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素能二 四项关键能力
高考地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学生对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能力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信息包括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就是发现地理试题中文字、图表、数据等蕴含的地理信息,判断地理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而加工地理信息,解读相关地理信息的含义,准确、快速、全面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的获取路径有以下几方面:(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2)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3)从试题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4)从前面问题的结论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2022·江苏选择考)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 km,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下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完成(1)~(3)题。
(1)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
A.15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解析:由图可知,北京与国际空间站经度大致相差180°,所以国际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是大致绕地球旋转了半周,由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所以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45分钟。故选C。
√
(2)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 )
A.9:40 B.10:10
C.10:40 D.11:10
解析: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60°E附近,与120°E相距约6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00,则北京时间此时约为10:00,结合上面分析可知,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45分钟,故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为10:45。C选项最接近,故选C。
√
(3)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在这期间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是( )
A.圣地亚哥 B.卡马国
C.马维尔拉 D.上海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则1小时可绕行2/3的路程,空间站到达卡马国上空时,正值该地黑夜,国际空间站与地面距离较近,同处夜半球,此时无法反射太阳光,不能被肉眼观察到。到达马维尔拉上空时,正处于黎明,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空间站。当国际空间站经过圣地亚哥、上海时,为白昼,由于太阳光线太强,可能用肉眼无法看见。故选C。
√
(2022·重庆模拟)2021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长时间盘踞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河南处于副高高压脊的西部边缘,18日,在距我国约1 000千米的太平洋洋面上,台风“烟花”形成并发展。位于郑州西部的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辐合抬升作用,受到高空冷气流影响,雷雨云团向郑州方向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引起郑州局地极端强降水。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主要差异是( )
A.中心风力大小不同 B.气流垂直运动不同
C.对天气的影响不同 D.形成发展原因不同
解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属于残留在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带,为动力原因形成;我国西北地区的大陆高压为热力原因形成,因此主要差异是形成发展原因不同。故选D。
√
2.材料中的“列车效应”是指( )
A.雷雨云团连续经过 B.台风天气频繁登陆
C.冷空气的活动加强 D.地形雨影响范围广
解析:长时间的降水并不是由一块稳定不动的降雨云团造成,而是对流系统反复生成发展,使很多降水云团先后经过同一个地方,造成同一地区出现长时间降水的情况,就像列车的不同车厢先后经过同一段铁轨一样,这种情况叫作“列车效应”。郑州西部的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辐合抬升作用,受到高空冷气流影响,雷雨云团向郑州方向移动,形成“列车效应”,故材料中的“列车效应”是指雷雨云团连续经过。故选A。
√
(2022·张家口一模)据资料统计,拉萨年均降雨量为435毫米,9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每年的5—9月,期间夜雨率(20时—次日08时降水量与全天降水量的百分比)高达80%。拉萨夜雨的形成与所处的地形密切相关。拉萨位于拉萨河谷,盛行山谷风。下表为拉萨7—9月的风向频率统计表。据此完成3~4题。
月份 7 8 9
风向 时刻 NE-SE SW-NW NE-SE SW-NW NE-SE SW-NW
02时 28 23 30 24 30 21
08时 34 10 40 13 50 6
14时 24 34 17 44 15 48
20时 26 32 18 36 18 34
3.拉萨山谷风环流最强的时期是( )
A.7月初 B.7月
C.8月末 D.9月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与7、8月份相比,9月份02时和08时的偏东风风频远高于偏西风,14时和20时的偏西风风频远高于偏东风,说明该月份山谷风环流势力较强。
√
