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种群和群落
考点1 种群的特征(近三年未考)
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
39.(2014年6月·单选Ⅱ)太平洋某小岛上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野兔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是( )
A.1920年—1925年 B.1925年—1930年
C.1930年—1935年 D.1935年—1940年
40.(2013年6月·单选Ⅱ)东方田鼠种群迁入新环境的数量变化见下图,最接近K值的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41.(2012年6月·单选Ⅰ)调查种群密度时,研究对象不同,采用方法也不同,以下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的对象是( )
A.大肠杆菌 B.丹顶鹤
C.大象 D.蒲公英
42.(2012年6月·单选Ⅱ)下图所示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中,最可能属于衰退型的是( )
A B C D
考点3 群落的结构特征
43.(2014年6月·单选Ⅰ)森林中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层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温度 B.湿度 C.土壤 D.光照强度
44.(2012年1月·单选Ⅱ)农业生产中人们可通过防除农田中的杂草而实现增产,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可能是( )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种内互助 D.互利共生
45.(2012年6月·单选Ⅰ)要认识一个群落,需要从各个层面研究群落的生态学特征。下列属于群落特征的是( )
A.出生率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物种丰富度
46.(2012年6月·单选Ⅱ)大豆植株的根部有一些根瘤,其中的根瘤菌可为大豆植物提供氮素,而大豆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大豆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属于( )
A.捕食 B.竞争
C.互利共生 D.寄生
考点4 群落的演替
47.(2012年1月·单选Ⅰ)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 )
A.群落的初生演替 B.种群的初生演替
C.群落的次生演替 D.种群的次生演替
(必修3)
1.ACD 2.AD 3.A 4.B 5.A 6.D 7.A 8.C
9.A 10.A 11.C 12.D 13.D 14.B 15.D 16.C 17.A 18.D 19.B 20.B 21.D 22.B 23.C 24.C 25.C 26.D 27.D 28.AD 29.D 30.BC 31.AD 32.BC 33.B 34.D 35.CD 36.B 37.C 38.C
39.C 40.D 41.D 42.D 43.D 44.A 45.D 46.C
47.C 48.C 49.B 50.A 51.ABD 52.ABD 53.D 54.AC 55.B 56.AD 57.A 58.B 59.A 60.C
61.B 62.D 63.C 64.D 65.D 66.D
专题十五 种群和群落
演练一
一、单项选择题Ⅰ
1.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2.一个种群中如果幼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那么这个种群的密度会( )
A.越来越大 B.保持稳定
C.越来越小 D.无法预料
3.(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调查某菜园蚯蚓数量的适宜方法是( )
A.直接计数法 B.样方法
C.目测估算法 D.标志重捕法
4.下表所示为三个城市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若将这三个城市人口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城市
出生率/%
死亡率/%
甲
12.5
3.5
乙
12.6
5.6
丙
8.8
0.8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乙>丙>甲
5.(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东方田鼠种群迁入新环境的数量变化见下图,最接近K值的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6.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能量
7.(2014年广东学业水平模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8.我国大力治理荒漠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下图为某地的荒漠经多年治理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可称为( )
A.群落的抵抗力 B.群落的稳定性
C.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的演替
二、单项选择题Ⅱ
9.在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A B C D
10.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约为( )
A.88只 B.86只 C.90只 D.92只
11.(2014年广东学业水平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逐渐增多
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大后小
C.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来表示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来决定的
12.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都能正常生长。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培养16天,其中一种生长正常,而另一种则全部死亡。此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3.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三、多项选择题
14.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C.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15.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K值是环境容纳量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高产量
演练二
一、单项选择题Ⅰ
1.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相对稳定 D.先增后减
3.(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调查种群密度时,研究对象不同,采用方法也不同。以下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的对象是( )
A.大肠杆菌 B.丹顶鹤
C.大象 D.蒲公英
4.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各种条件充裕,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
C.只要没有捕食者
D.在实验室内的锥形瓶中培养酵母菌
5.下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表示由于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最为剧烈时间段的是( )
A.cd段 B.de段
C.ef段 D.fg段
6.(2014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森林中生长着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层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温度 B.湿度
C.土壤 D.光照强度
7. 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二、单项选择题Ⅱ
9. 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10.(2014年广东学业水平模拟)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三者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1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种群其K值不同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12.(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农业生产中,人们可通过防除农田中的杂草而实现增产,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可能是( )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种内互助 D.互利共生
