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8张PPT)
第六单元 第14-15课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六单元
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课标表述: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课本学业要求: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根据P76页【单元概述】与【课程标准】要求,
提取出本单元的“大概念”或者“核心内容”。
【单元大概念】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单元课标表述: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问题1:根据单元大概念的叙述,提取出本课的核心内容。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本课核心内容】学校教育、印刷书、翻译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有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
【单元大概念】文化传承与保护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
——【单元概述】P77
【本课核心内容】学校教育、印刷书、翻译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有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
导入:从河南春晚爆火节目《唐宫夜宴》看文化传承方式
妇好鸮尊
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
《捣练图》
丝路上的三彩骆驼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
(第14课)
文化保护
(第15课)
最初载体
口头传说、史诗
载体变化、发展及其作用
学校教育
书籍(印刷书)
图书馆
博物馆
破坏因素
自然灾害、战争、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文化遗产的保护
【单元导读】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学习目标: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
及 其 发 展
壹
重要名词
官学与私学、书院制度、大学区制度、柏林大学、京师大学堂、清华学校、科教兴国、活字印刷术、京师图书馆、亚历山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故宫博物院
贰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本课
重点
本单元时间轴
学校教育的发展
壹
学校教育的发展
壹
时期 重大事件 作用
中国学校教育 古代 主要形式:官学(__________)和私学(__________) 官学: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_______________ 私学:产生:_______;发展:___;高峰:___
近代 大学设立:(1)1898年创设________,1912年改名为_________(2)1911年创设_________, 1928年组建为________
现代 1949年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 1977年恢复高考。 1983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 1995年,国家提出_________战略
西方学校教育 起源 古希腊的学校奠定了________教育的基础
古代 欧洲中世纪教会大学 近代 法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朝的地方官学;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春秋
唐
宋
国立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三个面向
分科
拿破仑 “大学区”制度
柏林大学“研究教学合一”
世俗化与商业化
汉代太学 西晋国子监
京师大学堂
清华大学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科教兴国
⑴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
⑵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
⑶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1.大学能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大学中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3.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研能力,增强“软实力”。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 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史料补充:
宋代的学校
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
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学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学在官府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官学
西晋| 国子监
清代|(学、校)
|
私学
中央官学:太学
发展历程
“学在官府”
①西周时期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学在官府”。
②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③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学术官守
官师合一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官学
西晋: 国子监
清代:(学、校)
“学在官府”形成的根本原因:
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材料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材料2: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讲经图”(汉代画像砖)
(1)官学:
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2)私学
①春秋: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儒家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在民间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孔子杏坛讲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在民间”
孔子讲学图
材料1: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2: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门馆
家塾
村塾
族塾
坐馆
教馆
私塾
私塾是由私人创办的提供启蒙教育的收费机构。一般按其设立情况可分三种:
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称“门馆”、“家塾”;
由一村一族聘请老师教授学生的,称“村塾”、“族塾”;
由富裕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门教授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的,称“坐馆”、“教馆”。
私塾自汉代就已经存在,历经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成为民间广泛设立的学校,与社学、义学一起承担着儿童的启蒙教育任务,私塾教育亦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2)私学
③宋代: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学在民间”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材料:宋代江西有登科进士5534人,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28.73%,高居全国第一。另据统计,自南唐到晚清,白鹿洞书院培养出状元3人,进士约200人,举人、秀才不计其数。先后走出了如南唐状元诗人伍乔,宋末宰相、民族英雄江万里,宋末名将、军事战略家余玠,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江西进士》
发展历程
(2)私学: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思考】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宋朝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②宋朝重文轻武,大兴科举,推动了书院的的发展;
③宋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特点:
①地位重要;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③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⑥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⑦发展平民教育。
影响:
①文化下移②推动文化水平提高③涌现大批人才、推动理学兴起,避免政治动乱
北宋大兴文教,从官学到民间私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古代教育完成了从汉唐时期的士族垄断向平民百姓下移的重要转变。教育事业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律学、算学、医学、画学、武学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和完备,加强了专门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北宋学术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北宋涌现出在政治、史学、文学、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知识分子,如韩琦、富粥、王安石、司马光、三苏、沈括等,对北宋乃至整个宋朝文化的兴盛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育中心以及学术研究中心,宋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理学的兴起。北宋的政治统治避免了宦官、外戚专权,这主要得宜于其开明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制定实施了积极的教育政策。 ——摘编自刘芬《北宋教育政策探析》
