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轮复习四大核心素养专题强化训练讲评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第二轮复习四大核心素养专题强化训练讲评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05 08:5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专题强化训练 突破重点难点
一、选择题
(2022·阜新模拟)2014年,某农业公司利用水稻覆膜插秧机和可降解有机覆膜水稻种植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种植了70多亩有机覆膜水稻获得成功。下图为该镇稻田覆膜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镇水稻种植采用黑色膜主要是为了(  )
A.保温保湿       B.根除病虫害
C.保持土壤肥力 D.抑制杂草
解析:该镇水稻种植采用黑色膜,黑色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强,透入膜内的太阳辐射量少,温度较低,因此不是为了保温保湿,A错误;
可以抑制病虫害,但不能根除病虫害,B错误;
黑色膜与保持土壤肥力无关,C错误;
膜内光照少,能抑制杂草的生长,D正确。

2.与传统塑料膜相比,该地采用有机膜有利于(  )
A.机械铺设 B.降低成本
C.保护环境 D.重复利用
解析:根据材料“某农业公司利用水稻覆膜插秧机和可降解有机覆膜水稻种植技术”可知,与传统塑料膜相比,有机膜可降解,有利于减少塑料污染,保护环境,C正确。
(2022·龙岩一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不断增加。目前,动力电池的回收方式有两种:一是元素回收,用于提取稀缺的钴、镍等重金属资源;二是梯次利用,形成小型电池,用于低速电动车、电动工具、太阳能路灯、储能装置等领域。截至2020年年初,我国经营范围含“电池回收”的企业数量约有3 000 余家,但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只有22家,小作坊占比较大。据此完成3~5题。

3.电池企业较少使用元素回收的重金属作为原料,其主要原因是(  )
A.重金属价格高 B.原材料供应过剩
C.回收工艺复杂 D.回收品运输不便
解析: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动力电池退役的数量不断增加,电池中重金属纯度一般高于原矿,但动力电池回收工艺复杂,且成本高,特别是湿法回收工艺,成本更高,较少使用元素回收的重金属作为原料并不是因为重金属的价格高,C正确,A错误。
重金属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原材料供给并不过剩,B错误。
目前电池类的回收品在运输中并无特殊和专属车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并不大,运输较为便利, D错误。

4.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能够(  )
A.消除环境污染 B.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C.增加回收成本 D.实现能源的循环再利用
解析: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是指把原本的电池变成小型电池,并不会消除环境污染,A错误。
原本的动力电池是淘汰的,现在把它变成小型电池,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并不是能源的循环再利用,B正确,D错误。
梯次利用后的产品可应用领域较多,且难度并不大,并未增加回收成本, C错误。

5.我国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回收企业数量较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原料 B.市场
C.政策 D.技术
解析: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较快,动力电池退役比较多,原料较为丰富,A错误。
我国能源紧张状况不断加剧,对新能源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大,市场规模大,B错误。
我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和电池产业政策扶持较多,C错误。
动力电池回收成本高,相关工艺技术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在相关方面并不具备完备的技术,使得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回收企业数量较少,D正确。
(2022·德州二模)读西北某绿洲区农田弃耕后植被演替模式表,完成6~8题。
弃耕年份 优势植被种群及其变化特征 种群来源
1~2年 马齿苋、灰绿藜等一年生杂草,生命周期短 农田内部
3~6年 盐爪爪、猪毛菜等,多盐生植被、根茎类,农田杂草减少 农田周围
8~10年 骆驼刺、胖姑娘等,多低矮灌木、根茎类,演替时间长 农田外部
20年左右 红柳、梭梭等,耐盐抗旱灌木为主,处于稳定阶段 自然环境

6.该地农田弃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风沙危害 B.干旱加剧
C.土壤盐碱化 D.地下水位下降
解析:读表可知,农田弃耕3~6年,多盐生植被,弃耕20年左右,以耐盐植被为主,并处于稳定阶段,说明农田弃耕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盐碱化,故C正确;
材料显示位于西北绿洲区,因此灌溉较为便利,且风沙危害较小,因此不是弃耕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
该区域随着年份增加,植被不断生长,说明干旱并没有加剧,故B错误;
农田需要水灌溉,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故弃耕时地下水位应较高,土地盐碱化严重,故D错误。

7.随着弃耕年份的增加,土壤(  )
A.水分增加 B.盐分上升
C.有机质减少 D.紧实度增加
解析:观察表中信息可知,随着年份的增加,该区域植被演变过程为杂草—农田杂草减少,出现盐爪爪等—低矮灌木—耐盐抗旱灌木,演变过程中,植被的根系逐渐增多加长,且有机质也在增加,导致土壤紧实度不断增加,C错误,D正确;
该区域属于绿洲,降水稀少,蒸发量强,因此土壤水分并未增加,故A错误;
随着植被的生长,自然环境改善,土壤盐度也逐渐下降,故B错误。

8.弃耕后,植被生物多样性最高时期可能出现在(  )
A.弃耕1~2年 B.弃耕3~6年
C.弃耕8~10年 D.弃耕20年左右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弃耕后的1~2年,生长的是杂草,生命周期短,只出现在农田内部,种类较少,故A错误;
弃耕3~6年,杂草减少,多盐生植被等,出现在农田周围,种类比弃耕1~2年增多,但不是最多,故B错误;
弃耕8~10年出现低矮灌木,也有根茎类植被,且演替时间长,在农田外部都有,这一时间可能有杂草、根茎类植被和低矮灌木,因此种类较多,可能为生物多样性最高时期,故C正确;
弃耕20年左右处于稳定阶段,以耐盐抗旱灌木为主,生物多样性较少,故D错误。
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西南某油气矿藏区域剖面。据此完成9~10题。

