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素能一 四大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体现的是地理学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体现的是地理学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三者是对地理学基本概念原理、认知规律和分析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属于地理学方法论的层面。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和谐”等问题所持的正确见解和观点上。
核心素养1 人地协调观
内涵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
表现 地对人 的影响 辩证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就是需要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去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对地 的影响 理性审视与认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让人类行为合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表现 人地 协调 践行人地协调观,理解区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地关系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协调和解决措施
高考 命题 导向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不利或有利的影响;评价和提出协调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的措施和政策
(2022·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入海口处河流多分汊,河网密布,而大多乡民沿河而居,河流提供水源,提供充足农田;位于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绵长,沿海地区聚落分散;由图可知,宋元时期,堤围未合拢,聚落分散;海平面较高,露出水面的地区没有集中连片,比较分散。
答案:该区河流密布,大多乡民沿河而居,河流提供水源,提供充足农田,该区河流下游,河网密布;位于沿海地区,海岸线长。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解析:修建堤坝,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灌溉水源;该区为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修筑堤坝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由材料“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可知,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沿海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减轻因海水倒灌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答案:修建堤坝,完善水利设施,提供灌溉水源;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沿海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解析:桑基鱼塘使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减少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珠江三角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热搭配充分,且沿海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农业;地势低洼,且位于河流下游,水域面积大,排水不畅,易积水,这种环境适合发展桑基鱼塘。
答案:桑基鱼塘使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沿海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农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搭配充分,适合发展桑基鱼塘。
(2022·福州高三一模)高炉炼铁是一种传统的炼铁工艺,使用该工艺生产的铁占世界铁产量的95%以上。2016年瑞典某大型钢铁企业开始研发试验“氢气炼铁”工艺,并于2021年采用该工艺成功试验生产出首批钢材。下图示意高炉炼铁与“氢气炼铁”工艺比较。据此完成 1~2题。
1.与高炉炼铁相比,“氢气炼铁”工艺的突出优势是( )
A.能源消耗少 B.生产成本低
C.生产效率高 D.环境效益好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氢气炼铁”工艺使用非化石燃料作为能源,高炉炼铁使用化石燃料作为能源,与高炉炼铁相比,“氢气炼铁”工艺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效益更好,D正确;
没有减少能源消耗,A错误;
生产成本没有降低,B错误;
没有反映生产效率是否提高,C错误。
√
2.采用“氢气炼铁”工艺的钢铁企业在选址时应首先考虑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清洁能源丰富 B.铁矿品位较高
C.生态环境良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氢气炼铁”工艺使用非化石燃料作为能源,所以清洁能源是限制采用“氢气炼铁”工艺的钢铁企业选址的主要条件,A正确;
铁矿石品位、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条件都不是影响采用“氢气炼铁”工艺的钢铁企业选址的主要条件,B、C、D错误。
√
(2022·日照一模)协调度反映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长江经济带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6%,钢铁工业污染物成为区域工业最大的污染源。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会议上决定,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下图示意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该时期长江经济带( )
A.钢铁工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波动趋势较为一致
B.生态环境协调度先降后升,环境质量日趋向好
C.2000年到2006年经济协调度迅速提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D.2010年经济协调度高以钢铁工业超负荷运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
解析:由图可知,钢铁工业协调度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经济协调度则是先快速上升后下降,二者波动趋势不一致,A错误。
生态环境协调度2006年前先降后升,2006年至2010年不断下降,2010年后波动上升,B错误。
2000年到2006年区域经济协调度迅速提高,此阶段生态环境协调度也不断上升,环境质量逐渐变好,C错误。
2010年区域经济协调度达到最高,此时钢铁工业和生态环境达到阶段低点,结合材料“钢铁工业污染物成为区域工业最大的污染源”可知,该时期经济协调度高是以钢铁工业超负荷运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D正确。
4.有利于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鼓励创新,提技术 B.降低能耗,零排放
C.关闭高炉,去产能 D.整合工厂,增产量