(3)作用: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归纳中国古代教育作用
材料: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1)特点:①起源早(发展时间长);②政府主导;③官学私学并存;④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⑤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2)作用:①推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儒学);②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③推动科举制的发展;④为政府培养了人才,巩固统治;⑤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 大学 ”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这是在意大利建立和演变而来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中世纪盛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世界前十的大学
国内前十的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西方大学教育
(1)渊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功能: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成就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
确立 了国民教育制度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秉持“研究教
学合一”的精神,促成大学职能的
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洪堡与柏林大学
成就: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巴黎帝国大学
(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总监1人
27个大学区
每区设总长1人
各省
每省设督学1人
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
1806年拿破仑创办中央集权教育管理及行政体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美国耶鲁大学办学目的:“使青年能够胜任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教会机构的公共职务。”
“大学 ”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这是在意大利建立和演变而来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中世纪盛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讲学时的场景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思考】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原因?
材料: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③民族国家的兴起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表现:增加古典文化课程,出现世俗化趋势,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机构
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③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④民族国家的兴起
意义:①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
②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西方大学教育
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中国近代教育
①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①清华大学前身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 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1931—1948年,梅贻琦任校长时,发展成为全国最 高水平的大学。
3.近代中国:
1898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
北京大学
1916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材料: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1)大学是最高的文化科学研究中心,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不同于专门学校。
(2)大学不是人们升官发财的阶梯。进入大学的目的是求学不要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大学读书。
3.近代中国:
清华学堂
1911
1912
清华学校
1928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
材料:清华大学初期的办学思想史料: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摘编自《清华大学校史》
【史料实证】清华大学办学理念
①清华大学初创时在办学方面重视中西兼容,虽渗透着西方文化,但也十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②文理渗透,古今贯通;
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
【思考】阅读材料,比较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教育有何不同?
材料1:在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为封建官僚统治集团和地主阶级的子弟设置的……因为封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各级官吏,以便统治广大人民。——熊明安《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2: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
材料3:为培养变法新人而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其目的就在于“以其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京师大学堂“参访外国教育,以建设新教育”,要求从时务出发,深入学习西方,会通中西。它不单纯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与船坚炮利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文化与学术以变法维新,来挽救中国,使中国走向自强。
——钱耕森《京师大学堂:一个世纪前的教改成果》
比较项 中国古代 中国近代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
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新中国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内容:
③影响:
A.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B.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独立自主
社会主义性质
◎田间地头的扫盲班
◎天主教辅仁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4.新中国的教育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现代教育
发展历程:
(2)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3)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
恢复高考
1977
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
科教兴国
1995
1977年,考生们步入考场
邓小平书写“三个面向”
成就:
①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材料:“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在全国一片混乱的形势中,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失去了升造的机会。
…………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思考】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材料1: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
材料2:洋务派派遣的留欧学生回国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起过重要影响,例如,北洋舰队12艘主要舰船的管带中,有一半由留学生担任。
——梁燕波、王晨《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材料3: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保存典籍
培养人才
塑造品格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历史纵横】留学教育
古 代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
新文化运动时期
20世纪20
中期以后
留学教育的发端
日本向中国派
“遣唐使”
如晁衡
改革开放后
清政府派留学生赴美
如詹天佑
出现留学日本热潮, 如鲁迅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邓小平
“以俄为师”,留苏学习热潮
“留学欧美”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留学教育作用的认识?
