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生物的进化
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58.(2013年6月·单选Ⅱ)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59.(2012年1月·单选Ⅱ)马和驴体细胞的染色体分别为64条和62条,骡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63条,由此可以推测( )
A.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马和驴的遗传信息相同
C.骡可进化成一个新物种
D.骡无生殖能力
60.(2012年6月·单选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A.基因 B.染色体
C.个体 D.种群
考点2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近三年未考)
(必修2)
1.A 2.C 3.D 4.BC 5.B 6.D 7.D 8.D 9.A 10.A 11.BD 12.D 13.A 14.D 15.A 16.C 17.C
18.A 19.B 20.A 21.D 22.D 23.D 24.B 25.A
26.B 27.A 28.C 29.A 30.CD 31.A 32.AC
33.A 34.AD 35.AC 36.C 37.D 38.BC 39.ABD
40.A 41.B 42.C 43.C 44.A 45.C 46.C 47.C 48.A 49.D 50.C 51.B 52.ABC 53.A 54.A
55.A 56.D 57.C 58.C 59.D 60.D
专题十一 生物的进化
演练一
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主要观点是( )
A.物种是神创造的
B.物种是不变的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方向的因素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 D.遗传和变异
3.温带地区的乔木、灌木多为落叶阔叶树,这一事实可解释为( )
A.变异的不定向性 B.选择的定向性
C.适应的随机性 D.生物的多样性
4.阿拉斯加的北极熊和俄罗斯的棕熊具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成两个物种的过程中,可能起作用的因素之一是( )
A.地理隔离 B.无性生殖
C.有丝分裂 D.人工选择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
A.获得性遗传 B.用进废退学说
C.自然选择学说 D.中性学说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 )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环境变化的结果
C.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综合作用的结果
7.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8.下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 )
A.把生物进行分类
B.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C.来自共同祖先的遗传
D.相同环境中的变异
二、单项选择题Ⅱ
9.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是( )
A.12.5% B.50%
C.25% D.无法估计
10.种群的基因频率维持稳定的前提条件是( )
①种群数量足够大 ②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 ③种群中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 ④没有自然选择的作用 ⑤种群中无基因突变的发生 ⑥种群中无大量个体意外死亡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⑥
11.(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12.下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13.(2014年广东学业水平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内容(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三、多项选择题
14.在北方的一个山脉里,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体重较重,常常捕食羊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C.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是不定向的
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类型
15.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C.工业区中的尺蠖有黑化现象是因为受煤烟污染而被熏黑的
D.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都能定向地产生白色的变异
演练二
一、单项选择题Ⅰ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个体基因频率的改变
D.个体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2.自然选择是指( )
A.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3.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它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4.马(2N=64)和驴(2N=62)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说明马和驴之间( )
A.染色体不能共存
B.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C.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D.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
5.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物种将( )
A.不断衰退 B.不断进化
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
6.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
A.基因突变 B.自然选择
C.基因重组 D.随机交配
7.(2014年广东学业水平模拟)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8.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厌氧→需氧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多细胞→单细胞
二、单项选择题Ⅱ
9.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2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DD、Dd和dd的个体分别是60个、120个和20个,则基因D和d的频率分别是( )
A.60%,40% B.40%,60%
C.90%,l0% D.10%,90%
10.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时的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是( )
A.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11.果蝇多是有翅的,但后来产生了残翅的类型,这些类型的个体在森林中难以生存,但在海岛上生活得很好,这说明( )
A.突变是有害的
B.突变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决定于环境条件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12.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三、多项选择题
1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1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属于突变范畴的变异现象是( )
A.黄色×黄色→黄色、绿色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征
D.无子西瓜
专题十一 生物的进化
水平演练
演练一
1.D
2.C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B 解析: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所生存的生物都必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对生物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
4.A 解析:大多数生物的进化过程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而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5.C 6.D 7.D
8.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自然环境多样必然造就了能适应这些环境的多样的生物。
9.B 解析:A和a在某生物的基因型Aa中的比例都是50%,无论自交多少次,A和a的基因频率都依然是50%。
10.D 11.C
12.B 解析: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即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数。
13.B
14.ABD 解析:进化过程一定要经过自然环境的定向选择,而环境选择的方向是指适应环境的种群就生存下来,不适应则被淘汰。
