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轮复习环境与发展理论复习课件(共8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第二轮复习环境与发展理论复习课件(共8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05 08: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命题主题十一 环境与发展理论
01
构建主干知识 拓展综合思维
透析高频考点 提升关键能力
02
命题点一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2022·广东选择考)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
①对流雨多发      ②谷风环流较强
③植被蒸腾较弱 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1)思维1:汞在常温常压下易______,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思维2:午后2小时气温最高,汞蒸发最___;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最___,将山谷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有汞的废气带到山顶,大气汞含量最大。
思维3:汞不溶于水,与对流雨无关,午后气温最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强。
挥发


(2)思维1:土壤汞排放量不会因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2: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______,导致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加工过程中汞的蒸发变化幅度大。
思维3:南岭在___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思维4:植被的覆盖度与汞含量变幅大没有多大关系。
季节
增大

2.(2022·浙江6月选考)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 (1)~(2)题。
(1)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2)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
A.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
B.减弱土壤通气性
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
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1)思维:据材料可知,该项目主要依靠养殖场废弃物以及农田秸秆等为原料,产出电力和肥料等,原料的运输成本高,所以其布局应该靠近______产地。
(2)思维: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是农田的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土壤_________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透气性,改变土壤的____________状况。
原料
有机质
养分循环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环境问题 产生机制 表现
资源短缺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2.主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 具体措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生态破坏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废弃物经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经济效益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生态效益 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降低污染,净化环境;保护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社会效益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发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经济效益 延长生产链,增加收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治理费用
生态效益 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社会效益 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22·泉州二模)产品从原料获取、制造加工、运输销售到成为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整个过程中所释放的空气污染物被称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图1示意2005—2015年中美两国商品贸易概况,图2示意两国贸易隐含空气污染物。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2005—2015年(  )
A.两国贸易规模不大
B.两国贸易总额逐年增加
C.b国是隐含空气污染物的净出口国
D.a国向b国出口商品隐含空气污染物
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解析:根据图1可知,2005—2015年两国的贸易量不断增大,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升,数额也较大,因此规模较大,A错误。
由图1可知,2007—2010年a国对b国出口额有下降趋势,因此没有逐年增加,B错误。
由图2可知,a国从b国进口商品的隐含空气污染物均较低,因此b国不是隐含空气污染物的净出口国,C错误。
由图2可知,a国对b国出口商品的隐含空气污染物2005—2015年整体呈下降趋势,D正确。

2.两国贸易隐含空气污染物排放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a国对b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
B.a国单位产值能耗远高于b国
C.b国煤炭能耗占比远大于a国
D.a国从b国进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
解析:据材料可知,a、b两国指的是中美两国,中国为发展中国家,美国为发达国家。a国对b国出口商品的隐含空气污染物较高,a国从b国进口商品的隐含空气污染物较低,可推断a国为中国,b国为美国,由于中国技术水平相对美国较低,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货物的单位产值能耗大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货物,B正确。
由图可知,a国对b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但是贸易顺差大不能导致隐含空气污染物排放差距大,A错误。
a国为中国,b国为美国,根据两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可知,b国煤炭能耗占比应小于a国,C错误。
b国技术水平更高,a国从b国进口商品多为技术密集型,因此隐含空气污染物较低,D错误。
(2022·唐山模拟)生态银行是一个自然资源管理、开发和运营的平台。近年来,福建省某地通过开展“白茶+”生态银行试点工作(下图),将零散的茶山通过转让、租赁、托管等形式吸储集中,实施项目建设、生态修复、规范管理等整合提升,进而实现自然资产的提质增效。据此完成3~4题。