4.7—9月拉萨夜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夜晚气温下降,谷底空气遇冷凝结
B.白天气温偏高,河流、湖泊蒸发旺盛
C.偏西风流入谷地,谷底暖空气抬升
D.偏东风流入谷地,谷底暖空气抬升
解析:拉萨夜晚的山风顺山坡下滑,汇聚于谷底,迫使谷底暖湿气流抬升,成云致雨,因而山风是引起拉萨多夜雨的主要原因。由表可知,拉萨的山风为偏东风,即东南风和东北风。
√
(2022·晋江一模)木材分解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某团队在巴拿马热带雨林进行木材分解速率垂直分异规律的试验,将标准化枯木棒加装在雨林植被的不同部位,在雨季和旱季后分别回收部分枯木棒,测量质量损失以计算分解速率,模拟天然环境下不同高度的分解状况。下图示意雨季和旱季不同高度上枯木棒的分解速率。据此完成5~6题。
5.总体上,枯木棒分解速率垂直分异主要取决于( )
A.温度 B.水分
C.光照 D.风力
解析: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总体上看,在不同的高度,枯木棒雨季的分解速率大于旱季,可知水分条件影响枯木棒的分解速率;垂直方向,从地表到冠层顶部,随着水分条件逐渐变差,枯木棒的分解速率减小,B正确;
冠层顶部的温度要高于地表,温度越高,分解速率应越快,A错误;
冠层顶部的光照条件好于地表,光照越强,枯木棒分解速率应越快,C错误;
风力大小对枯木棒的分解速率影响不大,D错误。
√
6.旱季冠层顶部枯木棒分解速率较快,可能是由于( )
A.风速大 B.光照强
C.湿度低 D.养分少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风速条件对枯木棒的分解速率影响不大,A错误;
冠层顶部没有遮挡,光照强,有利于加快枯木的风化和分解,B正确;
枯木棒分解速率垂直分异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旱季降水少,冠层顶部湿度小,不利于枯木棒的分解,C错误;
不同位置的枯木棒成分都是一样的,冠层顶部的枯木棒与其他部位的枯木棒养分差异不大,D错误。
√
关键能力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2022·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解析:大分水岭为板块挤压运动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从图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垒,说明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抬升;图中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地势起伏大,流速快,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地貌;河底有大量沉积物,说明其还存在流水沉积作用。
答案:板块运动;断层;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2)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解析: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被阻断,无法注入雅斯河;被阻断支流汇集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
答案: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大分水岭,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汇集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和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解析:由于该地处于山地背风坡一侧,降水相对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勒斯溪下游地区多为季节性河流;受夏季风强弱及山地阻挡影响,该地的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水量的整体变化较大;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夏季风较强的时间,该地山地降水较多,形成的河流流量较大,对地下水补给的时间相对较为集中;由于该地的河流受大气降水补给较为明显,降水具有不连续性,故该地的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具有不连续性的特点。
答案: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的变化大;时间集中;不连续性。
大气中凝结核能否使水汽凝结,主要取决于水汽是否达到饱和。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使实际水汽压大于饱和水汽压;二是通过冷却作用,减小饱和水汽压,使其小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使空气冷却的方式有多种,下图示意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其中A气团和B气团混合后水汽压为e。据此完成1~2题。
1.A气团和B气团混合后,温度为t,水汽( )
A.不饱和 B.不变
C.凝结 D.增加
解析:由图可知,A气团和B气团混合后,温度为t,水汽压为e,在饱和水汽压曲线之上,因此水汽会凝结,C正确。
√
2.若不同气团水平混合后形成了雾,两气团可能具备的条件有( )
①湿度较小 ②温差较小
③湿度较大 ④温差较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由上题可知,A气团和B气团混合后水汽凝结,可能会产生雾,由此可推测出两气团混合后形成雾需具备类似A、B两气团的条件,即湿度较大,接近饱和水汽压;温差较大,③④正确。
√
(2022·北京房山区一模)泉水是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出露,下图是济南趵突泉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趵突泉( )
A.出现在不同岩层交界处 B.主要补给方式是雨水
C.水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小 D.常年泉水持续喷涌
解析:读图可知,趵突泉处于辉长岩和石灰岩两种岩层的交界处,A正确;
读图分析,济南南部为山区,地势较高,岩石类型为透水性较好的石灰岩,降水下渗后形成地下潜水,顺地势向北流动,在汇集排泄区受不透水的辉长岩阻挡,沿裂隙出露地表形成趵突泉,故其主要补给方式是地下水(潜水),B错误;
受降水影响,水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少的季节可能停止喷涌,C、D错误。
√
4.图中( )
A.最大相对高差小于200 m
B.长城岭因背斜构造成山
C.断层形成早于泰山杂岩
D.直接补给区多岩溶地貌