15.BCD 解析:野兔的保护色对鹰进行定向选择,而鹰锐利的目光对野兔也是定向选择,两者的关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演练二
1.A 2.C
3.B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C
5.B 解析:随着AA个体被淘汰,A的基因频率不断降低,种群不断进化,只要该种群存在,基因库就不会丧失,只是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6.D
7.A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
8.D
9.A 解析:基因D的频率=(60×2+120)/400×100%=60%,基因d的频率=(120+20×2)/400×100%=40%。
10.D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即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最终使抗药性强的变异逐渐积累加强,使抗药性强的变异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导致农药的药性效果越来越差。
11.C 12.C
13.B 解析: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关系。
14.ABC
15.BCD 解析:B项属于基因突变;CD属于染色体变异。A项绿色的出现属于性状分离现象,不属于突变。
课件21张PPT。专题十一生物的进化考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用进废退过度遗传变异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1)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基因频率= 某基因的数目
控制同种性状的的总数2.________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等位基因注:变异是不定向的,______________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突变自然选择自然选择4.________导致物种形成。隔离可育 (1) 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
___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2)隔离的类型:地理生殖生殖 ①________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
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②________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
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3)出现________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1)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对等位基
因中的一个基因的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 杂合子基因
型频率。(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与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例 1】(2012 年 6 月广东学业水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基因
C.个体 )
B.染色体
D.种群 [解题关键]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现代生物
进化理论研究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选 D。【例 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题关键]隔离可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等,只有出现
了生殖隔离才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选 B。【例 3】(多选)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
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
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
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
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解题关键]病菌中有少数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本身
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抗菌素的可遗传的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
后,抗菌素对病菌起到一个选择作用,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
个体死亡,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选 CD。1.生长在同一地区的两种杜鹃花的开花时间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这种现象属于()CA.优胜劣汰
C.生殖隔离B.适者生存
D.性状分离 解析:两种杜鹃花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即产生了生殖
隔离。2.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DCA.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B.基因突变
D.自然选择3.新物种形成的最显著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产生了生殖隔离B.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D.改变了基因频率 4.果蝇的体色灰色(G)对黑色(g)显性,在某果蝇种群中,基
因型 GG 的个体占 60%,Gg 的个体占 30%,gg 的个体占 10%,)B则 g 的基因频率是(
A.10%
C.60%B.25%
D.75%解析:g%=gg%+1/2Gg%=25%。 5.某昆虫的体色黑色(B)对灰色(b)为显性。生活在某一个区
域内的该昆虫种群,原来 B 与 b 的基因频率各为 50%,后来该
区域煤烟污染严重,若干年后发现 B 的基因频率为 90%,b 的基因频率为 10%。由此可推断出()A 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C.该种群产生了新物种
D.该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
产生新物种。考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生物进化的历程
1.原核生物→________生物。
2.简单→________。
3.低等→________。
4.水生→________。真核复杂高等陆生 二、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
不断进化和发展,实现共同进化。
三、生物多样性
1.内容:包括________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无机环境基因进化2.形成的原因:生物的________。【例题】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进化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B.发生变异的个体总是能适应环境的
C.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
D.共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题关键]发生变异的个体不一定能适应环境;共同进化
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实现的。选 C。1.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这是()AA.共同进化的结果
C.环境条件决定B.锻炼的结果
D.变异的结果 解析:任何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食肉动物与食草
动物在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中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 2.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
的花蜜可为传粉昆虫提供食物,他推断一定有一种具有细长口
器的昆虫可以从花矩中吸到花蜜。50 年后的确发现了这样的昆虫,这一事实表明()CA.该兰花是独立进化的
B.该花矩没有生物学意义
C.任何物种都不是独立进化的
D.该昆虫的细长口器是独立进化的)B3.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基因多样性
B.细胞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4.(多选)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CD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时间很短
D.最早登陆的生物是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两栖类
解析:适应是相对的,适应力的强弱与生物的进化地位无
直接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原始的陆生植
物才是最早登陆并适应陆地生活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