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专题强化训练 突破重点难点
√
一、选择题
(2022·青州二模)北川河流域位于黄河上游半干旱区,蒸发(腾)总量较大。20世纪80年代至今,流域内年降水量相对平稳,大规模人工造林使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在无其他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流域内年蒸发(腾)总量呈下降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大规模造林前,该流域( )
A.气温年较差比较小 B.植物年蒸腾量较大
C.降水年内变化较小 D.土壤年蒸发量较大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黄河上游半干旱区,蒸(腾)总量较大,全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季,大规模造林前,该流域植被覆盖率低,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植物年蒸腾量较小,降水年内变化较大,A、B、C错误;
大规模造林前,蒸发(腾)总量大,而植物稀少,植物蒸腾量小,因此土壤年蒸发量较大,D正确。
√
2.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过程中,该流域( )
A.河流径流年内波动变大 B.土壤含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变快 D.地下水位下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过程中,地表植被覆盖度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加强,使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变慢,河流径流年内波动变小,A、C错误;
植被阻滞作用下,地表径流速度减慢,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上升,B正确,D错误。
√
3.大规模造林后,该流域蒸发(腾)总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植被( )
①遮阳降温 ②减小风速
③吸尘固沙 ④保持水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造林后,树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林下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①正确;大规模造林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林木起到削减风速的作用,减小风速,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②正确;流域内蒸发(腾)总量的变化与吸尘固沙作用关系不大,③错误;森林植被保持水土,会使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水分蒸发应该增加,因此流域内蒸发(腾)总量变小与保持水土无关,④错误。故选A。
(2022·三明一模)2020年7月20日,TBM1标隧洞的全线贯通,标志着大水网中部引黄工程201 km的总干线全线贯通。中部引黄工程99%为地下工程,其中隧洞建设总长度501.5 km。下图为引黄入晋调水工程路线图。据此完成 4~5 题。
√
4.中部引黄调水工程采用隧洞调水的目的有( )
①减少蒸发 ②增加下渗,回补地下水 ③改善沿线生态环境 ④保障水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中部引黄调水工程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引水工程采用隧洞调水方式,减少与外界接触,受天气与人类活动影响小,有利于减少水量蒸发,保障水质,①④正确。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水资源调到需水地,下渗增加会减少到达调入区的水量,不是主要目的,②错误。开挖隧洞对沿线补给少,不利于改善沿线生态环境,③错误。B正确。
√
5.沿线所建的多个水库对引黄入晋调水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A.使调水总量增加 B.增加落差,自流输水
C.维持生物多样性 D.调节输水量的变化
解析:水库可以调蓄水量,但调水总量不变,A错误。
落差主要受到地形影响,修建水库无法增大落差,B错误。
修建水库与维持生物多样性关系不大,C错误。
黄河水量相对较小,流量不稳定,沿途修建水库可以调节输水量的变化,稳定缺水地区的供水量,D正确。
(2022·深圳二模)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战略的实施,广东省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的欠发达地区纷纷建立产业转移园以吸引来自珠三角的企业。下表是珠三角某城区与粤北某县级市产业园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比较。据此完成6~7题。
与成本相关因素 工业用地单价 运费单价 平均用工价格 工业用水单价 工业用电单价 政策导向
珠三角城区 ★★★ ★★ ★★★ ★☆ ★☆ 限制
粤北产业园 ★ ★★ ★★ ★ ★ 鼓励
注:表中五角星越多代表数量越大,空心五角星代表的数量约为实心五角星的1/3
√
6.该产业园对珠三角吸引力最大的工业企业是( )
A.汽车制造业
B.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
C.饮料制造业
D.专用或通用设备制造业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该产业园地价较低,劳动力较为廉价,用水、用电相对便宜,且政策鼓励。珠三角地区中的汽车制造业虽然用地规模较大,但运输量也大,而粤北产业园运输成本也较高,没有优势,因此吸引力较小,故A错误;
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污染较为严重,珠三角城区受政策限制,而该产业园的政策导向为鼓励,吸引力较大,故B正确;
饮料制造业需要接近消费市场,且用地规模小,因此吸引力较小,故C错误;
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技术含量较高,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受政策限制因素很小,故D错误。
√
7.珠三角的企业转移到该产业园可能增加的成本是( )
①产品出口运输费用 ②培训和管理成本
③产品研究开发成本 ④税收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向北部转移,且珠三角出口主要是海运,因此距离增加,也就增加了产品出口的运输成本,故①正确;产业转移过后,新的工人等需要进行培训,管理难度增加,因此提高了培训和管理成本,故②正确;珠三角经济发达,人才荟萃,而粤北产业园缺乏人才、技术等,不可能在粤北产业园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因此不存在提高其研发成本,故③错误;粤北产业园有政策鼓励优惠,因此税收成本降低,故④错误。故选A。
(2022·北京模拟)下图示意我国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扩散空间强度的差异。内部圆圈表示产业集聚空间,外部圆圈表示产业扩散空间。据此完成8~9题。
√
8.图中依次表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是( )
