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3 17:0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①经济:②政治: ③思想
(2)内容
(3)影响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纲要上30)
(1)背景①②③
(2)内容
(3)意义
3.北宋——王安石变法(纲要上52)
(1)背景
(2)目的内容
(3)结果及原因:
4.明朝——张居正改革(结合选必一93)
(1)背景
(2)内容①②③
(3)作用及局限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时代背景(1)(2)
2.戊戌变法(结合纲要上102-103)
(1)原因:①② (2)时间: (3)内容: (4)结果: (5)影响①②③
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结合纲要上108)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4.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个方面。 (2)结果及原因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1949-1956
(1)内容: (2)作用: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标志: (2)成就: 3)结果及原因: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1)改革历程
①1978年12月,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2012年11月,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③2013年,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④2017年10月,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2019年,会议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实现部署:
202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举措:
①农村
②对外开放和开放策略
③国企改革和所有制
④经济体制和改革领域
(3)改革成就:(史料阅读结合纲要上)
一、选择题
1.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该法令出台的社会条件是(  )
A.细密的手工业分工 B.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D.地域性商帮逐渐兴盛
2.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其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后在1993年12月改名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这说明(  )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B.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C.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D.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
3.北魏孝文帝针对以往学校设置不够健全的弊病,“ 太和中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迁都洛阳之后,他亲祀孔子,征求“天下遗书”,在中央设立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小学,又在“县立讲学,党立教学,村立小学”。上述措施体现了北魏孝文帝(  )
①削弱士族势力 ②改革科举 ③实施汉化政策 ④大兴文治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它是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所进行的一场改革。它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行的措施,是两千多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第一次迫不得已而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利用国家权力进行的破坏封建体制的改革。”这次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
A.奖励实业 B.派遣留学生 C.编练新军 D.加设经济特科
5.《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上述变法措施(  )
①使井田制开始瓦解 ②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
③通过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鼓励以小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专家萨摩斯在1993年评论中国道:“当人们在书写20世纪后期这段历史时,最有意义的事件就是中国所发生的革命性变革。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现在唯一有机会在绝对规模上超过美国的国家就是中国。”以下不属于当时中国崛起原因的是(  )
A.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C.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D.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外交
7.在  起步初期,清廷规划的改革应该说是全方位的,既有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法律体制、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也有行政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刘坤一、袁世凯为参与政务大臣。横线处最适合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东南互保 D.“新政”
8.有关中共十八大内容的阐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B.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C.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D.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甲午战争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鉴于此,他们(  )
A.购置船炮器械 B.倡导民族革命
C.主张革新政治 D.宣布实行“新政”
10.清末,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由此可见,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
A.政出多门互相推诿 B.缺乏日常秩序维护
C.亟需打破百姓习惯 D.触动官吏既得利益
1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下列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进程的示意图,空格处应填入合适的内容是(  )
A.取消农业税 B.兴办深圳经济特区
C.打赢脱贫攻坚战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2.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普遍推行县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
1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据此推断,商鞅变法(  )
①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特权 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③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④推动了秦国的封建化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4.时代催生变法改革,改革推动时代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于是“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置市易司,借官钱为本,稍笼商贾之利,即一岁之入亦不下一二十万贯。”……本意欲以摧抑兼并,万一行之不善,而国家反为兼并之祸,则民何诉焉?而盗一臣之因缘以自肥,又无论也。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改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等
材料二
伴随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嘉靖初年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形成了主币,并以赋役改革的形式迅速扩张,进入国家财政的层面。《会计录》显现出明代财政从实物折银到征银的曲折反复过程,这无疑已将原有的以实物为主的财政结构破坏殆尽,使得国家财政状况异常的混乱无序。财政危机表明,对于原有财政体系需要一个改革与重组。张居正改革正是应对这样的挑战与危机而出现的,是在白银通货的盛行中应运而生的。
——万明《传统国家近代转型的开端——张居正改革新论》
材料三
1997年初,江泽民在十五大文件起草组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谈了自己关于股份制和公有制的看法。他指出,不能笼统地把股份制归结为私有或公有。他向与会人员强调:第一,股份制是一种现代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或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同样可以用;第二,股份制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或资本运作的效率和竞争水平;第三,股份公司的所有制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石建国《国企改革——江泽民探索社会主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微观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通天下之财”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理财措施的效果。(6分)