9.适合钻井采油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油气由生油岩生成后,由于密度较小,在构造挤压力作用下向生油岩附近背斜构造区域汇聚形成矿藏,因此适合钻井采油的地点是②,B正确;
①③④处油气量较少,且①③处生油岩埋藏比②深,与②相比,不适合钻井采油,A、C、D错误。
10.a、b处N3地层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向下弯曲,无法侵蚀 B.油气开发
C.谷地风力太大,侵蚀严重 D.地壳抬升,侵蚀加强
解析:读图可知a、b处有断层分布,推测此处应是地壳抬升,易受侵蚀,导致地层缺失,D正确;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b处岩层向上凸起,A错误;
油气开发不会导致岩层缺失,B错误;
谷地地势较低,风力较两侧小,受风力侵蚀较小,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勒拿河发源于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南的贝加尔山脉,注入北冰洋。该河上游部分河段河窄岸高,多急流险滩;中游河谷展宽,多河湾和河心岛;下游为巨大的平原型河流。勒拿河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流域内人烟稀少,森林覆盖率高达84%,矿产资源丰富。
材料二 下左图为勒拿河流域示意图,右图为雅库茨克月均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1)简析勒拿河上游部分河段河窄岸高、中游河谷展宽的成因。
解析:根据材料“勒拿河发源于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南的贝加尔山脉”可知,上游发源于高原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水流速度快,下蚀作用强,形成峡谷,河窄岸高;中游地势起伏较小,流速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以侧蚀为主,河谷展宽,多河湾和河心岛。
答案:上游地势起伏较大(以高原、山地为主),水流速度快,下蚀作用强,形成峡谷,河窄岸高,中游地势起伏较小,流速缓,以侧蚀为主,河谷展宽。
(2)分析勒拿河含沙量小的原因。
解析:由材料“森林覆盖率高达84%”可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纬度较高,降水量少且部分为降雪,对地表冲刷力小,地表泥沙入河少;积雪融水多,积雪融水汇成坡面径流,速度较慢,坡面径流侵蚀作用弱,坡面径流带入河流中的泥沙较少;冻土广泛发育,抗侵蚀能力强;中游河谷展宽,多河湾和河心岛,下游为巨大的平原型河流,河流流速较慢,利于泥沙沉积;流域内人烟稀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生态保护好,水土流失少,河流中的含沙量少。
答案: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降水量少且部分为降雪,对地表冲刷力小;积雪融水多,坡面径流侵蚀作用弱;冻土广泛发育,抗侵蚀能力强。中下游流速较慢,利于泥沙沉积;人烟稀少,生态保护好,水土流失少。
(3)有人认为应加大勒拿河流域的开发力度。对此,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开放性试题,可赞同也可不赞同;赞同一般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分析,不赞同可从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开发的不利条件角度分析。
答案:赞同: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可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
或反对:流域内自然环境恶劣;劳动力短缺;远离市场;基础设施落后。
12.(2022·漳州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阳湖中的碟形湖是指湖盆区内枯水季节显露于洲滩之中的季节性子湖泊,被称为湖中之湖。枯水季节,碟形湖逐渐与主湖区脱离,各自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们遍布湖区、高低不一。如果没有人为干扰,秋冬季节的碟形湖水位相对稳定,保持浅水湖泊特征。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中植被生物量最大,物种多样性丰富,同时又是越冬候鸟优越的栖息地。“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每年10月,渔民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水干鱼尽,之后湖底土壤接受太阳暴晒。下图示意鄱阳湖的部分碟形湖。
(1)简述碟形湖的形成过程。
解析:碟形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体现在入湖河流挟带泥沙在湖区沉积,由于泥沙沉积的不均匀性,部分湖区形成沙坝,水域封闭形成有水洼地,即为碟形湖。另外,在枯水季节,湖泊水位下降,湖区底部地势低洼处蓄水也可形成众多碟形湖。人为原因主要体现在人类拦水捕鱼,在有水洼地周围筑堤建坝,使得湖区被分割成众多面积较小的碟形湖。
答案:入湖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产生不均匀的沉积,远离主流的水域逐步封闭形成浅碟形洼地;湖区居民为了蓄水拦鱼,在浅碟形洼地周边筑堤;枯水季节,鄱阳湖水位下降,碟形湖形成。
(2)说明碟形湖对维持湖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解析:碟形湖在枯水期更加明显,水域相对安静,利于湖底生物生长;为越冬候鸟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碟形湖可提供充足水源,利于湖区及周边动植物生存,进而保护湖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湖区生物多样性。
答案:在碟形湖及其周边区域,有利于湿生与水生植物群落生长演替;静水水域有利于底栖动物和鱼类生长;为越冬候鸟持续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利于维持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评价“堑秋湖”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每年10月,渔民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水干鱼尽,之后湖底土壤接受太阳暴晒”分析可知,这种做法有利于加速湖底植物残体和有毒物质的分解,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菌病毒的污染,避免因动植物残体和泥沙淤积导致湖泊沼泽化甚至消亡。“堑秋湖”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很明显,渔民这种做法相当于竭泽而渔,会导致鄱阳湖渔业资源减少;在此越冬的候鸟因为缺少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碟形湖的存在阻碍了长江和鄱阳湖之间的鱼类游动,最终可能破坏渔业生态,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有利影响:加速植物残体的分解和有毒物质的消减,改善土壤结构,使碟形湖及鄱阳湖湿地保持着生机与活力,避免污染、淤积、沼泽化甚至消亡。
不利影响:加剧鄱阳湖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越冬候鸟因缺少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众多的碟形湖阻碍江湖鱼类交流,对鄱阳湖渔业生态具有较大的负面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