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夏日绝句(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夏日绝句(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3 20:0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宋]李清照
夏日绝句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代表作有:《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你印象里的项羽是什么样的?和我们一起来看看诗里项羽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课文
朗读古诗,思考问题:
1.该诗中歌颂的是谁?他有哪些事迹?
2.为什么“思项羽”?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wéi (以为)
wèi (为什么)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死亦为鬼雄。
.
活学活用:这个小孩的嘴微微翘起,我以为(wéi)他在笑呢,其实他在哭呢,也不知是为(wèi)什么。
.
.
注释及译文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出自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人杰
鬼雄
思项羽
词语连连看
人中的豪杰。
怀念项羽。
“鬼雄”鬼中的雄杰,用于称颂壮烈死去的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
答:诗的前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关于前两句:
李清照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她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渡江南逃,北方的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因此作者认为不论生还是死,都应该具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诗的后两句: “思”字转写项羽,特别赞扬了他“不肯过江东”的败而不屈的英雄气概。
思考: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缅怀、赞美项羽吗?还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诗人正是借“思项羽”来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寄予了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
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能不能将“不肯”换成“不想”或者“不能”?
不可以。“不肯”一词表明了项羽以死相报的决心,说明他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换成其他的词语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吧!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到现在我仍在怀念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老家。
《夏日绝句》赞扬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败而不屈的气概,以此寄寓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这首古诗通过什么样的画面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人杰→有骨气
夏日绝句 借古讽今
死——鬼雄→有气节
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
课堂小结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表达感情)是古诗的主要写法,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理解这类古诗,必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运用:比如《夏日绝句》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李清照写诗的背景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夏日绝句》赞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 的爱国情怀。
渴望抗击侵略、早日收复失地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