解析:读图分析,图中最高处海拔约600 m,最低处海拔低于200 m,最大相对高差超过200 m,A错误;
长城岭因断层构造地壳抬升成山,B错误;
断层切断了泰山杂岩,可知其形成晚于泰山杂岩,C错误;
直接补给区岩石类型为石灰岩,易受流水溶蚀而发育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D正确。
√
(2022·三明一模)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吸收太阳辐射并转换成长波热能,其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对山地植物生长的上限高度产生一定影响。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山地垂直带。下图示意秦巴山区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山地受山体效应影响最大的是( )
A.米仓山 B.神农架
C.三峡大老岭 D.太白山
解析:根据材料“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吸收太阳辐射并转换成长波热能,其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分析可知,太白山海拔最高,隆起山体对内部的增温作用最明显,D正确。
√
6.图中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上限与纬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对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土壤 B.山体高度
C.降水 D.太阳辐射
解析:由题意可知,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上限与纬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因不同纬度地区受太阳辐射不同,热量条件出现差异,说明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D错误。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以上仍为森林植被,说明与降水关系不大,C错误。
土壤不是山地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A错误。
由所学知识可知,气温随海拔的上升而下降,因山体海拔不同,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上限也不同,B正确。
√
关键能力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描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要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形式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方法如下:
(2022·广东选择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
解析: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而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面没有结冰时,西风带来纳木错湖面的水汽,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形较高,从而容易形成地形雨,所以在10—11月期间降水相对较多。
答案: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解析: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的距离因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答案: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
解析: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注入两湖内的冰雪融水和降水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湖面上涨,当湖面上涨到超过两湖之间分水岭的海拔时,两湖将连通。
答案: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 740 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 748 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
1.(2022·沧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永康市是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冻害是永康市柑橘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若能摸清山地逆温层(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充分利用“逆温效应”这一廉价的气候资源,将为柑橘安全越冬获得稳定产量开拓新前景,为合理布局柑橘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岩镇独松村和象珠镇黄岗村,代表着永康市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表1为独松村和黄岗村的地形数据统计表,表2为某年冬季独松村和黄岗村逆温层分布特征差异比较表。
表1
地名 地貌类型 坡脚海拔 (米) 坡顶海拔 (米) 坡脚至坡顶
相对高度(米)
独松村 峡谷陡坡 180 380 200
黄岗村 高丘缓坡 120 250 130
表2
地名 逆温层 厚度(米) 逆温层 下限(米) 逆温层 上限(米) 逆温层 强度(℃) 最强逆温
层次(米)
独松村 50~80 260 340 0.8~1.6 300~320
黄岗村 40~50 150 200 0.8~1.2 170~180
(1)分析冬季独松村和黄岗村逆温层形成的自然原因。
解析:由表可知,独松村位于峡谷陡坡,黄岗村位于高丘缓坡,两地均位于山坡上,因此冬季独松村和黄岗村的逆温现象为典型的地形逆温。地形逆温一般发生在晚上,冬季的夜晚,山坡降温较山谷快,山坡形成高气压,山谷形成低气压,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冷空气沿着山坡下沉到谷底,将谷底的暖空气向上抬升,形成了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
答案:冬季夜晚,山坡降温快,山谷降温慢,同海拔相比,山坡气温偏低,山谷气温偏高,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给山谷带来大量冷空气,原来较暖的空气受挤压抬升,形成了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的逆温层。
