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2.“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A.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B.原有的全球治理体制正在改变
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D.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3.如表为1950 1979年世界出口(货物和服务业)在全球GDP(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年份 百分比(%) 年份 百分比(%)
1950 7.9 1973 15.1
1958 11.0 1974 19.2
1963 11.1 1975 18.3
1966 11.3 1976 18.4
1970 11.5 1977 17.7
1971 11.7 1978 17.3
1972 12.5 1979 18.9
A.关贸总协定加快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速度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促进了贸易发展
C.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4.《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对“人的安全”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界定:“人的安全可以说是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能够避免诸如来自饥饿、疾病、心理压抑等的长期性威胁;二是保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于突如其来的伤害性的灾难。”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人的安全”逐渐成为世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A.国际社会关注的安全从国家转移到人类自身
B.国际社会已将人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价值
C.多极化势下国际政治研究议题发生重大改变
D.新形势下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
5.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下列选项中,能为我们提供答案的是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以下属于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的具体措施是
①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②精准扶贫
③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设立丝路基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但在协定表决启动时,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将各国加速“逐步淘汰”煤炭使用的承诺,改为“逐步减少”,经过紧急协商最后达成协定。这表明气候问题的解决( )
A.主要是大国的责任 B.已经达成全球共识
C.由发展中国家主导 D.需要进行多边协商
8.习近平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主旨讲话:“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
A.开辟了新时期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B.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C.最终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D.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
9.2020年4月22日至23日,新一批中国专家和医疗物资分别抵达柬埔寨、印尼和埃塞俄比亚,协助当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其中,运抵埃塞俄比亚的物资将用于支援非洲54个国家抗疫。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外交( )
A.倡导了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赢得国际广泛赞告
C.推动了大国协调合作发展的战略 D.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
10.200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对如表理解最准确的是
时间 世界难民日主题
2006年 希望
2008年 保护
2009年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4年 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 我们与难民同在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B.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C.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
D.战争与灾难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11.下表所示为二十国集团峰会历次会议的主题(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和发展
A.以打造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为目标 B.有利于全球在合作共赢中共同发展
C.使西方国家控制世界的手段隐蔽化 D.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经济影响
12.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说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缓和的趋势
C.反映出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的趋同化
13.“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进入2020年以来,面对疫情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双多边场合反复提到“团结”一词,号召各国团结合作、共克时艰。这一中国外交高频词的出现
A.彰显各国联系日益紧密 B.说明世界局势并不太平
C.体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D.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14.20世纪下半叶没有再度发生世界大战,最具根本性的原因在于
A.两次世界大战的警戒作用 B.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平衡作用
C.众多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 D.日趋加强的整体世界的制约作用
15.1987年,澳大利亚政府根据其重要性选择阿拉伯文、中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希腊文、日文、印尼文、西班牙文等九种语言为全国推广的第二外语。这一规定旨在
A.改变已有的教育方针 B.适应多元的文化构成
C.调整传统的外交政策 D.调和激烈的民族矛盾
16.原产于印度的棉花,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 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开始被销往至欧洲。在罗马帝国,棉纺织品成为贵族垂涎的物品。11到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支配着地中海世界的棉花贸易。根据文献与出土资料,在公元前2世纪开始,棉花传入中国。元代棉花在江南广泛种植,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品中心,且中国棉纺织品远销欧洲,1819年达到330多万匹。16世纪之后,棉花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商品”受到大众欢迎。
——摘编自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二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创新。这种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1792年至1815年间,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不断出现技术革新。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三 1861年,棉纺织业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为欧洲商人带来巨大财富,也使美国因棉花出口而跃入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但是,美国南方棉花种植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北方工业化和刚刚出现的自由劳动相冲突,是这个新生国家的危机。以至英国商人担忧,全球棉花市场的最大原料供应链可能被切断。
——摘编自[美]斯文 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的全球史》
材料四 2021年6月17日,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江苏苏州隆重开幕。本届会议主题是:“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世界棉业”。会议指出,当前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因素对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去年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捏造所谓“强迫劳动”问题,干扰破坏了棉花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供应链,损害了广大新疆棉农和全球消费者的利益。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只有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才是各国应当做出的明智选择。我们要共同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更好地推动棉花及棉制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摘编整理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简述棉花传播与贸易的概况,并分析推动棉花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商品”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个新生国家的危机”的表现,运用史实说明“英国商人担忧”成为了现实。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应采取的应对举措。
17.材料 很多历史学者就20世纪战争的根源论进行深入探究,大致分为非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两种。前者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人性根源论,即认为人本身存在的欲望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人们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约翰.费希特为代表的国家利益论,即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战争的根源;肯尼思·华尔兹为代表的无政府状态论,即只要国际社会仍然是“无政府状态”,各主权国家彼此不存在从属和支配关系,战争就可能发生;威尔逊为代表的民主和平论,即专制国家是战争的根源。民主国家决不会打民主国家;罗伯特6基欧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霸权的存在是国际体系趋于稳定的原因。除此以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战争产生于阶级社会,要消灭战争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社会
——摘编自叶俊《20世纪战争的霸权根源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战争呈现的共性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争根源论”存在不同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2.B3.D4.D5.D6.C7.D8.D9.D10.B11.B12.C13.C14.D15.B
16.(1)概况:从欧亚大陆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奢侈品变成受大众欢迎的普通商品。因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扩大、世界联系的加强。
(2)特点:从无到有(或:从进口仿制到本土化大量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不平衡。
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拿破仑对外战争、欧洲大陆政治动荡等。(三点)
(3)表现: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4)举措: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坚持包容、可持续的态度,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区域合作等(两点)
17.(1)特征;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相结合;侵略战争与反侵略战争相结合:捍卫民主与反对专制相结合;由一国或一个区域蔓延到多国或数个区域;掠夺资源、干涉内政和称霸世界是主要目的。
(2)认识:20世纪频繁且残酷的战争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研究者不同的生活环境及其研究视角使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理性的思考及其学术研究自由化为研究结果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文明的交流及信息媒介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研究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