解析: 根据材料“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可知,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持续发展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通过鼓励创新,提高工业技术,既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竞争力,也可以减轻钢铁工业带来的污染,A正确。
√
(2022·广东选择考)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解析: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达到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的效果,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
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田螺天敌威胁,A、C错误;
根据图示信息“进水口、出水口”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故选D。
√
6.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
解析: 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联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其他各系统的关系,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C正确;
进水区的主要作用是进水,出水区的主要作用是出水,螺沟区是相互连通的水沟,借助水体的调节作用,使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三个地区生态循环过程较简单,A、B、D错误。故选C。
√
核心素养2 综合思维
内涵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表现 要素 综合 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整体性特征,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时空 综合 从时间和空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分析和预测地理事象发展趋势
地方 综合 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特征及成因,探究人地关系问题
高考 命题 导向 凸显主题情境关联的要素综合;强调主题情境下的时空综合;关注主题情境下的地方综合
(2022·江苏选择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数据处理能力及应用需求大幅提升。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已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2022年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建设8个算力国家枢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将东部的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实现“数”“算”分离。
材料二 在长三角枢纽规划建设2个数据中心集群,其中之一布局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材料三 下图为全国算力国家枢纽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分布图。
(1)与传统产业相比,简述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的条件。
解析:与传统产业相比,数字产业以信息为加工对象,涉及大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应用等技术。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首先需要解决大量的数字信息的传输技术,依据材料中“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这一信息分析可知,我国的数字传输技术依靠光缆、通信基站的建设,说明海量数据远距离、安全、快速传输技术的突破,降低了传输成本;“规划建设8个算力国家枢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全国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跨区域、跨网络传输也成为可能;“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这背后也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也是促进“将东部的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的原因,从而实现“数”“算”分离。
答案:技术:数据远距离传输技术突破,传输成本低、延迟小;设施:全国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西部发电设施建设;政策:国家发展战略的启动;市场:存在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
(2)从资源、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在长三角枢纽周边地区没有布局算力国家枢纽的主要原因。
解析:数据中心在运行时,消耗大量电能,长三角地区布局算力国家枢纽会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而且算力国家枢纽通常占地广,而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不足,地价高,会增加布局算力国家枢纽的成本。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散发大量的热量,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冷却降温,长三角地处亚热带,高温期长,不利于散热,制冷散热成本高。
答案:资源:长三角周边大部分地区电力紧缺;算力枢纽占地多,长三角土地资源紧张,建设成本高。环境:长三角地处亚热带,高温期长,不利于散热,制冷散热成本高。
(3)说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的地理意义。
解析: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的地理意义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长三角建设数据中心,靠近市场,有利于减少数据传输延时,时效性好;降低数字信息传输费用;也有利于发挥长三角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为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促进技术创新;带动本区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跨行政区的经济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为新型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发展提供示范,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2022·泉州三模)下图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水量平衡(降水量减去实际蒸发量)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①②两海区数值较低的大气环流为( )
A.盛行西风 B.赤道低气压带
C.西南季风 D.副热带高气压带
解析:①②两地位于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同时纬度较低,蒸发量较大,所以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数值较低。故选D。
