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过程与方法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家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知识梳理
青铜器的功用
四羊方尊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 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用途
功能
知识梳理
青铜器的制造
司母戊鼎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
铸造技术
代表作品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知识拓展
三星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
利簋及铭文
1968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有金杖、青铜树和众多的青铜人像。
这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知识梳理
甲骨文记事
定义: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
清朝 王懿荣
记载的内容: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知识梳理
甲骨文地位
汉字“鱼”演变过程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知识梳理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指事)、象意(会意)、象声(形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班固《汉书》
知识拓展
金 文
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铸刻在钟、鼎之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
知识梳理
西周毛公鼎及铭文
西周毛公鼎,铸有文字497个,一说499个, 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
沙场点兵
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图片反映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假借
【答案】A
【详解】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条形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图中图片反映的造字方法是象形。A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排除BCD项。故选A项。
沙场点兵
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其演变是一脉相承的,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汉字的传承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排除B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排除D项。故选C项。
沙场点兵
西周毛公鼎铸有文字497个,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推断该鼎内部的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这为金文,B项正确;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小篆、隶书均从金文演化而来,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