
【分析】译文: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领悟其中奥秘,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
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十二见《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翻译: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字词解释、内容理解和成语。
A项:学生可结合句子意思,进行朗读划分。“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十二见《笔说》①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翻译: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B项:“今而用之”和“遂与之”中的“之”指代对象都是《笔说》这本书。
C项:“尔何来窃吾所秘?”翻译: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尔看用笔法?”翻译:你看的是用笔法吗?同样是问话,这两句话在语气上有所不同,表示父母一开始对羲之窃而读之此事态度有所不同。
D项: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文中有“十二见《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 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下藏有《笔说》,便偷偷地阅读”“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倘若等到我成人你再把它传授给我的话,恐怕就阻扰了我的才华)”,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酷爱书法;文中有“不盈期月,书便大进(不满一月,王羲之的书法就大大进步)”,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勤奋刻苦;文中有“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书法造诣很高。
20.C 21.B 22. 无不辟易颠仆 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23. 王戎不取道边李 此必苦李 善于观察、思考 冷静沉着
【分析】译文: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弄断老虎的牙齿和爪子,让百姓去看,王戎七岁,也跟着人们一起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20.本题考查给文章拟题的能力。
文章主要讲述了七岁的王戎观看老虎表演时,围观者都吓得大惊失色,只有他镇定自若、毫不害怕。故可拟题为“王戎观虎”。故选C。
2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纵百姓观之”的意思是任老百姓观看“老虎”。“之”是代词,指代老虎。故选B。
2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由“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可知,老虎攀住栅栏大吼时,其他观看者的反应是“无不辟易颠仆”,王戎却是“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2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这学期我们还学了一篇关于王戎的文章,名字叫做《王戎不取道边李》。文中王戎判断“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读了这两则故事,我了解到王戎的两个优点:善于观察、思考和冷静沉着。
24.B 25.A 26.人生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或: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7.珍惜青春时光要付出艰若和努力,好好学习。
【分析】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24.此题考查学生多义词的掌握。
“恐已暮矣”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暮,迟,晚的意思。
“暮,何不炳烛乎?”意思是:天黑了,为什么不拿蜡烛呢?暮,夜晚的意思。
25.考查对选文内容及修辞方法的理解。
A.有误,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知,这个句子把“少而好学”比作“日出之阳”,把“壮而好学”比作“日中之光”,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26.考查了对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的掌握情况。
这则短文通过讲述晋平公和师旷关于学习的讨论,告诉我们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2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
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如:珍惜人生的美好年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
28.B 29.CD 30.D 31. √ × √ √ 32.文公听完师旷的回答豁然开朗,心情大好。会心一笑,眼前闪出一道光芒。
【分析】译文:晋国的国君平公对一个名叫师旷的著名乐师说:“我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 师旷说:“那(君王)为什么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 ”晋平公认为师旷很不礼貌,生气地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就认真地对他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28.考查词语的解释。
炳:光明;显著。“炳烛”意思是点燃蜡烛。
29.考查修辞手法。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思是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连用三个“就如同”,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少年、壮年和老年分别比作日出的阳光,中午的光明和点亮的烛光,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30.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D项错误,结合“何不炳烛乎?”可知师旷劝晋平公抓紧时间学习。
31.考查句子翻译。
②错误,应为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戏:戏弄。
32.考查补充句子。
结合“善哉”可知,晋文公同意师旷关于学习的说法,豁然开朗,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心情应该是非常高兴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