材料1: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2: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
④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
《劝学篇》,鼓励留学 日本,由此中国留日学 生日增。
1872年詹天佑作为首 批幼童之一赴美留学, 后考入耶鲁大学。回国 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讲述青年时期周恩来、 邓小平等人在法国寻 求救国之道的故事。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5.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
第一
阶段
洋务运动时期
特点:官费;留学欧美;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地区。
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
阶段
甲午中日战争后
特点:留学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生等方面。
材料一: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 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 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 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 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 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人才与革命骨干,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史料实证:留学教育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5.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
第三
阶段
新文化运动时期后
特点: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第四
阶段
改革开放后
特点: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与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留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回国后,为了救亡图存,大都从事革命活动。从辛亥革 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少留学者成为了革命先烈,促进 了国人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大都接受过西方教育。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都曾留学日本、胡 适留学美国。新文化运动用民主与科学动 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启迪民智,为 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李大钊胡适
陈独秀鲁迅
《几何原本》前六卷
中外文化交往
佛经翻译:玄奘组织 的译场最为著名。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坤舆万国全图》
玄
奘
《几何原本》译本
印刷书的诞生
贰
印刷书的诞生
贰
书籍产生 西方 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 ,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中国 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 和 是中国早期的书籍
书籍普及 中国 公元前 世纪,中国出现植物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 ”
唐朝已有 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 印刷术
西方 约 世纪中叶,德国人 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并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意义
纸草书卷
简策 帛书
蔡侯纸
雕版 胶泥活字
15 谷登堡
促进文化普及
提高文化修养
借鉴吸收他国文化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推动思想解放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产生
(1)世界: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
条件: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二、印刷书的诞生
2.印刷书的诞生
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05年
已有雕版印刷品
唐代
毕昇发明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
一次质的飞跃)
北宋
1
2
3
4
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公元前2世纪
甘肃放马滩西汉
早期纸地图
书写材料:竹木、缣帛——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原因:①政府的重视及重文轻武的政策。
②印刷术的发展。
③城市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发展。
④理学兴起。
⑤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宋代的经济、文化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古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反映在出版事业上,就是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宋代的书籍装订,已由卷轴形式过渡到装订成册的册叶形式且已经十分完备,并普遍推广全国各地。宋代出版的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不仅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农、桑、医、算等专著以及法律、地理、建筑等类书籍大量出版,卷帙浩繁的佛藏、道藏多次上版刻印,而且还出版了数以千卷计的大型类书。刻书机构遍及各地,不仅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刻书机构如国子监、崇文院,而且地方政府也都刻印大量书籍,同时私人也纷纷刻书,出现了大量私人开设的书铺刻书出售。虽然这时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但宋代书籍大都仍采用雕版印刷,这些书不仅印制精美,富有艺术性外,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因为它们是很多书籍的祖本,自然成为研究历史和其他考据的早期版本依据。
——摘编自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印刷书的特点及繁荣发展的原因
特点:①书籍装订形式十分完备。
②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很大。
③刻书机构遍及各地。
④印制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古登堡圣经》
二、印刷书的诞生
2.印刷书的诞生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古登堡为教皇印制赎罪券
1457年,在莱菌河畔的美因茨,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钉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适于金属着墨的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人使用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配套的印刷机械也使排版较为简易。此后不久,美因茨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剧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活字印刷占据了绝大部分。
二、印刷书的诞生
2.印刷书的诞生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材料一: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的权力受到挑战。
材料二:如果说一个字写下来会产生某种危险性,那么印刷出来的字就会有百倍的危险。有人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印刷术会带来危险,例如亨利八世,他的星室法庭就被授权查禁书籍。……戴维·里斯曼说过,在印刷术的世界里,信息是思想的火药,所以审查者们才需要穿着肃穆的长袍来熄灭点燃的炸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古登堡革命
打破贵族垄断,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推动宗教改革发展
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带动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