13.在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三、多项选择题
1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只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1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专题十五 种群和群落
水平演练
演练一
1.B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题中只有B选项是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2.C 解析:此类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
3.B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常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4.C 5.D
6.C 解析:生物群落在海拔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7.C 8.D
9.D 解析:D选项中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种群数量变化呈下降趋势。
10.A 11.C 12.C
13.A 解析: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物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也越来越高。
14.AC 解析:不同种群的密度往往是不相同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15.BD 解析:此图是种群“S”型增长曲线,该曲线在K值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但此时增长率降为0,所以捕鱼一般都在K/2时开始捕捞,这样可以持续获得高产量。
演练二
1.B 解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B 解析:用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会破坏棉铃虫的性别比例,种群的密度会越来越小。
3.D 4.B
5.D 解析:由于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最为剧烈的是fg段,因为这时种群数量几乎达到K值,这时环境的阻力是最大的。
6.D 解析:影响植物分层现象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光照强度。
7.B 解析:真菌侵入到蝙蝠蛾的幼虫内部,依靠幼虫提供营养成分,这种关系属于寄生关系。
8.B 9.D 10.B
11.D 解析: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的地区后,当它适应环境气候又没有天敌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就会呈“J”型增长。
12.A
13.D 解析: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在竞争上具有优势,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所以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
14.CD 解析:种群密度不仅受到自身密度的影响,还受到气候、食物、捕食者、传染病、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是上升的,然后因为种群密度的增加,阻力增大,增长速度才逐渐缓慢下来。
15.BC 解析: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一般不选用丛生的植物,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只能反应该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上的数量,并不能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
课件35张PPT。专题十五种群和群落考点 1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生物全
部个体的集合。
2.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
3.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__________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同种体积大小4.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5.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②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____。
(2)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变化趋势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1.__________:适用于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2.______________:适用于运动能力强的动物。【例 1】下列所描述的生物中,不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全世界的蓝鲸
B.珠江里的肉食性生物
C.一个菜园里的白粉蝶
D.一个湿地公园里的白鹭
[解题关键]种群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
物全部个体的集合。B 选项中,珠江里的肉食性生物不是同种
生物的范畴。选 B。【例 2】下列为某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近期内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的是() [解题关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该种群的密度变化,
根据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将年龄组成划
分为增长型(A)、稳定型和衰退型(D)三种类型。增长型的种群,
其种群密度将会增大。选 A。【例 3】(多选)下列实验中,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解题关键]标志重捕法适合用于调查运动能力较强的动
物的种群密度。选 BCD。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A.性别比例
C.迁入率和迁出率B.种群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2.(2014 年广东学业水平模拟)要调查某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BCA.目测估计法
C.样方法B.标志重捕法
D.逐个计数法3.下图为某种群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示意图,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的类型是()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无法判定
解析:图中的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属于衰退型。C4.(多选)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下列可能的原因有()ABC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群落结构太复杂考点 2种群的数量变化无限有限无有 “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注:K 值(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 值的意义: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 【例 1】某种群进入一个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中,在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为() [解题关键]因为该环境适合种群生长和繁殖,而且环境条
件不受破坏,但种群生活在一定空间内,所以该种群数量增长
会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曲线。选 D。【例 2】(多选)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曲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种群增长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题关键]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指种群在一个有限环境