A.Ⅰ、Ⅱ、Ⅲ、Ⅳ B.Ⅰ、Ⅳ、Ⅲ、Ⅱ
C.Ⅱ、Ⅲ、Ⅳ、Ⅰ D.Ⅲ、Ⅰ、Ⅱ、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和城市综合能力的要求(或产业层次)依次降低,扩散强度依次增强。由此图中依次表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是Ⅱ、Ⅲ、Ⅳ、Ⅰ,C正确。
√
9.目前我国对四类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是( )
A.降低Ⅰ、Ⅱ类产业行业门槛
B.推动Ⅰ、Ⅱ类产业向西南地区转移
C.鼓励Ⅲ、Ⅳ类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D.推动Ⅲ、Ⅳ类产业向东部地区转移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Ⅰ、Ⅱ类产业对技术和城市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行业门槛高,且无法降低,因此难以扩散,适合在我国东部大城市发展;Ⅲ、Ⅳ类产业行业门槛低,适合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2022·威海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被誉为“中国水都”。下图为1956—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8年三个时期丹江口水库相关资料,左图示意入库径流量年内分配变化,右图示意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变化。
(1)分别简述三个时期9月份平均入库径流量与平均降水量的相应变化及关系。
解析:读图可知,1956—1989年9月份平均降水量较多,平均入库径流量大;1990—1999年9月份平均降水量迅速下降,平均入库径流量也迅速减少;2000—2008年9月份平均降水量略有增加,平均入库径流量有所增加。通过分析三个时期9月份入库径流量与降水量的相应变化,可推测降水量与入库径流量呈正相关。
答案:1956—1989年9月份平均降水量多,平均入库径流量大;1990—1999年9月份平均降水量急剧减少,平均入库径流量也急剧减少;2000—2008年9月份平均降水量有所增加,平均入库径流量有所增加。平均降水量与平均入库径流量呈正相关。
(2)分析丹江口水库2月份入库径流量最少的原因。
解析:丹江口水库2月份入库径流量最少,主要与汇流区补给量有关。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降水量与入库径流量呈正相关,说明丹江口水库汇流区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补给类型单一;丹江口水库汇流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较少;径流汇流速度受地形、植被覆盖率等影响,径流汇入水库需要一定时间。因此,2月份入库径流量最少。
答案:丹江口水库汇流区以雨水补给为主,补给形式较为单一;冬季降水较少,且汇入水库需要一定时间,故2月份出现最低值。
(3)推测丹江口水库下半年入库径流的含沙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解析:丹江口水库汇流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半年随着降水逐渐减少,雨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逐渐减弱,汇入径流的泥沙含量逐渐减少;随着降水逐渐减少,河流径流量逐渐减少,对河床的侵蚀能力也逐渐减弱,河流含沙量逐渐减少,同时河流挟沙能力逐渐减弱。因此,丹江口水库下半年入库径流的含沙量呈逐渐减少趋势。
答案:含沙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下半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地表侵蚀逐渐减弱,汇入径流的泥沙减少;河流流量减少,对河床侵蚀减弱,河水挟沙能力变差等。
(4)分析上游植被保护对丹江口水库的影响。
解析: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汉江中上游植被保护,利于水土保持,河流含沙量减少,入库泥沙减少,使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速度减缓,降低排沙清淤难度,提升水库蓄水能力和自身生态净化能力,提高水质,更有利于水源地保护等。
答案:汉江中上游植被保护,入库泥沙减少,使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速度减缓,降低清淤难度,提升水库蓄水能力;提高水质,更有利于水源地保护等。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鞋业经历了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再由韩国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过程。下图为韩国制鞋业出口额变化过程。
(1)结合制鞋业的转移,简述该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解析:由材料“制鞋业经历了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再由韩国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过程”可知,制鞋业的转移由发达地区转向经济落后地区,制鞋业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土地的成本(租金)、环境保护、国家政策的调控、内部交易成本、交通通达度、综合服务水平等也是其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制鞋业的转移由日本到韩国,再到我国沿海地区,说明该工业具有从起步早向起步晚的地区转移的特点,说明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国家政策、交通通达度、综合服务水平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出口额变化,描述韩国制鞋业的发展过程。
解析:从韩国制鞋业的出口额的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制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发展阶段;1990年达到鼎盛,之后出口额下降,走向衰退。
答案:20世纪90年代以前,出口额不断增加,为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额不断减少,为衰退阶段。
(3)分析韩国制鞋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原因。
解析:韩国与我国距离较近,方便产业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租金)低,有成本优势;沿海地区海运便利,方便进口原料和运输产品;韩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优势渐失。
答案:韩国与我国距离较近;韩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优势减弱;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具有劳动力价格优势、土地成本优势;沿海地区海运交通便利,方便原料与产品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