促进民族语言的统一
【思考】谷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二、印刷书的诞生
3.意义
①印刷术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而且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异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②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③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④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⑥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 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 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 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 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 充发展本国文化。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力。
印刷书的历史作用
印刷术推动报纸发展
作用
【知识拓展】翻译活动的开展
始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翻译佛经;唐代玄奘翻译佛经,第一个把汉语介绍到外国
汉隋唐宋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传教士把四书翻译成外文;洋务派官派留学,培养大批翻译家;设译书局,传播西方科学;维新运动时期,一些翻译家翻译西方政治等
民国时期
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罗斯文学等
新中国初期
翻译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等
改革开放后
翻译事业蓬勃发展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
陈望道最早译《共产党宣言》
大雁塔前的玄奘铜像
柏应理翻译《论语》
叁
图书馆的成长
图书馆的成长
叁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
韩国海印寺藏经板殿藏有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大藏经版本
天一阁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北大图书馆馆藏800万册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中国国家图书馆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毛泽东曾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期间, 阅读许多共产主义书籍 ,特别是共
产党宣言由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宋 端 平 刻 本 楚 辞
图 书 馆
国 图 古 籍 修 复 中 心
公 开 课
国 家 数 字 图 书 馆
西方 奴隶社会
中世纪
近代
中国 官藏
私藏
1.职能:
2.表现:
亚述图书馆(巴尼拔王建立):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
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古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②1916年,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④1998年改称为“国家图书馆”,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范钦)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起源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对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中世纪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之外,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近代
美国国会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1800年4月正式开放,拥有1亿2800万册馆藏,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
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
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三、图书馆的成长
3.中国图书馆
(1)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2)中国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成为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早期藏书处
盟府
守藏室
天禄阁
石渠阁
四库全书
故宫-文渊阁 圆明园-文源阁
承德-文津阁 沈阳-文溯阁 扬州-文汇阁 镇江-文淙阁
杭州-文澜阁
私人藏书楼
天一阁 嘉业楼
皕宋楼 海源阁
八千卷楼
铁剑铜琴阁
◎范钦与天一阁
1909
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1949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
1916
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1998
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材料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2: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3: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①外来示范:
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②理念转变:
传播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③时代特点:
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
社会变革的推动
图书馆的作用: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肆
博物馆的建设
与发展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肆
前290 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 创建缪斯宫[miù sī]。 第一个具有
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683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8世纪 蔡元培曾提出在南京建立的 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一期工程竣工 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
第一个博物馆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1959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中国革命博物馆 二者合并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人自建的
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05 大英博物馆1753、法国卢浮宫 中国最大的
古代艺术博物馆
1926 牛津大学开放阿什莫林博物馆 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
最大的博物馆
1948 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带有浓厚殖民侵略色彩
最早的国立博物馆
1925 故宫博物院 中国第一个
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1959 国立历史博物馆 中国第二大博物馆
2003 张謇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 中国最早出现的
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前290 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创建缪斯宫[miù sī]。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 牛津大学开放阿什莫林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
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大英博物馆1753、法国卢浮宫 带有浓厚殖民侵略色彩
最早的国立博物馆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中国最早出现的
