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统测
历史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古代不同地区分别诞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字。其中,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玛雅文字分别出现于下图中的(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②①
2.新加坡政府于1991年1月正式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表明新加坡奉行的价值观()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旨在建设多元化的社会
C.存在全盘西化的倾向D.避免了中西方文化冲突
3.有观点认为,“在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和科学领域的发展。”以下成就能够论证该观点的是()
①阿基米德提出物理学定理
②医生对人体神经系统等进行基础研究
③学者们系统整理研究《荷马史诗》
④雕刻家米隆创作《掷铁饼者》
A.①②③B.①④C.②④D.②③④
4.晚清时期,“外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嘉庆道光时期,“外洋”一词多指“中国近海”;同治、光绪时期,“外洋”一词则更多地代指“欧美等外国”。这一变化表明( )
A.西学东渐带来了近代外交理念B.清末新政丰富了地理知识
C.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D.政权更迭影响了政治立场
5.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B.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C.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D.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
6.《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根据甲骨文研究结果,《周易》乾卦的卦辞“元享利贞”中的“贞”字就是“占卜”的“占”,此卦为大吉大利的好卦,春秋以后“元享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儒家义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B.《周易》年代久远导致认知偏差
C.借助于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D.“贞”字内涵的演化受时代影响
7.《宋史》记载凡大食、暹罗等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杂色铭络线、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
8.古代中国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规教育的行列之外,这一局面直到近代教会女校出现之后才被改变。教会女校的创办初衷是文化侵略,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宣传者,后来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近代科学课程。教会女校的开办( )
A.体现了文化侵略的双重影响B.提高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C.改变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9.从公元前2千纪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迁徙,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了波斯人、赫梯人、雅利安人和希腊人。下图中雅利安人的迁徙所到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神人兽面纹往往发现于良渚的玉琮上,作为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器物,玉琮又出现在大约千年之后的三星堆遗址中。不仅如此,玉琮的出土向南到达了广东石峡遗址,并且在陕西石峁遗址和甘肃的齐家文化也有出土。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生生不息B.多元一体C.源远流长D.兼收并蓄
11.13世纪初,蒙古征服撒马尔罕(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后不久,有人看到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在一起恢复该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商人在此经商。这反映出蒙古西征()
A.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B.旨在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
C.未给撒马尔罕带去灾难与痛苦D.使元朝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12.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B.使民族自决原则被广泛接受
C.促进了亚洲的思想解放运动D.导致反战和平运动普遍兴起
13.亚历山大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的学校”,在“希腊化世界的学校”亚历山大里亚面前,确实“稍逊风骚”。在亚历山大里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来,竞芳斗艳,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这反映出当时()
A.雅典日渐衰落B.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
C.文化中心东移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
14.美国一些官员证实:“没有华工,就没有美国西部的垦殖”,“是华人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华工使荒地变成良田,使整个加州变成一座花园、一个果木园。”如果没有华工的辛勤劳动,加州的开拓和发展要推迟几十年”。这主要反映出华工( )
A.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B.为美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积极融入当地,参与当地建设D.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
15.随着“黄泥脱色制白糖法”的发明,清代白糖大量出口,甚至进口印度糖的传统贸易区也输入中国白糖。明清用发酵法制作的红茶和乌龙茶,逐渐被外国人广泛接受,成为世界性饮料。这表明当时
A.技术革新促进国际市场开拓B.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社会转型
C.闭关锁国政策受到强烈冲击D.经济结构变动瓦解自然经济
16.2019年,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对《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进行审议,耶稣诞生地、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遗址因保护状况改善从濒危遗产名录中移除。据此可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
A.完善了世界遗产申报标准B.避免了世界遗产遭到进一步破坏
C.有利于国际合作保护环境D.旨在推动各国加大遗产保护力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三 开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简单评析“一带一路”倡议。(6分)
18.阅读与古代历史上著名战争相关的史料,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材料三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刺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刺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化时代的主要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
材料一 在这一时代,地球仪、望远镜等科学仪器以及各种标本成了人类理性和希望的象征,为了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并作出分类,欧州各大学都建立了附属植物园和博物馆。与自然(物)的发展和解放相对应的,是人的解放,而且以个人为基础的自然法的人权思想,还把教育看作是人权的一部分。1792年,由孔多塞起草以公共教育委员会名义向国民议会提出的《关于普遍兴办公共教育的报告及其法律草案》指出,“更加完善的图书馆,资料更多的博物馆标本室,规模更大的植物园、农艺园等,也都是教育手段”。在经过产业革命到了19世纪后半期以后,近代国家体制形成,国家掌握了教育的主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整顿和建立近代公共教育制度的时代,与此同时博物馆被有系统地加以整顿,从而体现出国策启蒙的性质。
——摘编自日本学者伊藤寿朗《博物馆概论》
材料二 在中国,把“博物”一词视为一门学科滥觞于19世纪的后半叶,1848年,晚清名臣和学者徐继畲在他所著的《赢环志略》中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军事博物馆和历史文物馆。其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都先后发表建立博物馆的观点,以开启民智、富强中国,得到了光绪帝的赞同与支持。1905年,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建立起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为了方便观众参观,张謇认为博物馆应当将收藏与陈列分开。1912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中华民国的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即国立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国子监旧址成立。1933年4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其宗旨为“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科学知识之资料,为系统之陈列,永久之保存,借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辅助民众教育”。中共在苏区和解放区都兴办了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宣传党的政策,鼓舞民众的斗志。
——摘编自马立伟《博物馆志愿者教育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博物馆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的特点。(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历史发展与博物馆兴起之间关系的认识。(2分)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就是“天下大同”。所谓“天下”者,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共有之天下。所谓“大同”者,《礼记》中说:“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吕氏春秋》中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基于“天下大同”,中国的古贤们还提出了“民惟邦本”“国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所谓“以民为本”,就是倡导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和治国理政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天下民众共同利益,实现“安民”“富民”“乐民”。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就说过:为政者应“以富乐民为功,而以贫苦民为罪”。当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贯彻实行“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安民”“富民”“乐民”。但是,"天下大同”和“以民为本”这种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却一直为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和劳动人民在不断追求和长期实践斗争中传承下来。
——摘编自滕文生《天下为公: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