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中学高2021级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 文综答题卡
姓名: 班级: 座位号: 条码粘贴处
准 考 证 号
缺考标记/违纪标记:考生禁填!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缺考标记:Q 违纪标记:W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 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 4. 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涂点填涂样例 有效填涂 $ 无效填涂 %^&*
第一部分 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
$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
$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
$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
$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
$ $
$ 21 A B C D 26 A B C D 31 A B C D $
$ 22 A B C D 27 A B C D 32 A B C D $
$ 23 A B C D 28 A B C D 33 A B C D $
$ 24 A B C D 29 A B C D 34 A B C D $
$ 25 A B C D 30 A B C D 35 A B C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部分 主观题(请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四川省广元中学高2021级第二次段考历史参考答案
24、【答案】D【解析】由材料“司市是管理市的最高官吏”、“在买卖中以长券、短券缔结合同而结信止讼”可知周朝有管理商业活动的官吏,而且对商业行为有具体的要求,说明市场管理制度相对完善,故选D项;西周盛行工商食官,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无法推知商人社会地位,逻辑推理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日益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
25、【答案】B【解析】由材料“道(引导,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仁之事者,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可知孔子认为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墨子认为对人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去做,对人不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制止,不去做,同时孔子认为国家治理的关键在“信”“爱人”“使民以时”;墨家主张“利人”,由此可知两派在治理国家中都重视“民本”,故选B项;儒家与墨家的价值取向不可能—致,排除A项;孔子没有提出“仁政”主张,墨家此处所说的“仁”也不是仁政,排除C项;儒家当时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墨家代表的是底层民众,排除D项。
26、【答案】A【解析】A. 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过(祸)去福存”分析可知,材料中秦简记载秦朝注重对官吏的管理,要求其正直廉洁等,A正确; B.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吏的管理,不涉及律令的严密等,排除; C.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 D.材料不涉及严刑峻法,排除。
27.【答案】A
28、【答案】A【解析】由材料“汉初县令辟除属吏多从本县选择,长安、栎阳、洛阳等地县令”可知汉初地方官吏任用采用了就近原则,官吏多从本县或本郡选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争,国家经济贫困,地方官吏就近选择,有利于地方治理,故选A项;汉初分封诸侯王,才是导致郡国割据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沿袭秦朝制度,排除C项;地方官吏就近任用,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裙带关系,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
29.【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这幅示意图反映的是汉代时期的均输平准政策,通过均输平准政策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 均输平准政策不是赋税制度,与收税无关,排除A项; 汉代消除地方割据基础的是推恩令,属于政治制度,排除C项; 均输平准政策是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平抑各地物价,并不是为了协调各地经济发展,排除D项。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0.【答案】C【解析】由材料“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移民充实边境力量,同时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了30个牧马场所”可知汉文帝采取措施加强对边疆管理,增强了解决边患问题的条件,故选C项;汉朝时期是统一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在边境充实民力,养马等,并未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加强对边疆管理的举措,与解决诸侯国没有关系,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
31.【答案】D
32.【答案】C【解析】由材料“主司有亲戚在进士中,明日当引试,愿出以避嫌”“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皆移试别头”可知科举考试避嫌措施有利于防止考官徇私舞弊,进一步加强了科举制度建设,故选C项;这一措施有利于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并未推动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举考试的组织形式,并未提及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结果,逻辑推理错误,排除B项;科举考试避嫌措施与门阀士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33【答案】D【解析】由材料“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可知明朝废丞相后设内阁,但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但内阁成员地位提高,权力上升,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D项;内阁地位提升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目的,排除A项;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内阁权力上升不代表六部职权削弱,排除B项;清军机处的出现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
34.【答案】A
35.【答案】B【解析】由材料“限制人们使用和佩戴奢侈品,并禁止偶像崇拜和圣物崇拜”“新建的新教教堂却需要钟表来报时,钟表业迅速发展”可知由于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被禁止佩戴奢侈首饰,瑞士的首饰业受到限制和冲击,但钟表业却迅速发展,这反映了宗教改革影响了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故选B项;宗教改革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反对教皇的权威,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强调宗教改革对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有一定影响,“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宗教改革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未涉及对普通民众宗教信仰的强化,排除D项。
41、【答案】(25分)
(1)特征: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较大,但呈递减趋势;亩产量稳步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因人口增加而逐渐下降。(任意3点6分)
(2)原因: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建设发展的需要;西方经济封锁。(6分)
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与推动;实施冷战的需要。(6分)
(3)评价: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意3点7分)
【解析】
(1)由材料一全国耕地面积从宋辽金元时期的7.2,到明朝的10.5,再到清朝的12.8得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由材料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为92%、85%、81%得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较大,但呈递减趋势;由材料一粮食亩产量从宋辽金元时期的140—180,到清朝的300—330得出亩产量稳步提升;由材料一“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为950、790、670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因人口增加而逐渐下降。