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1905 张謇在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 中国人自建的
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6 国立历史博物馆 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
第一个博物馆
1948 1933年蔡元培曾提出在南京建立的 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一期工程竣工 中国第二大博物馆
1925 故宫博物院 中国最大的
古代艺术博物馆
1959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第一个
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2003 1959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中国革命博物馆 二者合并中国国家博物馆 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宫廷之宝: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玉器之宝:青玉云龙纹炉
漆器之宝:“张成造”剔犀云纹盘
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
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青铜之宝:酗亚方樽
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钟表之宝: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西方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卢浮宫
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亚历山大博学园
亚历山大博学园
阿什莫林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大英博物馆
三大镇馆之宝:
《断臂维纳斯》
《胜利女神像》
《蒙娜丽莎》。
卢浮宫是世界四大 博物馆之首,宫前 的金字塔形玻璃入 口,由贝聿铭设计。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开始正式对公众开放,位列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馆之一,拥有800多万件藏品,镇馆之宝是罗塞塔石碑和帕特农神庙石雕。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部分来自英帝国鼎盛时期全世界的掠夺,部分来自私人捐赠。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瓷器、陶器、青铜器、玉器、钱币,刻本、书画、饰品等等, 多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不到1%。
大维德花瓶(The David Vases),现存最早青花瓷
遗失的“明珠”:敦煌壁画
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女史箴图》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近代中国博物馆
(1)晚清
徐家汇博物院(1868年)
法国人韩伯禄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上海博物院(1874年)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1905年)
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03年,张謇赴日本考察实业与教育,参观了日本的博物馆与博览会,深受启发。1905年撰《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要求清朝政府尽出历代内府藏文物珍宝,在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并对博览馆的性质、作用等作了精到论述。同年,以个人财力创办南通博物苑,在通州师范以西,购民房29家,迁移荒冢三千余座,平土筑垣,开始了建博物馆的实践。张謇自任总理,为博物苑事业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早期的南通博物苑有中馆、南馆、北馆和东馆等建筑,陈列有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文物与标本。园内还种植树木花草,饲养鸟兽,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园林建筑。张謇不仅捐献出自己所藏,还与博物苑第一位苑主任孙钺一道广泛搜集中外动植物以及矿物标本、金石文物、先贤遗文。他撰写的《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博物苑观览简章》、《南通博物苑品目序》,主持编订的《南通博物苑品目》,都是指导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献。1913年,张謇著《国家博物院、图书馆规画条议》,再次对博物馆的选址建设、陈设物品、科学研究、经理人员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及有关博物馆的论述至今仍有生命力,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近代中国博物馆
(2)中华民国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
故宫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
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筹设并直接管理的博物馆。筹建工作酝酿于清朝末年维新运动期间,始建于清帝退位、民国初建的年代。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以京师首都,四方是瞻,文物典司,不容阙废”,“而首都尚未有典守文物之专司,乃议先设博物馆于北京”。1912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元明清三代的太学—国子监筹建国立历史博物馆,其宗旨为“搜集历代文物,增进社会教育”。当时的馆址仅有前国子监衙署一座,计210间,署东北隅附住房304间半。
1918年,“因原有馆址地处偏僻,房舍狭隘”,教育部决定将该馆迁往故宫午门,以午门城楼和东西亭楼为陈列室,东西朝房和端门城楼为文物库房,其中部分西朝房为办公室。国立历史博物馆除接收社会捐献和政府移交文物外,还主动派员赴各地收购、采集、发掘出土文物。1925年,文物收藏达215100多件,分金类、石器、刻石、甲骨刻辞、玉类、陶器等共26类。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近代中国博物馆
(3)中华人民共和国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②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
国立中央博物院(1933年)
故宫博物院(1922年)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2003年)
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国家调拨、社会征集等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历史博物馆(1960)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近代中国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3)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
博物馆是征集、
收藏、展示、研究
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
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
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
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
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
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
传播的使命。
蔡康永老师在《奇葩说》上的一句话来阐述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
图书馆 西方 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 。 作用:
保存场所: ; 新职能: 中国 古代官藏的 官和府阁堂室藏书之所;私藏典型: 近代的 新中国改名为 ,1998改为 。 博物馆 西方 人类最早博物馆: 作用:
近代最早博物馆: 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 、 。 中国 中国最早博物馆: 近代自建最早博物馆: 民国博物馆: 新中国博物馆: 亚述帝国 巴尼拔 图书馆
修道院 大教堂 大学图书馆
服务公众
史 天一阁
京师图书馆 北京* 国家*
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卢浮宫博物馆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
张謇 南通 博物苑
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中国历史*、中国革命*
培养人才
文献开发
教育功能
提升文化认同
旅游文化产业
加强文物保护
提升文化自信
【思考】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特点?