√
2.低纬地区海洋与陆地的数值之差,说明该区域( )
A.盈余的水汽主要通过盛行西风输往中纬
B.盈余的水汽主要通过上升运动形成降水
C.亏欠的水汽主要通过信风带从中纬带来
D.亏欠的水汽主要通过上升运动形成降水
解析:图中低纬地区大陆数值大于海洋数值(大陆地区为正值,海洋地区为负值),低纬地区海洋与陆地的数值之差整体应为负值,即在整个低纬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低纬地区蒸发的水汽除了满足降水外,还有盈余水汽,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盈余的水汽应通过西风带向中纬输送,而不是盈余水汽继续在当地上升形成降水(低纬地区降水的水汽来源并非盈余水汽提供),A正确。
√
(2022·马鞍山二模)构造变动和气候是影响冲积扇发育的主要因素。构造变动和降水量的变化对冲积扇形态和规模影响明显。据此完成3~4题。
3.从研究构造变动与降水空间差异角度研究冲积扇演化,比较理想的区域应选择( )
A.祁连山北坡 B.喜马拉雅山北坡
C.阴山南坡 D.长白山西坡
解析: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山脉绵延近1 000千米,其北麓的河西走廊发育了一系列冲积扇,该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河西走廊年降水量东西分布差异大,有很好的可比性,因此是理想的研究区域,A正确。
√
4.当构造隆升强烈、降水量增大时,冲积扇的( )
A.h增大,d减小 B.h减小,d减小
C.h减小,d增大 D.h增大,d增大
解析:构造隆升强烈时,流域落差增大,h增大。降水量大,泥沙土石流出山口的能量大,河流挟带的泥沙土石输送距离远,d增大,D正确。
√
5.(2022·泉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模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抚仙湖地处云贵高原,呈“倒葫芦”状,是我国内陆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湖盆地势较低,四周群山环抱,百余条河流汇入。湖泊南、北部的湖水流动方向呈现不同的规律,南部湖区整体自南向北流,北部湖区则在湖陆风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绕湖旋转。下图为抚仙湖8月局部湖流示意图和表层湖水温度、湖区气温和太阳总辐射量逐月变化图。
(1)说出抚仙湖湖区气温高于表层湖水温度的季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在3—5月期间,湖区气温高于湖水表层水温。主要是由于3—5月属于春季,太阳总辐射量大,陆地比热容小,增温较快,而湖水比热容大,增温慢,因此湖区的气温高于湖水表层水温。
答案:(1)季节:春季。
原因:春季(3—5月)太阳总辐射量大,陆地比热容小,增温快,气温高于湖泊表层水温。
(2)指出8月抚仙湖南部湖水流动的动力来源。请在图中绘出此时的北部湖水流动方向。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抚仙湖位于云贵高原之上,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8月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较大,因此主要动力是西南季风。加之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影响,湖水顺着湖岸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答案:西南季风;绘图如下(逆时针方向)。
核心素养3 区域认知
内涵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表现 区域定 位能力 从经纬度、海陆位置、注记等地理信息来确定区域位置并描述位置特征
区域分析能力 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区域特征,对比分析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能力 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高考 命题导向 凸显整体性思想下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动态演变的综合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方向;突出真实情境背景下区域现状及发展评价
(2022·江苏选择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广东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图为江苏地形图。
材料二 2020年,广东和江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下图为2020年江苏和广东各地级市GDP统计图。
(1)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河流在下游地区流速减慢时,泥沙淤积,河水泛滥,河流会寻找下一条河道入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摆动”沉积的区域便形成广阔的平原。
答案:江苏现有长江和淮河流经,历史上黄河由此入海;多条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江苏时,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从而形成广阔的平原。
(2)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发达程度更高,而广东的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江苏南部虽然较北部地区经济水平高,但其集中度不如广东。
答案:江苏发展水平整体低于广东;与广东相比,江苏区域内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小;苏南(长江以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苏北;与广东相比,江苏GDP最高的城市不及深圳、广州,但江苏除GDP最高城市外的其他城市GDP水平整体高于广东除深圳、广州外的其他城市。
(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江苏南部产业升级,“腾笼换鸟”,而这些转出产业可以最终被苏北承接。不同的地区发挥其区位优势,而不是争夺有限的产业资源或者搞同质化,最终才可能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答案:苏南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北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实现苏南与苏北产业分工协作;可通过产业园建设,南北挂钩帮扶,实现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
(2022·宜昌二模)农作物品种需要多代繁育才能最终育成新品种,为缩短育种周期,我国多省农业科研院所、种子公司都在海南省南部建立了水稻育种基地,每年10月底,全国各地科研人员抵达海南开始田间育种,次年4月底回到本地试验田试种新品种并进行评估。据此完成1~2题。
1.选择海南作为育种基地,主要是因为海南( )
A.热量充足 B.降水丰沛
C.技术先进 D.生态环境好
√
解析:读材料“为缩短育种周期,我国多省农业科研院所、种子公司都在海南省南部建立了水稻育种基地”可知,选择海南作为育种基地,主要是因为海南省纬度低,热量充足,农业生产一年三熟,四季均可种植,因此选择每年10月底到海南开始田间育种,这样次年4月底回到本地试验田就可以试种新品种并进行评估,缩短了育种周期,A正确;
降水丰沛和生态环境好与缩短育种周期无关,B、D错误,
海南省技术较落后,科研人员来自全国各地,C错误。
2.科研人员选择10月底到次年4月在海南育种是因为( )
①气象灾害影响小 ②农闲期时间充足
③多晴天,利于育种 ④育种、试种时间对接紧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科研人员选择10月底到次年4月在海南育种是因为此期间台风活动减少,并且海南纬度低,受寒潮影响小,降水较少,气象灾害影响小,①正确;育种、试种时间对接紧密,④正确;海南作物可以一年三熟,四季均可种植,不是农闲时期,②错误;多晴天,降水较少,育种期可能会出现缺水的现象,③错误。故选D。