3.与传统茶农经营相比,“白茶+”生态银行模式可以(  )
A.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B.增加茶叶品种类型
C.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D.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与传统茶农经营相比,“白茶+”生态银行模式能够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增值和效益变现,提升了产品竞争能力,A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茶叶品种类型的增加,B错误;
将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进行了整合,并没有扩大茶叶种植面积,C错误;
种植茶叶的土地利用类型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没有优化,D错误。
4.为促进当地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白茶+”生态银行“吸储”后,应(  )
①统一管理,改善茶山生态环境
②加强营销,挖掘本地市场
③弘扬文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④控制生产,保持价格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为促进当地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白茶+”生态银行“吸储”后,应统一管理,改善茶山生态环境,①正确;本地市场有限,②错误;弘扬文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③正确;价格优势在于产品质量好,而不在于控制生产,④错误。故选B。
命题点二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

(2020·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尝试解答] 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尝试解答] 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尝试解答] 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尝试解答] 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 mm,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或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1)思维1: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______,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__________________,Ⅲ阶段湖沼面积______。
思维2:由图示可以看出Ⅰ阶段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______,Ⅱ阶段风沙活动____________,Ⅲ阶段风沙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3:结合图示可推断,湖沼面积大时,风沙活动______;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____________。
扩大
最大(极盛)
骤减
减弱
先弱后强
剧烈波动、增强
较弱
此消彼长
(2)思维1: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气温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蒸发量变化______,气温对该区域植被生长所需水分条件的影响无明显变化。
思维2:从图中可看出年降水量总体______,说明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变好,植被增多,有利于流动沙地固定。
(3)思维:由于年降水量总体增多,按常理湖沼面积应该______,但实际上湖沼面积变小,说明____________导致了该地湖沼水分的收入减少、支出增多。
不大
增多
扩大
人为原因
(4)思维: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分析。如果赞同,就从降水增多、植被增多、科技水平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等角度分析。如果不赞同,就从人类影响有限、沙漠地区过度绿化会导致水分减少等角度分析。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土地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区域特征 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土地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影响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土壤盐渍化、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等。
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针对自然原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原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等。
(2022·宁德模拟)植被通常被认为是减轻土壤表面侵蚀的关键因素,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从而减轻风蚀。下图示意内蒙古中西部某区域2000年、2017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固沙量。据此完成1~2题。

1.与高覆盖草地相比,该区域每公顷林地固沙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林下地温高 B.林地生物量小
C.植株密度低 D.植株根系发达
解析:森林枝叶相对茂盛,遮挡阳光能力较强,到达地面的光照较少,且森林调节气温的能力较强,林下地温较低,A错误;
林地枝叶较多,根茎较大,生物量较大,B错误;
相对来说,近地面风沙活动较为强烈,高覆盖草地生长结构较为紧凑,透风孔隙小,对风沙的阻挡作用更强,而林地植株密度低,离植株稍远处的沙子难以被固定,固沙量较小,C正确;
林地植株根系发达,但这不是林地固沙量较小的原因,D错误。

2.推测2000—2017年林地固沙能力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水分减少 B.区域风力增强
C.土壤养分减少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森林生长需要大量水分,土壤水分减少,则林地生长条件变差,林地的生物量减少,固沙能力下降,A正确;
区域风力增强,草地难以降低风速,草地固沙能力也应减弱,与图示草地固沙能力增强相矛盾,B错误;
土壤养分减少是该时段林地固沙能力下降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气温升高不大,不会使林地固沙能力明显下降,D错误。
(2022·青岛一模)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 mm,土层深厚。刺槐抗干旱、耐贫瘠、速生丰产,是该区域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图1示意该试验区生长季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图2示意刺槐林不同生长季节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当干燥化指数小于1时,土壤出现干燥化,且指数越小,土壤越干燥。据此完成3~5题。

3.该退耕还林试验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土壤水分 B.植被类型
C.地势起伏 D.水热状况
解析:结合材料“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 mm”可知,该地位于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且该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降水为土壤的主要补给水源,由于降水较少,气温较高,蒸发较强,使得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进而限制该地区退耕还林试验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A正确。

