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施恩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6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施恩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6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3 17:1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下第四次月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前出土发现的周代金文中,大多与锡命(册命)礼活动有关。金文记载受命者要“拜手稽首”表示对国王的感谢。《礼记·祭统》云:“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太庙。”《西周铜器断代》收录有关西周王室册命贵族的事例共计58起,周天子无一缺席。据此可知,西周时期举行的锡命礼活动意在
A.均衡贵族集团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利益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C.强化周王的共主地位以稳定政治秩序D.构建起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2.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这一理论的出现
A.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B.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C.为儒学产生找到了自然依据D.有利于约束封建君主的行为
3.唐代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具体要求,偏重于对官员才能的考察。考核结果可以以“善”代“最”,并以“一最四善”为最上等。据此可知,唐代官员的考核
A.标准严格,注重民意B.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C.奖廉惩贪,赏罚分明D.任人唯贤,隆礼重法
4.《宋刑统》中明文规定:“有将物业重叠倚当典卖者(土地边界是否重叠买卖),本人、牙人、邻人并契上署名人,各计所欺入己钱数,并准盗论。不受钱减三等,仍征钱还被欺主人,如业主填纳罄尽不足者,勒同署契牙保、邻人等,共同填赔,其物业归初倚当之主。”这一规定
A.表明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B.旨在打击土地兼并行为
C.有助于规范土地交易行为D.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5.李贽认为,“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提倡每个人“就其力之所能为,与心之所欲为……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李贽的这一观点
A.彰显了发展个性的愿望B.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阐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6.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几无任何抵抗力。但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沈葆桢率军赴台,所用枪炮、轮船迫使日军暂时敛手;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新式枪炮起了重大的作用。这反映出
A.晚清国家统一与民族危机并存B.洋务运动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
C.全面学习西方已成为政府共识D.师夷长技有助于实现民族自强
7.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们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们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由此可见,陈独秀
A.提倡抛弃传统的思想文化B.过于强调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
C.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主张理性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
8.《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适应了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D.意在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9.194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以原来的华北银行为总行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钞票称为人民币。为使人民币成为解放区唯一的通用货币,解放区政府抽调大批人员到城市和农村宣传,还组织贸易部门、公营商店等机构准备充足的物资支持市场贸易。据此可知,人民币的发行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为新中国的金融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C.稳定了全国金融市场秩序D.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10.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个人所得税法》《商标法》等法律。1984年通过的《国营工厂法》规定:“在思想政治方面,党委要起到领导责任,但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这些法律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D.促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11.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这一状况的出现
A.说明了地理位置决定文明特征
B.推动了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领先于西方国家
C.垄断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D.为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创造了有利条件
12.16世纪的笛卡尔认为,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可以认识世界;而牛顿提出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自然界本身运动的自然法则控制着物质世界。这些科学的成果,使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自然法则,这种法则是摆脱“神”的控制而自行发展的。这可用于说明
A.启蒙运动促使欧洲人文主义的复兴B.文艺复兴使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C.人文主义思想被欧洲社会普遍接受D.科学发展丰富了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
13.1760年,伦敦的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顿等几家酿酒厂总资产高达13万镑,但其中设备、厂房等方面所占资本仅为3万镑,约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一。而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为3789镑,占总资产的90%。这一变化说明
A.生产效率提升激发了工人生产的热情B.机器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C.工业革命提高了工厂固定资本的投入D.劳动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14.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提到,“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提法说明列宁
A.认识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B.仍旧坚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明确了把苏联建成工业国的任务D.准备放弃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5.经过众多国家的一致行动,《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武力使用或威胁,其中"大国一致原则"和“核均衡"是禁止使用武力条款赖以实施的“双支柱”。同时,联合国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如自决权、人权、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公正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联合国的这些举措
A.颠覆了欧洲旧有的国际法规B.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
C.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D.体现出大国之间协调合作加强
16.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效优化了内部治理结构。2006年9月,国际贸币基金组织全体成员投票通过了一项改革份额和投票权的决议,主要内容是对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四个份额低估最严重的国家进行特别增资;增加每个成员所拥有的基本投票权。据此可知,当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A.直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维持了国际汇率的长期稳定
C.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D.实现了金融领域的公平公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 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
《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最长寿的成文宪法,至今依然是美国的根本法,它的成功与制宪时的激烈辩论以及制宪会议的费时和艰难性有密切关系。在奴隶制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是在当时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其他一些棘手问题上制宪者们也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一些让步或妥协。此外在一些暂时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制宪者们还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对传统欧洲“混合政府”分权理论的一种极有创意性的改进。美国宪法虽然继承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理论,但这部宪法是欧洲政治理论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望。然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民初有宪法而无宪政,有法制而无法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受挫究根溯源是由于它的制定和实施指导理念在学理上出现了偏差和失误,概而言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犯了“因人立法”思维和“法律工具主义”思维的错误。妥善处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宪政关注的重难点,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民国初年动荡的时局中很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摘编自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苦卓绝的28年的革命战争后,终于推翻了国民政府,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探索这条道路,尽管其间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丰富经验和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不仅着力解决好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而且考虑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摘编自刘旺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民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近代和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启示。(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因素,也是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的外在表现。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多作为商品流通过程的要素而出现,由于货币的媒介作用,时间与空间因素被引入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流通允许交换过程中时间的延伸与空间的拓展,当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世界市场。马克思将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发展相联系,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张的过程。同时指出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部分国家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各民族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强,人们必须通过与他国建立联系才能满足消费需要,其生产和消费都带有世界性。
——摘编自张毓颖《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摘编自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