材料: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骞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搏物馆的念头,呼呼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骞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范,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最初仅向张骞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放。
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外开始展览,这是中国最早筹备建立的公立博物馆。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宋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2年约有3400多座博物馆——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特点:
①国家逐渐重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②博物馆类型丰富多样;
③运营出资方式多元;④博物馆数量众多,博物馆事业发展壮大
材料: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启发民智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新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博物馆免费开放》载《东南文化》2012年第4期
【思考】文化传承的其它载体??
重大节日活动
建筑、古迹等
考古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于公众
大大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进行国民教育等公共服务
印刷书
博物馆
图书馆
学校教育
图书馆
公开课
国图古籍修复中心
国家数字图书馆
信息时代文化传承——数据连接古今
央视举办的“云讲国宝”活动,将信息技术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请同学们思考,大数据时代有哪些方式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UP主大谷的游戏创作小屋:AI还原济南街景
全国各大博物馆的线上专业讲解员
UP主装束复原:李白的衣橱
上图故宫博物院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 线上参观故宫。右图《国家宝藏》节目讲述 国宝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我们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故宫文创产品:一年卖出15亿
单霁翔成为故宫馆长后:
①推出展示故宫相关APP;
②在社交网络上加强互动;
③与央视合作文博节目;
④制作文创周边产品。
让文物变得更生动,让故宫变得更加亲民、接地气。
1.通过影视节目、网 综与自媒体短视频科 普传统文化。
2. 通过VR、AI模拟还原 历史,让人们身临其境体 验历史,感受文明演变。
3.5G时代推动线上教育发 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 线上教育的推广焦点。
新时代文化传承方式:
学校教育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留学
传播了异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了
社会变革
印刷书
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翻译
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书馆
在搜集、保存文献典籍和世界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
博物馆
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各种文化介质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本课思维导图
(2023.1·浙江选考·18)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 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 ……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 ”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 ”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2023.1·浙江选考·14)1450 年左右,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 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 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A
链接高考
D
(2022·上海卷)书籍的力量(22分)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
某校“青史社”开展关于“书籍的力量”的历史主题学习,设计活动如下:
链接高考
A.居延汉简 B.纸草书卷 C.泥版文书
(《永元器物账》) (《亡灵书》) (苏美尔语辞典)
①
欧 洲
亚 洲
非
洲
②
③
1.活动一:寻找人类文明早期书籍。将下列书籍与地图所示文明区域相匹配。
(填涂字母,6分)
A
C
B
①镌刻者于木板上刻字,刻成之后,每板皆依次编号,印就则付以书。
②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欲印则密布字印作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③(蔡)伦乃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
④泰西谷登堡以铅活字版印书,其法以机压之,一压即成。
(1)按技术发明或改进的时间先后,将上述材料排序,正确的是(单选,2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2)记载材料②这一技术的文献是(单选,2分)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徐霞客游记》 D.《农政全书》
活动二:了解印刷书的诞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B
D
链接高考
活动三:感悟“书籍的力量”。根据下列图文信息,完成表格。(填涂字母,12分)
书籍 书籍的力量
① 元朝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答题标准
② 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
③ 以“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建立新宇宙观
④ 世界性法律体系“大陆法系”的代表
⑤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马可·波罗行纪》书影
C《天体运行论》
书影
D《法国民法典》
书影
E《国富论》
书影
F《共产党宣言》
书影
A《四书章句集注》
书影
A
E
C
D
F
【小试牛刀】
1、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持的共同推动下,创办书院蔚然成风。据此可知,宋代( )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A
2、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箱八多作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C
【小试牛刀】
3、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发展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D
4、1977年冬天,全国右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这改变主要得益于( )
A.扫盲教育的开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希望工程”的启动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