(2)由材料二“1953年,我国对粮食实行国家统购统销”得出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由材料二“1954年,国家征收粮食309.8亿斤,收购569.73亿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1.98%”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得出工业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由材料二时间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得出西方经济封锁。由材料二“在消除贸易壁垒的历史趋势下,美国大幅降低粮食出口税,实行国家补贴以刺激农业生产”得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由材料二“1957年,美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72%”得出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与推动;由材料二“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得出实施冷战的需要。
(3)由材料三“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得出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由材料三“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得出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由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得出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由材料三“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得出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2、【答案】(12分)
示例1:观点:汉唐的历史进程存在相似性(2分)
论述:汉唐都在前代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在王朝初期分别继承和发展前朝的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汉唐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在王朝初期都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都出现政治清明,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兼收并蓄。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和亲政策等)。最后都因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致使王朝灭亡。(言之有理可得8分)
综上所述,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期,都为璀璨的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继续向前发展。(2分)
示例2:观点:汉唐历史进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分)
论述:在政治方面:汉朝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时期,而唐朝是官僚政治的成熟时期;汉朝实行察举制标准为德行和才能,到后期演变为门第望族,士族政治开始形成;唐朝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与做官相结合,使士族政治走向衰落。
经济方面:汉朝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对外贸易海陆并重并范围较广。
思想方面:汉初实行黄老学说,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权威受到挑战,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言之有理可得8分)
综合上述,汉唐历史发展进程虽然出现差异性,却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2分)
示例3:观点:汉唐历史的断续异同体现了朝代循环的历史规律(2分)
论述: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先后平定异姓王、吕氏之乱,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征讨匈奴,开疆拓土,使汉王朝到达顶峰。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豪强地主分裂割据,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唐初发生“玄武门之变”后稳定了政局,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最终导致王朝走向灭亡。(言之有理可得8分)
综上所述,汉唐历史是由乱到兴,由兴到乱的历史进程,两代王朝治乱兴衰,体现了朝代循环的历史规律。(2分)
示例4:汉唐历史进程既有相似性,又有显著的差异性。论述(略)
示例5:汉唐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连续性。论述(略)
选做题:
45、(1)吸取前朝的管理经验;羁縻府州的数量多,设置范围广;权力较大、独立性强;多措并举,综合运用行政、军事、经济手段。(一点2分,4点8分)
(2)扩大唐代的疆域;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认同;加快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有利于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边疆地区治理提供借鉴;独立性较强,易形成割据力量。(一点2分,4点7分)
46.【答案】(15分)
(1)原因:①一战后期,同盟国处境困难;②英国控制了大西洋航线;③电报泄密,触及美国利益,引发了美国的反墨情绪;④墨西哥综合国力弱,不愿成为同盟国的工具。( 每点2分,任答4点8分,其他之言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影响:①德国被迫展开极端行动,美国乘机参战,加速同盟国集团的战败;②美国借机参与和干涉欧洲事务,开始大力染指国际事务;③美、墨矛盾进一步加深。
47.【答案】(15分)
(1)主要事迹:周济乡邻;组织抗日义军;领导嘉义、台南抗日活动;在台南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每点2分,共8分)
(2)评价:英勇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彰显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捍卫领土主权的斗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每点2分,答三点6分,4点7分)高2021级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审题:高二历史备课组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24.据《周礼》记载,司市是管理市的最高官吏,其职责是以次序分地段而治理市,把货物分类陈列在市上并辨别其真伪好次使物价平衡,用政令禁止货物奢侈浪费而调正市风,在买卖中以长券、短券缔结合同而结信止讼。据此可知,当时( )
A.工商食官政策逐步取消 B.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D.市场管理制度相对完善
25.孔子在谈及国家治理时说:“道(引导,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也强调“仁之事者,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反映出儒墨两派( )
A.具有趋同的价值取向 B.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C.均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D.拥有相同的阶级立场
26. 据云梦秦简记载,“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过(祸)去福存。”这反映出秦朝( )
A. 重视官吏行为规范 B. 律令并行且细密严苛
C. 治国理念杂取百家 D. 以严刑酷法规范吏治
27. 表1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的记述(部分)
序号 记述
(13) 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智(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知),为收(收藏)。
(15) 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
(16) 削(夜间)盗,减(赃)直(值)百五十,告(告诉)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罪。
由表1可知,《秦律》
A.体现定罪量刑 B.蕴含民本思想 C.保障等级秩序 D.强调儒家伦理
28.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记载:汉初县令“辟除属吏”多从本县选择,长安、栎阳、洛阳等地县令,“辟除吏官在所郡及旁郡”。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地方治理 B.导致了郡国割据
C.体现出汉承秦制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9. 如图是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