√
(2022·南平模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耕地“非粮化”是指耕地利用过程中由种植粮食作物转为种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耕地“非粮化”率是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下图为2017年我国“非粮化”率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对部分省区“非粮化”率特点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浙江粮食作物中小麦种植比重小
B.青海牧区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大
C.黑龙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小
D.新疆林地、草地撂荒地面积比重大
√
解析:浙江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浙江“非粮化”率高,是因为水稻种植比重小,A错误;
题干中是耕地“非粮化”,而青海牧区是草地,青海牧区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大与“非粮化”率关系不大,B错误;
黑龙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小,粮食作物比重大,C正确;
林地、草地不属于耕地,新疆林地、草地撂荒地面积比重大与“非粮化”率高关系不大,D错误。
4.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的有( )
①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
②稳定非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
③低洼地大力发展基塘农业
④鼓励资本下乡发展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和稳定非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能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①②正确;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并不是低洼地都适合发展基塘农业,基塘农业也不一定就是种植粮食,③错误;鼓励资本下乡发展旅游业对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影响小,可能会增加耕地“非粮化”倾向,④错误。故选A。
√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环境独特、长期与外界联系隔离的地区常形成特殊生物。坦噶尼喀湖地处东非大裂谷的西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唯一出口卢库加河呈淤塞甚至干涸的状态。该湖为世界第二深湖,平均深度600米,最深处达1 470米。湖泊深处缺氧,上层与下层的温度差异明显,湖底沉积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
该湖鱼类资源丰富,有数百种鱼为当地特有物种,由风力驱动的季节性上升流是营养物质循环和湖泊食物链维持的重要机制。1913年以来,湖面水温上升了近1 ℃,影响了上层氧与底部营养层的混合。受过度捕捞及全球变暖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单位渔获量急剧下降。下图示意坦噶尼喀湖及周边区域。
(1)分析坦噶尼喀湖形成丰富的特有鱼类的条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坦噶尼喀湖地处东非大裂谷的西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可知,坦噶尼喀湖非常古老,形成的时间较为久远,生物群落演化时间较长;根据材料信息“唯一出口卢库加河呈淤塞甚至干涸的状态”可知,坦噶尼喀湖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处于干涸状态,湖泊相对封闭,受外界影响较小;根据材料信息“该湖为世界第二深湖,平均深度600米,最深处达1 470米。湖泊深处缺氧,上层与下层的温度差异明显,湖底沉积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知,湖泊的深度较大,湖水上下层的差异显著,能够提供差异较大的生长环境;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坦噶尼喀湖纬度位置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水温较高等。
答案:湖泊非常古老,长期与外界隔离,相对封闭;湖面水温高,深度大,环境独特。
(2)坦噶尼喀湖鱼类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推测鱼类丰富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湖底沉积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知,该湖泊底部营养物质丰富;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海拔较高,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干季,该地受东南信风控制,湖泊形成上升补偿流,导致底层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给鱼类提供了大量的饵料,有利于鱼类的繁殖,鱼类丰富。
答案:干(旱)季。 该流域处于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域,受东南信风影响时,上升流将湖泊深处营养物质带到中上(表)层,浮游生物众多,饵料丰富。
(3)分析全球变暖使渔获量减少的原因。
解析:全球变暖使得区域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多,导致湖泊面积萎缩,鱼类生存空间减小;水温升高,导致水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鱼类生存受到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湖底沉积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知,表层水温升高,会导致冷水上泛受到抑制,湖底的营养物质到达湖水表层的数量减少,鱼类饵料减少等。
答案:湖水蒸发量增大,水面下降,湖泊萎缩;水温升高,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变;湖泊表层水温升高,抑制了冷水上升,湖底营养物质上泛至表层的数量减少等。
核心素养4 地理实践力
内涵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表现 野外 考察 以地理学者或研学活动获取的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数据统计等信息为试题背景,引导考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科学探究
社会 调查 以社会调查获取的相关地理事实材料为背景,引导考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模拟 实验 地理模拟实验是指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高考 命题 导向 提供地理热点问题的社会调查信息材料,分析评价地理事实。提供野外考察情境信息,分析探究地理问题
(2022·江苏选择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自然带Ⅱ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靠近北极圈,其南部自然带Ⅲ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Ⅱ应为苔原带,自然带Ⅰ位于北极圈以北,靠近极点,应属冰原带。向南凸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自然带Ⅱ向南凸出的地方位于东经60°附近,大致为南北方向;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自然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