(2)根据材料二,从国家财政角度说明张居正改革应对“挑战与危机”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简述张居正改革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共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三次改革的共同启示。(6分)
15.符合历史潮流的变法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由朝廷直接委派县令、县尉、县丞等,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分赐土地,并依据军功为分封新贵族的主要标准,废除田地的封疆阡陌,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变法改制不仅为当时秦国作出贡献,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制度的深远影响亦不可低估。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请来孔子做变法的旗手,把自己从西方学来的种种东西全都挂到了孔子的名下。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出现,成为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社会力量,变法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但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在工业生产领域有了重大建树。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的“制度创新”,从 “历史潮流”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进步性。(6分)
(2)阅读材料二,写出康有为“请来孔子做变法旗手”的著作名称,结合所学指出变法“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的含义,并概述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原则,并概述新中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路径,从民族复兴角度概括改革开放的作用。(6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D B D A C C
题号 11 12 13
答案 A B C
二、非选择题
14.【答案】(18分)
(1)举措:向农民提供贷款(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或国家从事商业经营)。(任答两点得2分)
效果:
积极——增加了财政收入,达到了富国的目的。(2分)
消极——执行过程中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容易造成吏治腐败;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任答两点得2分)
(2)必要性:
①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②财政状况混乱无序;③财政危机严重/府库空虚;(一点一分,满分3分;)
影响:
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②社会矛盾缓和;③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一点1分,满分3分)
(3)成果: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只有国企改革无分);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
启示:①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②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③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④改革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任答3点得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得出向农民提供贷款(青苗法);据材料一“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得出均输法;据材料一“市易司,借官钱为本,稍笼商贾之利”得出市易法(或国家从事商业经营)。第二小问效果,要明确一分为二地分析其效果。第一方面积极,据材料一“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丰”并结合纲要上册第9课所学得出增加了财政收入,达到了富国的目的。第二方面消极,据材料一“本意欲以摧抑兼并,万一行之不善,而国家反为兼并之祸,则民何诉焉” 并结合纲要上册第9课所学得出执行过程中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据材料一“而盗一臣之因缘以自肥,又无论也” 并结合纲要上册第9课所学得出容易造成吏治腐败;据材料一“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 并结合纲要上册第9课所学得出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2)第一小问必要性,据材料二“伴随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嘉靖初年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形成了主币”得出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据材料二“《会计录》显现出明代财政从实物折银到征银的曲折反复过程,这无疑已将原有的以实物为主的财政结构破坏殆尽,使得国家财政状况异常的混乱无序”得出财政状况混乱无序;据材料二“财政危机表明,对于原有财政体系需要一个改革与重组”得出财政危机严重/府库空虚。第二小问影响,据选必一第4课所学,从经济、社会、国家等角度来分析得出经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社会矛盾缓和;国家—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3)第一小问成果,紧扣设问中“20世纪90年代”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8课所学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据材料三“股份制是一种现代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或资本组织形式” 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8课所学得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只有国企改革无分);据材料三“股份公司的所有制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8课所学得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小问启示,纵观三次改革及历史上的改革,对比成功与失败的改革,从改革与时代、生产力、人民、过程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时代—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人民—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过程—改革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15.【答案】(18分)
(1)制度创新:推行县制,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3分)
进步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向封建时代转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分)
(2)著作:《孔子改制考》(2分)
含义: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分)
潮流:向西方习以救亡图存。(2分)
(3)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2分)
基本路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2分)
作用: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制度创新,据材料一“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得出推行县制;据材料一“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分赐土地,并依据军功为分封新贵族的主要标准”得出奖励军功;据材料一“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得出承认土地私有。第二小问进步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向封建时代转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著作,据材料二“请来孔子做变法的旗手”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因而其著作为《孔子改制考》。第二小问含义,据材料二“变法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第三小问潮流,结合所学得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是向西方习以救亡图存。
(3)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三“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结合所学得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第二小问基本路径,据材料“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结合所学得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第三小问作用,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得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