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的过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
本课讲述中国历史的开端时期,约170万年前(元谋人遗存)到公元前8世纪(前771年,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本课立意: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子目间逻辑关系: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
内容取舍:本课是中国历史各时段中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复杂的历史时期。因资料的缺乏、理论概念和学术界争论最多,因此内容取舍上,重点突出重要概念,注重引导学生从时空观念上把握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演变历程。
课堂子目变动:
(
课堂用子目
:
一、石器时期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三皇五帝
~
夏)
三、夏、商、西周——我国早期国家
) (
教材原子目
:
一、石器时期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三皇五帝
~
夏)
三、商和西周
)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整个原始社会大约经历了200万年的历史,我们按制作石器的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两个标准划分:
(
注意:新石器时代晚期,亦即龙山、红山、良渚文化,与父系氏族
、
私有制、阶级等同一时期。
)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仰韶文化遗址:中国已发现五千多处,陕西省为最多,达2040处,占总量40%。展示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大汶口遗址:早期:母系末期,中期:已进入父系社会;晚期:生产力发展,氏族制度走向崩溃。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长江流域同存灿烂古老新石器文化。
龙山文化:在新石器晚期,取代大汶口和仰韶文化;蛋壳陶:最薄处仅厚0.3毫米。
2.考古论证:私有制、阶级,贫富分化:
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
“第一等级,大量玉礼器随葬;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第四等级无随葬品。”
——摘编自 姜军主编《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
从良渚墓葬的考古发现中我们能获取信息:阶级分化非常明显;贫富差距或阶级差距非常大。还存在着一套以玉器为代表的礼仪系统。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在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墓葬中,玉钺(yuè)往往放置在比较显著的位置。考古专家认为玉钺代表了军事指挥权,是高层统治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此时的玉钺,已完全脱离了实用器具的范畴,成为专门的礼器。 不同形式的图案化神像雕刻在玉器上,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信仰体系。
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长江下游)、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现在,大家能理解P4第二段中的两句话了吗? -------- 中国早期的国家要出现了
---- 阶级出现(早期的奴隶主和奴隶),国家机器出现,原始社会解体
二、从部落到国家(三皇五帝 ~ 夏) (原始社会晚期向奴隶制国家过渡)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人群 – 母系氏族(旧石器晚期出现) – 父系氏族(新石器晚期出现)
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
1.华夏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部落首领,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
2.万邦时代:
①禅让制: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
②国家初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1. 部落、部落联盟
氏族 – 部落– 部落联盟
随着父系社会的确立,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有了地域意识和部落意识,于是出现了一些部落,这样,部落所有的人就会形成一个共同的利益团体,他们会尽可能地扩大部落占有的利益,因此,部落间会出现纷争乃至战争,争夺土地、财产、水源甚至人口。
在冲突和战争中加剧了各氏族部落的相互融合,相互认同,大部落吞并小部落,小部落依附大部落,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客观趋势。
----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例如,炎黄二帝在相互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大战一场,炎帝战败,与黄帝结盟归附。炎黄二部联盟之后,势力扩张。后来蚩尤入侵炎帝的领地,炎帝打不赢,向黄帝求援,炎黄联合各族与蚩尤联盟战与涿鹿,大败蚩尤。这就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他们也被称为华夏始祖。
五帝中的最后两位尧舜,分属不同的部族,他们之间权力的禅让,也反映了当时部族联盟的出现。
2.尧舜的禅让制 ——原始民主制度
3.万邦时代(五帝后期,亦即原始社会晚期): 陶寺遗址:(在黄河中游)
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了解下他的典型代表,陶寺遗址:------- 李伯谦: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
而一般认为国家的形成作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对于国家的形成标志,一些学者提出其标志应当包括文字、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以及青铜器等。而在分析陶寺已发现的遗存之后,可以发现这些文明因素在陶寺遗址中都可以找到原型。
(
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所处时代基本相同,地理位置比较近,文化交流也较为密切,互相取长补短。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起源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文明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和汇集,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成熟的文明。
)
4.夏朝: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供研究的历史往往是以“信史”为开端的。所谓“信史”,是指有藉可查的历史。中国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治理水患需要集中全社会的能力,要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集权,然后产生一种管理机构。(权力集中,且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地带是宫殿所在地,还发现了宫城城墙,表明社会财富的集中和权力中心的形成。遗址出土了青铜器,有鼎、爵等礼器和刀、戈等兵器,此外还出土了玉器等象征王权的礼器。
三、夏、商、西周 —— 我国早期国家
1.政治国家治理:如何维护统治、主要政治制度等