4.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  )
A.地下水位上升 B.生态效益明显
C.土壤湿度降低 D.经济效益显著
解析:根据图1可知,刺槐林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小于荒草地的土壤干燥化指数,且土壤干燥化指数小于1(土壤出现干燥化),说明种植刺槐后土壤的水分减少,湿度降低,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该地区生态效益较差,C正确,A、B错误;
经济效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5.该退耕还林试验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刺槐生长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应是土壤中水分下降最快的时段,即土壤干燥化指数最低的时段,对比图2判断,该地区夏季土壤干燥化指数最低,说明此时土壤中水分最少,故判断夏季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故选B。

命题点三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2020·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尝试解答] 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尝试解答] 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尝试解答] 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尝试解答]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1)思维1:描述产业结构特点时,应主要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及变化、主导产业等方面分析。
思维2:由图1和图2可知,黄石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在50%以上,说明该市产业以____________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最低。
第二产业
(2)思维: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应主要从当地的产业基础、____________、政策、_________以及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分析。
(3)思维:由材料分析可知,黄石市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所以其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可以从平衡轻重工业比重、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以及工业产品的_________等方面分析。
(4)思维:在分析黄石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时,应主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恢复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交通运输
劳动力
附加值
1.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
问题 成因 影响
经济结构单一,多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能源,但也存在过分依赖现象 受技术革命和资源枯竭影响,经济衰退;产生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主要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经济结构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不愿入驻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工业高度集中,达到过饱和状态 企业效益下降,出现外迁转移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分析思路
(1)调整产业结构:①改造传统产业;②大力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③加快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平衡工业结构;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等。
(2)延长产业链:加强自然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开发新的资源:拓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全面开发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开发可再生资源、人才资源、旅游资源等。
(4)加大科教投入: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积极培育、引进人才。
(5)综合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6)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3.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开发条件
(1)评价角度:在评价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时,要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2)评价内容
①资源条件: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
②开采条件: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③市场条件: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④交通运输条件: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2022·南京模拟)河南焦作是全国著名的“百年煤城”和老工业基地。煤炭资源枯竭后,焦作推动工业多元化,形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煤盐联合化工、能源和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同时发展山水旅游,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下图为焦作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焦作市产业转型初期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是(  )
A.土地资源短缺 B.技术工人缺乏
C.交通设施落后 D.能源供应紧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焦作市在转型前是“百年煤城”,主要发展的是与煤炭相关的采矿业;随着资源枯竭,焦作市开始进行产业转型,发展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煤盐联合化工、能源和食品六大支柱产业,跟原来的采矿业关联度小,缺乏相关的技术工艺,因此焦作市产业转型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工人缺乏,B正确。

2.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借鉴的“焦作经验”是(  )
A.引进资金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利用人力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C.依托优势资源,培植新型替代产业
D.依托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解析:焦作市产业转型后发展的产业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无法借鉴,A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焦作利用人力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B错误;
材料中提到,焦作市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依托优势资源,培植新型替代产业可以借鉴,C正确;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依托山水资源,关键在于找准自身的优势,该经验不具有普遍性,D错误。
(2022·龙岩一模)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一些地区的发展规划往往制定增长模式,导致收缩城市持续开发建设,与实际的人口流失状况相悖,从而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下图示意2013—2017年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收缩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低,最可能表现为城市(  )
A.紧凑度较高 B.空间合理开发
C.绿化面积较大 D.房屋和设施空置多
解析: “收缩城市持续开发建设,与实际的人口流失状况相悖,从而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这说明城市建设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房屋不断增加,但是人口流失导致房屋和设施空置多,D正确。
收缩城市持续开发建设不会导致紧凑度较高,A错误。
“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说明空间开发不合理,B错误。
快速城镇化往往导致绿化面积比例减小、面积减小,C错误。