中由于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加,
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加剧而出现的增长曲线。由于种群数量受
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有所不同,因而其种群增长率在
不同阶段各不相同。选 ABD。1.当某一种群生活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时,用来描)D述该情况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是(
A.Nt=N0λt
B.K/2 值
C.“J”型曲线 D.“S”型曲线 2.(2014 年6 月广东学业水平)太平洋某小岛上野兔种群数
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野兔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是()CA.1920 年—1925 年
C.1930 年—1935 年B.1925 年—1930 年
D.1935 年—1940 年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下列关于“S”型曲线中的 K 值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K 值时种群数量最大B B.K 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C.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 K 值可能不同
D.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K 值可能不同
解析:“S”型曲线中 K 值是环境容纳量,在 K 值的时候种
群数量是最大的。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 K 值可能不同,同一
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K 值也可能不同。种群增长率最大是在
K/2 处。 4.(2014 年广东学业水平模拟)人类正确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必须控制捕捞量,应把种群的个体数保持在环境容纳量的(C )
A.1/4 水平上
C.1/2 水平上B.1/3 水平上
D.4/5 水平上5.(多选)下图是某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BD A.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2000 个
B.在 0~5 天内该生物种群呈直线增长
C.在 0~5 天内该生物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D.6 天后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1600 个;在 0~5 天内
该生物种群密度越来越大,6 天后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
死亡率。考点 3群落的结构特征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____ 的集合。种群物种组成丰富度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越靠近热带地
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丰富度越高)。三、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体内有利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1)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例如森林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分层镶嵌 (2)决定因素:
①植物分布——光照。
②动物分布——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
(1)种群呈________分布。
(2)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
照强度的不同等。 【例 1】(2012 年 6 月广东学业水平)大豆植株的根部有一
些根瘤,其中的根瘤菌可为大豆植物提供氮素,而大豆植物为
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大豆植株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属于()A.捕食
C.互利共生B.竞争
D.寄生 [解题关键]捕食是指吃与被吃的关系;竞争的结果是一方
占优势,另一方消亡;寄生关系中,对寄主一方有害。选 C。【例 2】(多选)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
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有差别
[解题关键]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
段不同而高低不同,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分
层。选 BCD。1.(2012 年 6 月广东学业水平)要认识一个群落,需要从各个层面研究群落的生态学特征。下列属于群落特征的是()A.出生率
C.性别比例B.年龄组成
D.物种丰富度 2.(2014 年 6 月广东学业水平)小王分别从以下四种土壤环
境取样探究动物丰富度。推测土壤动物丰富度最高的样品来自(D )
A.菜园地
C.建筑土地
B.荒山黄土地
D.运动场的沙地A3.青霉菌在生长期间能分泌青霉素,它能抑制周围其他微)A生物的生长。青霉菌与这些生物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种内互助
D.寄生 解析:青霉素分泌的物质可以抑制周围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这种关系属于竞争。4.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种群的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现象。C5.(多选) 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的因素包括(ABC )
A.光照强度
C.温度高低B.土壤类型
D.生物种群特征 解析: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光
照强度、土壤类型、温度高低等。 考点 4
一、演替的概念 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________的过程。二、演替的类型植被彻底消灭土壤条件繁殖体代替【例 1】植物群落不是静止不动的,是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A.退耕还林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沙漠变绿洲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题关键]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群
落代替的过程。D 项属于正常的季节开花现象,具有周期性。
选 D。【例 2】(多选)下列群落演替实例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B.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演替
D.森林砍伐后的演替
[解题关键]火山岩的演替是在原本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上
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选 BCD。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BA.影响因素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2.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CA.干涸的池塘蓄水后的演替
C.冰川泥上的演替B.牧场的恢复演替
D.荒废的花园里的演替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2012 年 1 月广东学业水平)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CA.群落的初生演替
C.群落的次生演替B.种群的初生演替
D.种群的次生演替 解析:大火烧毁后的森林,还保留了原来的土壤条件,然
后再演替形成其他群落,属于次生演替。4.(多选)下列关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BC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
造和建设的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
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
的速度和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