A. 控制政府赋税来源 B.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D. 协调各地经济发展
30.汉文帝时期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移民充实边境力量,同时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了30个牧马场所,用官奴婢3万人从事牧养。至汉景帝时期又进步训练众多而精强的马军。据此可知当时( )
A.这些举措顺应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解决边患问题的条件增强 D.推恩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后本纪》 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这些变化反映了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外戚宦官当政的现实
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
32.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监察御史张士逊为贡院监门官。时贡举初用糊名之法,士逊曰:‘主司有亲戚在进士中,明日当引试,愿出以避嫌。’主司不听,士逊乃自言引去。上是之,记名于御屏,遂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皆移试别头。’”宋朝别头试的实施( )
A.推动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 B.提高了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
C.进一步加强了科举制度建设 D.意在抑制门阀士族干扰科举
33.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 )
A.提升内阁地位 B.削弱六部职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助推君主集权
34.下表为1870—1894年部分年份中国进口商品总值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值的变化表(单位: 万海关两)它反映出
年份 进口商品总值 大宗商品进口
鸦片 棉制品
进口值 占进口总值(%) 进口值 占进口总值(%)
1870—1874 (五年平均数) 6886.9 2598.7 39.2 2145.1 32.2
1890—1894 (五年平均数) 14423.3 2994.7 21.1 4965.3 35.3
A.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主要方式
C.国际竞争影响下鸦片贸易萎缩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成就显著
35.1541年,加尔文颁布了《教会法令》与《限制奢侈法令》,限制人们使用和佩戴奢侈品,并禁止偶像崇拜和圣物崇拜,这一政策直接让瑞士的首饰行业一蹶不振。而与此同时,新建的新教教堂却需要钟表来报时,钟表业迅速发展。这反映了宗教改革( )
A.违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B.影响了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C.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D.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伸
二、非选择题(,共计52分,第41题、42题是必做题,45至47题任选一道)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表1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节选)
项目 时间期 宋辽金元 明 清
统统计年代(年) 1100 1600 1800
全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7.2 10.5 12.8
粮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92 85 81
粮粮食亩产量(市斤) 140—180 255—270 300—330
全全国人口(万人) 约12000 约20000 约30000
人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950 790 670
——据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对粮食实行国家“统购统销”。1954年,国家征收粮食309.8亿斤,收购569.73亿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1.98%,粮食库存量增加了51%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同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粮食增产信贷法令”,发放信贷120亿美元。在消除贸易壁垒的历史趋势下,美国大幅降低粮食出口税,实行国家补贴以刺激农业生产。到1957年,美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72%,主要出口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据周立《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等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1100~1800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粮食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7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体制,从建立、稳固到衰落,中经六朝动荡分裂,最后重归一统,形成隋唐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循环。关于汉唐相似性的考察,进一步确认了“朝代循环”现象的客观存在。汉唐之前的秦隋,在结束长期分裂建立统一王朝后,均二世而亡,西汉建立后,亦经过高祖灭异姓诸侯王,吕氏之乱,景帝平同姓诸侯王之乱的严峻考验后才稳定下来。唐朝在高宗时亦遭遇皇后专权及武周代唐的考验。不仅仅秦汉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在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第三代皇帝统治时,大抵王朝建立后三四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政治危机,或称之为“瓶颈危机”。汉唐历史进程中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更有显著的差异。其断续异同之间,在不少方面透露出秦汉隋唐阔乃至整个帝制时代历史演进的特点及规律。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异同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羁縻制度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政策。唐朝建立之初,继承汉朝、隋朝管理边疆地区的经验,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东西南北条件较为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设置羁縻府州,有记载的最多时数量达800余个。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羁縻府州之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在羁縻府州的周边积极开辟互市贸易、屯兵屯田,强化对边疆的统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羁縻政策的特点。(8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羁縻府州政策进行评价。(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一战后期,德国海军未打破英国对大西洋航线的控制,加之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此时同盟国集团处境艰难。鉴于此,德国外交官阿瑟·齐默尔曼于1917年1月16日向驻墨西哥大使发出加密电报,建议墨西哥与德国结成军事联盟对抗美国,承诺帮助墨西哥收复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失去的国土,史称“齐默尔曼电报”。这一密电被英国情报机关截获并公开,引发了美国的反德和反墨情绪。墨西哥总统综合考虑后,拒绝了德国提案。不久,德国海军宣布要在大西洋上击沉所有中立国的船只,几艘美国船只因此受损。这些因素最终促使威尔逊要求美国国会同意宣战。
——摘编自利德尔·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西哥拒绝德国“齐默尔曼提案”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徐骧(1858—1895),字云贤,曾考中秀才。他读古人之书,不屑于索求章句,甚求其意,颇有远大之志。徐骧为人忠厚、正直,敢于主持正义。平时,他严于律己,刻苦耐劳,对于每年收成中的富余粮米,都尽其所能周济同乡的贫寒之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台湾,他组织抗日义军,被举为民团团长,领导武装力量抗日。6月中旬,会同姜绍祖、吴汤兴等其他义军分路迎击进犯新竹的日军,后因粮绝无援而退。10月初,日军再陷云林、苗栗,抗日军的弹药、粮食已快耗尽,徐骧仍坚守嘉义、台南。在台南保卫战中,徐骧率高山族义军坚守曾文溪防线,抗击两万多日军,最后全部战死。刘永福爱其才,曾劝他撤回大陆,“留为日后大用”。他回答:“生死早置之度外,吾意已决,誓与台湾土地共存亡,安能袖手中原,坐视海外之变!”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知识手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抗日英雄徐骧的主要事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徐骧的历史贡献。(7分)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