(2)比较独松村和黄岗村逆温层特征,并从地形角度分析原因。
解析:由表可知,独松村的逆温层厚度较黄岗村大;独松村的逆温层下限和上限都比黄岗村高,因此独松村的逆温层分布海拔总体比黄岗村高。总体来说,独松村的逆温层强度较黄岗村大。可以结合两地的地形差异去分析原因。由表可知,独松村位于峡谷陡坡,地形比较封闭,地势相对高差大,冷空气的下沉作用更明显;而黄岗村位于高丘缓坡,地势比较开阔,相对高差较小,温差不明显,冷空气的下沉作用较弱,因此逆温强度较小。
答案:特征比较:独松村逆温层厚度大、分布海拔高、强度大;黄岗村逆温层厚度小、分布海拔低、强度小。
原因:独松村峡谷闭塞,山与谷的相对高度较大,山坡陡峻,逆温效应较强;黄岗村地势比较开阔,山与谷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坡较缓,逆温效应较弱。
(3)独松村和黄岗村都将柑橘园布局在逆温层的下部而非上部,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解析:从温度条件去考虑,逆温层的上部和下部相比,上部温度更高,热量条件更好,更适宜种植柑橘,但是柑橘的种植还需要考虑别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逆温层上部虽然热量条件比较好,但因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土壤发育比较浅薄,对柑橘的种植不利;从社会经济层面考虑,逆温层上部海拔较高,距离村落比较远,不利于柑橘管理,而且也会增加运输的难度。
答案:逆温层上部虽然气温条件较好,但因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土壤发育比较浅薄,且距离村落较远,管理不便,故而两村庄将柑橘园布局在逆温层的下部。
2.(2022·泉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辣椒喜暖怕寒、喜光怕晒、喜湿怕涝,喜干爽空气。与周边地区相比,岳阳市湘阴县樟树镇夏季均温低1.3 ℃,冬季均温高1.2 ℃。2018年,“樟树港”辣椒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樟树港”辣椒的培育、种植、养护、采摘等过程均为纯人工劳作,一般第一年10月份开始育种,到第二年4月份头批辣椒上市,头批辣椒上市时价格高达每斤150元。
(1)有专家认为“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并不是辣椒的理想家园”,请从气候角度说明原因。
解析: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冬春季节受西北风的影响,气温较低,且容易受低温冻害天气影响;湖南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对太阳削弱作用强,光照不足,而辣椒喜光、喜干爽空气、怕涝,且高温多雨的天气,辣椒很容易生病虫害。因此,湖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光照、湿度并不是辣椒的理想家园。
答案:辣椒喜暖怕寒,湖南冬春季节气温低,低温冻害严重;辣椒喜光,湖南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辣椒喜干爽空气,湖南降水丰富,湿度大,病虫害多。
(2)分析头批“樟树港”辣椒价格高的主要原因。
解析:由材料“纯人工劳作”,说明投入劳动力多,生产效率低,辣椒成本较高;“一般第一年10月份开始育种,到第二年4月份头批辣椒上市”,说明辣椒生长周期长,有充足的时间成熟,辣椒品质好;4月份头批辣椒上市,比一般的辣椒上市时间早;市场需求大,辣椒产量少。因此,头批“樟树港”辣椒价格高。
答案:辣椒生长周期长,产品品质高;投入劳动力多,成本较高;上市时间早,产量少。
(3)为了让“樟树港”辣椒成为家庭餐桌的常菜,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根据辣椒的生长习性,选择与樟树镇自然条件相似的地方,开展异地栽培试验与生产,逐步扩大种植规模; 加强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选择有效绿色防控手段,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品牌保护与建设; 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指导, 逐步提高单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加强交通、冷藏保鲜等设施建设,提高辣椒的外运能力,将品牌做大做强。
答案:选择与樟树镇自然条件相似的地方,开展异地栽培试验与生产,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品牌保护与建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交通、冷藏保鲜等设施建设,提高辣椒的外运能力。
关键能力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的四项能力目标强调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核,体现了思维过程的程序性和层次性,即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审题)——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明确考查意图)——调动和运用知识,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运用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地论证问题,并在论证问题中体现创新思维”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可见,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在前面三项能力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是高考地理能力测试的重要能力。因此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观点明确、表述清晰。
(2)逻辑严密,追求论证观点与表述内容上有机结合。
(3)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
①针对性论证:主要是针对“区位因素的分析”“采取的对策”等的论证策略,这类试题在论证类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②解释性论证: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有结果,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在试题中往往以分析“原因”“成因”“规律”“特征”等的形式出现。