(1)夏朝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①中央:夏王、中央机构与职官:夏王最高统治者。(王位世袭,公天下→家天下)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直接统治、间接统治
(2)商朝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①中央机构完善:商王:王权带有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尹相之下主设四类职官(各类事务官):王事、神事、民事、军事。
甲骨文:占卜记录,巫鬼文化、祭祀文化。
②地方管理: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有同学疑问,为什么不直接统治?根本原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打破,夏王没能力对其他地方实行直接控制。(国家管理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臣服于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这种臣服关系的维持,是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的。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专制色彩,但最高统治者并没有实现绝对专制。
(西周的建立者周族原本是商朝的附属国)
(3)西周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①贵族等级分封制
分什么:王畿以外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
分给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贵族政治)
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①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②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③传播了周文化
④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期出现诸侯割据。
②宗法制
内涵: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
意义:保证了各级贵族子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世卿世禄制:选官制度,世卿,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享受的财物,简言之,贵族世代享有所封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何谓,家天下:帝王将天下、国家当成自己家的私产,政权在自己家族内世代相传。
③西周衰亡:
西周时期,国家实行国、野分治。“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国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有一定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只承担兵役,不向国家缴纳粮食,而“野人”的地位较低,只缴纳粮食不承担兵役。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2.商和西周的经济发展——奴隶制社会经济走向繁荣的时期
(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少量青铜农具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2)手工业:商周时期手工业繁荣具体表现为 ①青铜铸造 ②陶瓷业 ③玉器制造业
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记载历史的传统, 灿烂的商周青铜文化
商周时期,纺织品逐渐开始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等社会意义,彰显严格的等级制度,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奠定了丝织品在中国纺织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染色技术不断提高,“青、黄、赤、白、黑”五种主要颜色已经出现,并用不同颜色的丝帛服装来区分身份等级。
陶器的产生是世界性的现象,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有史前陶器遗存,而瓷器是中国的发明,它的早期形态原始瓷器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东汉出现较成熟的瓷器。
《鬼吹灯》中利簋: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拓展
(3)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工商食官” :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为天子、诸侯、贵族为主体的统治阶级作工商业服务。
阶段小结: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国家)的总体特征 ---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特点
政治: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或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
2.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
3.等级森严
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5.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低下;劳动方式是集体劳动;已经出现奴隶制。
思想: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出现礼乐文化;
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以民为鉴,保民思想)
教材P7-P8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古代以及现代的治国理政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
课堂小结:
[特别提醒] 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1)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华文明的产生: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商与西周
拓展:
一、嫡长子继承制及大小宗关系
1.嫡子:正妻生的所有儿子。嫡长子:正妻生的长子。庶子:妾生的所有儿子。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于解决继承纠纷,凝聚宗族。
3.大宗与小宗关系:层层分封,等级分明;大小相对,关系双重。如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王位,为大宗;其他嫡子和庶子分封到地方做诸侯,为小宗;卿大夫到士依次类推,士为最低等级贵族,不再分封,主要职能是为上级贵族服务。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诸侯对于周王是小宗,但相对于卿大夫是大宗。大宗与小宗在家族内部是血缘关系,在政治上又是隶属关系。
二、家国同构
1.源于宗法分封制,诸侯封土为国,大夫封土为家。
2.实质是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它反映了亲缘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而君主就是全国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君父同伦。
3.西方古代呈现“家国异构”,重个人、重契约、重私有财产,体现了商品经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