答案:类型:苔原带。
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解析: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一般可依据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的走向。从该地区河流分布来看,其东部河流向东流,西部河流向西流,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 400 m以下,南部山峰大约位于1 400 m以上,故中部地区南高北低。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M河流域与N河流域支流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
答案:地势特征: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整体中部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
分水岭: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北极圈以北,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位于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较少,大量积雪累积,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说明该地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冰川数量较多。
答案: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2022·莆田模拟)某日,杭州(30°N,120°E)某中学的张建同学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35°S,150°E)某中学的高远同学测量方向。当张建测得旗杆日影为一天中最短时(图1),同一时间高远也观测并绘制了日影图(图2)。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高远测得旗杆日影朝向(上北下南)为( )
解析: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当张建测得旗杆日影为一天中最短时,说明120°E地方时为12:00,此时堪培拉地方时为14:00;由旗杆高度和影长相等可知,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再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求出太阳直射点位于15°S。由于堪培拉纬度较高,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在14:00时,太阳应位于西北,旗杆影子朝向东南,D正确。
√
2.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张建再次测量发现该旗杆的影长变长,则第二次观测日期可能在( )
A.4月2日前后 B.12月1日前后
C.8月2日前后 D.1月10日前后
解析:当杭州旗杆和日影长度相同时,太阳直射15°S,一周后的相同时刻旗杆的影长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结合选项可知,第二次观测日期可能在12月1日前后,B正确。
√
(2022·德州二模)地质工作者对同一方向三个小山丘开展考察,并绘制出地质、地形剖面示意图(下图),下图山丘中的含矿地层是同时代形成的连续小褶皱。目前a处小褶皱垂直,b处小褶皱倾斜,c处小褶皱倒转。据此完成3~4题。
3.考察发现图示区域仅有三个地势较高的小山丘,推测山丘中小褶皱( )
A.岩性较硬、抗风化、抗侵蚀 B.岩性较软、易风化、植被好
C.岩性较硬、易断裂、易抬升 D.岩性较软、成土快、土壤肥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三个小山丘均存在褶皱,三个山丘的褶皱倾斜方向不一致,说明该地岩层之前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般来说经过构造运动凸起的区域,易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影响,但该地褶皱保存较为完好,说明岩性较为坚硬,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强,A正确,B、D错误。
图中未看到明显的断裂带,C错误。
√
4.若发现山丘小褶皱中有重要矿藏,则下列地点开采条件较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据图可推断岩层的延伸方向,a处小褶皱向下延伸,b处小褶皱向左下斜,c处小褶皱向下延伸。根据矿藏开采的条件,应选择埋藏较浅、工程量较小的地方向下开挖,甲地向下无法挖到矿藏,A错误。
乙地开挖符合小褶皱的延伸方向,开挖工程量最小,B正确。
丙地向下没有矿藏埋藏,C错误。
丁地向下开挖不符合小褶皱的延伸方向,D错误。
√
(2022·漳州一模)某研究团队对上海市2000年以来“市场购房”(通过市场取得住房且有产权)和“市场租房”(通过市场取得住房但无产权)两类居民的居住地空间变化及职住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在科学选定调查社区后,随机抽样开展问卷调查,最后获取有效样本512份。调查分析发现,“市场购房”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增大,“市场租房”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减小。下表为该调查中两类住房性质居民搬迁前后居住地空间变化相关数据。据此完成5~6题。
居住地空间变化 市场购房 市场租房
搬迁前 搬迁后 搬迁前 搬迁后
居住地空间位置占比(%), 中心城区 19.93 0 14.29 0
近郊区 47.27 54.80 59.52 60.71
远郊区 32.80 45.20 26.19 39.29
5.“市场购房”居民多选择在郊区购置新房,主要是因为郊区( )
A.就业机会更多 B.住房类型多样
C.房价相对较低 D.自然环境优美
解析: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就业机会较少,A错误;
居民多选择在郊区购置新房与住房类型多样无关,B错误;
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地价低,有产权的房价相对较低,因此,居民多选择在郊区购置新房,C正确;
“市场购房”居民购置新房,更加关注房屋的产权,环境优美对其在郊区购置新房的影响不大,D错误。
√
6.与搬迁前相比,搬迁后在该调查总样本中比重明显上升的职住类型是( )
①在郊区居住并在郊区工作的“市场租房”居民
②在郊区居住而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市场购房”居民
③在中心城区居住和工作的“市场购房”居民
④在中心城区居住而在郊区工作的“市场租房”居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解析:与搬迁前相比,搬迁后中心城区“市场租房”居民居住地空间位置占比由搬迁前的14.29%,下降至搬迁后的0,远郊区“市场租房”居民居住地空间位置占比增加明显。该变化使“市场租房”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减小,故说明在郊区居住并在郊区工作的“市场租房”居民在该调查总样本中比重明显上升,在中心城区居住而在郊区工作的“市场租房”居民比重降低,①正确,④错误;中心城区“市场购房”居民,居住地空间位置占比由搬迁前的19.93%,下降至搬迁后的0,近郊区、远郊区“市场购房”居民居住地空间位置占比增加明显。该变化使“市场购房”居民的平均职住距离增大,故说明在郊区居住而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市场购房”居民在该调查总样本中比重明显上升,在中心城区居住和工作的“市场购房”居民比重降低,②正确,③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