③判断性论证:这类试题没有直接呈现结果,需要考生对结果先做一个判断,然后论述判断的理由,形成论点、论据相结合的完整论证过程。
④评价性论证:主要是对“利弊”“优劣”“重要性”“影响”等的评价。
⑤比较性论证:主要是对不同地域、不同事物、不同现象特点、过程和原因的辨析、对比。
⑥推理性论证:对于某些内容并不是很熟悉,但试题中又提供了充足的地理信息,考生可以根据试题信息进行推理论证。
下图为2022年4月2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此时( )
A.甲地大风降温 B.乙地北风劲吹
C.丙地阴雨连绵 D.丁地风大浪高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由等压线分布可知甲地吹偏北风,为冷气团,且位于冷锋锋后附近,所以有大风降温天气。由等压线分布可知,乙地吹偏南风;丙地位于高压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丁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风浪小。
√
(2)4月21日上午,北京地面能见度较高,高空出现浮尘。浮尘升空的动力来源是( )
A.冷锋 B.反气旋
C.低压 D.西北风
解析:4月21日上午,北京地面能见度较高,高空出现浮尘,说明4月21日北京气流以上升为主。结合上题可知,冷锋天气是由偏北风形成的,以大气水平运动为主;反气旋控制时气流以下沉为主;低压控制时,气流以上升为主。
√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涝灾害是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自然灾害。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洪涝灾害频发。基于历史数据,揭示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可以减弱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全球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的数据统计了1950—2016年67年间印度洪涝灾害的大体情况。图1为印度洪涝灾害年均频次变化统计图,图2为印度洪涝频次空间分布图,图3为印度逐月洪涝频次、降水量统计图。
(1)据材料,描述印度洪涝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并分别指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解析:由图3可知,印度洪涝灾害呈现鲜明的季节变化特征,7—9月为高发季节,峰值出现在7月;由图1可知,1950—2016年洪涝频次总体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而且西南季风不稳定,年际变化较大。由图2可知,印度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中部和西部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北部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西南季风,为迎风坡,地形抬升明显,形成地形雨。
答案:空间分布:北部洪涝灾害频次高发,中部和西部相对较低。
影响因素:地形(地形雨;迎风坡降水)。
时间分布:季节差异明显,雨季(7—9月)洪涝灾害高发,20世纪中叶(1950年)以来洪涝频次呈逐渐增加趋势。
影响因素: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2)“基于全球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的数据,推测进入21世纪后印度的洪涝灾害将会逐渐减弱”,有学者认为因推测依据的局限性,该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结合材料,解释上述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的具体原因。
解析:全球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的数据统计了1950—2016年67年间印度洪涝灾害的大体情况,统计资料仅67年,尤其是21世纪仅有17年;数据仅统计了洪涝灾害的频次,而没有区分洪涝灾害的规模,没有揭示不同规模洪涝灾害的强弱;数据没有就洪涝灾害变化与气候变化对应分析,因此推测的基础数据具有局限性,导致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统计资料仅67年,尤其是21世纪仅有17年;仅统计了洪涝灾害的频次,没有区分洪涝灾害的规模,没有揭示不同规模洪涝灾害的强弱;没有就洪涝灾害变化与气候变化对应分析,推测的基础数据具有局限性,导致推测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2.(2022·龙岩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是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的长度、宽度、高度和间距代表雅丹形态特征,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广布,由于地层岩性、风力剥蚀、流水作用等因素影响,形态多样,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下图为罗布泊地区雅丹演化理想模式图。
(1)简述雅丹地貌从开始发育(原始地面)到青年期的演化过程。
解析:结合雅丹演化理想模式图,分别从原始地面、初成期和青年期三个阶段回答。原始地面是湖水蒸发,湖相沉积地层裸露,在温差变化下,产生裂隙;初成期,风力沿裂隙侵蚀,形成圆丘状;青年期风力的下蚀和侧蚀作用加强,形成流线状垄槽。
答案:罗布泊雅丹地区湖水蒸发,湖相沉积地层裸露,构成原始地面;昼夜温差大,地面出现裂隙,盛行风沿裂隙不断侵蚀,形成初成期雅丹,地表多呈圆丘状;风力侵蚀作用不断加强,风蚀沟槽加深展宽,成为青年期雅丹,地表呈流线状。
(2)与成熟期相比,指出雅丹地貌衰亡期的空间形态特征。
解析:雅丹地貌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可结合材料,从垄的长度、宽度、高度和间距等方面思考,对比成熟期和衰亡期两幅图,不难看出衰亡期垄的长度、宽度、高度及间距变化:侧蚀加强,垄的长度变短,宽度变窄;垄脊崩塌,高度降低;沟槽加宽,垄间距增大;还有形态上,衰亡期呈破碎长垄状或柱状。
答案:侧蚀加强,垄的长度变短,宽度变窄;垄脊崩塌,高度降低;沟槽加宽,垄间距增大;形态多为破碎长垄状或柱状等。
(3)推测罗布泊雅丹地貌区的盛行风,并说明理由。
解析:盛行风与垄槽是相互平行的,对照图中初成期或青年期不难确定盛行风为东北风或西南风,结合图中成熟期,迎风坡垄陡,背风坡垄缓,确定为东北风。
答案:东北风。雅丹地貌中风力侵蚀方向与垄槽方向相平行;从成熟期可知:垄岗呈东北—西南向,迎风坡陡、背风坡缓,故判断为东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