4.增长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较快,主要直接得益于(  )
A.商业区的拓展 B.新建住宅区多
C.工业园区增多 D.城市休闲区面积大
解析:增长城市人口流入量大,对住房需求增加,新建住宅区多,尤其是高层住宅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因此增长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较快,B正确。
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或交通便捷的区域,面积增加有限,A错误。
工业厂房比较低矮,工业园区增多,土地利用效率不会太高,C错误。
城市休闲区面积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不会高,D错误。
5.能够提高收缩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措施是(  )
A.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能够提高收缩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措施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各产业用地,提高利用率,A正确。
收缩城市经济动力不足,一般技术力量落后,不适宜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C错误。
基础设施建设占地面积大,不是提高收缩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措施,D错误。

  土壤次生盐碱化
1.土壤次生盐碱化产生的原因
(1)气候:干旱、半干旱和干湿季明显的气候区,气候干旱,土壤水分蒸发旺盛,盐分容易聚集于土壤表层,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2)地形地势:盐碱土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且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地下水经常维持较高水位,容易形成盐碱土。
(3)地下水状况: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地下水矿化度的高低影响着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程度,一般地下水位越高,矿化度越高,土壤积盐程度越严重。
(4)成土母质:含盐成土母质含盐量高,容易形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5)人类活动: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的平原灌溉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如灌排系统不配套;大水漫灌;渠道渗漏;利用矿化度较高的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灌溉;不合理的耕种方式。
2.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
(1)成因
①雨季(夏季)降水量大,加上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得到补给,地下水位上升。
②旱季(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强。
③滨海地区,由于海水倒灌,土壤含盐量较高。
④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2)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修建排水设施,及时排水。④农田覆盖。⑤合理灌溉,采用喷灌、滴灌技术。⑥种植耐盐碱的作物。
(2022·漳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景泰县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盆地地形,地势低洼,地下存在深厚隔水层。20世纪70年代,人工引水工程建成投运,戈壁荒滩变成了百里米粮川。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工程设计缺陷,昔日的良田沃土变成了“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盐碱地。2016年,景泰县挖地成塘,堆泥成台,台上种植农作物,利用盐碱水在池塘发展水产养殖。下图示意该县的“鱼塘—台田”模式。
(1)分析景泰县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解析:从储水条件、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景泰县的地理位置判断,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盐分在地表积累,易造成土壤盐碱化;景泰县为盆地地形,地势低洼,地下存在深厚隔水层,水分不易下渗,排水不畅,盐分无法排出。因此,景泰县土壤盐碱化严重。
答案:景泰县地势低洼,地下存在深厚隔水层,水分不易下渗,排水不畅;由于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持续抬高;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盐分在地表积累,造成土壤盐碱化。
(2)说明台田土壤盐分下降的原因。
解析: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盐分无法排出是形成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可知,景泰县挖地成塘,堆泥成台,台上种植农作物,堆泥成台可以增大农田与地下水位的高差,旱季时地下水盐分难以到达地表;台田地势高,有利于盐分排出,雨季(灌溉)时台田土壤盐分得到淋洗,因此台田土壤盐分下降,土地盐碱化减轻。
答案:堆泥成台,增大农田与地下水位的高差,旱季时地下水盐分难以到达地表;台田地势高,排水条件好,雨季(灌溉)时台田土壤盐分得到淋洗。
(3)说明在景泰县推广“鱼塘—台田”模式的合理性。
解析:推广“鱼塘—台田”模式有利于台田土壤盐分下降,可以治理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减轻有利于植被恢复,改善气候,减少风沙危害;台上种植农作物,利用盐碱水在池塘发展水产养殖,种植业和养殖业共同发展,可以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答案:可以治理盐碱化;改善气候,减少风沙危害;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风沙问题
