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旋转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旋转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6-04 08:1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人教版小学数学
五年级下册
旋转说课
旋转
备教材
备设计
备板书
备开发
教材解析
备学生
备作业
一、 备教材
旋转“顺时针”
“逆时针”
内容结构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
图形与几何领域
二年级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
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
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画出一个简单图形
旋转90°后的图形
旋转“顺时针”
“逆时针”
考点分析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
图形与几何领域
考点二:指针旋转填空和画一个图形
旋转90°的图形
考点一:画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旋转“顺时针”
“逆时针”
立体整合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
图形与几何领域
平移:物体或图形平移后本身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会改变。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1、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① 旋转中心;② 旋转方向;③ 旋转角度。
2、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旋转中心位置不会变),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二、备学生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
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
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
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备设计
三、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
旋转“顺时针”
“逆时针”
内容结构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
图形与几何领域
画出一个简单图形
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九十度。
明确本课的目标
旋转图片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 ”;
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 °到“6”;
指针从“6”绕点O顺时针旋转 °到“12”。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0°
3
90
180
0
明确旋转的含义。 由于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有所认识,可以先让学生 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然后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弄清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真正落实教学策略中的“设计实”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 °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 °
0
0
0
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90
180
0
0
A
B
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A′
.
B′
.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旋转的含义,可以说清楚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 再让学生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学生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个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每个顶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与O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等。必要时,可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
O
.
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
O
.
学以致用
达标测试(任务完成受表彰)
时间5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 出示答案,同桌互换、互批 小组记分,当堂反馈
合上课本、合上导学案,独立完成,正正规规考
这一过程体现了“三实”中的“检测实”
考完后要马上判卷,或互换、或组长代批
1、采用0.1-0.4的“郎式加分法”,通过得分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2、试卷情况要马上反馈,不要等到下一节课;如果出现共性问题,老师要拿出解决方案,个别学生的问题在课后要做好补差
四、备作业
课后背概念和方法,写一课一练和练习册
上的旋转练习。
五、备板书
旋转
中心点
方向:
顺时针、逆时针
角度
基本图形
六、备开发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知识树的形式对之前学过的多边形内容进行立体式整合