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3 09: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无二。
——刘熙载《艺概·诗概》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赠僧行融
【唐】李白
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
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
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
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
《南史》本传载:照尝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拟”的意思?“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拟:摹仿。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泻水……南北流: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的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样的。泻,倾,倒
心非木石:比喻人有知觉、有感情。
吞声:声将发又止。
踟蹰(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珍馐:名贵的菜肴。
垂钓碧溪:姜尚曾在渭水之滨直钩垂钓,以观文王。
乘舟梦日:伊尹梦见自己乘船而过日月,后受商汤礼聘。
长风破浪:叔父宗炳问宗悫之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南朝宋大将军。
字词预习
自学提示: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4、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6、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7、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背景简介:
4、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曲折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5、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同时还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
6、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7、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8、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
泻水兴愁——开始
行坐叹愁——发展
借酒销愁——转折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高潮
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本诗小结:
鲍照的艺术成就
1、创造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
2、模仿学习汉乐府和南朝民歌,形成凌厉的气势和豪放的魅力。
拟行路难( 其六 )
鲍 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一曲不甘沉沦的歌唱。
从内容看,李白的《行路难》应写在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别筵上,他端杯又放下,他举筷又撂下;他拔剑却迟疑,他举目却茫然。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情感的苦闷和激荡。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添了对前路的信心,但现实的人生道路却很是艰难。
诗人积极用世以实现抱负的愿望始终是强烈的。在考问了人生歧路本来就多之后,终于发出了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呐喊。
点评
鉴赏鲍诗、李诗的异、同。
阅读与探究三
相同处
内容上,都写了怀才不遇而郁愤难平的感情。
语言上,都受到汉乐府的影响,质朴而生动。
手法上,都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比、兴等。
内容上,鲍诗表现门阀制度给寒士带来抑郁难伸的沉沦命运,情感上更为屈抑、困顿;
李诗表现权臣当道使志士难以施展抱负的艰难处境,情感上还有一种理想追求,更为积极和乐观。
手法上,鲍诗主要有起兴、直抒胸臆等;
李诗主要有描摹、用典、虚实结合等。
相异处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语言清新质朴,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李白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请举例说一说。 
1.思家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相思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背诵《拟行路难》和《行路难》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