1.风沙的形成
(1)物质条件——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泥沙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2)动力条件——大风
①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②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
a.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或湖泊,没有阻挡。
b.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走向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
c.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④植被稀少,缺乏植被保护。
2.风沙活动的危害
(1)填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侵蚀:侵蚀各种交通、建筑设施。
(3)摧毁: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4)污染: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混浊,危害人体健康。
(5)沙尘:形成沙尘天气,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室外作业等。
3.风沙的防治措施
(1)阻沙
①生物措施:建设防护林或绿洲外缘的“草—灌—乔”模式。
②工程措施:设立高立式挡风墙。
(2)固沙
①生物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②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石方格沙障。
(3)管理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风沙意识。
②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③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④因地制宜地保护和恢复植被(植树造林、种草或保持原状等)。
(2022·成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定河流域地处我国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是风力与水力交互作用的典型区域,毛乌素沙地位于流域西北部。经调查,在无定河干支流中,MN河段河道破坏了风沙的输移方式,因而被称为风沙—黄土分界线,分界线的西北侧绝大部分被沙丘覆盖,地表物质以风沙为主,东南侧以黄土为主。图1为无定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风沙活动三种输移方式示意图。
(1)简述无定河流域风力与水力作用的季节变化过程。
解析:由材料“无定河流域地处我国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是风力与水力交互作用的典型区域,毛乌素沙地位于流域西北部”可知,无定河流域地处我国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强度大,流水作用显著,而冬季则受冬季风影响大,气候干燥,降水少,多大风天气,以风力作用为主。
答案:无定河流域地处我国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冬半年降水少,多大风天气,以风力作用为主;夏季降水集中,流水作用显著。
(2)指出MN河段河道主要破坏了哪些风沙输移方式?并分析被破坏输移方式的沙粒在年内的空间输移过程。
解析:根据材料“经调查,在无定河干支流中,MN河段河道破坏了风沙的输移方式,因而被称为风沙—黄土分界线,分界线的西北侧绝大部分被沙丘覆盖,地表物质以风沙为主,东南侧以黄土为主”可知,分界线西北侧沉积物的颗粒粒径较大,东南侧沉积物的颗粒粒径较小;读图2可知,蠕移和跃移的风沙粒径较大,悬移的风沙粒径较小;综上可推测MN河段河道应是破坏了风沙的蠕移和跃移。蠕移和跃移的风沙粒径较大,该地冬半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粒径较大的沙粒以蠕移和跃移的方式在地面上向东南移动,到达MN河段河道后,大颗粒风沙难以越过河道而沉降在河道中,而粒径小的沙粒以悬移为主,不受河道的阻挡,越过河道后在河道东南侧沉降。夏季该地以夏季风——东南风为主,降水集中,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沉积在河道中的大颗粒泥沙被搬运到河流下游。
答案:破坏了风沙的蠕移、跃移。 蠕移、跃移的风沙粒径较大,该地冬半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粒径较大的沙粒以蠕移、跃移的方式在地面向东南迁移,到达分界线河道后,大颗粒风沙很难跨越河道而沉降在河道中;夏季以东南风为主,降雨集中,河流水量变大,流速变快,将河道中的大颗粒泥沙输送到河流下游。
(3)有人认为无定河能长期阻止毛乌素沙地东扩,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若同意,则推测理由为无定河流域面积较大,将长期存在,可以阻碍风沙向东南方向搬运,而且当地可利用河水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进一步加强对风沙的阻滞作用,从而使无定河可以长期发挥阻止毛乌素沙地东扩的作用。若不同意,则明确观点,表明无定河并不能阻止全部的风沙东移,仍有部分风沙可以越过河道继续向东扩张;根据材料阐述无定河流域地处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水量不稳定,可能会出现长时间断流的现象;冬季,气候趋于干旱,风力作用增强,使河道被风沙掩埋,沙地可能继续东扩。
答案:同意。 无定河将长期存在,其河道可以阻止风沙向东南方向搬运;当地可利用河水植树造林,防风阻沙,进一步加强对风沙的阻滞作用,阻止沙地东扩。
或不同意。 无定河并不能阻止全部的风沙东移,部分风沙可以越过河道继续向东扩张;无定河地处气候过渡区,水量很不稳定,未来在极端天气下存在长时间断流的可能性,风力作用加强使河道被风沙掩埋,沙地可能继续东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